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011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 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最终整理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3、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答: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3、是如何构成的?

答: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答: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答:

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0、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

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答: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1、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2

1、何为再生产?

它的内容是什么?

答:

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有:

(1)综合性比例

(2)部门之间的比例(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3、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答:

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2)轻重产业结构、(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组合与构成状况,形成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从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5、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答:

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6、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7、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答:

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8、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3

1、人类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几种?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答: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答:

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5、为什么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

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

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6、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因为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价值关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有哪些职能?

答: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

(1)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

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4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答:

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各种各样的资源的需要。

但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方面的需要。

因此,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

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答: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

主要有:

(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

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

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答: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表现在:

(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

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5、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答:

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

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a价格机制调节生产。

b价格机制调节消费。

c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a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b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c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d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6、什么是市场调节?

实行市场调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

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

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

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

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价格要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而涨落,这样才能给企业传递一种正确的市场信号;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这些条件越充分,市场机制越完善,市场体系越发育,市场调节的作用也就越能有效发挥。

7、市场具有哪些作用?

答:

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他们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8、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答:

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9、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答: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

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

(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

(2)市场竞争秩序。

(3)交易行为秩序。

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

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5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

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

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