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三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17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古代养生三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养生三要.docx

《古代养生三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养生三要.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养生三要.docx

古代养生三要

《养生三要》

袁开昌(清)

目录

吴序………………………………………………《1》

杨序………………………………………………《3》

读《养生三要》敬题………………………………《6》

卫生精义

善养延年…………………………………………《1》

古今异寿之理……………………………………《3》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5》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10》

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15》

衰老病死妻子不能代…………………………《17》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19》

养生以不伤为本………………………………《21》

风寒暑湿及酒食生冷均能致疾………………《24》

殉利殉名………………………………………《26》

勿以有涯随无涯………………………………《30》

三毋三寡………………………………………《32》

无价之药………………………………………《34》

治心……………………………………………《36》

除妄……………………………………………《40》

受形……………………………………………《42》

本气……………………………………………《45》

津润……………………………………………《49》

分体……………………………………………《52》

精之名义………………………………………《54》

精血……………………..…………………·《56》

精、气、神………………………………………《60》

谷能补精………………………………………《62》

欲事伤精………………………………………《64》

忍精成疾………………………………………《66》

冬夏二至宜禁嗜欲……………………………《68》

夏月尤宜藏精…………………………………《70》

恃强则易戕生….…………………………….·《72》

惩忿窒欲………………………………………《74》

女戎尤可畏……………………………………《76》

寡欲多男………………………………………《77》

酒色……………………………………………《79》

独宿之妙………………………………………《80》

精薄不孕………………………………………《82》

知此则生子个个皆存…………………………《85》

欲求偕老宜男者,能不知随孕随产及数月

小产之原因乎…………………………………《87》

问子………………………………..、…………《91》

绝欲则康宁……………………………………《94》

戒酒为忠孝……………………………………《96》

贫家有暗合养子之道…………………………《98》

病家须知

存退步心能却病………………………………《103》

不药之药………………………………………《105》

病者不可以身试医……………………………《107》

慎择良医………………………………………《110》

病家误…………………………………………《114》

煎药宜用瓦罐…………………………………《120》

煎药之法不同…………………………………《122》

煎药用水多少法……………………….……-《124》

煎药之火候……………………………………《125》

煎药先后用水多少、火候缓急均宜区别……《127》

按时服药………………………………………《129》

服药活法………………………………………《131》

汤药须冷热得中,而又不宜促数……………《133》

服药后有宜行动者……………………………《135》

服汤药有宜忌酒者,有宜厚覆者……………《137》

服泻药以利为度……………………….……-《138》

服药有约………………………………………《139》

猛药宜先少服…………………………………《141》

服酒药以知为度………………………………《142》

服药后有邪正相争之现状者,不可仓皇……《143》

服丸药法………………………………………《145》

凡服应忌之品…………………………………《147》

服药忌见之事…………………………………《149》

饮食应忌之品…………………………………《150》

疮瘥宜慎口味…………………………………《153》

宜少宜戒………………………………………《154》

痔漏疳蜃者戒…………………………………《155》

肿胀者戒……………………乙………………·《156》

痨嗽者戒………………………………………《157》

伤寒与水肿者戒………………………………《158》

滑泄者戒….…………….……………………·《159》

病久者戒………………………………………《160》

有病切戒迁动远行……………………………《161》

病新愈者戒……………………………………《162》

有不必忌口者…………………………………《164》

有不能忌口者………….…………………….·《165》

久病后宜停药…………………………………《167》

纵口者非,绝谷者尤非………………………《169》

节饮节食………………………………………《172》

灼艾后不可饕餮厚味…………………………《174》

虚痨者宜知此…………………………………《176》

亦有病初愈而不可骤补者……………………《178》

病者忌与亲友接谈……………………………《180》

坠跌晕绝者慎勿移动…………………………《182》

坠跌晕绝者知此则生…………………………《184》

生于忧患…………………………………….-《187》

医师箴言

大医须先发慈悲侧隐之心……………………《189》

大医须读古今医书,又宜兼通术数…………《191》

习医须先识字后读书…………………………《193》

医学读书法……………………………………《195》

医书之大纲……………………………………《201》

外治法之专书…………………………………《205》

辨书……………………………………………《209》

读书要有识力…………………………………《211》

六不治…………………………………………《213》

除疾……………………………………………《215》

审微…………………………………………-·《218》

八要宜审………………………………………《220》

用药有君臣佐使………………………………《223》

古方可为楷模…………………………………《225》

古方权量………………………………………《227》

古书有方药等分者,不可误认为一样分量……《229》

煎药用水歌……………………………………《232》

大医口不言钱…………………………………《235》

医师先当识药、尝药、制药丸,凡恶毒之

药不可轻用……………………………………《238》

制器储药………………………………………《241》

藏药……………………………………………《243》

看疑难病宜静坐思之…………………………《245》

看病须细心审视………………………………《246》

看病与文家相题无二…………………………《248》

诊视后始可断定………………………………《249》

医者胸中不可预拟成见………………………《251》

医者到病势危笃之家,宜令其先行煮水……《253》

凡诊危迫之病,必先与病家讲明,方可下药……《254》

不可妄肆翻案…………………………………《256》

群医共治,只宜随众处方,无过多言………《258》

食疗治病………………………………………《260》

名医难…………………………………….….·《261》

宜诚忌傲………………………………………《263》

,医晶……………………………………………《266》

同道务要谦和…………………………………《269》

方案字期清楚,药则共晓,药引宜写分量……《270》

诊视妇女,必俟侍者在旁……………………《273》

贫病宜量力周给………………………………《275》

当道延请,尤宜速去,病愈之后,切勿图求匾

礼及关说人情…………………………………《277》

医者须不陋不妄………………………………《279》

医者须爱养自家精力…………………………《281》

医者不可任意行乐,片时离寓………………《283》

用药宜戒杀生命………………………………《285》

俭用置产………………………………………《287》

袁昌龄先生传…………………………………《290》

跋………………………………………………《292》

吴序

  昔太白应长庚而生,有谪仙之目,观其驱,云作采喝,月成吟漱,沆瀣于三霄,郁神明于五岳,非徒搴荣香草腾异翠虬而已,枳棘之栖,不迷于鸾凤,竹柏之性,远谢乎蜩蝉,故能越六凡、离五浊、飘飘平若嵩山之高,沧海之深焉,谁为嗣音,实难作者,或意豪而伤于尽,或气激而失之剽,身之不存,道将安附!

是必言动无妄克庵有实践之功清,介居衷一,峰乐著书之趣,洗迂伐腐,砥行饬躬而后坐堪辟谷,行亦餐霞聚精气于三华,服金液于九转,若树珊者,殆能得家学之渊源,而导后儒之秘,蕴者乎古之养生者,沉浸禅机,咀含医理,高疆三折断肠胃而膏神思邈千金分刀圭而必验,所以范文正等为医于为相,陆忠宣既活国又活人,宜其学博,而通气闳,以达乔新泾野,如接乎宗乘若水,枫山早传其法钵,今树珊出,尊人所著《养生三要》,见示苟得其尊人全集而读之,更可发沧浪之旨趣,通先贤之心传,在彼法为最上乘,在吾人为成仙诀,闲抛南极,笑指东溟,乐鲤庭之得,三诚马尾之当,五缁衣好贤美彰于继世,青箱绩学光延于来兹,所惜商邱未获全书,子湘已钦善本一字,见义万趣,会文曲引,旁疏横钩,竖贯者其惟袁氏家乎,嗟嗟藤萝无恙,未免青山笑人,卷阿以安,只有白鸥招我,境负人乎,人负境乎!

夫亦叹遭遇之不常,而人生之如寄也。

追忆前尘,宛如梦寐,东风一度,流水三生,后之踪迹,可取而鉴焉。

是为序。

民国八年己未夏五月庚午,乡愚弟仪徵吴引孙拜序于沪渎旅次

  

  杨序

  

  天地以阴阳二气化育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贵,推苍苍者好生之心,非不欲举一世之人,一一跻之仁寿之域。

顾有时不无遗憾者,寒暑之偏,发为疹疠;秉赋之异,分为强弱。

彼苍虽极慈爱,能举一世之人,置之于覆帱之内,而必不能使一世之人,同归于仁寿之途,于是乎救弊补偏,有需国手扶羸起瘠,端赖仁人,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古圣贤念切恫瘭,所以弭阴阳造化之缺陷也。

然则良相良医有以异乎?

日无以异也。

良相本阴阳之调变,以一身握万理之原;良医助天地之生成,以一手活万人之命,其事虽殊,其功则一,则信乎医道之通于治道,而不可与寻常杂学等量而齐观也。

顾吾观于世之业医者而有慨焉。

上古之世医学肇于黄、农之二人者,古圣人也。

商周以后,名贤辈出,自扁鹊、和缓、仲景、元化之属下,而至于国朝喻氏、柯氏、叶氏、吴氏之伦;或极深研几或著书立说其用互异,而其救危济急之本旨,则彼此无不相同,奈何延至于今,世风日降,嗜利误人之徒无论矣!

他如一知半解、妄自悬壶、浅见寡闻、漫思问世,谫学者失之肤浅,矜才者失之卤莽,数者之弊,造孽惟均,方诸古圣贤之用心相竖贯者其惟袁氏家乎,嗟嗟藤萝无恙,未免青山笑人,卷阿以安,只有白鸥招我,境负人乎,人负境乎!

夫亦叹遭遇之不常,而人生之如寄也。

追忆前尘,宛如梦寐,东风一度,流水三生,后之踪迹,可取而鉴焉。

是为序。

民国八年己未夏五月庚午,乡愚弟仪徵吴引孙拜序于沪渎旅次杨序天地以阴阳二气化育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贵,推苍苍者好生之心,非不欲举一世之人,一一跻之仁寿之域。

顾有时不无遗憾者,寒暑之偏,发为疹疠;秉赋之异,分为强弱。

彼苍虽极慈爱,能举一世之人,置之于覆帱之内,而必不能使一世之人,同归于仁寿之途,于是乎救弊补偏,有需国手扶羸起瘠,端赖仁人,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古圣贤念切恫瘭,所以弭阴阳造化之缺陷也。

然则良相良医有以异乎?

日无以异也。

良相本阴阳之调变,以一身握万理之原;良医助天地之生成,以一手活万人之命,其事虽殊,其功则一,则信乎医道之通于治道,而不可与寻常杂学等量而齐观也。

顾吾观于世之业医者而有慨焉。

上古之世医学肇于黄、农之二人者,古圣人也。

商周以后,名贤辈出,自扁鹊、和缓、仲景、元化之属下,而至于国朝喻氏、柯氏、叶氏、吴氏之伦;或极深研几或著书立说其用互异,而其救危济急之本旨,则彼此无不相同,奈何延至于今,世风日降,嗜利误人之徒无论矣!

他如一知半解、妄自悬壶、浅见寡闻、漫思问世,谫学者失之肤浅,矜才者失之卤莽,数者之弊,造孽惟均,方诸古圣贤之用心相悬,真如天壤矣!

呜呼,世有古今,道有升降,欲于衮衮之中,求良相固不可以,旦夕几欲于庸庸之内觅良医,又岂可以屈指数哉!

江都昌龄袁先生,笃行力学之君子也。

幼有至性,以孝友闻于乡里,弱冠后勤学好问,手不释卷,湛深经术,旁通诸子百家。

其于医学一途,尤能实有心得,生平诊治病症,一以古人为法,而神明变化,师古而不泥古,故偶一试用,辄能著手成春。

盖他人之治医,名为济世,实则牟利。

利之为物,能令智昏。

昌龄先生则异是。

其一生之学问,莫不原本于性情,才大如海,而心细于发。

一夫不治,若已推而纳之沟中,惟其以伊尹之心为心,故能以岐黄之学为学,于何知之于其所辑《医门辑要》一书而知之也。

今夫医之为用,所以拯救民命者也。

医学家之著书,所以垂示后学者也。

或者不察,而藉此以为矜奇、炫异之资,于是书籍愈多,理论愈杂。

一或不慎,流弊潜滋,以天士之慧悟而不免有指摘之端,以丹溪、东垣之深邃,而不免有温凉、偏倚之诮。

名贤如此,何论其他!

今观先生所辑之书,莫不钩玄提要,荟萃斯编,所引医师箴言,诸条婆心苦口,尤为切中时病。

足为庸肤躁妄之辈,痛下针砭。

晴窗抽暇,朗诵数周,乃益知先生能以圣贤之心为心,宜其后福绵长直流,被于孝子贤孙,而方兴未艾也。

哲嗣树珊,卜居镇城之西,精通数理,冠绝侪辈,发于河洛象数之学问,亦涉猎一二。

偶有疑义,驰函相质,兹蒙条晰缕示,弗稍吝教,直谅多闻之友,惟树珊足以当

  读《养生三要》-敬题

  

  家学渊源有自来,父书能守嗣君才。

一编珍重传梨枣,会见人间寿域开。

昌黎撰述能提要,庄子南华论养生。

陈义过高知者鲜,此篇词旨极分明。

唤醒痴迷酿太和,婆心苦口费搜罗。

谁知人世生生理,都被先生指点过。

奚须茹术更餐芝,吐纳长生亦大痴。

度与金针休漠视,从前难遇此良医。

世愚侄苏涧宽拜藁.

  卫生精义

  善养延年

  

  

  于谷山曰:

“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人能善养,亦可延年。

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

若使置长烛于风中,护短烛于笼内,则以彼易此,未可知也。

”故养生之说,不可不知。

  

  古今异寿之理

  

  

  

  黄帝问于岐伯曰: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养之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谨慎也》,不时御神《不能四时调御其神也》,务快其心,逆于生药,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

  

  

  

  圃翁曰:

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

曰慈、曰俭、曰和、曰静。

人能慈心于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

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

即胸中一段慈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寿矣。

人生享福,皆有分数。

惜福之人,福尝有余。

暴殄之人,易至罄竭。

故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余地。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

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

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

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之少。

白香山诗云: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

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

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

昔人所谓养欢喜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圃翁曰: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吾乡吴友季善医,每赤日寒风,行长安道上不倦。

人问之,曰:

“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

”此食忌过饱之明证也。

燔炙。

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

彼肥腻易于黏滞,积久则腹痛气塞。

寒暑偶侵,则疾作矣。

放翁诗云:

“倩盼作妖孤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

”此老知摄生哉!

炊饭极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

菜羹清芬鲜洁,渥之,食只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

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以开胸胃。

陶诗云:

“浊醪解劬饥。

”盖藉@之以开胃气也。

如此,岂有不益人者乎。

且食忌多品。

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

予谓或鸡鱼凫豚之类,只一二种饱食,良为有益。

此未尝闻之古昔,而以予意揣当如此。

安寝乃人生最乐。

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

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

每笑人长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

夫人终日劳劳,夜则宴息,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

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

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

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

莲方敛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

日长漏水,不妨午睡数刻,焚香垂幕,净展桃笙《即竹簟》。

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天际真人。

况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

昔何文端公居京师,同年诣之,日晏未起,久之方出。

客问曰:

“尊夫人亦未起耶?

”答曰:

“然。

”“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如此,一家奴仆,其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耶?

”公瞿然。

自此至老不晏起。

此太守公亲为予言者。

《听训斋语》

  

  

  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

  

  足柴足米,无忧无虑,蚤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起利,不入典当门庭,只消清茶淡饭,自可益寿延年。

《治嘉格言》

  

  衰老病死妻子不能代

  

  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

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

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

《呻吟语》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

  

  《抱朴子》曰:

“凡夫不知益之为益,又不知损之为损。

损易知而速,益难知而迟。

损之者,如灯火之销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禾苗之播植,莫之觉也,而忽茂矣。

”“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

不可以小益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无伤而不妨《惟益为难而迟,故虽小而不可失;惟损为易而速,故虽小而不可犯》。

凡聚小,所以就大;损一所以至亿也。

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者,则知道矣。

  

  养生以不伤为本

  

  养生以不伤为本。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怒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多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息,伤也;欢呼哭泣,伤也。

积伤至尽则早亡,是以养性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饥极而食,食不可过饱。

不欲渴极而饮,饮不可过多。

食多则结积聚,饮多则成痰癖。

不欲甚劳其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远愿广志,不欲规造异巧。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不露卧星下,不欲眠中见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久则损寿。

《此谓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抱朴子》风寒暑湿及酒食生冷均能致疾

  

  沐浴临风,则病脑风痛风;饮酒向风,则病酒风漏风;劳汗暑汗当风,则病中风暑风;夜露乘风,则病寒热;卧起受风,则病痹厥。

衣凉冒冷,则寒外侵;饮冷食寒,则寒内伤;早起露首跣足,则病身热头痛;纳凉阴室,则病身热恶寒;多食凉水瓜果,则病泄泻腹痛;夏走炎途,贪凉贪冷,则病疟痢。

坐卧湿地,则病厉风痹厥;冲风冒雨,则病身重身痛;长着汗衣,则病麻木发黄;勉强涉水,则病脚气挛痹;饥饿澡浴,则病骨节烦痛;汗出见湿,则病痤痱《痤,疖也。

音坐,平声,《集解》。

  

  殉利殉名

  

  邹东廓曰:

世之所谓强有力者,权有无,节盈缩,以鹜于朝市,相靡以利,相炫以捷。

盖寒不得袭,暑不得阴,若是者什而三焉。

世之所谓智者,商古今,课殿最,抵掌功名之会,相矜以辨,相搏以术,弃枯而集菀,避寒而竞炎,若是者亦什而三焉。

贪夫殉利,烈士殉名。

殉名之与殉利,高下有间矣。

其于逐物以丧其生,钧也。

无为利府,无为名尸,超然立于物表,而物莫挠之,是谓卫生之术。

寿考将自至,人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故滋味者,身之充也。

而酸伤脾,咸伤心,辛伤肝,甘伤肾《五行各有所克,此盛则彼伤》,则失其节也。

,起居者,身之适也。

而坐伤肉,卧伤气,行伤筋,立伤骨,则渝。

其常以召之也。

时其喜而喜也,时其怒而怒焉,时其好而好焉,时其恶而恶焉《喜怒好恶,各当其节,则必无殉名殉利之病,而起居饮食,更无论已》。

若明鉴之照物,不将不迎,泰然而静寂,怡然而动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喜怒有则,则气日完,精日积,神日定。

若然者,忧患不能入,嗜欲不能侵,邪气不能袭,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勿以有涯随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智以为经,可以保生,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无价之药

  

  吕叔简曰:

“愚爱谈医,久则厌之,客言及者,告之曰:

‘以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

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而已。

  

  治心

  

  贾文宿云:

“曾问长生不死有术乎,曰上寿不过百岁,长生不死,吾未见其人,不能知其术。

无已o,则有却病延年焉。

世之所云却病者,咸曰薄滋味,节淫欲,寡言语,戒嗔怒,保形炼气,如是数者而已尔。

然此犹治表之术也。

余之所谓却病者,却吾心之病焉耳。

“盖人心本自定静,本自泰然,何病之有?

惟遇货财则思争夺,遇功名则思挤排,遇势焰则思趋附,遇睚眦则思报复,遇患难则思推避,未遂则心病于患得,既遂则心病于患失,以是日攻于心,则病日入于膏盲。

虽有外之所养,终不胜其内之所扰(况乎外之所养,又足滋病)。

此扁鹊之所以望而走焉者。

寿焉得不促!

苟欲治病,先治其心,一切荣辱得丧,俱不足为吾心累。

即小之而疾病,不以疾病累其心,大之而生死,不以生死累其心,使清明之气,常在吾躬,将见心日以广,体日以胖,不期寿而寿益增,他又何术焉!

道书亦云,黄老悲其贪著,乃以神仙之术,渐次导之耳,其微旨可识矣!

然则世以为真有神仙,而必欲学而至者,无乃又堕贪著之障。

  

  除妄

  

  贾文宿云:

真空寺有老僧曰,妄想之来,其几有三:

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此是见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荣华,皆如其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庸,承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此近于儒者正心之学,不得以其禅家语而废之)。

三者妄想,忽然而兴,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

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若未能拔去病根,随妄随觉,全不济事)。

  

  受形

  

  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

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

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阳气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

阴气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

走兽溺死者,伏仰皆然。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

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补羸女先养血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