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79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docx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探讨

  (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吉林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

同欧洲和北美相比较,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多样性、松散性、灵活渐进性和全方位开放性特色。

调整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策略,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参与论坛性的区域合作与参与制度性区域贸易协定结合起来,把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能源战略、外贸市场多样化战略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增添新的动力。

  关键词: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茂物目标;东亚峰会

  中图分类号:

F11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06-0036―03

  收稿日期:

2006―02―20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5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

同欧洲和北美相比较,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

  第一,从合作模式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

目前,亚太地区除了由企业家参与的地区性民间组织――太平洋盆地理事会(PBEC)、半官方性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和由各成员政府参与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三大经济组织外,次地区经济合作也在蓬勃发展。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增长三角;新、马、泰经济三角;大湄公河三角洲、南亚和东北亚经济合作都是发展势头迅猛的次地区经济合作。

尤其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出现了可喜的加速发展势头。

1992年,东南亚国家联盟通过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计划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太各国出于应对和防范危机的客观需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连续上了三个台阶。

(1)1997年12月,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签署(面向21世纪的合作宣言),形成东盟+中日韩的“10+3”机制,各方表示要在经济、社会、金融、财政、人力资源、科技、文化、政治及跨国事务等方面开展“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

“10+3”机制成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

(2)2001年1月,东盟与中日韩分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三个“10+1”机制。

(3)2005年12月,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来自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并签署了《吉隆坡宣言》。

东亚峰会为东亚国家和希望融入东亚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即“10+3+3”机制。

多样性、多层次的东亚经济合作已成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和亮点。

除此之外,亚太地区各类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处于不同阶段的双边FTA已超过50个。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其方便、灵活、快捷的特点为很多国家所热衷并成为其重要选择。

  第二,从运行机制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松散性。

亚太地区的一些经济圈多系自然形成,并无固定的组织,拿APEC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成员已达21个,APEC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但APEC至今未建立起欧盟式的完备的组织机构,也未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以签署贸易协定为标志的没有关税的自由贸易区。

APE仍属较松散的论坛式协商合作体,其活动是建立在“平等互利、自主自愿、集体协商”基础上的,任何方案和决议都必须经过各成员的一致通过。

就是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通过的“茂物宣言”,也只是确定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指示性目标,即成员之间逐步减少和消除贸易和投资的障碍。

但各成员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成员可以有自己的进度,“工业化经济体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经济体不晚于2020年”,且各成员的承诺本身并不具有约束性。

  自西雅图会议以来,APEC出现了从松散的论坛向机制化贸易组织转化的倾向,APEC先后成立了贸易投资委员会,成立了太平洋工商论坛。

尤其是在美国的倡议下,APEC开创了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先例,这一举措对改善冷战后亚太区域内的关系,减少政治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干扰,进而推进亚太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遵循灵活、渐进发展的原则。

大多数亚太国家都强调,在各成员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不应急于求成,而应采取灵活、渐进的原则。

主张亚太经济合作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先进行一些技术交流和具体领域(如贸易、能源、信息、环保等)里的合作;而对美国提出的使APEC快速向具有政府间谈判性质的组织机构转变的建议持有异议,并竭力加以遏制,他们不希望让APEC过早地成为约束各成员行动自由的枷锁。

所以,《茂物宣言》虽然根据美国的意见规定了用25年的时间在亚太地区建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但此后在日本召开的大阪会议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仍坚持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原则,以避免“一刀切”引起某些不良后果。

  第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哪种形式和层次的合作,都没有欧美集团所具有的那种排他性。

APEC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西雅图会议以后,更确立了开放的多边制度。

目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打破了狭义的地域相邻的概念,突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结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彼此相互合作。

而且,不仅对区域内开放,还对区域外开放。

亚太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或经济集团加强对话与协调,展开连横合作,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不断寻求和扩大新的利益汇合点,形成大圈套小圈,圈圈交叉重叠的态势。

  

  二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诸特点是由亚太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合作成员各自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第一,亚太地区的区域具有广袤性,合作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乃至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

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纽带。

存在着差距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利用这种差异性,通过互补贸易、直接投资等经济往来方式,形成紧密而多样化的经济合作关系。

  第二,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亚太地区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在发展规模方面,都对其他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形成不同层次,因此,亚太经济合作采取的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工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资金、技术和产业的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导致亚太地区产品出口面向全球市场,从而推动了亚太地区同世界各国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

  第四,经历了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亚太国家和地区合作自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同舟共济、联合自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已成为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这无疑给正在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深层的动力。

  亚太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合作成员各自的独特性使亚太经济合作具有了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进而促进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但是,亚太地区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诸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使其对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制约性的一面。

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本地区经济合作的形式、层次、合作的范围、深度、重点、方向及在合作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而且亚太地区相对稳定的局势比较脆弱,存在着诸多隐患。

原有的地区热点及一些国家间存在的恩怨还未得到妥善解决,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恐怖主义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亚太国家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戒心很重,疑虑很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各国和各地区间建立真诚互信的合作关系。

  美国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背靠美洲面向亚太,推行以双边同盟(美日、美韩同盟)为主,多边合作为辅的网状结构战略。

美国先后提出“扇形结构”经济合作方案和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一方面以积极的姿态加大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提升APEC的功能,使其在亚太地区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在亚太一些次地区经济合作中打人楔子,通过推动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合作,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主导权。

日本则是借外打内,即在依靠美日同盟的同时,极力在亚太地区推行“雁阵模式”,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借助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对亚太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产业的梯度来加大日本和亚太国家之间越来越依存的经济关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头雁”地位,达到主导亚太区域合作的目的。

因此,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政治经济利益一致基础上紧密的经济合作机制就十分困难,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目前只能是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松散合作。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参加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的参与使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更趋完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参与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三角洲次区域合作,开展了“10+3”和中日韩合作对话。

近年来,中国又在参与双边FTA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1.中国与东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

2002年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协议规定,从2005年起,实施正常产品的降税,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由贸易区(新成员可多享受5年的过渡期)。

双方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及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

  2.中国正式加入《曼谷协定》,并于2002年开始实行《曼谷协定》税率。

《曼谷协定》的成员国有中国、印度、韩国、孟加拉、斯里兰卡和老挝。

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区域性优惠贸易安排。

  3.中国与巴基斯坦达成双边《优惠贸易安排》。

解决了由于中国按照《曼谷协定》给予印度产品关税优惠待遇而对巴基斯坦对华出口可能造成冲击的问题。

  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共荣共进的合作理念及倡议,赢得了亚太各国的赞赏和支持。

但总的看来,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参与双边FTA方面还相对滞后,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甚相称,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愈趋强劲,国民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外贸增速超过三十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的GDP达到2.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14221.2亿美元,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外贸国,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2004年,我国与APEC成员间的贸易额达到8357.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2.4%。

在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中,除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外,其余都是APEC的成员。

面对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在推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第一,认真借鉴和吸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和教训,积极调整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发展的原则,把参与论坛性的区域合作与参与制度性区域贸易协定以及参与战略性和松散型的区域合作结合起来,把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能源战略、外贸市场多样化战略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推进地区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与其它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以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优先和重点。

双边自由贸易是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一,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相比较,双边自由贸易具有范围小,内容包罗广,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特点,因此,更易于建立和实施。

  第三,进一步探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具体措施,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亚太各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高于欧洲、北美经济活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动力,是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保证。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新世纪中国对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极大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增添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

郭晶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