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28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docx

届高三语文冲刺仿真模拟检测试题10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卷(10)

本密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愀然(qiǎo)偏裨(bì)天崩地坼(chè)

B.崔嵬(wéi)欢谑(xuè)供桌(gòng)君子好逑(hǎo)

C.宫绦(tāo)行户(háng)吮吸(shǔn)掎角之势(jī)

D.敕造(chì)央浼(miǎn)奇葩(pā)人烟阜盛(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纨绔誉写老气横秋放诞无礼B.陨首缱绻兵慌马乱文过饰非

C.贸然盘桓前合后偃回光反照D.罪愆匡扶委决不下不经之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____。

②正当海峡两岸人民“三通”呼声愈来愈高时,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

成熟。

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____了。

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_____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A.界限搁置变化无常      B.界限 搁浅 变幻无常

C.界线 搁置 变化无常     D.界线 搁浅 变幻无常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D.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事故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5、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已经下山了,__________________,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

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⑤③④⑥①②       B.①②③⑤⑥④C.③⑥④⑤②① D.⑥③⑤④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明确的划定和区别。

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代以右、前为尊。

道路之上,男居右行,

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

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

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

《尔雅》说:

“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

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

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

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

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

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

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

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

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

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

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

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

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

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

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躇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

“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

徒徙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

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6、下列选项中符合“古人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

B.古人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右女左。

C.在汉朝,所有的人在帝王面前要“疾趋”以示敬意。

D.古人无论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明确的划定和区别,兄弟出行,弟弟应随后

相从。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罗敷称赞其夫“盈盈公府

步,冉冉府中趋”,其夫步行之态符合汉代“步”“趋”的礼法。

B.东汉人认为步行的礼仪有多种,“步”与“趋”只在速度有快慢之别。

C.古代官场中,对趋礼的要求十分严格,行走迟缓是对上级的大不敬,因而会遭到斥责,

触龙觐见赵太后的“徐趋”,便是对赵太后的大不敬。

D.古人十分注重步行的遵制合礼,同时又为体现个人的地位及修养还追求步行的美感。

8、根据文意,下列各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是为了体现步行美。

B.寿陵余子邯郸学步就是因为邯郸人步行的姿势美。

C.“倒屣”“徒跣”都有着急、匆忙、赶快的意思。

D.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思想的逐渐解放,步行才突破遵制合礼的限

制,可以率性而行。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方智士说朱敦儒

东方有人,自号智士,才多而心狂,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

之;然地寒力薄,终岁不免饥冻。

里有富人,建第宅甲其国中,车马奴婢,钟鼓帷帐惟备。

一旦,富人召智士语之曰:

“吾将远游,今以居第贷子。

凡室中金宝资生之具无乏,皆听子用不计,期年还则归我。

”富人登车而出,智士杖策而入,僮仆妓妾罗拜堂下,各效其所典簿籍以听命,号智士曰假公。

智士因遍观居第,富实伟丽过王者,喜甚。

忽更衣东走圊①,仰视其舍卑狭,俯阅其

基湫隘,心郁然不乐。

召纪纲仆让之曰:

“此第高广而圊不称。

”仆曰:

“惟假公教。

”智士因令彻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

曰如此以当寒暑,如此以当风雨。

既藻其棁②,又丹其楹,至于聚筹积灰,扇蝇攘蛆,皆有法度。

事或未当,朝移夕改,必善必奇。

智士躬执斤帚,与夫杂作。

手足疮茧,头蓬面垢,昼夜废眠食,忉忉③焉,惟恐圊之未美也。

不觉阅岁,成未落也。

忽阍者奔告曰:

“阿郎至矣。

”智士仓黄弃帚而趋迎富人于堂下。

富人劳之曰:

“子居

第乐乎?

”智士恍然自失曰:

“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

初不知堂中之温密,别馆之虚凉,北榭之风,南楼之月,西园花竹之胜,吾未尝经目,后房歌舞之妙,吾未尝举觞。

虫网瑟琴,尘栖钟鼎,不知岁月之及,子复归而吾当去也!

”富人揖之出之。

智士还于故庐,且悲且叹,悒悒而死。

市南宜僚闻而笑之,以告北山愚公。

愚公曰:

“子奚笑哉?

世之治圊者多矣,子奚笑哉?

[注释]①圊:

音qīng,厕所。

②棁:

音zhuó,梁上的短柱。

③忉忉:

音dāo,忧心的样子。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建第宅甲其国中甲:

天干的第一位

B.各效其所典簿籍以听命效:

学习

C.此第高广而圊不称称:

满意

D.既藻其棁,又丹其楹藻:

修饰,画彩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富人登车而出,智士杖策而入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B.①智士躬执斤帚,与夫杂作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①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宜僚闻而笑之,以告北山愚公②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了“智士”为小处而失去人生大乐的一组是()

①然地寒力薄,终岁不免饥冻②仰视其舍卑狭,俯阅其基湫隘,心郁然不乐

③此第高广而圊不称④昼夜废眠食,忉忉焉,惟恐圊之未美也

⑤初不知堂中之温密,别馆之虚凉⑥智士还于故庐,且悲且叹,悒悒而死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智士才多而家贫,里中的一位大富翁远游时,把家中的一切都交由他支配,他看到富翁家的宅第富实伟丽超过了王侯之家,于是便下决心进行彻底整治。

B.东方智士在富家的一年,日夜为修建奔忙,家中的其它一切乐趣都未享受,富翁回来后他便又回到了自家贫寒的陋室中去了,他十分懊悔,不久便悒郁而死。

C.本文的主旨可以理解为:

人生本是短暂的,故应该抓住机会尽情地享受,而不应该为蝇头微利而奔忙;否则,到头来只能懊悔无穷,遗恨终生。

D.本文以寓言的方式曲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文中的“智士”与《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一样,都是一种带有嘲笑意味的反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

四、(24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

(3分)

(2)凡室中金宝资生之具无乏,皆听子用不计,期年还则归我。

(4分)

(3)智士因令彻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人们历来推重诗中第一句的“唤”字意新语奇,试赏析其“新奇”之处。

(3分)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方面,结合全诗赏析三、四两句诗的“言外之味”。

(3分)

15、填空。

【从5题中任选4题,每空1分,共8分】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明代写的“三言”中的《》。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3),。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

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

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②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

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

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

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

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

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

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

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

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

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⑨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6.文章开头说: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联系下文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6分)

17.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中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6分)

18.文章第⑦⑧两段中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

么道理?

请简要概括。

(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中“我”的“心疼”是源于我认为一本完美的书是必须有凝结作者心血的注释,可那位美国汉学家却不懂得珍惜。

B.禅宗讲求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即是心有灵犀的人彼此间无需费尽口舌却自能

心领神会的境界。

C.文章第④段中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多角度形象生动地阐释“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D.文章结尾划线的句子与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文从人们“惯于注释生命”说到“不需注释的生命”,旨在阐释人生中固然常需“言

传”,而人与人之间的“意会”才是更高的境界。

六、(9分)

20、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中秋节”。

(5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公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

的游子民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

21、仿照下面的例子,请以你熟悉的另外两位作家及作品为素材,另写一段话。

(4分)

如果说苏东坡是气势磅礴,滚滚东去的大江,那么“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则是

静立河畔的依依杨柳。

7.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

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

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是要对人或对己说“不”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学会说‘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作文。

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5、

(1)冯梦龙《警世通言》

(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6.前五段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表明了生命需要注释①通过注释,使人了解自己、他人和

世界;②诗人用诗句注释情感;③我们用日记注释成长;④做错事时,通过解释,赢

得谅解及内心安宁。

(答到其中三种即可得6分)

17、作者通过引用这些诗人的诗句,说明生命需要注释;(2分)由此引出下文“我们习惯

于给生命做注释”;并为后文生命不需要注释做铺垫(或:

蓄势,反衬,先扬后抑);

(2分)并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丰富文采。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