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01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范燕琳.docx

溪角中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范燕琳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溪角中学历史范燕琳

[教学背景]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为使主题鲜明线索清晰,我将教学内容整合在孝文帝改革这一主题下,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黑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图片:

花木兰)想一想:

花木兰是鲜卑族的,文学影视形象她和汉族女子为什么没多大区别?

通过观察图片中的人物花木兰的形象和服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人物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从而导入新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讲授新课]

展示多媒体板书: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过度: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猜谜学习:

猜一猜:

总是很自信的民族?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生】:

鲜卑族。

【师】:

对了。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是围绕鲜卑族为主要内容展开学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114页第一子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鲜卑族的建立北魏政权在哪一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③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总结得出以下答案:

1439年;

2生产生活上;

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与材料):

通过举例介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具体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服饰对汉族的影响。

【师】: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

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通过举例介绍“少数民族穿着汉族服饰”,具体让学生了解汉族服饰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3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

展示多媒体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鲜卑族的兴起:

四世纪后期

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总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刚才所学第一子目“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

【过度】: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并以此过度到下一子目的学习: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

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与材料:

北魏孝文帝),教师向学生简介孝文帝的生平: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想一想: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巩固统治,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该怎么办?

【生】:

改革。

【师】:

同学们,北魏皇帝398年定都于平城,为什么迁都来洛阳呢?

你作为一个历史小参谋请你结合我们的课本115页材料分析北魏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吧。

展示多媒体板书: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总结: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迁都洛阳的影响。

【师】:

迁都洛阳只是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三、孝文帝改革。

展示多媒体板书: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改革措施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联姻;

⑤采用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

展示多媒体课件(材料):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魏书.高祖记》

(翻译:

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

“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

总结: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鲜卑服饰俑与汉族服饰俑”、“北魏文官俑”,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

展示多媒体课件(表格):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通过展示多媒体表格“鲜卑姓氏与汉族姓氏”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联姻;

展示多媒体课件(材料):

材料: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通过展示多媒体材料,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⑤采用的官制、律令;

展示多媒体课件(材料):

材料:

北魏初期因长期征战,官吏没有固定的薪水,只靠战利品作为奖励,统一黄河流域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大量贪污,残酷搜刮百姓,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统一北方后50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通过展示多媒体材料,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⑥学习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展示多媒体课件(材料):

材料一: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材料二(你知道凳子的来历吗?

):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

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

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

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通过展示多媒体材料,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展示多媒体板书: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景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三、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文帝改革②汉化措施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展示多媒体课件(材料):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师】: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

通过展示多媒体材料,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成功。

历史作用:

通过改革,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师】:

(反思:

)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师】:

是什么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得出结论:

1.社会大环境:

在民族融合的的趋势下,必须向先进的文化学习。

2.个人因素:

早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

【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语言方面和礼法方面学到了什么?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指出学生应该:

使用普通话;尊敬老师孝敬长辈。

【师】:

最后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北魏以后的朝代更替,最终这一时期称为北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四、内容小结。

北魏的统一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趋势汉化措施

五、开心一刻。

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

【师】:

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融合的趣味文化,得出以下结论: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教学反思]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

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

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本课就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

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方式,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