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33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讲解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概述

理清一条线索: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把握三个重点: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式“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

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读教材,理结构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②基础:

美苏均势

③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④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

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

(1)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二、美苏“冷战”

1.美国的表现

(1)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①提出者: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②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

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成立北约(军事表现):

①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性质: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集团。

③影响: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苏联的表现

(1)经互会的成立:

①时间、国家: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②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华约:

①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②影响: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①背景:

二战后,德国被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②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①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②分裂:

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③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②时间:

1961,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③结果: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②结果: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冷战”的影响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客观上使得近半个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世界总体和平。

③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造成局部紧张与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1)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3)美苏争霸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1)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2)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③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④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影响: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3.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④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解体:

1991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联合体,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

(1)直接原因:

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影响

(2)表现:

①1989年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

②1990年10月德国统一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3.表现

(1)1999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多极化的表现:

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从近期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

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3.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研教材,勿混淆

易错点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当堂练,查漏洞

一.2013高考试题(精选)

1(2013·福建文综·2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2(2013·福建文综·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D

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

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

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5(2013·海南单科·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6(2013·上海单科·35)某学者写道:

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

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

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

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答案】A项3分,B、D项1分,C项0分

7(2013·四川文综·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答案】B

8(2013·海南单科·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

界”一词。

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答案】A

9(2013·安徽文综·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C

10(2013·广东文综·17)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B

11(2013·江苏单科·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D

12(2013·浙江文综·2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答案】C

13(2013·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

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8分)

【答案】

方面: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8分,每点2分)

二.2012高考试题(精选)

1(2012·上海单科卷·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

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

”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

【答案】D

2(2012·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

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答案】C

3(2012·广东文综卷·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2012·海南单科卷·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5(2012·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

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6(201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

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7(2012·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8(2012·北京文综卷·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

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9(2012·天津文综·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C

10(2012·江苏单科·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三.2011高考试题(精选)

1(2011·广东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

A.反法同盟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D

3(2011·福建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

“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答案】C

4(2011·上海单科·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D.签订《华沙条约》

【答案】C

5(2011·江苏单科·17)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B

 

6(2011·海南单科·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  )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答案】C

7(2011·山东文综·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A

8(2011·海南单科·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表1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答案】A

9(2011·天津文综·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答案】C

10(201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