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207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选修二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及答案

模块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模块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人的性的产物,但人的性于上帝的性,从根本上说,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创造物,是神授予的。

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的结论包括(  )

①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 ②世俗君主和教皇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③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

④世俗统治者的地位高于教皇

A.①②   B.③④

.①③D.②④

【解析】 阿奎那认为上帝高于一切,教会是上帝的代表,其地位高于世俗封建主。

因此,②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2.近代民主思想与近代早期的“王权至上”思想相比(  )

A.两者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进步作用

B.后者没有历史进步意义

.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发展

D.都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性

【解析】 近代早期的“王权至上”思想反映了当时民族主义增强的趋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进步作用。

近代民主思想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社会现实,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A项正确。

【答案】 A

3.马克思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下列说法最符合此观点的有(  )

①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 ②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③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④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

A.①B.①②③

.①③D.②③④

【解析】 美国政治体制的论基础是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①②③体现了这一思想。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指各权力机构之间,而不是指地域之间,故④的说法错误。

【答案】 B

4.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解析】 注意关键词:

本质特点。

从材料信息看,在王室继承人的选择方面,英国注重“法律规定”,而创立法律的权力归议会,说明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5.法国《人权宣言》提出:

“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就是要保证(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议会是立法机关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人们的绝对自由

【解析】 政治民主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但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B、两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答案】 A

6.穿越时空,轻拂史尘。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独立宣言》(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是工近代的产物

.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 《独立宣言》是在北美人民反英殖民斗争过程中制定的,不存在与封建专制斗争的问题,另外美国的工革命是在独立后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的,A、B两项只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项只符合《独立宣言》;两部文献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 D

7.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

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解析】 19世纪,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英国政府在军费的批文上竟然忽略国王的印章,这说明国王的印章已经仅仅是一个程序,并非真正的障碍。

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

8.2014年10月1日,美国众议院对于白宫遭到闯入举行听证会。

美国的众议院(  )

①在名义上代表各州的人民 ②其席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分配到各州 ③每州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席位 ④享有对宪法的解释权

A.①②B.③④

.①③D.②④

【解析】 众议院席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分配到各州,故③不符合;最高法院享有对宪法的解释权,故④也不符合。

【答案】 A

9.右图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广泛张贴的宣传画,意在提醒人们注意“立场站在哪边”问题。

当时头戴“红羊帽”(画中间的帽子)的人们是要表明站在(  )

A.革命的立场上

B.封建君主的立场上

.保王党人的立场上

D.欧洲君主的立场上

【解析】 “红羊帽”占据画面的最大部分,由此可推断头戴该帽的人们是要表明站在革命的立场上。

【答案】 A

10.路易·波拿巴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仅仅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整套纲领。

对内是秩序、权威、宗教和人民福利,对外是民族尊严。

”“对内是秩序”主要是指拿破仑(  )

A.挫败了反法联盟的进攻

B.镇压了保王党人的叛乱

.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解析】 拿破仑在建立“秩序”方面,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颁布了法典,确立了立法规范。

【答案】 D

11.孙中山认为,国家机关是由大小各种官吏管运作的,官吏的好坏、称职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的成败利钝。

为此,他提出了(  )

A.三民主义B.三权分立说

.五权分立说D.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 

12.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为民族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解析】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真正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发展。

【答案】 A

13.追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英国宪章派提出《人民宪章》

.第一国际宣告成立

D.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

【解析】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为争取实现八小时工作日,举行了示威和罢工,这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

【答案】 D

14.右图是我国为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第一国际(  )

①是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联合组织 ②积极支持当时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④的叙述显然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15.电视剧《沂蒙》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抗战期间,沂蒙山区马牧池村民主选举村长,村长是通过投豆方式从候选人于宝珍大娘与李继善中选出的,于宝珍大娘以一豆之差落选。

通过该电视剧片段我们能够(  )

①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基层选举的基本情况 ②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民主政治的推进 ③了解抗日根据地能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④领略中国共产党早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

A.①②③B.②③④

.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民主选举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的选举政策,这一时期的国统区仍实行专制独裁的制度,因此,②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4分,共7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麦迪逊说:

“在构筑人管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

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政府,它的权力既要强到能够管得了下面的人和事儿,却又不能过强,以致去侵犯公民们保留给自己的自然权利。

道是对,可是,又怎样在“制度上”使这个“好政府”的权力,就恰到“好”处呢?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到费城去开会》

材料二 2013年10月1日,由民主党把持的参议院和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未能就政府预算成一致,政府拿不到办公经费,部分部门只能暂时关门。

其实,两党的分歧焦点是奥巴马医改法案。

共和党试图通过给政府预算附加条件阻挠医改实施,民主党则坚持预算是预算,医改是医改。

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和《国会预算暨截留控制法案》规定:

“任何全权预算支出必须通过相应的年度政府支出预算案的支持方才有效。

”自1976年美国国会预算程序正式执行以,美国政府临时关门过18次,最少的1天,最多的21天。

(1)麦迪逊等人在费城制宪会议上是如何做到“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而又“让它能控制住自己”的?

(6分)

(2)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你如何评价美国政府屡次关门事件。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所知识可知,在制宪会议上通过了1787年宪法,将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写进宪法,成为人人遵守的准则,具体体现可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作答。

(2)问根据材料体现出美国政府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等即可。

【答案】 

(1)制定1787年宪法。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衡又相互制约。

(2)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反映出美国政府权力制衡的同时,也存在党派利益之争;给民众办事带不便。

(答出两点即可)

17.(2016·全国卷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他认为下情上、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5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的三层含义从立法、“邦长”和“官员”的任职、“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三方面逐点概括;第二小问主要是根据《资政新篇》颁布的历史背景分析作答。

(2)问根据材料中洪仁玕对西方民主的表述分析,也要考虑洪仁玕个人的经历,分析角度一方面要看到他对西方民主的先进之处的认识,另一方面亦要看到其认识的肤浅,还要考虑到不切实际的特点。

【答案】 

(1)主张:

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

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18.(2016·全国卷丙)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年,严复说:

“秦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西洋之言治者曰: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他认为:

“吾因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

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6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以中国……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概括。

(2)问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阶级属性,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95年”“1905年”“1915年”分别从三个历史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进行客观评价,注意重点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严复思想的不同影响。

【答案】 

(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2)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19.(2016·襄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立法权力的四重界限:

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

并提出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民国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适应时代,又要符合国情;在内容上要体现民权主义立国精神,在方法上要行国民创制、复决法律之制;要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立法务必根据大法,会议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

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治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他们要尽保护人民之责,为人民谋享受法律保护之幸福。

官吏是国民的公仆,要接受主人的监督,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对官吏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

他说,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当。

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从舆论。

凡百官吏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

——《孙中山法治思想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洛克与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实现其法治思想的途径,并分析其对当下法治建设的启示。

(8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即可,如据材料一“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和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国家治乱一系于法”可得出提倡法治。

(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得出重视立法等;第二小问结合所知识,从健全法治、完善法律制度、违法必究、健全监督机制、增强法律意识、懂法守法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提倡法治或法律至上;主张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等。

(答出两点即可)

(2)途径:

注重法制建设,重视立法;健全执法机关,选拔好官吏;设立监察机关,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给予民权,人人知法守法等。

(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

健全法治的同时,注意完善法律制度;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加强对官员监察,健全监督机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懂法守法等。

(答出两点即可)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30~50年代是英国社会从农社会向工社会转变的最后阶段。

英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在这个时期发生着急剧的变。

工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旧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群众带剧烈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其根本性的弊病。

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英国各种改革派别和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历史家曾把这个时代称为英国的改革时代。

投身当时改革运动的不仅有激进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还有工会运动和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持不满态度的土地贵族,改革派别极其庞杂。

投身改革运动的各阶级和各政治派别时常采取联合行动,但他们彼此的政治社会见地相去甚远,形成一种百舸争流的局面。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列举19世纪30~50年代的主要“改革事件”,并归纳其共同点。

(4分)

(2)在“英国的改革时代”里,工人阶级的突出诉求是什么?

(2分)

(3)“投身改革运动的各阶级和各政治派别时常采取联合行动,但他们彼此的政治社会见地相去甚远”,请以宪章运动的事实加以说明。

(4分)

【解析】 第

(1)问可以从资产阶级的角度列举出1832年议会改革,从工人阶级的角度列举出宪章运动。

(2)问结合所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可以从宪章运动领导阶层的构成回答。

【答案】 

(1)事件:

1832年议会改革;1836~1858年宪章运动。

共同点:

都是围绕选举权的议会斗争。

(2)争取普选权,进入议会参与政治。

(3)宪章运动的领导者宪章派由自多行多地区的工人代表和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组成,成分复杂。

他们在行动的策略即和平的方式还是暴力的方式上分歧很大。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在开幕的一党“国大”,不但使中国共产党及第三方面最近在商谈中的协议成为不可能,并且最后破坏了政协以的一切决议、停战协定与整军方案,隔断了政协以和平商谈的道路……这一党“国大”还要通过一个所谓宪法,把“独裁”合法,把“内战”合法,把“分裂”合法,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

照这样做下去,中国人民一定要陷入苦痛的深渊。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

——《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

(1946年11月16日)

(1)材料中的“一党‘国大’”是指哪一会议?

国民党召开这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2)材料中的“所谓宪法”是指哪一文件?

它规定的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分别是什么?

(6分)

(3)试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对“一党‘国大’”的态度,并结合所知识说明其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所知识直接回答;第二小问需要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思考。

(2)问的第一小问可依据“把‘独裁’合法”等信息进行判断;第二小问可结合所知识直接回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等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需要从依据、程序等方面说明。

【答案】 

(1)会议:

国民党在1946年11月召开的“国民大会”。

主要目的: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并尽快为其反动统治披上“合法”与“民主”的外衣。

(2)文件:

《中华民国宪法》。

政体:

总统独裁制。

恶劣影响:

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3)态度: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

原因:

“国民大会”的召开违背了1946年政协决议所规定的前提条件,其代表大多是十年前选举的,从而使制宪活动缺乏民主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