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19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docx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总复习综合(仅供参考)

(古典文学部分)

1.、默写《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

伯兮朅兮,邦兮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2、默写《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3、《诗经》的基本情况、诗歌总集、篇数、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时代。

《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佳作,反映了中国古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思想。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起点,它充分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 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曲调。

《诗经》有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等十五风,共一百六十篇。

这些作品大部分为各地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少数是贵族的创作。

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认为的正声叫做雅乐,分为大雅、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中的作品都是朝廷官吏们所作,《小雅》中的作品大部分是贵族士大夫所作,少数则是下层人民的作品。

 颂是西周、鲁国和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这些作品也是贵族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不论是民间歌谣,还是朝廷的"正乐",或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都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中民歌部分反映的主要内容有:

 

(1)描写人民在劳动中的欢乐; 

(2)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剥削者的强烈不满与反抗;(3)表达人民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4)表现男女青年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这类作品比重最大。

 《诗经》中部分贵族阶级的诗歌反映的主要内容有:

(1)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和时代的黑暗;

(2)叙述历史,歌颂祖先功德;(3)叙述农业生产的农牧诗。

《诗经》中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它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法则。

《诗经》在结构形式上是重章叠句、四言一句和隔句用韵,这样可以收到一唱三叹,重迭回环的效果以及更能显示强烈的感情色彩。

 《诗经》在语言方面大量运用双声、叠字、叠韵等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富于形象,便于合乐歌唱。

先秦时代没有说诗的专著,至西汉初,传诗的有四家,即齐、鲁、韩、毛。

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

后来,齐诗、鲁诗、韩诗相继亡佚,唯毛诗因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作笺而盛行于世,直至今日。

《诗经》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独特成就彪炳千秋。

《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结晶

4、《楚辞》的基本情况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书。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西汉刘向把屈原的诗歌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汲取骚体作品养料而创作的赋体作品,汇编成集,取名为《楚辞》。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共25篇。

具体篇目是《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卜居》、《渔父》各1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带有自传性质的最长的抒情诗,它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共373句,2409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说:

"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汉代王逸解作“离别的忧愁”。

《离骚》写主人公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主人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他宁死不屈与腐朽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是:

 1,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2,充分应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3,结构宏伟严密。

4,它突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诗体,从而更加有效地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

《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

《湘夫人》与《湘君》是《九歌》中的姊妹篇。

总之,诗人在《楚辞》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因此作品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作品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了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楚辞体,这是诗歌形式的一次解放,使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我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诗经》和《楚辞》以抒情为主的艺术特征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它是《诗经》以后另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诗人在《楚辞》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因此作品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作品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了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楚辞体,这是诗歌形式的一次解放,使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我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诗经》和《楚辞》以抒情为主的艺术特征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5、“企慕情境”:

是文作品中所表现的可以向往追求却永远达不到追求目标的一种意境,这一情境具有典型意义,它反映了人生中一种普遍的境界。

6、黍离之悲:

是指对国事危难的感慨。

《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就写了《黍离》一诗,以示志哀。

后世的人即用“黍离”一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7、离骚:

《离骚》是一篇忧愤之作。

其这种忧愤来自战国晚期楚国现实政治斗争,来自屈原与楚国黑暗腐朽政治势力的激烈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A, 屈原与“党人”之间的冲突,

B, 屈原与楚王之间的冲突,

C, 屈原思想上的自我冲突。

在这些矛盾冲突中,表现了屈原不愿同黑暗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抒发了对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为国家效力而不得的悲痛以及自己遭遇不公的哀怨之情。

《离骚》在展现这些矛盾冲突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于君王、热爱祖国的坚贞高洁的人物形象。

8、《离骚》、《九歌·湘夫人》艺术手法:

1, 全诗通过现实景物、假想景物和幻想境界来渲染感情。

2, 用以渲染愁情的景物是典型的动态的秋天景物。

 

3, 诗中把“嫋嫋秋风”“洞庭波”“木叶下”三种景物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完美的悲秋图。

4, 在结构上以湘君赴约不遇时感情变化为中心线索,构成一个丰富多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

5, 全诗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特色。

9、“兮”字在诗中的作用:

A,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

B,起着一部分虚词如“于”、“以”、“之”、“而”等的语法作用。

10、默写《楚狂接舆章》(《论语·微子》;接舆的形象

《楚狂接舆章》(《伦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的形象:

是一位隐居避世、未能忘情的隐士。

11、默写《民贵君轻章》(《孟子·尽心下》,解孟子民本思想的意义

民为贵君为轻章(《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意义:

(1)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

(2)民本思想表明对民众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有充分 的认识。

(3)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12、伐颛臾(《论语·季氏》一文中的成语:

A,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

比喻内部发生纷扰或战祸。

萧墙:

宫室内当门的段墙、屏风,比喻内部。

B,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答:

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分崩:

破裂;离析:

散开。

C,既来之,则安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答:

意思是,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现在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13、《阳货欲见孔子章》(《论语·阳货》一文: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一句的含义:

A,珍惜时间;B,珍惜生命

14、《天时地利人和章》(《孟子·公孙丑下》)一文的修辞手法:

用了排比、对偶和顶真等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P39)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不同作用,首先提出了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和”在三个要素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天时”、地利”、的局限性。

首先从进攻一方的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从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两方面综合起来就是第一部分的论点。

第二部分进一步深入论证:

“得道”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里的“道”就是孟子的“仁政”

(1)“天时”指有利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指人的团结,人心所向,在战争中指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和”。

(3)重视“人和”的作用,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

15、《富贵不能淫章》(《孟子·腾文公下》):

“大丈夫”形象及其意义:

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起富贵、贫贱、强暴三种考验。

这是中国正人君子的高大形象的标准。

这三句名言成为历史上很多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在中国历史上,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产生了苏武、岳飞、文天祥等英雄豪杰,他们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今天仍然激励着新中国年轻的一代。

文章中的格言与警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的含义:

说明人怎样才能成材,才能担负重大使命。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培养出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意志,也才有担负重大使命的素质与能力);

全文的修辞手法:

排比、对偶等手法。

17、《史记》与《汉书》:

(1)纪传体通史(通史,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

《史记》)。

(2)纪传体断代史的概念(断代,按时代分成段落;断代史,记叙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史书,如:

《汉书》、〈宋书〉等)。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4)《史记·周亚夫传》一文中周亚夫性格的特点以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加以刻画,不平铺直叙。

如写霸上、棘门驻军的松懈,只用了“直驰入”三个字;写细柳营军容森严,只用了十几个字;写文帝劳军离开细柳营后,人们表现出来的惊恐之态也只用了“群臣皆惊”四个字。

(5)《汉书。

苏武传》刻画人物的手法(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如:

牧羊、劝降、突出表现苏武坚贞的英雄气概)。

(6)《汉书》与《史记》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等三大特点:

1, 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2, 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

3, 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语言基本上是书面语,同时也运用口语。

语言淳扑简洁,通俗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后世不少历史小说直接取材于《史记》

2,《史记》中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等)

3,《史记》的模式,为后世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4,在散文方面,也被后世推崇为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

继《史记》后,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西汉历史。

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对后世历代正史影响很大。

  《汉书》虽在体例和内容方面有承袭《史记》之处,但也有所更新。

特别在运用《史记》原文时增补了不少史料,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

《汉书》行文简练整饬,详瞻严密。

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对材料的取舍,作者善于剪裁;在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汉代的散文,除主要的历史散文以外,还有一些作家,写了许多政治论文、经济论文。

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言兵事疏》、《论守边备塞疏》、《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等。

这些作品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反映现实,指讦时政,是它们共有的特点,文学性强。

18、唐诗:

(1)唐诗的分期和主要流派(如:

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唐诗律诗的形式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强盛和繁荣的时代。

  唐代文学,历经360余年,大致可以分为初唐(公元618--712年),盛唐(公元713--765年),中唐(公元766--827年)和晚唐五代(公元828--978年)四个阶段

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已经在作品的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创造了近体诗。

另有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等人,他们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也都有新的开拓。

 开元、天宝四、五十年间的盛唐时期,这是唐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鼎盛期。

这时期,涌现了中国诗史上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以洗炼含蓄,清新自然的诗句,描绘出田园的风情意趣和山水的壮美清幽,风格清奇、幽深、淡雅;还涌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和崔颢等在内的边塞诗派,他们吟唱祖国边地恢宏风光和奇观异景,笔调高亢苍凉、奇丽峻峭。

李白、杜甫更是盛唐时期文学中的两位巨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的诗历代被人们推崇,不少作品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杜甫的大量现实主义诗作更是成为"诗史"。

 

  中唐时期,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现,使原比较冷落衰微的诗坛,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白居易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邪恶,积极倡导新乐府诗运动,提出"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用诗歌反映百姓的痛苦。

他的不少讽喻诗和《琵琶行》、《长恨歌》等名篇,就是体现这种理论主张的佳作。

他的诗友元稹、张籍、王建和李绅等积极参加新乐府诗运动。

  另一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刘禹锡和李贺,他们同白居易等一派诗人一样,源出于杜甫诗风,但又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以其幽峭、谲丽的诗篇而成为唐代文学百花园中冷艳、险怪的奇葩。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金铜仙人辞汉歌》独具匠心,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而出人意外,辞采绚烂而不涉妖冶,显示出诗人既受到楚辞和汉魏乐府的影响,又有着自己的艺术独创。

 

晚唐时期,杜牧和李商隐步尘杜甫和韩愈的文风而另辟蹊径。

  杜牧擅长七绝,诗风清丽飘逸,李商隐工于七律,诗风蕴丽缠绵,他的无题诗尤其婉曲隐晦,寄托深微。

  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则追踪白居易,继承了新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皮日休、陆龟蒙和罗隐等不忘世事的沉痛,指陈时弊,揭露社会矛盾,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积极地思想内容。

  晚唐诗歌在外域音乐的影响和民间杂曲流行的基础上,产生了曲子词,这是诗歌的一种新样式,于是以温庭筠和韦庄为首的花间派词人应时而生。

他们吟风弄月,擅长抒写闺情与相思,风格纤细艳丽。

(2)背诵、默写(共三篇):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对宇宙人生思索的诗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孟浩然《过故人庄》:

平淡自然的风格特征。

1,请谈谈这首诗的平淡自然的风格特征

答: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

A. 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相合

B. 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

C. 全篇诗的结构也更紧凑、完美。

D. 孟浩然诗的语言,不奇特而平凡,突显其平淡自然的韵味。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代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无须工巧。

五言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此皆不事工巧极自然也。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了解题意:

A,,走马川:

地名

B,行:

歌行,诗歌体裁的一种

C,出师:

出兵。

西征:

向西方征战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了解题意:

吟:

诗歌体裁之一种。

留别:

留给分别的人作纪念

以“梦”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梦”的描写可以充分自由地抒发诗人情思;以“梦”

为线索贯通全篇,由入梦、梦中、梦后三部分组成,达到结构完整的效果。

夸张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是李白诗歌烂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主体是写梦境,而梦境的描写又极能体现李白诗歌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如写天姥山之高、梦游之迅疾,都是夸张的手法。

(5)杜甫《秋兴八首》题意是:

因秋感兴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A.感情深沉;B.写法富有变化,层层加深,跌宕多姿。

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特色:

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首联概括写景,在写景中直接抒发忧伤之情,颔联是借景抒情。

颈联直接写漂泊之悲,而情景相生。

尾联以景衬情,,用写景收束全篇,景中含情,情尽在景中。

(6)白居易《长恨歌》:

主题的双重性:

诗歌描写李、杨的爱情故事,赞美二人忠贞不渝、缠绵悱恻的爱情,同时对李、杨贪爱殆政、荒淫误国有所讽刺谴责。

不满二人沉湎于骄纵淫逸生活,荒殆朝政,最终导致战乱,误国误民。

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A.点出题名“长恨”之意;B.否定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力量。

(7)李商隐《无题》构思精巧、虚实相间的艺术特点:

A.形散而神不散:

围绕“梦”,以“梦为远别”这条感情线索来组织全篇;

B.采用倒叙插叙结合的结构:

首联倒叙写梦醒后的惆怅,其中首句点明时间是在二人分别后;颔联插入梦中情景,然后转向现实中的写书信,环顾房间和抒发不得相见的感叹;

C.虚实转换,梦境与现实交替。

首联由梦境进入现实;颔联写现实中对梦境的回忆,然后又转入现实中的写书信;颈联两句抓住现实与梦境之中环境相似之处,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

情感表现的特点:

A.以梦境反衬现实中的远别思念之苦;

B.以细节突出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之切,如“书被催成墨未浓”;

C.富有代表性的意象来渲染男女思念之情,如“月”、“翡翠”和“芙蓉”等;

D.恰当用典,以刘晨寻仙侣不遇之事喻抒情主人公与情人之间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

E.全诗以“梦为远别”为感情线索来布局谋篇,中心突出。

19、宋词

(1)词的形式特点:

词、曲子、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乐章、琴趣;词牌、小令、中调、长调;

宋词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2)背诵、默写(共四篇):

A,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B,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C,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柳永《八声甘州》柳永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对词体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和完善了慢词的体制,采用铺叙的艺术手法扩展了词的叙事容量;他又是文人词中的通俗派代表。

(4)晏殊《蝶恋花》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拟人手法会使人与境浑然一体);《蝶恋花》的意象(全词意象丰富,如:

愁菊、泣兰、双燕、孤月、西风、凋树、高楼、远路、长山、阔水等。

诗词中的意象当指意和象的统一,它是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是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渗透。

(5)苏轼《定风波》:

词人的自我形象和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的含义:

此句明写词人在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暗示词人在政治风雨中遭贬后仍镇定自持、泰然处之的心态。

(“莫”字领起, 既有劝勉同事之志,也含自我激励之意。

(6)李清照《武陵春》全词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愁”和“恨”之类,原是抽象无形的情意,为增强其可感性,词人往往用具体可感的事物作比喻,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8)辛弃疾《摸鱼儿》隐喻和用典:

i.对春光逝去的无尽伤心,实是壮志未酬的愤懑。

ii.以陈皇后自比。

iii.以玉环、飞燕比喻谗佞小人。

iv.斜阳烟柳象征国势萎靡不振,日渐衰微。

v.用陈阿娇娥眉见妒事典。

vi.“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脱胎于《离骚》。

辛弃疾词的风格:

表面上写伤春及男女情事,,实际上表达对国势的忧虑及政治上屡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悲愤。

摧刚为柔,沉郁顿挫,夏承焘

(8)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对比手法;全词的爱国情怀。

(参见教材P106)

(9)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全词中表现的闲适情怀。

(参见教材P108-109)

(9)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全词的对比写作特点。

(参见教材P112)

20、唐宋文

1,唐宋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澈

2,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以复古相号召,倡导古文运动,致力于恢复散文的主导地位。

他们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反对骈文,主张文章必须“志道”、“明道”,即反映儒家思想,强调文章要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褒贬社会现实,有充实的思想内容。

3,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

4,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后叙”的含义:

”叙,是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即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此文是事隔50年后,韩愈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写下这篇后叙,补《张中丞传》的不足,表扬许远的忠贞,并补叙了南霁云的逸事,所以名为“后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