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寺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03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乐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常乐寺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乐寺1.docx

《常乐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乐寺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乐寺1.docx

常乐寺1

常乐寺有记载的历史始于金朝寿昌年间,一直没有什么名气。

明弘治(1488-1506)年间,有一个叫刘山的太监看寺庙残破、惨淡经营,于是慷慨解囊为其购置田产,建造屋舍,使得常乐寺开始兴旺起来。

现在我们看到的常乐寺,前寺后墓,墓里葬的是个太监,却不是刘山,而是在崇祯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大臣来勤王时,陪伴皇帝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的王承恩。

王承恩生前的声名权力,绝不如他的前辈王振、刘瑾或魏忠贤,他之所以青史留名,完全是南宋末年让士大夫代表陆秀夫完成的事情,到了明朝却让一个太监来做了。

(注:

史书记载,清顺治皇帝在为崇祯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将他葬在崇祯的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常乐寺为王承恩墓一说,是当地老人口述的)。

常乐寺村周围有道城墙,是大块鹅卵石加青石白灰堆砌的,保存的比较完好。

村东西各有一个石头城门,顶已坍塌,只剩下劵门。

门洞进深约2,3米,是双层城墙,两侧各有一块四方形的清晰的凹槽,想来是以前搁置城门门闩的闩孔。

城门上的楹联虽然已经剥蚀脱落,但仍然可辨。

东门上联是:

纯忠万禩名禋永,下联:

世德千秋带礪长,横批:

凤诏旌忠;西门上联是:

浴日丰功垂宇宙;下联:

凌云正气壮山河,横批:

鸿猷翼圣。

从楹联字面上理解,显然是纪念某人的,由于楹联是常乐寺城门上的,那么这人应该就在常乐寺的围墙里面了。

据当地老人讲,常乐寺村据说是一个太监的墓,先有墓,后有村,现在还有两座宝顶在寺院的后面,墓碑已经被毁。

看来楹联是给埋在寺院后面的太监写的。

但是“纯忠万禩,世德千秋”,“功垂宇宙,气壮山河”之类的评价,决计不是给什么普通太监的,虽然后院已经倒地的重修碑上提到了“功德主杨真,刘山,康胜”,但这几位显然当不起如此的重誉,刘山更是在弘治十七年以干预外事被处死。

若说的是王承恩,倒还有些道理,顺治说他是“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这种奴才,哪朝哪代的皇帝都喜欢。

还有一点令我当时颇为困惑了一下,常乐寺东门的门额有“凤诏其忠”四个字,既然是凤,看来这是皇后或者皇太后出面表扬的。

这位皇后又是谁呢?

在过去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能绕过了皇帝而惊动到皇后的事情,一般都是因为皇上太小不懂事,做娘或做奶奶的出面替皇上做主。

而明朝弘治年后的掌权太后,算起来应该就只孝庄,慈禧两位,慈禧一般不干这正经事儿,孝庄出面替幼子嘉奖一下忠勇虽然靠谱,但若这个忠勇是个前朝太监,也还是牵强。

幸好回家查了下字典,原来所谓凤诏就是指皇帝诏书。

还有一说,正经是出于正史。

据《房山区地名志》记载,常乐寺后有司礼太监王安及另一太监墓。

按明代典章规定,司礼太监的权力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大的,可以秉笔代书圣旨。

王安自万历六年入宫为太子伴读后,一力周旋保护太子,梃击案发生后,王安为太子起草诏书,缓和了当时朝廷上剑张弩拔的形势。

光宗即位后,王安力劝皇帝实行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起用忠直的大臣。

光宗驾崩后,王安又联合东林党,在移宫案中力驱李选侍,抢出皇长子,拥立即位,粉碎了李选侍把持朝政的企图。

天启年间魏忠贤逐渐得势后,对为人正直的王安颇为忌惮,唯恐其日后成己掣肘,就与客氏勾结,指使手下弹劾王安,更编造理由将王安发配充军到南海子,断绝其饮食,王安取篱落中芦菔吃,坚持了三天仍未饿死,后被魏忠贤派人缢死。

明思宗崇祯即位后,赐给王安祠堂的匾额为“昭忠”。

这个说法也很讲得通,王安在晚明三大疑案中的两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中挺身保护了两位皇帝,这确实需要气壮山河的勇气;而扶持登基的功劳,自然也是可以名垂宇宙的。

因此皇帝在尘埃落定后夸夸他,那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记载,王安墓区曾出土万历年间“皇明乾清宫管事、提督宫内两司房兼掌尚衣监太监信吾王公志铭”。

墓后现有宝顶两座,一座高3.5米,直径4米。

另一座高4.5米,直径5.1米。

“下用大理石垒1.5米高大裙墙,雕饰叠涩檐与瓦垄。

其上接夯实的三合土”。

据说古墓保存得不好,墓前有一盗洞,宝顶石构件已经脱落。

村里人讲,就在最近一两年此墓还被盗过,盗洞就是那时留下的。

派出所调查过,但也没有下文。

村委会也没有修复看管,一如其他田间文物一般,任其自生自灭。

常乐寺规模不大,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不过两进院落,三个大殿,东西厢房。

据说原寺为两层殿宇,前为三间无梁殿,面阔三间,长约9.3米,进深5.2米。

汉白玉劵门窗,重檐歇山顶,明间做穿堂。

后殿三间,硬山调大脊,棋盘心,双扇门,殿前有宽阔月台,仍保存完好。

寺院正在维修,前殿和西配殿基本已经修缮完毕,门窗整齐,壁画鲜艳,佛像也刷了金。

虽然原来的汉白玉底座为了省钱一概换成了红漆油饰,但也算齐整划一,成就了规模。

后面的大雄宝殿却基本还是旧色,虽然佛像也是重新打理过的,但是门窗破败,四壁斑驳,壁画更是剥落凋零。

台阶下面,零散的石碑和木椽房梁七零八落地湮没在杂草中,显得甚是衰败荒凉。

据寺里的火头僧说,这里的住持方丈释法通和尚是几年前应一位居士的邀请从山西五台山来到这里的。

这些年艰辛化缘,化到了150万元,但要想把常乐寺重新修缮一新,这些钱自然是远远不够,没有后续资金,工程就要无限期搁置下去;而没有宗教部门的正式手续,就算庙建成了,他们也不能大开香火。

火头僧指给我们看西侧殿刚刚修好一年的房脊已经变形扭曲,原本为了仿旧的香炉,却镌上了简体的“乐”字,一边说一边大摇其头。

地上倾倒断裂的众多石碑中,有一座的碑额是“表扬自来塔记”。

此塔据说是一夜飞来的,是座阿育王塔,建塔年代在辽或辽以前,原来在寺院的后面。

现在塔早就没了,似乎是在百年前就被当地人拆除了,只剩石塔檐和莲花座石的一些破碎残片。

碑文是明代唯一连中“三元”、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商辂撰文,杨真书写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后殿门外左右墙上的壁画。

左边的已经大部剥蚀,只是隐约可见,右手的韦驮比较完整,笔法清秀灵动,姿势朴实自然,我很是喜欢。

相比起来,前殿已经修复的壁画虽然色彩鲜明,却是呆板艳俗了不少。

另:

回家后上网搜索,才发现离家几站远的宝应寺,竟还有王安一座墓,是真身墓还是忠烈牌坊,到底哪个是真正埋骨处,就不得而知了。

常乐寺

常乐寺,明清曾称“长罗寺”、“常业寺”、民国初年称“长乐寺”。

位于青龙湖正北,房山、丰台交界处。

一个普通的村庄,可看处不多,但细看发现它的神秘。

1、明成化碑文

碑文:

“重修古刹常乐寺碑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讲官淳安商辂(注:

成化年首辅,明英宗乙丑科状元)撰

宜南熏殿徵仕郎中书舍人吴郡杨玘书

英宗旨赐习楷书东吴孙添济篆

世有古今之殊地有驰兴之理虽王公大臣莫不咸知所由而重其义耶常乐寺在京都宣武门外至寺七十余里古有自来塔一座上列大鹏狮象几求治疾者历应至千

大金寿昌(注:

应大辽道宗1095年号)年间建刹名曰常乐惟遗基址至我

大明洪武及天顺间老僧智明结庵独居成化七年春内官监中官刘山道号宝山观其照映

万寿戒坛山景□见旧跡宽平遂捐己资置买初为园圃次发鼎新之念雕庄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接引阿弥陀佛并阿难迦叶侍立左右又得针工局副使杨真过刹必瞻金像聚兴宿植善因愿作功德之主幸讬

奉御康胜督工盖造山门天王殿佛殿钟鼓楼台方丈僧房云厨供器幡盖宜有者悉具请僧善定为重开山

第一代住持晨夕领缁焚修祝赞

皇万岁

太子千秋宫闱衍庆

国泰民安年丰物阜教法兴隆嘱予记用表始终之义其余助资官众具列金石之阴伺芳不泯复系以赞云

戒坛高矗映常乐胜境宽洪壮圆觉

福沾幽显教法隆灯灯续焰承恩渥

中官作善天人喜鼎新古刹明国里

卢沟晓月助光辉照耀芳名无息止

大明成化庚子岁(1480)黄钟月吉日重开山大功德主中官杨真刘山住持善定等立石”

其神秘在于:

三重城墙、东西城门的石联、寺庙2碑、太监墓、村东的姚广孝塔。

尤其石联、碑文暗示这里的特殊。

图中,村子北部依然保存着古墙,独立成3院,相对完整,而南墙已被农家占据拆除。

常乐寺在西南,寺北单成院,东北大院呈倒“凸”字形。

能否认为东南角也曾如西南有院,现被农家占据?

3、西墙西门

西墙。

北部地势高。

除石拱券外,还有石匾“鸿猷翼圣”、石右联“浴日丰功垂宇宙”、石左联“凌云正气壮山河”。

“鸿猷”:

大谋略,“翼圣”:

辅佐圣上。

均非佛家用语,口气很大,能称之的人恐怕就是村东的姚广孝。

村东的姚广孝塔早建常乐寺62年,但“重修古刹常乐寺碑”称修寺时“惟遗基址至我”,根本没有提到姚塔。

4、东门

东门里侧有棵老槐树。

东门外侧。

石匾“凤诏旌忠”、石右联“纯忠万祀名禋永”、石左联“世德千秋带砺长”。

“凤诏”:

诏书;“禋”:

yīn,诚心祭祀;“带砺”:

又称“带砺山河”,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封爵之誓曰:

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带:

衣带;砺:

磨刀石;山:

泰山;河:

黄河。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对功臣的承诺,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东、西门石联评价如此之高,能称此联者,历史上屈指可数,由此推断应该是针对姚广孝的。

姚广孝塔(下文)已无院落。

难道重修常乐寺时,将姚广孝的石联拆移至此,或后人再建常乐寺时拆移至此?

“表扬自来塔记”,长埋地下半边发黑,但字迹可读。

“表扬自来塔记

佛号金仙善化现而(两?

)难名(?

)塔乃浮图创层级而易见切惟世尊功成果满斯为大觉流光□照于尘寰道德溥霑于今古自是阿育王造浮图十有一级以藏舍利传后世人咸知此地当为古佛之都而不泯其(?

)瞻礼之诚是以得被佛之化度者如树有深根其叶必茂水有源本其流而必长故尊崇者修建寺塔实由于此况人禀阴阳之气为万物之灵幸生

中国乐礼乐之化获康宁之休而笃信其道者可不竭其诚尽(?

)出

都城宣武门外七十里许有古刹寺曰常乐岁久荒废遗址仅存本山古有自来塔一座隅有石龛勒寿昌年号内安奉观音凡有所求无祷不应我

朝中贵官刘公山宝山乃法号也宿植善本生道好施过而见马顾瞻徘徊不胜感慨遂捐己资募众缘鸠工集材鼎建殿堂金碧交映焕然维新端为祝延

圣皇万岁

国泰民安落成之日□刻坚珉□于不朽用是徵言以纪其盛予惟寺之古刹斯理之所有塔名自来实理之□闻然考其地志殆与钱塘山寺飞来峰之古跡岂不同其义欤塔也峰也名虽殊理则一敢以是为质昔有见塔而称颂者不留其名隐讳而去惟遗赞颂尚可考焉赞曰

宝塔飞来不记年无碑可考幸亲瞻群狮吼月身藏里众象迎风首露前既有天□常拥护岂无地虎久周旋大鹏更喜明曦照永镇西山万古传

大明成化辛丑岁(1481)季春月吉日本寺大功德主中贵官杨真刘山康胜住持善定等立石”

碑文可见:

“自是阿育王造浮图十有一级以藏舍利传后世人咸知此地当为古佛之都而不泯”。

难道这里还有地宫藏有舍利?

奇怪!

1、两碑均称“有自来塔一座”,但“惟遗基址”、“岁久荒废遗址仅存”,但对护墙未提;2、均未提不过早62年几百米远的同朝代姚广孝塔。

后殿是老殿维修,部分壁画尚在。

6、塔址

绕过寺院,北侧有古井一座。

再北台上单成院落。

中间有石块。

应该是自来塔塔址了。

这下面有地宫?

塔院多为老柿子树。

7、后院太监墓

自东门里侧进入北园。

东墙下的菜地

坚强的老树和颓废的中墙

后院柿树林

直行便是两座太监墓宝顶。

一座高3.5米,直径4米。

另一座高4.5米,直径5.1米。

据记载,是明太监王安及另一太监墓。

王安,字允逸,保定人,万历六年入宫为太子伴读,为人刚直不阿,在移宫案重毫不顾忌地站在东林党一边,得到廷臣敬重。

不过他曾提拔魏忠贤。

天启元年,朝廷有意任其为司礼监,魏忠贤知道王安正直,日后必成掣肘,就指使手下编造理由弹劾王安,发配南海子,又将之缢死。

下石垒1.5米裙墙,雕饰叠涩檐与瓦垄。

上夯三合土。

均已被盗损坏。

后院北部高地为村民墓区,石墙3处豁口。

东望姚广孝塔。

8、姚广孝塔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明初政治家、高僧。

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

十四岁削发为僧。

洪武中,荐于燕王朱棣,住北京庆寿寺,随侍燕王二十年,成为心腹谋士。

建文初,惠帝准备削藩,广孝劝燕王起兵,并为其筹划军事,自己与世子居守北平。

燕王登帝位成永乐皇帝,感其辅佐取得江山之功,恢复其俗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卒,年八十四。

永乐帝不胜哀悼,辍朝二日,命有司治丧,赠荣国公,谥恭靖,亲作神道碑,将其比于元朝刘秉忠。

四月六日姚广孝遗体按佛教仪轨火化,“以火浴之,心舌牙不坏,坚如金石,得舍利皆五色”。

六月十一日,葬于已经落成的房山圣岗墓塔中。

广孝有《道余录》,对宋儒多有讥诋,但此书被其好友杨洪毁掉。

广孝还曾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

姚广孝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为八角九级密檐砖塔,须弥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

塔身东、西、南、北四面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面则雕花棂假窗。

正面门楣上嵌石一方楷书:

“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现已不清)。

塔身之上为九重叠涩檐,各角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远。

塔刹铁制,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直插云天。

东南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六年八月十三日立(1418)亲撰“御制荣国公神道碑”:

御制赠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姚广孝神道碑铭

朕闻商宗得傅岩之叟以佐中兴,汉高用赤松之流以成大业。

盖有命世之才者,必能建辅世之功。

其生也,学足以济时,仁足以泽物,谟谋足以匡国家。

其殁也,声名洋溢流芳于后世,耿耿而不磨。

盖天之生斯人,岂偶然哉!

始之隐约,所以善其身。

中之达施,所以见诸用。

终之清明,所以超其类。

凡若是者,惟太子少师姚广孝有焉。

广孝,苏之长洲人。

祖菊山,父妙心,皆积善,母费氏。

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

初学佛,名道衍。

轨行峻严,人皆尊仰。

潜心内典,得其阃奥。

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

旁通于儒,至诸子百家之言,无不贯穿。

故其文章闳丽,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俗。

虽文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为不及。

然蕴蓄至道,而人莫窥其底里。

洪武十五年,僧宗泐举至京师。

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一见异之,命住持庆寿寺,事朕藩邸。

每进见论说,勤勤恳恳,无非有道之言。

退察其所以,坚确有守,精纯无疵,朕益重之。

及皇考宾天,奸臣擅命,变更旧章,构为祸乱,危迫朕躬。

朕惟宗社至重,匡救之责,实有所在。

广孝于时,识进退存亡之理,明安危祸福之机,先几效谋,言无不合。

出入左右帷幄之间,启沃良多,虽古之明智,莫能过也。

内难既平,社稷尊安,深惟天之所以佑我国家,而辅成大勋,若广孝者,实有赖焉。

乃召至京师,命易今名,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既又锡之诰命,祖考皆追封资善大夫,妣皆追封夫人。

广孝之为宫僚,从容渐渍,忠言匡辅,虽老益尽其心。

朕命儒臣纂修皇考《太祖高皇帝实录》,广孝为监修官,躬自校阅,克勤所事。

尝归吴中,以所赐金帛悉散之宗族乡人。

其平生乐善好施,天性然也。

永乐十六年三月,来朝于北京,仍居庆寿寺。

朕往视之,与语极欢。

至二十八日,召诸门人,告以去期,即敛趺端坐而逝,享年八十有四。

朕闻之,哀悼不胜,辍视朝二日,命有司为治丧葬,追封荣国公,谥恭靖,赠以勋号。

百司官僚,暨畿甸士庶,远迩倾赴,肩摩踵接,填郭溢衢。

虽武夫悍卒,闾巷妇女,莫不赞叹嗟咨,瞻拜敬礼,惟恐弗及。

凡七日,仪形如生,异香不散。

卜地于西山,砻石建塔。

四月六日发引,灵风飘洒,法云旋绕。

以火浴之,心舌牙不坏,坚如金石,得舍利皆五色。

其所养者深矣。

于六月十八日遂葬焉。

呜呼,广孝德备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生民。

故曰有命世之才者,必能建辅世之功。

若斯人者,使其栖栖于草野之中,不遇其时,以辅佐兴王之运,则亦安能播声光于宇宙,垂功名于竹帛哉!

况死生之际亦大矣,广孝能预烛于事而不惑,其有所见也。

眷惟耆艾,深切朕怀。

乃揭其功德不可泯者,勒之金石,以诏来世。

铭曰:

天生哲人,辅我国家。

有猷有为,厥德孔嘉。

蚤从于佛,潜养器识。

洞烛古今,幽微莫测。

弘济于艰,画若断金。

内难既平,克享天心。

崇德报功,位隆师臣。

翊善弘化,正笏垂绅。

端居养素,寿考惟祺。

翩然而来,人莫我知。

翛然而逝,俨乎容仪。

克全五福,自天佑之。

衣冠士庶,远迩同趋。

填咽都市,瞻拜嗟咨。

民夫具瞻,谁其蓍龟。

西山之丘,神气所钟。

冈峦回环,磅礴冲融。

妥灵于兹,永固厥封。

精英上腾,五色弥空。

琢玉示辞,乃敕臣工。

于千万年,流光无穷。

永乐十六年八月十三日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