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84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知识练习文档格式.docx

P22.

19.人类()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如昆虫的肢体)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病毒)

扫描隧道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微观世界)

二、科学探究

1.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P2.

2.放大镜的作用很多,详见书本P2。

3.会画常见晶体的图(如食盐、白糖在玻璃片上的晶体)。

P8.

4.制作晶体的方法。

有(减少水份)和(降低温度)等P9.

5.利用放大镜制作简易显微镜的的方法。

P10.

6.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方法,会画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结构图。

P13.具体见课时特训。

7.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使用方法。

(理解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看到的方向相反、放大倍数的计算、放大倍数和观察范围的关系)P13.

8.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方法步骤,会分辨常见微生物的外观形状。

P17、18.

9.细胞的作用。

第二单元 

物质世界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构成的,物质是()存在的,像声音、光、电都是物质,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

化学变化常伴随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再如,加热白糖,白糖的熔化是(),白糖变成黑色的物质,则是()。

4.米饭在口腔里咀嚼后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米饭中的()变成(),所以咀嚼后的米饭有些甜味。

淀粉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5.铁生锈是一种()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6.在一个空盘子和两个分别装有水、菜油的盘子中各放入一枚铁钉,空盘子的铁钉与空气接触会生锈但速度(),菜油盘子的铁钉(),水盘子的铁钉生锈速度()也(很多)。

7.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把铁与()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等。

8.()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变化)。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它有(),比空气()等特点。

9.(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0.()和(铁钉)会发生(反应),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褐色新物质附着),这种新物质就是()。

11.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水结冰、水蒸发

状态改变

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没有明显变化

火柴、蜡烛的燃烧

发光发热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加热白糖

改变颜色、有焦味

米饭、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铁生锈

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颜色改变、产生沉淀物

1.探究铁生锈的原因,设计实验计划。

P35.

主要影响因素:

水分、空气、铁钉质量、时间、盐分等。

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2.根据实验数据,会分析。

P38

3.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杯中的剩余物是什么?

如有白色粉末剩余,则没有白醋,剩余液体是醋酸钠和水,再加入白醋会继续冒气泡。

如无白色粉末剩余,剩余液体有两种可能:

1.白醋、醋酸钠、水;

2.醋酸钠、水,可通过加入小苏打区分,如有气饱产生,说明原剩余液体中有白醋剩余。

第三单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围绕地球()方向公转。

月球()方向自转,由于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个面。

2.月球上没有(),没有()。

月球上是真空,连声音也无法传播。

3.月球直径是地球的(),质量是地球的(),体积是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

4.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

白天最热时,温度可达127℃;

夜间最冷时,温度可降到-183℃。

5.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

环形山的特点:

分布杂乱随意,数量众多,大小深浅不一。

6.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类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7.1969年美国()宇宙飞船在7月21日着陆,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印。

8.()载人飞船于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0月16日成功返回,航天员是(),他在太空大概飞行了21小时。

9.()载人飞船于年10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0月17日成功返回,航天员分别是费俊龙、聂海胜,他们在太空大概飞行了115小时。

(补充:

年9月27日,神州7号胜利发射,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胜利返航。

10.月球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月相变化,上半月缺左,由缺变圆;

下半月缺右,由圆变缺,一个变化周期就是农历一个()。

11.模拟月相实验:

黑板——太阳;

皮球——月亮;

皮球亮面朝着黑板——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

12.农历上半月,我们可以在傍晚观察月相;

农历下半月,我们可以在清晨观察月相。

口诀:

上上西,下下东。

意思是,月相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升起,我们看到的月相亮面在西。

下半月的下半夜升起的月相,亮面在东。

13.日食:

发生在农历初一或三十;

从右边()开始先黑,有日全食、()和()三种。

日食形成: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形成日食。

14.月食:

发生在农历十五;

从左边()开始先黑,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

月食形成: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的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形成月食。

15.以()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16.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分别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按距离天阳的远近排列)。

17.年8月24日,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新界定为“矮行星”。

18.在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越近,公转周期越短;

距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19.在八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它的行星都有卫星,只是卫星的数目不同。

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0.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离地球最近,所以夜晚看天空时,除月球外,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个天体。

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哈雷彗星。

2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互相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行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被人们分成许多区域称为()。

22.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

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大熊座的()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23.夏季大三角分别是()组成,它们分别属于()。

南部天空还有颗火红的红巨星,是(),属于()。

24.光的传播速度是(),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的单位。

1光年大约是9.5万亿千米。

25.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光年,目前人类已经发现超过()个河外星系。

26.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经观测到距我们(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宇宙正处于()中

27.恒星的一生,太阳属于()。

见P62.

28.()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

1.会画一个月的月相,特别注意亮面的朝向。

P49

2.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3.会写环形山成因的模拟实验计划。

P52

4.会画日食、月食成因图。

P54

会分析日食的三个类型。

(第三单元试卷)

5.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P58

6.会画3个常见星座图。

59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阳光、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包括人类)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2.垃圾多、杂、脏,成为最难处理的环境问题。

它会()。

3.模拟垃圾填埋实验:

浸过墨汁的纸巾——垃圾;

用细沙埋住——填埋垃圾;

用瓶子喷水——下雨;

底部的细石子和水——土壤和地下水。

看到现象:

底部的细石子和水变浑浊,变成了墨汁的颜色。

说明:

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新型填埋:

优点:

()。

缺点:

5.焚烧:

优点:

6.()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

)、()来减少垃圾数量。

7.()是指多次或者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经用过的物品。

8.回收利用垃圾不但能够减少(),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

9.垃圾分类:

可回收垃圾:

塑料:

饮料瓶、塑料日用品(脸盆、碗、玩具)、管子……(处理:

回收再利用)

玻璃:

酒瓶、调料瓶、水果罐头……

金属:

废铁钉、易拉罐、废旧自行车、建筑钢材……

纸:

报纸、杂志、纸板、书籍…

厨余垃圾:

果皮、蛋壳、剩菜剩饭……(堆肥或喂猪、鸡)

有害垃圾:

废日光灯管、废电池、废温度计、过期药品、医疗垃圾……(回收后集中处理)

其他垃圾:

餐巾纸、渣土、小砖块、瓦块、碎陶片、烟头……(焚烧、填埋)

10.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

11.目前的污水:

(、、)。

12.自来水水源取自(、或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在饮用水源,禁止游泳。

13.污水处理;

初步处理——();

再处理——();

追加处理——()。

14.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地球变暖、物种加快灭绝、臭氧空洞……

15.《京都议定书》——地球变暖 

《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臭氧空洞

《人类环境宣言》——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

16.环保标语:

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17.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明天。

18.由于人类的()和(),使得生物灭绝速度加快。

建立()是保护生物()的有效方法。

1.简单填埋垃圾和新型填埋场的区别。

P72

2.简单填埋垃圾模拟实验。

3.塑料袋的重复使用方法。

4.会对身边的垃圾进行分类。

5.会读水表度数。

6.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7.了解一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该采取的措施。

附送:

2019年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打印)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 

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

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蓝)、(绿)三色组成。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1、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们的鼻子灵敏得多。

12、(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1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6、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17、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18、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拓宽了许多。

19、生物学家(列文·

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它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

2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记忆)

2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5、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的更清楚,但看到的范围也小了许多。

2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细胞中间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细胞中还有(液泡)。

27、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28、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30、(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31、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32、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33、在水中生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它们也是有(细胞)构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34、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5、草履虫能自行生殖,其生殖方式通常是(分裂生殖)。

3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37、(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8、蚜虫喜欢吃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39、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40、(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

杂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4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42、肉眼:

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技术

二、问答题

1、使用放大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答: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什么?

答: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3、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

(3)珠宝商鉴定珠宝;

(4)精密仪器修理工;

(5)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4、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5、怎样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7、细胞对生命体有什么意义?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8、你知道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吗?

(1)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