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35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docx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笔记汇编

第十讲

君药

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这里有个主病、主证,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当然还是主证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药针对的疾病,这些药针对性,不仅针对证,还针对病。

茵陈

蒿汤,茵陈既针对了湿热,又针对湿热黄疸这个病,所以大多数存在两个是统一的。

这两点当中,当

然证,因为辨证,证是主要的,有些虽然不是说这个药专门用于这类病,在很多情况下,主要针对证

候,针对病机。

这里提到一个观念,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有主证,那就有兼证,兼证里面有主要兼证和次要兼证。

臣药

有两个含意:

第一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的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里的桂枝助麻黄发汗)

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三拗汤里的杏仁;麻黄汤里的桂枝的温通经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就是治疗兼证)

佐药

第一类:

佐助药(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像麻黄汤里的杏仁,以降肺气为主)

第二类:

佐制药(消除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者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半夏有毒,配生姜。

这种结构像小半夏汤,这个生姜既是臣药,又是佐药,臣药角度,是增强它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药是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

第三类:

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用大队热药治疗寒极证候,或者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极证候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内奸角色(反间计)

使药

第一:

引经(引领、带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羌活,蒿本

阳明白芷,葛根

少阳柴胡,黄芩

太阴苍朮

少阴细辛

厥阴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

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第二类:

调和药性(调和方中诸药,调和不同性质的药物,如甘草)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第一:

君药不可缺。

第二:

作为臣药、佐药、使药不必俱备,有的药可兼多职。

第三:

分析药味较多的大方,或者多个基础方组成的复方,不需要一味药、一味药分析,

只需要按照组成方药的基本作用,归类来分析,基础方可以作为整体来分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徐灵胎医书全集》里有六篇关于方剂方面的文章,相当好。

第十一讲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加减变化要把握的一点,就是主病、主证、君药不变。

果说主病、主证、君药变化了,那这个叫另组新方。

2

药量增减的变化

第十二讲

3

剂型更换变化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丸(改变功效主治)

枳朮汤:

治疗水饮

枳术丸:

消食导滞

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

药味增加这种变化,加石膏,加姜枣

又有药量,麻黄加倍,而麻黄加倍,要注意没有改变主治,就是主证。

君药没有改变。

它是为了保持这种辛温发散的力量,你有了如鸡子大的石膏在这里,它会减弱它的发散力量,所以它加倍增加。

所以这个主病、主证、君药没变。

它仍然是属于药味增减变化为主的。

注意:

小建中汤不属于桂枝汤方剂加减,应为他的主证和病机和桂枝汤完全不一样。

剂型:

汤剂(汤者,荡也,荡,形容它发挥作用快)

散剂(散者,散也)

丸剂(丸者,缓也)

第十三讲

为方解方面:

要包括这样一些问题,首先简要的病机分析,同时归纳出治法。

然后展开方剂基本结构分析,君、臣、佐、使基本结构分析。

麻黄汤

君麻黄3

(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

臣桂枝2

(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

佐杏仁降利肺气

使炙甘草1调和诸药,缓核峻烈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挟湿兼骨节疼痛,加苍朮、苡仁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14讲麻黄汤

(二)、桂枝汤

(一)

大青龙汤:

麻黄6桂枝2杏仁炙甘草2石膏生姜3大枣

寒热俱重,他这个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他恶寒发热,特点是寒热都重。

恶寒重发热也重。

本身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由于它有内热,所以在表邪正相争所发的热,以及寒邪入里所化的热,形成的这种状况,造成的寒热俱重。

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和营卫

三拗汤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

麻黄杏仁甘草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分析

三拗汤是个基础方。

宣肺解表,用于表证较轻,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为主要表现。

所以它反映出是一种肺系的症状为主。

肺系重象。

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这个重像。

它可以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但较轻,这前面我们讨论过了。

因此它去掉桂枝。

它没有明显的头身疼痛。

加上风寒较轻,因此去掉桂枝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麻黄杏仁甘草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分析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

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

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

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

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

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

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

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

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

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所以这个方里的特点,它功用里很重要的特点,祛痰止咳,祛痰它包括降气,它都宣降肺气。

这个方降气突出。

像苏子,既能温化,化痰,又善于降肺气,降气平喘。

陈皮是理气的,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渗湿,治疗生痰之源。

和陈皮结合,加上理气化湿。

这是治疗素有痰湿,治本的。

桑皮配合苏子,

它既擅长于降(肺)气止咳,同时它偏凉性润,也可以防止温燥药物过于温燥。

它是比较润,有一定润肺作用。

所以整个这个方,是以三拗汤为基础,治疗感冒轻证,兼痰气互结。

降气化痰为其特点。

针对痰气互结比较重的。

在临床上,这种证是比较多的。

特别是容易反覆感冒的病人。

在发作时候,用华盖散来控制。

一感冒,感冒并不重。

一咳,咳嗽有痰,排痰不利,痰气互结。

这个突出的,小孩也很多。

所以发作时,有时用华盖散来治,这类治疗很重要是在平时治疗,控制了以后,我们临床观察很多小儿,吃几付华盖散,效果挺好,但是气候稍一变化又来了。

内外相引,外邪引动内里的痰湿。

关键在于治本,症状控制以后,像苓桂朮甘汤,如过偏阳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或者是像特别参苓白朮散,兼气虚型脾运,脾胃气虚型居多,参苓白朮散,长期配丸药吃时间长,那才能治本。

这是麻黄汤的常用的附方。

桂枝汤--仲景群方之冠

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阴泄弱→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鼻鸣、干呕

寒性是一种伤阳气,

寒性是收引凝滞特点;风邪呢,风性疏泄,风邪作用于体表的卫阳之气,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由于它的疏泄,能使汗孔打开,能使他汗出。

所以这里所指汗出有两个含义:

一个含义,本身风性疏泄,能够出汗。

第二个含义,由于你疏泄,体表卫阳之气,可以有一定的散失。

卫阳这个强,是强大吗?

这是一个疑点。

不是强大,是一种浮强、浮散、浮亢。

向外浮散、浮亢。

出汗的原因:

1卫阳不能固护它,它要出

2风性疏泄,它要出

营弱:

它两个问题。

一个已经由于自汗丧失的营阴,有不足,营弱。

同时呢,卫阳不能固护营阴,那营卫两者不协调,这就是营卫不和,还继续存在着。

功用就要从两方面去考虑:

对病邪要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出。

桂枝本身有发散风寒作用,力量比麻黄要弱,要和缓。

它是个解肌发表。

对正气来讲,要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是指,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

功用和病机来看,跟麻黄汤证或者麻黄汤的病机,以及麻黄汤功用形成两种模型,麻黄汤是外邪当中是祛邪为主,对人体正气,它没有主要的治疗方法。

因为它没有正气不协调的问题。

而且它是基础方,从证候没有反映出一种表虚。

桂枝汤,它还要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本质上是调和正气,所以我们概括讲麻黄汤证,是祛邪为主的,从功用来讲。

桂枝汤是以祛邪调整相结合。

这是两个在功用,或者说体现治法方面很大的一个区别。

君桂枝

1.散风邪(风寒以风为主,也能散寒)

2.助卫阳

臣白芍

1.益营阴

2.歛汗出

生姜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益气补中,健脾生津

佐使甘草

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胃

2.调和诸药

桂枝、白芍调和阴阳常用的基本结构。

调和五脏阴阳,外可以解肌和营卫,内可以化气和阴阳,一种基本结构。

芍药有两个作用,营阴外泄,营弱了,它可以有益阴养血的作用,能够补充已经外泄的

营阴;第二方面,芍药酸收,能够阻止营阴继续外泄之势,正在自汗,阻止营阴继续外泄之势。

收敛,有止汗作用。

生姜在这里用它两个作用,一个帮助君药散邪,佐药、佐助药;第二方面,它可以和胃。

它兼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这是治疗次要兼证。

大枣可以益气补中,这一点和甘草结合,它可以有这个安中,益胃安中。

因为安中的目的可有滋脾生津作用。

大枣本身能够益气,也能够有养血作用,益气又可以滋脾生津,是和芍药相配,帮助补益营阴了。

辛甘化阳:

桂枝、生姜、甘草

酸甘化阴:

芍药、大枣、甘草

生姜和桂枝相配,既能散邪,和胃降逆,也能帮助卫阳,增加体表的卫阳,所以和甘草配合,古人把它归纳叫做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

因为作为甘草来讲,它调和寒热、调和阴阳,它能调和诸药。

甘草在这里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从它协助桂枝、生姜,辛甘化阳,补充阳气要辛散,温和补结合,那甘草之甘,桂枝之温,温补结合,可以补充阳气了。

助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实卫,充实卫气。

和芍药、大枣相配,酸甘化阴以补充营阴,这是佐药的意义。

第二个,它可以调和阴阳两组,调和诸药,佐使药。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它既祛邪又调正。

桂枝、芍药配伍的意义,桂枝得到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桂枝解表辛散,毕竟要出汗。

辛散是要汗法了,要出汗了。

本身营阴外泄了,已经营阴受损伤了,发汗要有源,所以芍药以及从芍药到大枣、到甘草这个系列,以芍药为主,它以芍药益阴养血,能够使汗出有源,供给发汗有资源。

发汗,邪才随汗而解了。

芍药得到桂枝,滋而能化。

因为这个有邪了,芍药阴柔了。

在这种桂枝阳药,善于温化的药物同用,能够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所以这两味药,它既有分工合作,这种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扬长避短,相反相成。

包括性味,一个散还有一个敛,性味,一个温,一个寒。

它还有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分工合作、相互协同的一面。

这是桂枝、芍药配伍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后来用在调整五脏阴阳方里,很多要有这种基本的思路格局了。

关于生姜大枣。

生姜大枣在这里,认为生姜帮助桂枝是作用在卫气为主。

大枣帮助芍药,是作用在营阴为主。

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实际上本质来看,生姜能够振奋脾胃功能,大枣可以补益脾胃,既能益气,又能益阴,益阴养血。

所以这两味药结合,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

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又说它可以调和气血。

所以后世很多方里都有姜枣。

有的作为药引子有的加进去。

而且它本身药食同源,本身都是食物,也是一种常用的基本结构。

桂枝、甘草,《伤寒论》上有个桂枝甘草汤,有温通心阳的作用。

桂枝之温,甘草之补,温补结合,温通阳气很好,不仅助阳,可以通阳,由桂枝这个,也就形成一种温通阳气,一种基本结构

芍药、甘草,是我们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后,缓急止痛的基本结构。

《伤寒论》有个芍药甘草汤。

能治疗脚孪急,吃了以后其脚即伸。

柔肝、舒筋、缓急,又能止痛。

这又成为后世常用一种基本配伍结合。

芍药用于止痛的方里,都是芍药、甘草相配的。

桂枝汤证为何有汗出又要发汗?

卫强营弱,营卫失去协调,才出的汗。

我们通过这个汗法,还要来恢复它营卫的协调平衡,通过汗法来祛邪,风邪得去,那卫强营弱的根源不存在了,然后结合全方的配伍里边,又有益阴收敛的芍药,又能调和正气了,这样通过发汗,所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在桂枝汤后面那个服法里、用法里面,通过出汗,然后使得体表风邪得去,体表的气血就营卫调和,那祛邪调正都恢复了,那病就痊愈了。

这是这个证当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作为原因来说,两个汗的原因不一样。

以第一个汗,本身出汗,我们下面讲它是病汗,因病导致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而出汗。

第二个,用桂枝汤发的汗,这种汗叫药汗。

这个药汗,它是用来调和体表营卫,又能够通过这个汗散风邪,祛除风邪,随汗而解,这个意义。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金匮发微》--这几部书很有价值

病汗

药汗

温度

有凉意(一出感觉身上发凉)

带温的

部位

局部(有的额头出一点,有的背上出一点)

遍身漐漐

病人的感受

黏滞不舒

不会有黏滞不舒服(出了药汗,神清气爽)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

15讲桂枝汤

(二)、九味羌活汤

(一)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

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固尔,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炙甘草汤,心的阴阳两虚,气血两虚,他思路上还是桂枝汤结构。

由于心、心胸问题,所以芍药酸收不太适宜,它用的两组药,仍然是阴阳双向调节。

这个方,仍然是用桂枝汤基本架构在内。

尽管像阿胶、麦冬、地黄,这个来代替芍药那条路。

因为它作为脉结代,心动悸,心胸芍药酸收不宜,胸满的不是要去芍药吗?

仲景加减里面,但是总体阴阳双向调节还是这个架构,包括当归四逆汤,寒伤厥阴可以用。

包括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涉及到心。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25枚

炙甘草汤:

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大枣30枚

随证加减

风寒较重,可以用防风、荆芥、淡豆豉这一类。

兼有咳喘,那就用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了。

桔梗开宣,苏子的降,杏仁也能利肺止咳,这类是常见的。

比较平和的一些加减使用的药物。

如果有明显的气虚见证,而非感受风寒邪气的,那就玉屏风散这一类为主来加减配伍。

桂枝汤可以加黄耆,现在桂枝汤加黄耆以后,还可以通过固表治疗其他一些病证。

比如讲,很多过敏性的皮肤病。

麻黄汤

桂枝汤

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外邪侵犯人体(侧重点)

外感风寒表虚,既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犯体表引起的体表的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反应

临床证候功用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祛邪为主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祛邪调正并进

用药

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力量很强

桂芍相配,既散邪(发散风邪)又调正(调和营卫)由于阴阳兼顾,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基础结构。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

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

“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葛根两个意义,一个它可以升发清阳,有升发清阳的作用。

一个可以舒筋。

它是一个能生津的药物,随着升发,生津液可以舒筋,舒缓经脉。

所以升发清阳,舒缓经脉。

有助于改善项背强几几。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用: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

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九味羌活汤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内又蕴热证。

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所以

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

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不通,可以头项强痛。

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挟湿的。

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挟湿的。

所以他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

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证的特点。

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挟湿的特点。

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挟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

第一个区别。

主证分析当中内有蕴热,内有蕴热就有点像麻黄汤证配套的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里有蕴热,外来风寒湿邪也可以入里化热,风寒湿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热开始产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

这也符合风寒证为主的这类证候,发展的一些方向。

所以你看,从麻黄到大青龙这里呢,外感风热湿也有发热,内热。

当然这个方应用当中有内热、没内热都可以用。

调整药味、药量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原书、原方主治,是外来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

内有热,反映在口苦微渴,我们说过口苦、口渴都是内热早期发生的一些标志。

正常的人你体内有些化热因素的话,就会口苦口渴。

你晚上开两个夜车,都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开始口苦。

夏天心烦口苦口渴这是常见的。

所以内热开始出现。

但要说明,这个还是一种兼证。

主要证候还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

它不是属于这种用和法的寒热并用,表里同治。

从舌像、脉像来说,也可以从麻黄汤证的典型证候来比较。

从脉浮来说,一样的。

从寒邪来说,当然没有以风寒为主的,那是重,在临床有时候可以有紧脉,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紧脉,苔白或微黄是动态的反映了内热的程度。

因为纯表证一般不影响整体气化的,舌质舌苔不变。

都说苔是薄白的,舌淡红。

前面讲到桂枝汤到麻黄汤都是这样。

如果说内热开始产生,随着这个苔就要发黄,苔黄越重,内热越重。

所以苔白或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一种你入里的一个程度。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风寒挟湿证→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口苦微渴,脉浮,苔白或微黄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羌活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

防风

苍术

风中润挤,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

细辛白芷川芎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佐2

生地黄芩

清泄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川芎本身可以活血行气,也体现一种治风先治血。

治风、调血相结合。

在没有内热情况下,生地黄芩也能用。

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是用来制约那些辛温燥烈的

药。

防止过于温燥。

黄芩清热,三黄中间它善长于清上焦之热,或者肝胆之热。

所谓上焦这个病位概念,也包括这种在表里之间,入里的初期,最浅,里之表。

16讲九味羌活汤

(2)香苏散

剂型选择

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

一点。

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

辨证的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使用注意

当然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

这个是因为整方以温燥为主。

香苏散

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

从主治证候,主证方面,仍然是外感风寒。

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

气郁不舒,气机阻滞。

它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有气滞的,有这个基础,再感受风寒,由气滞,气机阻滞,往往以肝、脾、肺这些系统为主。

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它反映出来,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

从用药来看,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

因为气机不舒,肝主疏泄,疏泄一身之气机。

从舌象来讲,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兼有气滞。

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它不良产物的积累。

舌苔薄白,脉浮。

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组成

香附子4紫苏叶4炙甘草1陈皮2

苏叶是这个方里这样的君药

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能走气分,能走血分。

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

用量偏大发散为主。

苏叶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

小剂量,一般我有时候使用4到6克,很少。

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

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呢,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

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量偏大一点。

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

用小呢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

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

香附是理气药,行气开郁。

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可以配合之后,象陈皮和它结合呢可以

作用于中焦。

陈皮理气化湿,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津液容易不布。

甘草作为使药,又兼佐药了。

因为它有补气和中作用,同时调和药性。

因为行气太过容易耗气。

它有益气和中作用。

行气药,厚朴、柴胡、大腹皮。

它也适合用不同部位,大腹皮往往走下。

柴胡半表半

里,两侧。

厚朴往往是胸脘,特别胸脘腹都有用,脘腹为多。

枳壳,那就从胸开始,胸脘都可以,枳实,胃脘到下部,这个都在,因为枳实还能导滞

17讲

东方:

青龙

西方:

白虎

北方:

玄武(真武汤)

南方:

朱雀

中央:

黄龙

小青龙汤

病机:

外寒里饮证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里饮

麻黄、桂枝: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化饮

干姜:

温肺化饮

细辛:

助君药散寒

白芍:

和营养血,制约麻

桂,防止发汗太过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半夏:

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

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从麻黄桂枝看,有点像麻黄汤的主要结构,麻桂相须,桂枝芍药看呢,有点像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所以有些本科学员开始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呢?

这里的关键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做是君药了,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

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过度,用它的酸收,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

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一温、一散、一敛)

细辛,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麻桂)散寒,在这里更主要的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

五味子能收敛肺气,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所以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是表实证用麻桂发散,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

半夏,作为佐药,一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就帮助、加强了姜、辛、味温化寒饮的力量。

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

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

佐药呢,它在治疗寒饮的方里,它又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

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整个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

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做为基础见证,做为参照,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和麻黄汤证不同,会又寒饮,说明正气已亏,所以它发散当中要有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和寒饮(咳喘,痰多而稀)的最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