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047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1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x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交通位置情况

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位于大方县的北东,行政区划属大方县龙百纳乡龙竹村管辖,矿区直距大方县城约25公里,矿井距贵毕高等级公路40km,距扎佐火车站168km,有大(方)—金(沙)公路,即326国道线从矿区旁通过,矿井距大方电厂约46km,对外交通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

 

图1-1大方县坪子煤矿交通位置图

二、井田开发情况

矿井位于百纳乡龙竹村境,矿区直距大方县城约25公里,。

该矿开拓系统完善,采用斜井开拓,共有3个井筒,矿区可采煤层为M60煤层,厚度1.30~1.80米,一般厚1.50米左右,煤层平均倾角28°。

本矿为新建矿井,矿区围没有矿井进行过规模化开采,只有小窑在煤层露头一带进行巷采,采深较浅。

根据矿井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得知小窑开采破坏均在风氧化带。

三、水源及电源

1)水源

经现场实地调查了解,矿井供水水源可由两部分组成。

地面生产、生活及消防水源为矿井附近的溪沟水,水质、水量能满足矿井用水要求。

井下生产、消防水源为处理后的矿井井下排水。

2)电源

矿井设计采用双回路供电:

双回路电源来自35KV百纳变电站不同母线端,供电距离为4km,导线型号LGJ-50,矿井目前已形成双电源回路供电,保障供电安全。

四、保护层的选择

区设计可采煤层仅有一层,即M60煤层,因此,本设计不涉及保护层选择。

根据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304号)关于对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普底乡坪子煤矿M60、M80、M8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的批复,大方县坪子煤矿+1400标高以上的M60、M80煤层煤层无突出危险。

五、井田开拓方式

开拓方案:

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

本次变更设计共布置有三条井筒,利用原主斜井改造后作为变更后新系统的副斜井,利用原副斜井改造后作为变更后新系统的主斜井,利用原回风斜井作为变更后新系统的回风斜井。

该矿煤层倾角14º~40°。

平均倾角28°,主斜井布置于M60煤层底板的岩层中,掘进方位角339º,倾角22°,掘进529m后至+1400m水平标高,在该标高附近布置1400车场、水泵房;副斜井布置于M60煤层底板的岩层中,掘进方位角339º,倾角25°,掘进470m后至+1400m水平标高,并通过1400车场与主斜井贯通;回风斜井井口标高为+1597m,以掘进方位角339º,倾角15°,掘进325m由底板揭M60煤层,接着以掘进方位角339º,倾角35°掘进32m。

最后再以掘进方位角339º,倾角25°,掘进211m至+1400m水平标高与主、副井贯通,回风斜井总长568m。

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与煤层之间采用石门联系。

根据该矿煤层赋存特点及巷道布置情况,将矿井划分为二个水平,水平标高分别为+1400、+1295。

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将整个矿井划分为四个采区,即水平标高及F正断层为界划分采区:

F正断层以东、+1400水平以上为一采区;

F正断层以东、+1400水平以下为二采区;

F正断层以西为三、四采区。

,采区划分情况详见开拓系统巷道布置图。

以水平标高及F正断层为界划分采区:

水平及采区划分是合理的。

六、煤层开采顺序

本矿设计可采煤层仅有M60煤层,采区开采顺序:

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四采区。

采区区段下行式,区段煤层下行式,工作面后退式开采。

七、采煤方法

1)采煤方法的确定

根据矿井开拓方式、采区巷道布置及煤层赋存特点,本矿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阶段煤层的开采顺序为从上到下。

2)采煤工作面的回采工艺及装备

工作面设计采用炮采工艺。

煤电钻(ZMS-1.2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矿,刮板机运输运输(下口40m这一段实际倾角为20°),工作面配备1台SGB-4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巷配备3台SGB-6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和1台DTL-65/10/40皮带机。

采煤工作面采用DW18-30/100(1800~1035,伸缩量765mm)液压支柱配合HDJA-1000绞接顶梁支护顶板,工作面安设运输机,采用“四、五”排控顶。

全部跨落法管理采空区。

直接顶不稳定时,投产后视顶板情况,可加强顶板支护,老顶坚硬难冒时可采取强制放顶措施,若底板吸水后膨胀时,支护时可在支柱底部加垫板,防止支护插入底板。

八、支护形式

工作面设计采用炮采工艺。

煤电钻(ZMS-1.2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矿,刮板机运输运输(下口40m这一段实际倾角为20°),工作面配备1台SGB-4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巷配备3台SGB-6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和1台DTL-65/10/40皮带机。

(1)本矿采煤工作面采用DW18-30/100(1800~1035,伸缩量765mm)单体液压支柱配合HDJA-1000绞接顶梁支护顶板,工作面安设运输机,采用“四、五”排控顶。

两道选用DW22-350/100D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HDJA—1200型金属铰接顶梁作超前加强支护。

(2)掘进工作面:

巷道掘进采用钻爆法施工,配备二个掘进头。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

矿区及邻近区域出露地层有: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及第四系。

由老至新为: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出露于东南部矿界外,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细晶灰岩,含蜓类动物化石,厚度>10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出露于矿区东部及其矿界边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

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段(P3l1):

由浅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粉砂岩、灰岩、钙质粉砂岩、粘土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底部为硫铁矿粘土岩,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4层(M60、M70、M73、M80)其中M60、M80(高硫)为稳定可采煤层。

第二段(P3l2):

由浅灰、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灰岩、砂质灰岩、炭质泥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54、M57两层局部可采煤层。

含蕨类植物化石。

第三段(P3l3):

由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泥灰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18、M51两层局部可采煤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含燧石团块及燧石条带,含腕足动物化石,厚7-10m。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出露于矿区东部,根据岩性组合分为沙堡湾、玉龙山、九级滩三段,分述如下:

沙堡湾段(T1y1):

为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粉砂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

厚4~7m。

玉龙山段(T1y2):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灰岩,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厚200~210m。

九级滩段(T1y3):

为紫色、紫灰、黄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泥岩、泥质灰岩,含双壳类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200m。

5、第四系(Q)

为黄、浅黄、褐、红褐色粘土、碎石土,厚0~5m。

二、含煤地层

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东部及其矿界边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

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段(P3l1):

由浅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粉砂岩、灰岩、钙质粉砂岩、粘土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底部为硫铁矿粘土岩,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4层(M60、M70、M73、M80)其中M60、为稳定可采煤层。

厚29-43m。

第二段(P3l2):

由浅灰、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灰岩、砂质灰岩、炭质泥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54、M57两层局部可采煤层。

含蕨类植物化石。

厚49-52m。

第三段(P3l3):

由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泥灰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18、M51两层局部可采煤层。

厚43-49m。

三、构造及断层

区断裂构造主要为F断层,位于矿区西侧,走向呈北北西向,由大竹林进入矿区,经白沙大土,于王家寨北出矿区。

矿区断裂长约2.5km,为正断层,倾向近东,倾角80°,垂直断距约40m,水平断距约5m,断层两盘岩层产状变化较大,东盘倾向300~5°,倾角14~40°,西盘倾向325~60°,倾角约17°,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2-1。

表1-2-1主要断层特征表

断层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F断层

正断层

北北西向

近东

80

40m

综上所述,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四、可采煤层与煤质

1、可采煤层

本矿目前设计可采煤层仅有M60没煤层,M60煤层原称M4煤层,位于P3l1顶部,距茅口组顶界28~40m,距标志层B2为2~3m,顶板多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质泥岩,较稳定,底板为粘土岩,稳定性差。

煤层呈钢灰色,丝绢光泽,半暗~半亮型,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2层,厚0.05~0.4m,夹矸由南向北增厚,致使煤层分叉。

煤厚1.3~1.8m之间,变化趋势由南西向北东变薄。

该煤层为主采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矿井可采煤层特征见附表1-2-2。

表1—2—2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夹矸

煤层倾角(°)

顶板

岩性

底板岩性

稳定

程度

最小-最大(m)

平均煤厚(m)

煤层变化规律

厚度(m)

层数

M60

1.30-1.80

1.5

沿走向变化不大

一般0.05~0.4m

0-2

14-40°

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

全区稳定可采

2、可采煤层煤质特征

(1)煤层物理特征

M60煤层:

为钢灰色,丝绢光泽,半暗~半亮型,块状,参差状断口,生裂隙较发育。

(2)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主要煤质评述依据为2003年3月1日实施的《煤、泥炭地质普查规》中的主要煤质指标分级标准为依据。

矿区各可采煤层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小于10%,根据1986年10月1日起试行的中国煤炭分类标准,矿区的煤均为无烟煤,煤编号03。

根据上述指标:

矿区可采煤层的煤质为中灰、特低~低硫、高热值的无烟煤。

主要用作发电用煤及民用煤。

(3)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

主要煤质评述依据为2003年3月1日实施的《煤、泥炭地质普查规》中的主要煤质指标分级标准为依据。

矿区各可采煤层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固定炭(Fc)、含硫(Sst,ad)、发热量(Qnet,ar)化验均值见下表。

表1—2—3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工业分析

容重

(t/m3)

发热量

(MJ/kg)

煤质

牌号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Vdad(%)

硫分

(%)

M60

1.33

27.80

8.31

0.39

1.4

24.807

无烟煤

矿区各可采煤层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小于10%;根据1986年10月1日起试行的中国煤炭分类标准,矿区的煤均为无烟煤,煤编号03。

3、煤的工艺性质

(1)比重、容重:

M60煤层容重值都为1.4t/m3。

(2)灰熔点:

不详。

据区域资料,矿区煤层可能属较高软化温度灰煤层。

(3)燃点:

M18、M73煤层原样为390℃。

(4)泥化性:

不详,据区域资料,各煤层顶、底板及矸石泥化可采比小,在常温下沉降速度快,矿区煤层可能属不易泥化煤。

(5)固定碳含量:

不详,据邻区资料,矿区煤层应属高固定碳煤层。

4、煤类

矿区可采煤层的煤质为中灰、特低硫、中热值无烟煤。

5、用途

主要用作发电用煤及民用煤。

第二章矿井通风简介

一、瓦斯

该矿为资源整合新设置矿权矿井。

根据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8〕1547号)“对地区200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该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3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未见。

依据AQ标准,预计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64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0.3m3/t。

根据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304号)关于对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普底乡坪子煤矿M60、M80、M8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的批复,大方县坪子煤矿+1400标高以上的M60、M80煤层煤层无突出危险。

根据《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设计和管理,开采一采区M60号煤层+1400标高以上时按突出矿井无突出危险区进行设计,开采其他区域M60号按突出煤层进行设计和管理,故本设计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二、煤尘爆炸性

矿区可采煤层1层(M60煤层),根据M60煤尘爆炸性鉴定,鉴定结果为煤尘无爆炸性,本设计按煤尘无爆炸性进行设计。

三、煤层自燃倾向性

矿区可采煤层1层(M60煤层),根据M60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鉴定结果为不易自燃煤层,本设计按不易自燃煤层进行设计。

四、煤与瓦斯突出情况

根据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304号)关于对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普底乡坪子煤矿M60、M80、M8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的批复,大方县坪子煤矿+1400标高以上的M60、M80煤层煤层无突出危险。

根据《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设计和管理,开采一采区M60号煤层+1400标高以上时按突出矿井无突出危险区进行设计,开采其他区域M60号按突出煤层进行设计和管理。

建议业主尽快委托有资质的相关单位对该矿其他区域开采煤层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

五、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

通风方法:

抽出式通风。

通风方式:

中央并列式。

通风系统:

矿井以主斜井、副斜井为进风,回风斜井为总回风构成的通风系统,首采工作面和备采工作面掘进面通风路线为:

采面:

1601回采工作面通风线路为:

主斜井(副斜井)→采面运输石门→1601运输顺槽→1601回采工作面→1601回风顺槽→采面回风石门→回风斜井→地面。

掘面:

(以1602运输平巷掘面为例)副斜井→区段运输石门(局部通风机压入)→1602运输平巷掘进工作面→回风石门→回风斜井→引风道→地面。

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

详细情况见通风系统及通风网络图。

六、矿井主要通风机和反风设施

1、主要通风机

矿井现有的选用防爆对旋式轴流通风机:

FBCDZ-6-No14B二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n=980r/min;配用电机型号YBFe280S-6,功率45KW×2;风量围18.9~42.1m3/s,风压围537~2029Pa,电压380V,能满足要求。

故利用矿现在使用的两台FBCDZ-6-No14B防爆型抽出式轴流式通风机(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局部通风机:

FBD№5/2×7.5,电机功率2×7.5kw,该风机供风风量为200~280m3/min,风压:

384~2930Pa。

2、反风

矿井利用轴流式通风机反转的方法反风。

在反风时,利用电气控制柜中正反向控制倒闸,调换电机运转方向,达到矿井反风目的。

这种反风方法不需设置反风道,比较经济。

反风必须在10min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

当风流方向改变后,主要通风机供风量不应小于正常风量的40%。

反风设施每季度检查一次,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

矿井通风系统有较大变化时,也要进行一次反风演习。

主要通风机在停风期间,必须打开防爆门和有关风门,以便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2)反风系统及设施

在通风系统中各种通风设施的配置已考虑,保证反风系统的形成,反风时的通风路线(以1601采面为例):

主风机→回风斜井→采面回风石门→1601回风巷→1601采面→1601运输平巷→采面运输石门→主斜井(副斜井)→地面。

据此:

本矿通风系统可靠。

第三章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实践表明,突出只发生在某些局部地带,如果在大面积围处处采取防突措施,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矿井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区设计可采煤层仅有一层,即M60煤层,根据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304号)关于对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普底乡坪子煤矿M60、M80、M8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批复》的批复,大方县坪子煤矿+1400标高以上的M60、M80煤层煤层无突出危险。

同时M60煤层自建井以来未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象,其它的区域防突措施在本矿实施的可行性较差,故本矿无法实施区域防突,因此设计重点考虑局部防突。

综上所述,该矿可采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该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开采一采区M60号煤层+1400标高以上时按突出矿井无突出危险区进行设计,开采其他区域M60号按突出煤层进行设计和管理。

矿井必须做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在建井施工和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工作地点如下:

1、石门揭煤

由于石门在揭煤时地应力相对较为集中,瓦斯压力大,同时在石门揭煤时,地应力、瓦斯压力须经过重新分配达到平衡这一过程,因此,石门揭煤时,动力现象比较严重。

2、地质构造带

由于地质构造使煤层及周边围岩发生不均衡变化,其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分配不平衡,当巷道掘进到地质构造带时,其发生突出的机理与石门揭煤类似,但其威胁较石门揭煤更为严重。

3、煤层巷道掘进

煤层在原生态时,其部瓦斯压力在同一埋藏深度基本平衡,巷道掘进工作破坏了其原始平衡。

4、回采工作面

在进行工作面回采作业时,已采空的部分,煤层瓦斯压力、采场集中应力及矿山压力得到释放,未开采部分的地压及瓦斯压力必定释放向采空区域,形成动态压力变化,这种变化在回采工作面中部比较明显。

第一节煤与瓦斯突出类型

按瓦斯动力现象力学的基本特征,可分为:

突出、压出和倾出。

根据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突出的类型为突出。

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平均地层倾角为28°,构造属中等类型,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在进行煤层巷道掘进时,发生压出和倾出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井田分成东翼和西翼进行分采,所以形成的回采工作面倾斜长度短,一般不超过150米,走向也不长,一般不超过1000米,在形成回采工作面后,发生压出和倾出的可能性也较大,为了防治该矿的各种危害,所以煤矿必须采取相关防压出和倾出的措施。

第二节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一、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石门揭开煤层前,可采用综合指标法、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或其它经过试验证实有效的方法来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石门揭开突出煤层前,本矿可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即在石门掘进工作面距煤层最小法向距离7m前进行,利用探明煤层赋存条件和瓦斯情况的钻孔或至少打3个直径为50~70mm的预测钻孔,在钻孔钻进到煤层时每钻进1m采集一次孔口排出的粒径1~3mm的煤钻屑,测定其瓦斯解吸指标(△h2或K1)。

具体方法为:

(1)重量法:

每钻1m钻孔,收集全部钻屑,用弹簧秤称重。

(2)钻屑解吸指标的测定方法:

a、钻屑解吸指标△h2的测定:

打钻时在预定的位置取出钻屑,用孔径1和3mm的筛子筛分钻屑(Φ1mm的筛子在下,Φ3mm的筛子在上),将筛分好的Φ1~3mm粒度的试样装入MD-2型解吸仪的煤样瓶中,试样装至煤样瓶刻度线水平(10g左右),自钻孔打至该采样段起经3min后,启动秒表,转动三通阀,使煤样瓶与大气隔离,在2min时记录解吸仪的读数,该值即为△h2,单位为Pa。

b、钻屑解吸指标K1的测定:

使用ATY型突出预测仪,每钻进2m,取一次钻屑作特征测定,取样时,把秒表、筛子准备好(Φ1mm的筛子在下,Φ3mm的筛子在上),钻孔钻到预定深度时,用组合筛子在孔口接钻屑,同时启动秒表,一面取样,一面筛分,当钻屑量不少于100g时,停止取样,并继续进行筛分,最后把已筛分好的Φ1~3mm的煤样装入到ATY仪器的煤样罐,盖好煤样罐,准备测试。

当秒表走到t0(1~2min)时,启动仪器采样键进行测定,经5min后当仪器显示t0时,用键盘输入t0,按监控键,仪器显示L0,输入L0,按监控键,仪器进行计算并显示Fi,此值即为K1值。

钻屑解吸指标的突出临界值,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如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3-2-1所列的指标临界值预测突出危险性。

表3-2-1钻屑指标法预测石门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表

钻屑解吸指标突出临界值

△h2(Pa)

K1(ml/g.min1/2)

干煤

200

0.5

湿煤

160

0.4

选用表中的任一指标进行预测时,当指标超过临界值时,该石门工作面预测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反之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若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则必须在矿井的掘进及回采过程中采取预测预报、防治措施、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的“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

二、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采用钻屑指标法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步骤:

(1)在煤巷掘进工作面打3个直径为42mm、孔深8~10m的钻孔,钻孔应当尽可能布置在软分层中,一个钻孔位于掘进巷道断面中部,并平行于掘进方向,其他钻孔的终孔点应位于巷道断面两侧轮廓线外2~4m处。

如图3-2-1所示。

(2)钻孔每钻进1m测定该1m段的全部钻屑量Smax,每钻进2m至少测定一次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或△h2值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采用钻屑指标法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性时,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如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3-2-2所列的指标临界值预测突出危险性。

(3)采用钻屑指标法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当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性时,每预测循环应留有2m的预测超前距。

1—巷道;2—钻孔

图3-2-1钻孔布置

表3-2-2用钻屑指标法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

△h2

最大钻屑量Smax

K1

危险性

Pa

Kg/m

L/m

ml/g.min1/2

≥200

≥6

≥5.4

≥0.5

突出危险工作面

<200

<6

<5.4

<0.5

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实测的任一指标Smax值、K1或△h2值等于或大于临界值时,该工作面预测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三、回采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在突出煤层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1)在突出煤层的构造破坏带,包括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等;

(2)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的区域;

(3)采掘应力迭加的区域;

(4)在工作面预测过程中出现喷孔、顶钻等动力现象;

(5)工作面出现明显突出预兆。

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可使用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预测方法,即钻屑指标法,沿采煤工作面每隔10~15m布置一个预测钻孔,孔深根据工作面的条件选定,但不得小于3.5m。

预测方法同上,当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性时,每预测循环应留有2m的预测超前距。

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判定方法为:

1)当取出的岩芯部分长度在150mm以上,且有裂缝围绕,个别为小圆柱体或圆片时,预测为一般突出危险地带;

2)取出的lm长的岩芯,部分岩芯出现20~30个圆片,其余岩芯为长50~100mm的圆柱体并有环状裂隙时,预测为中等突出危险地带;

3)当lm长的岩芯具有20~40个凸凹状圆片时,预测为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