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9177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docx

中国商业地产6大现状:

  现状1:

截止到2014年,全国购物中心已经接近4000个,商业建筑面积2.4亿平方米。

预计2015年新增量将创历史最高点达到480家。

对于2016年、2017年新增购物中心建筑面积4929万平方米。

  现状2:

大型商业体开发集中在二线线城市,错峰竞争造成高空置率风险。

  现状3:

商业地产从“重资产”向“重招商”、“重运营”的转变。

现在很多企业对整个商业地产的运营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包括一些专业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不单只管理自己的项目,也会对外去承接一些商业项目的管理,用它本身运营资产管理能力,去发展自己商业的平台。

  现状4:

增强商场体验感的主题活动尤为热门。

国内很多购物中心会用主题性的体验,包括科普主题、动漫主题,公益主题、艺术时尚主题等出现。

某个阶段的主题会对整个购物中心的品牌传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加主题活动之后则会顺便购物的占比例比较高。

  现状5:

购物中心业态进行试探性逐层调整。

国内比较领先的购物中心,比如正大广场,因为体量比较大,可以对单楼层进行业态调整。

把原有的百货方式,升级了一个新的品牌,大家都在不断的积极调整,适应这个市场,而且走的更加的精细化,对市场的需求及时的做出反应。

  现状6:

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精”。

把小而精的细分市场做出来,有按年龄层细分,有按业态细分,有按商圈特点来细分的。

  商业地产发展8大趋势

  趋势1:

技术推动商业变革,新科技运用将成为商业新发力点。

互联网、O2O、科技、创新这种大家关注的词语以及这种主题都不断的在商业地产圈子内以及大家讨论过程中出现。

你的停车位置,以及停车费的支付方式,未来都将走向智能化。

所有实体商业未来还将会多一个线上商城,除了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的营业时间以外,客户在他零散的时间也可以了解到商场的最新信息,以及能够产生购物行为。

一些新的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增加了客户现场体验的乐趣。

还有现场的一些微定位技术,会和消费者产生互动场景。

以前很多商家可能找一个服务员发传单,下午茶时间什么特价或者新产品上市的场景可能以后就是通过新技术就可以解决,客户经过你门口就可以收到这个信息。

还有一个社交互动技术,都是顺应互联网的趋势。

  趋势2:

商业地产全面向体验式倾斜,体验方式更多元化。

所有开发商进行一个项目定位、设计以及未来装潢,和经营的考虑过程,其实已经把整个本身项目的硬件设施,内部装饰,以及场景,体验的空间,未来怎么跟客户互动,从各种感官上与客户交换信息等列入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各种体验性业态比例也在增加,特别突出的是儿童业态,儿童业态出现,以及近两年的热情是因为它能带来“一带二”甚至“一带四”、“一带六”的消费。

这种比例越来越高。

另外,以娱乐为主的年轻消费体验,各种新型娱乐,在购物中心里出现,会带来更多的体验和现场感受,增加购物中心消费的趣味性。

还有一个是以休闲餐饮为主的消费比例也会越来越重。

像这种消费必须要到现场体验,具有很强的社交、聚会功能。

对新科技的运用,一些商场本身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消费者,或者商家和消费者,通过商场设计的一些有趣的系统,让客户在这个购物中心里会有更多的乐趣,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体验。

而且这种趋势一定会是大家都积极往这方面去想去做,必须往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趋势3:

刚需配套需求越来越大。

除了大型购物中心,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也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住宅地产成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配套需求逐步的提升。

一些配套项目会发展越来越快。

  趋势4:

百货业前三季度关店创历史之最,转型根本方向在于发展自有品牌。

2014年前三季度百货企业关点数量达27家,在中国尚属首次。

广州正佳的High百货,是买手制的模式,有采购团队,以境外的产品为主,产品是比较精挑细选的,符合客户层次。

另外,2个月前在厦门有一个台湾文创举办的活动,举一个例子,就把当地的一些特色,跟本身地方的土特产,以及文化历史有关的,这些产品作为百货的主打产品,而且大部分都是联营的或者自营,有100多年历史,现在重新翻新做百货,改造起来这个百货现在非常有名,经营情况也非常好。

  趋势5:

外资超市增速放缓。

近几年外资超市在华销售额有所下滑,战略重心也在进行调整。

重点加强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

  趋势6:

快时尚以二线城市开店为主,慎重选择三线。

2014年上半年,快时尚品牌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新增门店数量达56家。

这也是商业地产引入商家比较关注的品类。

  趋势7:

餐饮回暖,轻餐饮,快时尚餐饮成为购物中心招商大热门。

餐饮在2014年有回暖迹象,轻餐饮也能吸引到年轻、时尚的消费来购物中心这里。

  趋势8:

家庭消费逐渐成为购物中心的主流,儿童体验业态能带来更多的家庭成员,所以家庭消费占比越来越大,所以这也造成了儿童业态在综合性购物中心占的面积在提升。

目前占10%左右的比例,未来可能增长15%-25%。

最后总结一下,商业地产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供应量也非常大,更多的新型商业模式结合互联网的产品,他们甚至举着要颠覆的旗号冲击传统商业。

所以电商、O2O、体验、文化等已成为2014年商业地产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2014年商业地产也是走过了不平坦的一年,到了2015年用一句老话商业地产仍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商业地产的三大现状

  第一,商业地产持续快速增长,区域泡沫化风险增大。

2013年中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完成11945亿元,增长28.28%;重庆、沈阳、青岛及厦门几个城市的购物中心空置率高达15%~20%。

而10%,是购物中心通常可接受的警戒线。

  第二,零售增长放缓、商业项目并购频现。

  可以说,2013年的商业地产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观者应接不暇。

一方面,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78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1%,虽跑赢GDP大盘,但增速却较上年放缓1.2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下滑,更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另一方面,并购频现。

华润吞并乐购,光耀东方收购中关村购物广场,王府井收购春天百货,银泰退出鄂武商,翠微并购当代和甘家口大厦等,2013年的并购案几乎是2012年的4倍。

同时,还有很多未实现的交易同样应受关注,如物美并购卜蜂莲花流产,百佳欲卖又停,东方家园停业。

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当属娃哈哈商场的未来。

娃哈哈梦醒零售业,未来举步维艰。

  第三,电商增量大,实体店体量大,融合模式多样化。

  2013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近1.9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高达42.8%,来势凶猛,但只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

所以说,电商增量大,实体体量大。

  另一方面,电商、传统零售商相互渗透,新模式层出不穷,电商进军实体店,如:

京东的全球第一家实体店在新加坡的Chinatown-point开业,聚美优品的首家实体店于2013年12月开业,乐蜂网也有实体店开业计划。

实体店涉足电子商务,如万达上线万汇网,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推出云中央,王府井百货启动网上商城等。

连物流公司也来凑热闹,我们知道:

让马云佩服的人不多,快递公司顺丰的老总王卫算一个,在5月18日,“我要发”的日子,顺丰在全国开业518家嘿客便利店,疯狂进入O2O,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护等功能,此举势必会对电商格局和零售业带来冲击。

  四大问题

  第一,地方整体规划缺失、商业布局失衡。

  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将城市规划与商业网点规划统筹安排,硬性搭配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比例,缺乏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口布局的考虑。

而一些开发商追求短期获利,采用以销售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也往往使得商业地产项目前期市场调查不足,后期规划马虎,无心经营,这直接导致很多城市热点区域商业项目扎堆入市,而其他区域却商业配套不足,出现整个城市商业布局失衡的现象。

  第二,地产商缺乏经验,商业地产重量轻质。

  中国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平均体量已从2012年的7万平方米增长至2013年的逾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300个左右的购物中心。

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量上去了,我们再看看质。

体现购物中心价值的最重要的两项指标租金和空置率,目前的情况是租金下降,空置率上升。

如沈阳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高达24.3%,位居全国第一。

北京、广州优质商圈的商铺空置率分别为11.5%和10.0%。

二线城市中,成都、沈阳的空置率也高达10.6%及20.2%。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地产商缺乏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经验。

  第三,商业地产专业人才发展落后行业发展。

  商业地产行业的热门岗位包括操盘手、招商及运营人才,早期很多香港人到大陆,成为第一代购物中心的招商运营团队。

之后,万达成为商业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从万达流向各个房地产公司的人才比比皆是,而高薪跳槽的万达人,在万达体制内可以发挥才华,出来后橘淮而枳却未必能干好。

目前的情况是,跳槽的多,薪酬涨的也快,但200万年薪难求好的项目操盘手,真正能搞好一个项目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在商业地产受到电商冲击、亟待突破的背景下,就更凸显出人才的稀缺。

  第四,融资瓶颈制约企业开发经营模式转型。

  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同住宅不同,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但经营好的项目,回报高、收益久。

虽然目前除传统银行贷款外,金融产品也很多,如海外发行票据、信托、私募等,但资金成本通常很高,与商业地产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匹配的。

  去年中信证券推出的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被认为是国内首单REITs产品。

此产品虽具备REITs的一些产品特征,但与标准的REITs仍有一定差距。

而万科入股徽商银行,也让产融结合呼之欲出,但毕竟只有超大企业才可以做到这点。

所以说,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还要继续,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我们的忠告是:

规划要先于开发,经营比开发重要,找人比找地重要,没有金融是万万不行的。

  五大发展趋势

  第一,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商业地产发展的内生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重要引擎,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

如此趋势下,中国可以借助美国的高科技,提升创新能力,利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契机,将自身经济带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既大又强的经济体。

  从商业地产发展的角度,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包括:

  

(1)农村土地政策的突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中提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2)“第一夫人”出访带热民族风。

“第一夫人”的服饰和用品的国产化,为支持中国品牌做出了表率,为中国消费品牌带来发展机会,而商业地产的核心是商品,“第一夫人”的表率既能激发国人购买国货的欲望,也能带动民族消费品牌的发展。

对商业地产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3)反腐高压下,关注大众化、非公消费的增长。

这同样会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带来机会,并进而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

  第二,商业地产并购整合加速,投资机会关注价值洼地。

  一方面,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开发面积排名全国前四位的开发商占购物中心面积总量的比重仅为6.6%,而前十位的开发商也仅为10.8%。

但在成熟市场国家,购物中心行业集中度通常在50%以上。

如:

美国2012年共有185家奥特莱斯,650多万平方米可租赁面积,而前2名开发商(著名的西蒙集团的Premium品牌,和Tanger的Tanger品牌)就有109个项目和360万平方米,占有59%的项目和55%的面积。

  另一方面,很多盲目开发和被动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将会被低价抛售。

未来几年会出现强强联手,以强凌弱,并购收购风将会盛行。

  第三,互联网与商业地产紧密结合,并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提起二者结合,我们必须要说说万达的万汇网。

万达迫于电子商务的冲击,强势打造万汇网,定位生活服务类电商。

在万达印有王健林烙印的“服从”企业文化背景下,线上线下业务如何互补而不是制约,万达地产团队与新兴网络团队如何促进而不是掣肘,是万达必须面对的。

但无论如何,商业地产巨头的所有动作,都值得我们思考并重视。

  另外,以APP、微信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社区模式,随着“叮咚小区”获得1亿天使投资而引起关注。

  所有这些创新的核心,都是基于对数据的控制,可以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控制了未来。

  第四,商业地产的业态向体验型倾斜,无自持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购物行为随之发生了4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购物空间立体化(全渠道购物)、时间碎片化、购物移动化、信息传播社交化。

这四大变化直接颠覆了传统的商业地产运营方式。

  为了规避电商的冲击,同时适应消费方式的新变化,传统零售业态在商业地产项目业态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而休闲、娱乐、社交、生活服务等体验型业态则加速成为商业地产业态经营的主体。

  第五,社区型中小购物中心将成为发展亮点。

  中国的购物中心分类,不同于美国,仅简单分为3类,市级、区域级和社区级。

  金隅万科广场是房企龙头万科组建商用地产管理部后推出的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有3个重要亮点:

1.选址。

选在北京非核心地带的、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昌平区居民聚集区。

2.一流的规划设计。

3.加强餐饮、儿童游乐、休闲娱乐的配比。

但现状与定位上的偏差、业态的调整期、交通问题以及商业地产运营团队的专业度问题都是万科面临的挑战。

不过,社区商业必将成为商业地产未来发展的亮点。

  总之,我们认为,所谓的过剩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即便是在饱和的商圈里,只要有好的业态组合、优秀的运营团队,就一定有生存空间,而反面是,即便是在不饱和的商圈,如果业态不好,运营糟糕,那也早晚会被淘汰。

  (来源:

《投资时报》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商业地产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