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07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docx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高际香

一 概 述

  

(一)中国吉林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近年来,中国吉林省对俄经贸合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俄出口逐年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2006年吉林省对俄出口额为3·79亿美元,同比增长164·7%。

俄罗斯是吉林省第二大出口市场,对俄出口已占全省出口额的13%。

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对俄出口商品由原来单一、传统的初级产品向低成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二是对俄经贸主体发生变化。

现今,该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对俄经贸的主体力量,并且出现了对俄进出口额超百万美元、超千万美元的企业。

三是双向投资发展态势良好。

截至2006年年初,吉林省在俄共建立了27家境外企业,累计总投资额为379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3152万美元,占吉林省境外投资的30%以上,行业包括木材加工、建材、食品、医药、纺织等,地域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地区。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吉林省投资企业累计也达到18家,合同外资金额达4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214万美元。

投资的增长带动了贸易的发展,投资和贸易呈现良性互动局面。

四是劳务合作发展较好。

俄罗斯是吉林省对外劳务合作五大传统市场之一,对俄劳务合作派出人数占全省劳务合作派出人数的17%,主要行业是农业。

2006年吉林省对俄派出劳务人员2815人,同比增长39·6%。

  

(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其2004年对俄贸易额为15·95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39·3%。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对俄经贸合作成绩斐然。

一是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

截至2005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贸易额累计完成116·7亿美元,出口额为24·6亿美元,进口额为92·1亿美元。

  2006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贸易额11·6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30%,占中国对俄贸易总额近10%。

二是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

截至2005年年底,该自治区与俄签订合同70份,合同金额达1·53亿美元,与俄完成营业额达4863万美元,对俄外派劳务5850人。

三是对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截至2005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在俄投资兴办企业15家。

投资合作项目主要分布在俄赤塔州、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远东地区。

2005年,该自治区新增对俄罗斯投资企业3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750万美元。

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民用建筑、公用设施、蔬菜种植、室内装潢以及餐饮、商品流通等方面。

另外,一些投资项目也正在酝酿或实施中,如内蒙古自治区鲁能能源重化工投资有限公司以3·15亿卢布(约合9500万元人民币)获得了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使用权,并得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员核准批复,预计2008年投产,投产后,年均利润总额可达5·5亿元人民币。

这是中国第一家在俄罗斯取得矿产使用权的企业。

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乌尔旗汉森工公司拟投资4500万元人民币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建设年加工3·5万立方米的桦木单板旋切项目。

2006年4月5~6日,在中俄毗邻地区矿产资源、房地产开发、农业项目对接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沈宏实业公司、森工集团、海拉尔强力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俄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7个。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余德辉与俄罗斯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副区长盖萨诺夫还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关于共同推动毛盖图中俄国际工业经济园区建设的协议》。

四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对俄贸易中的主体。

2006年1~6月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对俄贸易额达6·81亿美元,占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74%,其中,进口额为6·61亿美元,占自治区进口总额的74%,出口额为0·2亿美元,占自治区出口总额的76·9%。

  (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

  1992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仅为787·28万美元,2001年双边贸易额猛增至1·2253亿美元,增长十几倍,当年,俄罗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4年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贸易出现滑坡,双边贸易额为2·2325亿美元,比2003年的2·7453亿美元下降18·68%。

  2005年上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151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的1·3302亿美元下降16·27%,其中出口额为2631万美元,比2004年同期的2059万美元增长27·8%,进口额为8519万美元,比2004年的同期的1·1242亿美元下降24·2%。

2006年新疆与俄贸易额为1·69亿美元,同比下降27·7%。

目前,双方贸易商品品种较为集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俄罗斯进口主要有钢材、木材、化肥、化工原料等资源型产品,向俄罗斯出口主要有烟草类、食品类、鞋类及其他服装类等劳动密集型商品。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俄罗斯投资企业共5家,境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18·1万美元。

截至2003年年底,俄罗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办了3家合资企业,投资金额为44·1万美元,主要经营餐饮业和货运业。

二 吉林、内蒙古、新疆发展对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商品结构问题

  中国的上述三省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基本上是中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俄方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属于资源互补型,而非产业互补型。

贸易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偏低,易受双方政策、价格、市场的影响,具有经营风险。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对俄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仅占14·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过低。

高附加值商品在对俄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制约着对俄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贸易规模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经贸合作增长幅度较快,但总量依然较小,2004年对俄边境贸易额仅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贸总额的3·25%。

  (三)对俄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三省区对俄投资大项目少,合作领域单一,合作区域多集中于俄远东地区,技术含量低,合作层次不高,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贸合作环境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受运输限制。

目前,新疆对俄贸易运输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运输,而这两种方式均须通过哈萨克斯坦,因此,运输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困难较大。

同时,中俄双方还存在汇路不畅,缺少有效的结算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上述三省区对俄贸易的发展。

此外,俄罗斯现行的投资法规政策缺乏对外国企业在俄投资的优惠政策,税负太高,企业负担过重。

对于外国独资、合资企业在俄资产的保护,相关法律中的规定也不尽完善,这些都对中国上述三省区的对俄投资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 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中国三省区具有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良好经济潜力

  近年来中国上述三省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主要体现在:

  一是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2000~2004年吉林省GDP增长速度平均为10·6%,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614·9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7亿元人民币,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05·13亿元人民币,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02·79亿元人民币,增长12·3%。

内蒙古自治区则是国内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2000~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从140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822·8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2·73倍,年均增长1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350·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600·1亿元人民币;第二产业从556·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85·1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从49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537·6亿元人民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的综合实力也明显增强。

2000~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总值从136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200·1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9·26%[1]。

  二是人均GDP增长迅速。

其中吉林省人均GDP由2000年的6847元人民币增加到2004年的1·0932万元人民币,增加了5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均GDP从2000年的7470元人民币增加到2004年的1·1199万元人民币,增长了近50%。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0~200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5%、12·8%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由2000年21·4∶42·9∶35·7的比例关系调整到2005年的16·8∶44·4∶38·8。

2005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6·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0·9%。

整体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转化的步伐加快。

内蒙古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则从2000年的25∶39·7∶35·3变为2005年的15·7∶44·1∶40·2,农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3~200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2]增加值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

第三产业增长较快,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2000~2003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8%,比2000年提高7·3个百分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

  支柱产业发展强劲,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林果园艺业形成较大规模,现代畜牧业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石油石化工业等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加速发展。

  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2000~200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0%。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8690·62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加850·02元人民币,增长了10·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63·99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加263·60元人民币,增长8·8%。

2000~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129元人民币增加到9137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38元人民币增加到2989元人民币,年均增长8%。

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多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人民币,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39·5%和47·5%。

  

(二)中国三省区具有发展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区位优势

  中国上述三省区都与俄罗斯接壤。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的边境线全长1010公里,已经开放的对俄罗斯一类贸易口岸5个,其中铁路口岸1个;公路口岸1个;水运口岸2个。

满洲里口岸是中国对俄最大的陆路口岸,2005年承担了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全年过货量达到1800万吨,贸易额达到16亿美元。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全方位口岸开放格局。

吉林省共有国家一类口岸11个,地方二类口岸4个,公务通道1个,临时过货点11个。

利用地处东北与亚洲的区位优势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具有天然优势。

2006年6月1日和6月6日,长春市—伊尔库茨克市、长春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国际航线分别正式开通,这使得吉林省发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的阿尔泰、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3个边疆区(州)毗邻,边界线长54公里。

  (三)中国三省区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良好的历史机遇期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俄罗斯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

2005年GDP总量已经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达到21·665万亿卢布,约合7700亿美元,人均GDP达5458·7美元[3]。

2007年GDP增长率在7·3%~7·5%之间。

财政状况改善明显。

截至2006年9月1日俄黄金外汇储备总量已增至2598·62亿美元(1998年金融危机后仅为130亿美元)。

2007年8月1日达4161·67亿美元,全年预计可达4700亿美元。

  预算连年盈余。

2005年联邦预算盈余占GDP的比重为7·5%,高出2004年3·2个百分点。

  2006年1~8月间实现联邦预算盈余1·4806万亿卢布,占GDP的8·8%(2005年同期盈余额为1·173万亿卢布,占GDP的8·9%)[4]。

2007年1~7月预算盈余为1·233万亿卢布,占GDP的7·5%。

外债余额大幅减少。

继2005年偿还巴黎俱乐部150亿美元债务之后,2006年8月俄罗斯又向巴黎俱乐部债权国支付了237·37亿美元债务。

2006年年底,俄罗斯政府债务减至30亿~40亿美元,约占GDP的10·63%[5](1999年俄罗斯外债余额高达1545亿美元)。

稳定基金增势明显。

截至2006年10月1日,俄罗斯稳定基金总额达1·8941万亿卢布(约为707·1亿美元),2006年年底稳定基金总额达到占GDP的8·5%,2007年年底将可达到占GDP的13%。

俄罗斯加强了经济开放的力度。

2005年通过并实施了《俄联邦经济特区法》,2005年12月确定在6个地区率先建立特区,它们是圣彼得堡市、绿城、杜布纳市、托木斯克市、利佩茨克市和叶拉布加市。

  从中国方面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与俄罗斯经贸合作提供了良机。

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大图们江区域合作计划则是吉林省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的历史机遇。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这为中国上述三个省区与俄罗斯增进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四)三省区政府都很重视发展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中国吉林省高层领导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有关州区领导多次成功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加强经贸合作和全面发展友好往来的共识或协议。

吉林省从2002年起设立对俄专项资金,每年拿出2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出口奖励和大型展洽会的补贴。

2004年和2005年,吉林省分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和伊尔库茨克市举办了“吉林省·滨海边疆区投资与贸易展洽会”和“吉林·东西伯利亚投资与贸易展洽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2年3月和2003年、2004年分别组织了对俄市场考察,并参加了新西伯利亚食品展,对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巴尔瑙尔、莫斯科、叶卡捷琳堡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密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阿尔泰边疆区、叶卡捷琳堡等州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并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经贸部门签署了长期开展经贸合作协议。

自1990年9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赤塔州在赤塔市正式签约结成了友好城市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已先后与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建立了经常性的地方政府间互访会晤机制。

四 中国三省区发展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上互补性较小

  制约中国上述三省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产业结构问题。

从上述三省区来看,这三省区近年来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优化,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比例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

吉林省第三产业总量小、比重轻,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9%,第三产业在吉林省GDP中所占比重为38·8%,低于全国40·3%的平均水平。

从人均值看,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165元人民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9元人民币。

另外,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仍占很大比重。

2005年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0%。

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

教育行业所占服务业增加值不足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仅占2%。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与畜牧业所占比重不合理,第二产业中存在严重的“偏重化”趋势,第三产业也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煤炭和畜牧养殖业及其下游产业拉动。

1999~2004年,当地煤炭产量增长168%,同期全国总体产量增长63%。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出产了17亿吨煤炭,以离岸价格(FOB)计相当于内蒙古当年GDP的28%。

2005年前5个月,全国煤炭产出同比增长13·2%,内蒙古自治区同比增长33·9%。

另外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草原资源优势,乳品业和羊绒业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乳品业给170万个家庭带来就业机会,相当于1/5的内蒙古自治区人口(2400万),羊绒产量占全国的60%,生产的羊绒制品占全国的70%,在世界羊绒制品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4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2%、45·9%、33·9%,第一产业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国水平7·1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度低,链条短,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低。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在产业结构上与中国三省区存在类似现象。

特别是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的共性特征更加明显。

俄罗斯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继续处于优势地位,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信息、生物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2004年重工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9%,信息技术产业在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5·3%(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这一比重超过30%)。

  生物技术产品占GDP的比重不超过0·1%。

  在世界科技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的比重仅为0·3%~0·5%。

在世界高科技民用产品市场的比重不到1%(美国占36%,日本占30%)。

  

(二)中俄双方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规模限制

  中国上述三省区与俄罗斯从事经贸合作的主体大多是规模较小的私有企业,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如俄方从事对中国进口贸易的企业多为成立时间在5~10年的中小私有企业,且多从事大众消费品批发,而出口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或者是在原来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的私有企业(人数多超过500人),主要从事资源产品的开发与加工。

俄方私有中小企业创造的贸易额占俄向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不足5%(约7·9亿美元),占俄从中国进口总额的50%强(70·6亿美元),从总体贸易额来看,俄方中小企业贸易额占中俄贸易总额的25%。

  从中方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少,产业集中度低,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

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从事对俄经贸的多为民营企业,且已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主体。

在中俄两国市场经济发育远未达到成熟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在经贸合作领域的竞争力无法与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相比。

  (三)贸易投资环境限制

  俄罗斯贸易投资环境中存在政策多变与不明朗,税负过高,投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行政壁垒、官僚主义和营私舞弊较严重等诸多问题。

在贸易领域存在对中国商品的歧视性关税。

俄对纺织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为6%~7%,但对中国纺织品则征收11%的高关税。

从2004年4月起,俄海关针对从中国进口的21类日用消费品,将每公斤申报价格提高到不低于3·5美元。

从2006年2月26日起,俄联邦政府通过的《关于修改俄联邦自然人携带自用商品过关入境缴纳统一关税和商品税税率条例》的决定生效。

俄公民7天一次每次携带50公斤自用商品入境免税的优惠政策改为30天一次每次35公斤。

该优惠政策的变化导致中国上述三省区对俄旅游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的下降。

在劳务合作方面,俄方办理劳务手续要经过联邦和地方多个部门,耗时多达3~4个月,且每名劳务人员收费约2000元人民币。

赴俄不满180天的外国劳务人员须缴纳30%的所得税,比俄罗斯工人高两倍多。

  在发展中国上述三省区对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正视俄方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但问题是双向的,我们还应有“引进来”的考虑。

在吸引俄方对中国投资方面,中国上述三省区均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劳动力素质较低等投资软硬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全局来看,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作为投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多头审批管理、事后监管薄弱、对外投资保护机制缺位和投资促进政策落后等问题。

五 对中国吉林、内蒙古、新疆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前景的展望

  

(一)中国三省区“十一五”规划蓝图为发展与俄罗斯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中国吉林省决定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

针对交通发展规划中高速公路建设的535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吉林省决定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对交通建设间接融资的资金。

决定在运营机制上进行创新,将BOT(即建设—运营—移交)、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OT(即建设—拥有—经营—移交)、TOT(即转让—运营—移交)、ABS(资产证劵化)、融资租赁、抵押信贷、招投标制、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方式逐步引到交通建设和运营中来,通过改善交通运营主体、经营组合,拓宽交通建设的辅助性资金来源渠道。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自治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要实现的三个主要目标:

一是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二是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要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较“十五”实际完成总额翻一番;三是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万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多元人民币。

  将重点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石油天然气体系,重化工产业体系,纺织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科研和服务体系,特色旅游产业和现代化物流体系。

中国上述三省区的规划必将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三省区对俄方资源性开发项目的投资将受到俄方投资政策的限制

  俄罗斯加强了国家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资源部门的控制。

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加上地方政府控制的鞑靼石油公司和巴什基尔石油公司,国家控股的石油产量占总产量的36%,天然气占90%。

2005年夏,俄《矿产法》草案提交国家杜马审议。

其主要内容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通过拍卖以许可证方式发放;参加拍卖的企业俄方股份必须超过51%;规定外资禁止进入的国家战略性资源目录(主要是石油、黄金和铜矿产地);许可证的收回必须经过法院判决等。

  2005年12月底,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第15号联邦法《关于俄罗斯联邦天然气供应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天然气工业公司中拥有51%的股份,其余股票可以在国内外自由上市,外资在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中的份额不能超过20%。

2007年俄政府对不同质量的油田征收油田级差开采税,开采率不足20%的新油田,给予不超过7年的免税期,油田开发已超过80%,税费标准相应下调。

  (三)中国三省区在发展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工贸易、服务贸易领域中具有广阔的空间

  在对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领域,中国上述三省区都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

从俄方来看,移民政策的系统和规范化趋势将为中国上述三省区与俄在劳务合作方面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俄罗斯正在继续起草关于对《在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和《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移民登记法》法律修订草案。

根据该修订草案,移民登记将采取通知方式,而非准许方式进行,外国人在俄境内的暂时停留期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