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522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古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教案.docx

《古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教案.docx

古文教案

第一章唐文人词

唐代写词的作家有李白、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1、李白:

相传为李白创作的有两首词,即[菩萨蛮]和[忆秦娥]。

例讲[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此词以薄暮时分的情景衬写乡情,即诗的意象是暮色。

关于暮色的意象:

季节和时序对敏感的诗人常是触发感兴(触动灵感、引发思绪)的媒介和抒发感情的工具。

如西晋文论家陆机《文赋》云: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云: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楚辞作家宋玉《九辩》云:

“悲哉!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天之中,清晨、晨风让人感到清新,有朝气,日升中天象征旺盛的活力,而黄昏、暮色使人增添沉重之感,使人郁闷。

在诗人笔下,黄昏常用以抒写忧郁凄楚之情,黄昏的意象蕴含着忧郁沉闷和哀伤。

这与人的日常心理有关。

人在旅途,沦落天涯,有家归不得,登高望远,只见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而乡关何在,千山外,水长流,或者人生失意落寞,眼见暮色苍茫,即勾起无边的思绪和伤感,暮色如忧愁,忧愁如暮色。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这首词也是选取了黄昏这一意象来抒写浓郁之乡情。

首二句,作家用如画的诗笔在广漠的平林上抹画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

这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静景中又暗含动势(即时间的流动与冉冉推移),以“暝色入高楼”引出词中的人物,在点出人物之前作者先营造出了一个低沉忧郁的情感氛围,也说明平林漠漠、暮蔼沉沉,寒山伤心之碧正是词中人物所见。

为什么?

下片中“玉阶空伫立”就交代出人物一直是久久地伫立在楼上的玉阶上痴痴地凝望。

他或她,或者是漂零他乡的游子,或是独守空房的思妇。

他(或她)在凝望什么呢?

也许是杰中思妇盼望久别的亲人归来而望远处迢迢的归途,也许是游子远离天涯,由于归期遥遥,凝望千山外的乡关。

他(她)伫立玉阶,但归期遥遥,归途迢迢,一切仅是枉然和徒劳(“空伫立”),他痴痴地、徒劳地又茫然地凝望着,眼前仅是广漠平林、如织的寒烟、寒山上惊心之碧和暮色中忙于归巢的鸟儿,而鸟归人不归,触景伤情,归鸟又平添无边的愁绪。

这种心情,恰如李商隐所说的“心事如波涛”,久久不能停息,愁肠百结,欲罢不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上片里并没有交代出人物在愁什么,作家仅仅是渲染了一幅沉闷抑郁的氛围,并交代出人物“玉阶空伫立”,也就是说上片并没有交代出主题,而在下片,作家才用“宿鸟归飞急”点明主题,一语双关,含蓄委婉。

这是词中的人物眼中所见到的景象,此句揭示出了人物的意识流。

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思。

在急切的乡情驱使下,他不禁想到乡关路上又有多少的长亭和短亭。

“长亭连短亭”,重重阻隔,却又再次打破了心中的希望,现实说明归途遥遥、归期遥遥。

这首词的写法是:

即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之所以采取这种写法,是由于它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

上片从远而近——从暮色笼罩的平林、暗碧的寒山,写到暮色中独倚高楼的人物;下片由近及远——写人物伫立玉阶凝望,由“宿鸟归飞急”点明主旨,从归鸟写到远处的长亭、短亭。

例释[忆秦娥]:

主旨即怀古伤今,借离别抒发家国兴亡盛衰之感。

词的上阕从箫声月色引出对折柳送别的回忆,写秦娥的伤别。

万簌俱寂,夜幕低沉,忽有一缕箫声,萦萦入耳,入梦的秦娥的猝然为之惊醒。

一“咽”字,说明箫声幽噎,恰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声呜呜,不绝如缕”,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

箫宜静夜,尤宜月夜,不然杜牧何以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秦娥梦断秦楼月”,梦断非梦醒,说明她神游于梦中忽然为箫声所惊醒,既回味于梦境,又迷惘于明月,梦断时分彷徨徘徊的心理直可触摸,宛然有她在惊觉后猝然张目之态,惊觉时箫声在耳,仅见满楼月色,而不见梦中的爱人,于是就忆起她与意中人离别之事,这说明她想念意中人的心事,也说明她的梦非别的什么梦,正是有关她与爱人的梦。

“秦楼月”,表面上是叠句,实是加强了语气,增添了感叹之意,渲染出她的心事,所以不应以简单的叠句视之。

秦楼中的人和天边之月,相对无眠,李白“对影成三人”,而此时只有人和月,月正凄迷,人犹失意,使人倍觉凄惶惆怅,于是想到分别的离人。

“年年柳色”,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年复一年,柳色依然,而人事全非,往日折柳送别,此时还不能相聚,一个独守空楼,一个远隔天涯。

千山外,水长流,关山重重,风烟万里,秦娥只得于夜半时分梦醒后遥想往事以排遣那排遣不尽的怅惘。

(注:

柳的意象,蕴含离别之意,古俗折柳以赠别,柳谐音留,寓不忍离别、依依不舍之心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在下阕,作家将笔法猛一腾挪,时空陡转,由春柳转入清秋,由秦楼转到乐游原。

清秋时节,乐游原上游人如织,秦娥亦在其中。

登乐游原本为游乐,但秦娥形单影只,身在游乐之地,四眺无际,心事有增无减。

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意中人的音讯该从那古道上传递过来吧,但音尘断绝,人的希望只得化为泡影。

音尘即音讯的代称,因古代以驿使送信。

“音尘绝”中一“绝”字,似有千钧之力,读来倍觉惊心,残酷无情地斩断了秦娥盼望离人音讯的希望。

重叠的“音尘绝”与上片的“秦楼月”作用一样,加强了感叹的语气,衬出秦娥心情的凄惨。

此时此刻,西风拂拂,残阳高照,触目所见,犹有汉家陵阙,莽莽苍苍,衰败之意自在不言中,一笔带出了家国之悲。

此词最为显著的手法是:

善于腾挪,笔法变换迭荡,箫声—→秦楼月—→柳色—→霸桥之别—→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一步步腾挪变换,环环相生,似断非断,以“伤别”统率全词,脉络井然。

特别是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由秦娥怀念离人的伤感中加入悼古伤今之意,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为国家千秋万古之心(意义陡转)。

家和国的命运、二者的感情浑然一体,哀伤中掺入悲壮,气象为之开阔,非大手笔不能为,所以王国维评曰: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其赞赏之意极明。

其次,手法之二:

含蓄委婉,韵味深长。

先是写秦娥之梦,仅写其梦断箫声,蓦然梦断,眼见满楼月色,但梦为何梦,作者未实写,读者只能从中体味——梦断之后即睁开双眼,见凄迷月色,油然想起与意中人往日的离别,想像之中往日折柳处柳色依依。

可见梦非它梦,乃是因离别思念而引起的梦,或许梦见与离人当年依依惜别,或许梦魂伴随意中人远涉天涯,或许梦中离人悠然而归,同剪西窗之烛。

而且,作者写梦,并不单纯地写,而是将如泣如诉的箫声渲染出一种气氛,将梦置于这种幽怨的氛围中。

词的最后,“汉家陵阙”引出国家兴亡之叹,也是非常的委婉含蓄。

当年的三百年汉朝,尝威赫无比,疆域辽阔,国势一度强大,军队也强大无比,也尝出现过一代又一代的雄主,但盛极衰来,一代帝国如烟消云散,仅留下仅供后人凭吊和发古之幽思、在夕阳下无比萧瑟衰败的陵墓。

在唐人笔下,汉朝常用来比喻唐朝,在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写汉家,实是感叹唐王朝的盛衰。

李白二词,历来颇受评论者的关注和赞赏,说它们是文学一大奇迹者有之,说它们为千古绝唱者有之。

南宋黄升即评云“百代词曲之祖”,评价不菲,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2、张志和(约730—约810):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坐事贬官,后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

因著《玄真子》,亦以自号。

今传《渔歌子》五首,皆借渔家生活道隐居之乐。

其诗流传日本,曾引起日本岛上对汉诗的学习风潮,并有大量的模仿的作品。

日本嵯峨天皇十分喜欢,也作《渔歌子》词五首以仿效。

《渔歌子》,在唐玄宗时教坊中亦有此曲,后用为词调,又名《渔父乐》、《渔父》,盖此调出于民间渔歌。

“子”字,语尾,无实在义。

“西塞山(浙江省境内的一座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清新质朴,意境超凡脱俗,短短27字,色彩丰富,显示出自然的灵气和精神,如一幅江南清新淡雅的水彩画。

此处有山有水,有鸟有鱼,有斜风细雨,也有优游自在、忘情山水的渔父,可谓“渔父之意不在‘渔’,在乎山水之间”。

首二句描画江南春季的景象,作者寄情于景,以画入词,山之凝重与鸟之轻灵相映衬对比,富画面感。

且前句视点在上,后句则在下,表明人在俯仰之间,无不感到自然的灵气和旺盛的生机。

“青箬笠,绿蓑衣”,色彩吸引人,同“斜风细雨”一起引出处在大自然中间、沉浸于自然的渔父之形象。

“不须归”,是无归意,为不欲归,舍不得归,写出了渔父对自然的陶醉。

这是点明了主题。

在前二句中,写飞动的“白鹭”和肥美的“鳜鱼”,感受仿佛是一般的渔人所有的,而最终才点出渔者之乐,归结到主题上面。

3、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进士出身,始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又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世称白香山。

其词作有《忆江南》三首,乃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道江南及杭州风物之美。

其词云:

江南好(点题,脱口而出),风景旧曾谙(落实“好”字,照应了“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二句为互文,写江南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和风物)。

能不忆江南(以反问道出作者眷念之情,引人回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表明杭州之美甲江南)。

山寺月中寻桂子(写秋月。

秋月皎洁,月光如水,令人不禁产生美好的遐想),郡亭枕上看潮头(写钱塘潮。

潮声入梦,写出了人的悠闲之状)。

何日更重游(写作者对杭州的眷念,期待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此词写江南女性之美,吴宫泛指吴地)。

吴酒一杯春竹叶(酒名春竹叶,酒名已富无限诗意,“一杯”言其易令人醉,可谓好酒醉人,情景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吴娃双舞醉芙蓉(极富动感,令人产生美好的幻觉——人如花,花带醉,花令人醉)。

早晚复相逢(期待与江南女性的重逢,从侧面道出江南女性温柔、美丽、可爱,让人流连忘返。

正如晚唐词人韦庄《菩萨蛮》词“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足见江南女性的魅力。

此乃“君子好逑”,非“色”)?

温庭筠

温庭筠是中唐以后涌现出的写词名家(确切而言,是晚唐词家)。

温(812?

—870?

),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终身困顿,晚年始入仕,为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温极有才情,但屡困于场屋,长期出入歌楼伎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大概以此谋生。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温李”。

他是花间派词人鼻祖。

花间为一词派,派中为晚唐及五代西蜀的一些词人,不是创作词派,他们词作风格上较接近,五代时后蜀赵崇祚将他们十八家词作编录成《花间集》,花间派之名由此而来,可见是一风格流派。

派中以温为鼻祖。

他在词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婉约词风,影响之大,使人们视婉约为词学正宗(词有婉约、豪放两派)。

其词作现传60多首,内容多写闺怨离愁,语言秾丽,用字严格,音律精严。

红香翠软,剪红刻翠,辞藻艳丽。

其十四首【菩萨蛮】是风行一时的典型艳词,为词学史上的一段丰碑。

刘熙载《艺概》卷四:

“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评论十分中肯。

【忆江南】:

此二十七字的小令写得十分质朴、疏淡,以白描见长。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闺中女子独倚江楼,望人不归。

在艺术技巧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体会:

1、精炼:

前两句八个字,就勾勒出了思妇动态和心情,表明梳洗完毕即倚楼凝望,可见她急切与意中人相逢的心情,“梳洗罢”非梳洗前,梳洗前不更急切吗?

否,俗语“女为悦己者容”,梳洗罢更能表现她细腻的心理。

“独”表面上是一个人之意,实即突出她的孤寂之感。

“过尽”一句中的前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而“皆不是”说明她用心之细、用时之久及渴望重逢的急切,并且承“过尽千帆”之后陡然一转,顿时打破了她的希望,希望多大失望就多深,让人感觉到她此时惨淡的心理感受。

谢眺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句,而温反其意而用之,相较之下,谢诗写喜,温词反衬其愁。

2、含蓄而意韵不尽:

温词以含蓄深隐见长,耐人寻味捉摸。

“斜晖”一句表面上写景(自然景物),写落日阳光和流水,但景中透情,斜晖脉脉正如女子的万般柔情,而绿水悠悠无限,暗示女子心中爱怨交错,一时割舍不断。

女子触目所见,江中白萍洲上,芳草萋萋,而“肠断”表明在她眼中,洲上全是一片惊心之绿。

人们说“离恨恰如春草”,正可表明她此时的心境(在这里,大家须注意,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的意象常用于表现离愁别恨)。

例释【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全篇细腻刻画出闺中女子梳妆时的外貌、动作和心态,所写只一事,若拟一题目则叫做“梳妆”二字。

前二句,写女子醒后睡眼惺松、鬓发零乱的情态。

小山,谓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盛行此样,为“十眉”之一式(韦庄《荷叶杯》:

“一双愁黛远山眉”)。

起床本常事,但在温笔下却成了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懒起”二句,写起床梳妆的动作。

虽曰“懒起”,并非不起,实娇懒、迟迟而起,起床后必先梳妆,因此画眉梳洗。

“懒”和“迟”二字相互呼应,勾划出了慵懒迟缓的情态,为下片写其心思作铺垫。

下片始二句,梳妆停当后照镜之动作,以“花面交相映”表现其美貌(花:

头饰)。

后二句,以一特写镜头,衬托点写女子的寂寞孤独的心理世界,这种写法极其委婉含蓄,表明女子妆扮完毕,一眼瞥见“双双金鹧鸪“,就勾起了她无限的感喟。

此二句意在言外,是全词的“文眼”,最关题旨,最富表现力,至此,便交代出了女子“懒起”和“迟”的原因。

原来是她空虚寂寞、孤独的心绪在作怪。

温词的绮靡由此可见一斑,晨起梳妆,本为女子家平常事,但在其笔下,却十分娇艳动人。

如“小山”二句本写晨起时的残妆,但通过眉妆的式样、色泽、如云的鬓发、香白的脸颊,就渲染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眉妆忽明忽暗、鬓发如云、脸颊香而白,她画的又是娥眉,照镜时花面相映,她的襦袄是罗襦,且是“新帖”的(即时新的样式),鹧鸪又成双成对,且又是金色的,可见温不轻易放过每一个能表现女子情态的细节而着意地加以修饰,可见其剪刻的工夫。

在表现手法上,十分含蓄委婉,如此词中的后二句及另一首【菩萨蛮】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等句,就十分耐人寻味(“柳如烟”表现柳丝迷蒙如烟如雾,既可理解为柳丝的情态,又可以让人感到女主人公心中的闲愁,而且,寂静的天空中一轮残月,大雁还在飞过,让人如临其境,仿佛还能听到雁过时那凄清的鸣声,这种清冷的夜色也可理解为女主人公清冷的心境)。

南唐词人李煜

公元937年,乞儿出身的徐知诰(即李昇)在金陵建立国家,号唐,史称南唐,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

李昇史称南唐先主,其子李璟为中主,李璟之子李煜为后主。

在六朝古都南唐首都金陵,聚集了一批撰写词作的词人,其中重要的有冯延巳、李璟、李煜,文学史上称为南唐词人。

提及南唐词人,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煜,想起他那不朽的名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名气确然为南唐词人之冠,其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南唐词人的出现并非偶然,直接的原因即南唐金陵特有的文化氛围。

金陵,为六朝古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六朝时其经济文化就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它成了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大都市,隋朝时京杭大运河开通,更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而隋唐时,北方战乱频繁,至唐末尤甚,在北方经济文化遭至战乱破坏的时候南方经济文化的优势愈加显露出来,中原人士也有不少到这里避乱;再加上,南唐君主爱好风雅,倾心文墨,而带动了南方文学创作的风气。

所以,南唐词人的涌现及成就是有背景的。

 

南唐词人冯延巳:

904—960,一作延己,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仕先主、中主朝,官至中主朝宰相,有词集《阳春集》,现传100余首,数量居晚唐五代词人之冠。

由经历地位决定,其词多写宫廷歌舞宴饮、相思离别,题材不出花间习套,但他长于抒情,其十几首【鹊踏枝】向来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其成就。

例释【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此词表现诗人为摆脱内心盘旋郁结的感情痛苦而作的挣扎过程。

其痛苦,词中未明言,仅以“闲情”标出。

名之曰“闲”,其实不闲。

曹丕《善哉行》中云: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其中所言之“忧”大概正同于冯氏所言的“闲情”:

来时不觉而又莫可言喻,象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与生俱来、不可摆脱。

它实即一种最真实、最深刻的感情体验,不同于大悲(人生中大悲不常有),辛弃疾【摸鱼儿】云“闲情最苦”。

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词开篇仅七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一种欲罢不能的盘旋郁结之痛。

“抛掷”表明作者为它所困扰而寻求解脱所作的挣扎。

“久”表明时间过程长久,似乎暂时忘却,而“谁道”,即原以为,表明原以为解脱,但实际上未能做到,到现在依然为之所折磨。

紧接着,“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表明痛苦发生的过程和频率,“每到”言下之意不止一次,可见“春来”是一个导火线,春天季节是万物复苏之时,生命与感情觉醒之季节,人的心理体验尤为敏感。

作者依然迷惘,依旧恍然若失。

“日日花间常病酒”之“日日”,表明每天他都为痛苦所折磨,他便寻求解脱,借酒浇愁,以麻醉自己,但只是徒劳,本来,“借酒浇愁愁更愁”。

日日病酒,表明痛苦之频繁,“不辞镜里朱颜瘦”,“不辞”即不改,表示必然。

对镜才发觉容颜消瘦,“沈腰潘鬓消磨”,身心交瘁,表明痛苦之程度。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承接上片之“每到春来”写春景。

河边草色青青,堤上杨柳依依(芜:

丛茂之草),在愉悦的心境下必能唤起一种缠绵缱绻的情意,但内心为闲情所苦,为时已久,见此景,难免对景伤怀,平添一份新愁,愁上加愁,所以反问: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春季年年到,春景年年有,新愁年年发生,真所谓新愁“当春乃发生”。

本来是说明年年添新愁,而作者以反问句来发问,语意更强烈,表达上更深一个层次。

在强烈的追问之后,作者不作任何回答,惹人玩味(表明不能言说、不可言说)。

接着,忽地荡开笔墨,只写“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似乎写观景,但仔细玩味,词人却是将惆怅之情的表达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独立”二字,可见其寂寞孤零,“风满袖”三字,可见其凄寒,并且“小桥”二字,更将其孤另之状呈于读者眼前,读来犹觉风寒袭人。

而“平林新月人归后”,表明人不寐,大时间上点染情感氛围。

可见,冯氏此词,将心理体验刻画得细腻入微。

冯氏之词,着重抒写心理体验,且多以自我角度,描绘不可排遣的幽怨,即便从第三者角度来写,也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因而读其词,使人不觉中置身于词的情感氛围中。

冯氏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北宋初年的晏殊、欧阳修诸人。

王国维云其“开北宋一代风气”,刘熙载评:

“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冯风格:

俊逸深婉)。

花间词人韦庄:

字端己,836—910,京兆杜陵(西安市)人,唐昭宗时进士及第,任校书郎、左补阙(门下省谏官)等职,唐亡,为西蜀王建的宰相。

有《浣花集》,词作与温飞卿齐名,号“温韦”,温绮艳,韦则疏淡、清新明朗。

例释【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此词饶有民歌风味,以白描手法写一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

十分生动、清新。

首二句,写春日杏花飘飞的自然场景,美妙动人。

春光明媚,郊外一片盎然的生机,游人如织,杏花飘飞,引起少女春心之萌动,表现出其爱的健康、纯洁、美好,这既是对春天的礼赞,又是对生命、爱情的颂歌。

这一点,作者是借助于杏花来实现的。

除此而外,它还引出杏花下的人,衬出少年的风流。

可见作者能一石三鸟。

一面是杏花飞舞,一面又是翩翩少年,情窦初开的少女的一见钟情和单恋势不能免,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是一种正常的生命本能。

因为通常的爱,是由外表到内心的,始于好感,直至相知相爱,一见钟情虽不理智、不现实,但在当时封建社会中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在礼教下的婚姻,不以相恋相知为基础,谈不上相恋或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也是一种爱情,正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

“妾弄青梅凭短墙,一见知君即断肠。

”所以,汤显祖颂扬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之恋,表面荒唐,实是合理的)。

在本词中,杏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若少了杏花的意象,这首词就不会如此美妙,少女的形象就不会如此生动和可爱。

在中国文学史上,杏花的意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蕴。

它与桃花、梨花不同,它象征着青春,有着盎然的生机活力。

常用于描绘少女的真纯、活泼和多情。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红”一句。

词的后四句,通过少女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来写她的痴情,表现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定。

“妾拟”四句与“陌上”二句表明了女子心理过程,“陌上少年”风流翩翩,此其外表,是少女眼中所见和心中所下的判断,她由外表而引动爱,由爱而引出打算,即嫁与他,与他终老。

是“风流”将陌生的翩翩少年与踏青女子联结起来,可谓“翩翩少年,淑女好逑”。

说明她顿时堕入了情网,难以自拔,顿时不觉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一生休”是写憧憬,是女子的设想。

但是年轻女子的感觉是细腻的,她在憧憬的同时,多少还有一丝的担心和顾虑,“纵被无情弃”是一种假设,其潜台词是:

万一被对方抛弃了又怎么办?

或许她有鉴于当时多情女子负心汉、“贵易交,富易妻”的现象,或多或少还意识到了这种婚姻多少有些不牢固和持久。

但她眼见眼前的陌生男子实在是风流翩翩,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爱,因而随即作出了她的决断:

即使是被对方无情抛弃,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这种单纯、卤莽、冒失、冲动,正符合情窦初开、涉世未深的少女的特点,正表现出少女的可爱和她感情的纯洁。

贺裳《皱水轩词筌》:

“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

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

”但末二句并非贺氏所云的“决绝语”,实为一种假设下的决断。

这首词的层次感十分突出,线索十分单纯,作者牢牢地把握住女子的情感的变化,纯然着眼于她的情感的变化。

词的线索同女子的思路合二为一。

先点出春日,接着又点出杏花,再引出花下的少年,以引起少女的注意和判断(“风流”)、决断(“嫁与”)、憧憬(“一生休”),然后写她的潜台词和一丝顾虑,再引出她的决断(“不能羞”)。

序次井然且自然过渡。

又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尝多年流寓江南(避乱南方),为江南游子,此词为其据亲身经历和感受写成。

叶嘉莹谓“盖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唐宋词鉴赏词典》P162)。

此词以游子身份口吻描绘江南风景人物之美,并含蓄表现思乡情怀。

首二句,以旁人对江南的评价来引出江南之美,即旁人劝说游子“我”合应终老江南,暗含游子的思乡情怀。

寓居江南,有家不能回,乡情十分浓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江南景色之美以及江南生活的美好。

此二者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美,众口皆碑。

如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又如苏轼“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是承前二句写合应终老江南的理由,既是旁人的称说,也是亲身体验。

下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亦如此,既旁人的劝说,亦“我”的体验。

写江南女性之美,酒家女皎皎动人,肌肤如霜雪,岂不令人心生爱慕留恋之意。

在上四句全写江南之美。

最后二句,总结上文,点题,一方面表明江南风光、人物足以留人,另一方面暗含浓郁之乡情。

因为游子思乡心切,故乡不能不回。

首句说终老江南,而末尾点出“未老莫还乡”,表明故乡依旧要回,与前句表面上是顺承,意思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