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412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docx

微观经济学重点胡丽琴版

第一章导论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价值最高的东西,便称之为机会成本。

生产要素的类型: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实证经济学:

阐述客观事物是怎样(Whatis,wasorwillbe)的经济理论。

它会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将会是什么”的逻辑结构。

规经济学:

考察事物之间不论是否有因果关系,而应该怎样(Whatoughttobe)行动的问题。

它会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应当如何”的逻辑结构。

变量:

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

变量可以区分为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生变量:

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

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参数:

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均衡分析:

当正反二种力量正好相等,相互抵消时,我们说此时处于均衡状态。

经济学中常区分为局部均衡和总体均衡。

✧局部均衡:

是分析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中的供需均衡问题,也可以扩展为对一些产品或一些市场中的均衡问题。

✧总体均衡:

是以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市场都能够同时实现均衡为前提的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当所使用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即这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时的经济分析方法,就是静态分析。

例:

“当价格是3,需求为5”是一个静态分析的结果。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例: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等,都是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以上两种分析中,时间的因素被省略了,所分析的所有变量都在同一个时期。

动态分析法:

则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在不同时点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考察了经济活动的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

动态分析的中心在于经济状态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或变动的机制。

而不是对变动前后状态的比较。

动态分析在函数表达中的基本特点是变量具有时间特征。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需求:

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既定时期和在一定市场上按某种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数量。

(需求有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区别,所有消费者的个别需求之和即是市场需求)

需求定理:

即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替代效应:

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其他类似的商品显得相对昂贵了,因此会增加商品的购买,同时吸引新的需求者。

收入效应:

商品的价格的下降,使原先的购买者感到比过去富裕些(相当于实际收入增加),因而增加购买。

替代品:

具有相似功能的商品。

如大米与面粉鸡肉和牛肉,鸡蛋和鸭蛋等。

互补品:

一起消费才具有某种功能的商品。

如汽车和汽油,左鞋和右鞋等。

吉芬商品:

英国统计学家吉芬在研究爱尔兰土豆时发现:

当土豆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得少;当土豆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上升,这种情形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性质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不符合需求定理)

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数量的集合。

(供给有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区别,所有生产者的个别供给之和即是市场供给)

均衡价格:

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需求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平均收入(M):

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越多。

因此一个市场上消费者的人数和国民收入分配情况,显然是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

✧市场规模(P0):

一般用人口规模衡量,人口增加时商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相关商品的价格(PR):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会相互影响,如对棉布的需求量,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随化纤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减少,化纤产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又如汽油价格的提高会引起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减少;反之则相反。

✧消费者的爱好或偏好:

经济学论述的偏好及其变化更多地涉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因而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传统习惯,如流行的时尚,商业广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信息影响人们的偏好,从而影响需求。

✧预期变量:

主要是对自身商品价格的预期和对收入的预期。

如果人们预期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者预期收入增加,一般会增加购买量。

✧其他一些特殊因素:

包括气候、政府政策等。

譬如SARS时期对醋的其需求。

区分需求曲线移动和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仅仅由价格引起的是需求量的变化,也即是同一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移;

由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是整个需求表的变化,是需求曲线的移动。

(即上图)

供给的影响因素:

✧投入品的价格

✧技术进步

以上是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决定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生产成本,当成本价格较低,增加供给会有利可图;当成本较高时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该商品,转向其他产品生产,甚至退出该行业。

✧相关商品的价格

✧供给者数量

✧政府政策

✧其他特殊因素

区分需求曲线移动和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只有价格变动时曲线本身不移动,而是沿着供给曲线移动;

当除价格以外的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动时,会引起供给曲线移动。

供给曲线上商品的供给量不依赖人们想要购买的数量,仅仅反映了供给方的意愿,与消费者无关。

市场均衡的形成:

市场的均衡价格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一旦市场失去均衡,就会产生一种自动恢复均衡的力量。

因此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

(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与供给单个变动:

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右移,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

需求右移à需求大于供给à短缺à价格上升à均衡数量增加à达到新的均衡

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左移,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左移à需求小于供给à过剩à价格下降à均衡数量减少à达到新的均衡

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

供给右移à需求小于供给à过剩à价格下降à均衡数量增加à达到新的均衡

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供给左移à需求大于供给à短缺à价格上升à均衡数量减少à达到新的均衡。

(均衡产量与需求供给变动一致,均衡价格与需求变动成正相关,与供给变动成反相关)

✧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

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

均衡产量增加,但是均衡价格的变化要视情况而定。

供给与需求同时减少:

均衡产量减少,但价格要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移动幅度的大小。

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

均衡价格下降,但是均衡产量的变动要视情况而定。

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均衡价格上升,但是均衡产量的变动要视情况而定。

(供给需求变动一致,产量变动确定;变动不一致,价格变动确定)

供求定理:

即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将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怎样的变化。

1、当价格上升时,均衡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2、当价格下降时,均衡供给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3、当市场出现过度需求时,价格会上升,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4、当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价格会下降,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5、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产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但均衡产量减少。

6、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和产量同时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和产量同减少。

7、当供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产量增加(或减少),但均衡价格不定。

8、当供求反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变化方向相同,而均衡产量不定。

需求的价格弹性:

是以价格为自变量,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概念)

它表明了需求量对市场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

计算公式:

(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根据需求定理,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所以Ed小于零。

而经济学家不喜欢负数,所以在上公式前加负号。

1|Ed|=1,就是说价格每提高(或降低)1%,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1%,称为单位弹性。

2|Ed|>1,表示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大于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

3|Ed|<1,表示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小于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

4|Ed|=0,即不管ΔP如何变动,ΔQ始终为零,Q=K,(K为常数),需求曲线为垂直于横坐标的一条直线,表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

5|Ed|=∞,表示在既定的价格下,需求量可以任意变动,

6P=K,(K为常数),需求曲线为平行于横坐标的一条直线,表示需求完全富于弹性。

影响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若一种商品有很多相近的替代品,它的需求就是有弹性的。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商品用途越广,其需求就越有弹性。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生活必需品的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弹性较大。

✧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某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愈大,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一般地说,由于寻找和适应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愈长,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需求的收入弹性:

以收入为自变量,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

(概念)

即在商品价格和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购买者收入(Y)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Q的变化。

弹性值的计算:

1Ed>0是正常商品

2Ed>1是奢侈商品

3Ed<1是必需商品

4Ed=0是中性品

5Ed<0是劣质品

需求的交叉弹性:

一种商品的价格为自变量,另一种相关商品的需求为因变量的弹性。

即在影响商品X需求量的各个因素包括该商品的价格Px都已给定的条件下,另一商品Y的价格Py的变动会引起X的需求量Qx的变动程度,以Exy代表。

(概念)

计算式为:

1当Exy>0时,是替代品;

2当Exy<0时,是互补品。

3当Exy=0时,被称为独立无关的商品。

既不相互竞争,也不相互补充的物品,即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不影响需求。

供给的价格弹性:

以价格为自变量,以供给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即测度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大小。

一般情况下Es为正。

(概念)

影响因素:

供给决策的时间长短:

对于一般商品而言,由于调整供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区间越长,供给弹性越大。

第三章效用论

效用:

是指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一种主观上的享受、用处或满足,是商品有用性的主观量度。

总效用(T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满足的总量。

边际效用(M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根据定义TU是所有MU之和,而MU是TU的变动率。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得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

又称“最佳购买”、“最佳购买组合”、“效用最大化组合”和“最佳消费束”等,是指在既定价格和一定收入水平下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取得最大满足的状态。

消费者剩余(CS):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完全替代品: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即MRS是一个常数,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完全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使用的情况。

无差异曲线是一直角形状。

预算线:

又称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全部收入购买商品的各种组合。

效用论:

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加总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是马歇尔确定的,称为尤特尔(Util)。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现代微观经济学通常使用序数效用。

基数效应论者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如何推导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消费者均衡条件:

等边际法则:

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这一元不论买什么商品,带来的效用均相等)

即满足:

需求曲线的推导:

理论基础: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条件。

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MU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MU越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低。

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MU是越来越低的,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越来越低。

也可由MU/P=λ知,随着Q上升,MU越来越小,而λ不变,则式子成立,必须P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

序数效应论里面的概念: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推导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

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或者说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由于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我们将这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称为无差异曲线族,在平面上称为无差异曲线平面。

性质:

1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水平。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一条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不变,一个商品数量的增加必须由另一个商品的减少来补偿。

3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能相交的。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有递减倾向。

边际替代率(MRS):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原因:

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序数效应论者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如何推导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消费者均衡条件:

1均衡点一定在预算线上,一定处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在该点,无差异曲线的MRS12正好等于预算线的斜率,即表达式一:

MRS12=P1/P2

2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有:

ΔX1×MU1=ΔX2×MU2或ΔX2/ΔX1=MU1/MU2

即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效用之比。

将此关系代入表达式一就有:

MRS12=ΔX2/ΔX1=MU1/MU2=P1/P2

3根据表达式二并作一变换得:

MU1/P1=MU2/P2

这正好是前面基数效用论推导消费者均衡条件的表达式。

至此可以看出基数效用论者应用边际效用分析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序数效用论者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研究消费者行为,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所得出的均衡条件实质是相同的。

需求曲线的推导:

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移动。

价格改变,预算线斜率改变;与此相应,切点处的边际替代率也改变。

PX价格上升,均衡点靠近原点;

PX价格下降,均衡点离开原点;

当商品价格变化是连续的,可以找到无数个均衡点,其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PCC)。

把每一个价格水平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数量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得消费者得需求曲线。

这就是序数效用论者推导需求曲线的方法。

一般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右图中,上图是PCC,下图是需求曲线)

 

收入变化:

这是指收入变动下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收入增加,均衡点离开原点;

收入减少,均衡点靠近原点;

作出连续变化的假定,成为一条收入-消费曲线(ICC);

将该曲线投影到收入-消费坐标中去后就得到恩格尔曲线(EngelCurve)。

(右图中,上图是ICC,下图是恩格尔曲线)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

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右图是商品1价格下降,商品2价格不变的总效应分析。

X1x1’就是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后的替代效应。

X1’x1’’是收入效应。

从上可以看出,正常商品有正斜率的PCC和ICC。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两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第四章生产论

生产理论分为长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划分标准是什么?

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

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因此短期生产要素有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之分。

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

不同产品和不同技术的长期和短期的界限规定是不同的。

短期生产理论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其他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最终会越来越少,即其边际产量最终会下降。

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原因:

任何短期生产,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短期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各自概念、相互关系及特征

总产量TP:

指一定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

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MP:

指增加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图形特征和相互关系如1)①MP和TP的关系:

MP曲线是TP曲线的斜率。

MP在TP曲线变化最大时的点(即拐点)处首先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

TP在MP>0时增加,在MP<0时减少,在MP=0时达到最大。

2TP和AP的关系:

AP曲线是TP曲线上点与原点连线斜率的轨迹。

过原点作TP曲线的切线,在该切点处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

3AP和MP的关系:

在AP曲线的最高点处,AP曲线与MP曲线相交;

当MP>AP,MP将AP拉上

当MP

当MP=AP,AP最大。

AP曲线除原点外,不会与横轴相交;(如下图)

 

长期生产理论

等产量曲线:

是指在要素空间中,具有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组合的轨迹。

由于其图形像无差异曲线,所以还被称为生产无差异曲线。

特点:

1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

2一个等产量线图上的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3由于一条等产量线代表一个给定的产量,上面的每一点代表一种技术上有效率的要素组合,这意味着增加一种投入必定减少另一种投入。

4等产量线是凸向原点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是等产量曲线上点的斜率,是在该点时为保持等产量,一种投入物与另一种投入物相互替代的比例。

资本与劳动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ΔK/ΔL即:

MRTSLK=-ΔK/ΔL。

当ΔL→0时,MRTSLK=-dK/dL。

等成本线:

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

各等产量曲线上,斜率相等的点的轨迹,即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这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曲线。

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线会发生平移。

由不同的等产量线和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所形成的均衡点的轨迹称为扩展线。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三种情况

一般表达为:

Q=ALαKβ

A,α,β均为参数,Y是工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

①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②α+β<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③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是指用最低的成本生产既定数量产品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是指用既定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大数量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

它不仅是由生产函数提供的在技术上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组合(这是一个区间围),而且,是成本最低的经济上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组合(这是曲线上的一个点)。

应满足条件:

①或者②

1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为此,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厂商应该通过对要素的调整,使得花费在每种要素上的最后一货币支出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2实现既定产量水平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厂商做法同上。

规模报酬:

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生产规模的报酬是探讨这样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生产要素同时增加一倍、两倍,50%时,产量增加会有的情况。

分下面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不变:

使用的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也增加一倍。

规模报酬递增:

使用的两种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的增加大于一倍。

规模报酬递减:

使用的两种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的增加小于一倍。

数学表达:

令生产函数Q=f(L,K)

若f(λL,λK)>λf(L,K),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

若f(λL,λK)<λf(L,K),规模报酬递减。

若f(λL,λK)=λf(L,K),规模报酬不变。

第五章成本分析

成本:

即费用,是生产中耗费生产要素所必要的支出,是生产要素使用量与生产要素价格的积。

成本区分为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经济利润与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能得到全部的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作为产品的一项成本,以隐成本记入

短期成本曲线:

(各成本曲线参考ppt)

总成本TC:

是厂商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平均总成本AC:

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边际成本MC:

是厂商在短期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成本MC:

是厂商在短期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不变成本FC:

在TC中,一部分的成本则并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厂商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可变成本VC:

在TC中,一部分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总可变成本是指每个时期厂商在可变投入品上的总支出。

且有TC(Q)=FC+VC(Q)

平均不变成本AFC:

是厂商在短期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

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相互关系

MC曲线位于AC曲线的下面时,A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MC曲线位于AC曲线的上面时,AC曲线处于递增阶段;AC曲线与MC曲线相交之点即为AC曲线的最低点。

因此AC和AVC与MC一样也表现出U形特征。

长期成本曲线:

(各成本曲线参考ppt)

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LTC曲线是无数条STC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

可以由LTC推导,LAC是LTC曲线连接相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因此,可以从LTC曲线推导出LAC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

并不是一族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的包络线,LMC上的任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交点所代表的产量即是LAC与SAC相切之点相应的产量。

长期成本曲线呈倒U型的原因:

规模经济(即在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即在不经济)

规模经济:

在厂商规模扩初期,由自身部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他情况不变,产量增加的倍数>成本增加的倍数

规模经济的原因:

1使用更先进技术;

2实行专业化生产;

3提高管理效率;

规模不经济:

随着厂商规模扩到一定程度,由于本身规模过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的下降。

其他情况不变,产量增加的倍数<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