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9567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doc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

引言:

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

㈠突发事件的定义

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

㈡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不夸大、不缩小、不炒作、不消极、不造谣、不煽动情绪、不制造恐怖气氛,这些都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次,必须确保时效的准确快速。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各家媒体在时间上的比拼一点都不亚于奥运竞赛,谁都想夺得第一时间报道的金牌。

这就意味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重要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力。

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抢”出新闻价值。

最后,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

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

”②媒体不仅有责任给受众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有责任做好大众舆论的向导,在报道政治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时,要求严格谨慎的考究报道方式和内容,引导受众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不仅市给国人的当头一击,也让我国的媒体措手不及。

但是,这一时刻注定要载入史册,我国媒体也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㈠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方法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24小时连续直播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很引人注目。

地震发生后,央视一方面快速派出记者赶赴灾区,另一方面马上联系汶川、成都、绵阳、都江堰以及周边有震感的省市电视台,征集关于地震的一切一手信息,同时专家学者也被请进直播间,直播平台迅速搭建起来。

从报道内容来看,在直播初期,央视的报道集中在报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

从16日开始,央视对地震的直播进入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阶段,报道的主题逐渐向防疫、灾民安置等议题过渡。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报道初期略显凌乱,但报道的主题意识、阶段意识都较清晰的体现出来。

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电视直播史纪录。

在汶川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社就向全国发出了有关地震的快讯,28分钟后就发布了震后第一张图片;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和报头相当醒目的位置发表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报道,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了受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当天下午3点04分时的《中国之声》开始播发地震消息,并且邀请了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情况,在之后的节目中直播了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除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外、各地方电台电视台、国内各个报刊杂志,也纷纷加入汶川地震报道中来,开设专版专栏,组织专题报道。

中国媒体的迅速反应、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信息内容的丰富,都为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积累了重要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的新闻舆论在国际上的刻板印象。

㈡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赤膊上阵的方式来面对,这对于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来说正面临着最大的冲击和突袭,也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报道领域的一次变革,带来了中国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手法的进步。

⒈充分公开即时发生的信息

自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媒体便显现出超水平的快速反映。

不仅从网络,甚至到电视、广播、报纸,都迅速集中到同一阵地,成为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灾区的信息大本营。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一直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媒体关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媒体做到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快速、充分、透明地公开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在地震发生十多分钟后,新华社立即发出了第一条快讯。

新华社所播发出的英文快讯早于所有外电,早法新社六分钟,早美联社八分钟。

新华社在14点47分即发出简明消息:

“据中国国家地震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新华网于14时55分42秒公布了地震消息,这是网上最早发布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距离地震发生时间仅差27分钟。

地震发生28分钟后,新华社发布了第一张图片。

地震后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口播了第一条新闻,之后推出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直播,同时滚动播出有关抗震救灾的消息和工作进展。

与此同时,许多纸媒体也纷纷推出应急预案,各家中央媒体同时在地震当天就进行了报道采访。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之迅捷、之全面,大大出人们预料。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中国政府对四川地震的迅速反应令人钦佩。

”③

⒉媒体报道以关注最具价值的生命为核心

在任何天灾人祸中,没有什么比人的安危更为重要,所以突发性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都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在汶川强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发布了关于地震震中和震级的消息。

地震后的两个小时里,重庆最先发布了此次受难的首批伤亡数字。

之后,官方便开始逐步更新伤亡人数,媒体也开始记录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在记录全力营救和医治生者的同时,也对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给予力所能及的祭奠,这是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

“信息铺天盖地,高级官员和救援人员快速做出反应,这与中国以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④

⒊控制言论,主流媒体的声音占主导地位

地震刚发生不久,便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救灾过程中种种毫无根据的猜测、空穴来风的疑问、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常有出现。

例如:

5月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也有震感,于是有人就到处传播说“北京地区12日晚将发生地震”,对于这种情况,新华社立即发布了来自地震局值的权威消息。

据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关北京地区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于是各网站、大电台、电视台、迅速转发了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及时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

有新浪网民提出了“十不宣言”,即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漫骂,许多论坛纷纷转帖,各大网站也十分自觉、自律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在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有境外媒体针对灾区校舍的安全质量和学生伤亡较多的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人民网迅速组织撰写并发布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难题》等几十篇评论文章,并邀请有关专家在线与网友交流,答疑解惑。

也有人针对中国地震预警机制提出质疑,新浪网也迅速刊登了《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的文章。

无论这些质疑是否得到满意的解答,但我国媒体有意愿站出来回应国际的声音的表现是积极的。

⒋媒体集中联合共同披荆斩棘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快速的信息,催人泪下的篇章,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团结的力量。

在这场灾难中,我国媒体空前的团结和强大让人不禁惊讶。

此次报道信息量之大,使得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通过图片、文字、博客、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

有的消息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有的消息表现抗震救灾中的感人场面,有的消息报道防震抗震、卫生防疫等基本知识的介绍;此外,还应用了现场连线、采访访谈、甚至频道全天直播等手段来报道灾区情况。

媒体如此集中联合式的报道,在我国突发新闻报道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⒌报道全面、准确

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情况报道,无论从报刊到电视广播还是网络,都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灾情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报道涉及的信息范围更全面。

从救援工作的总体进展程度,到每天最新人员伤亡的具体数字和财产损失,信息的公开程度基本达到了出乎国人以及境外媒体的意料。

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媒体的快速反映、权威透明的信息很快得到人们的称赞,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做到了最大化、最优化。

“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不同了,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⑤

以上这些都能够证明,今天的中国媒体已经在快速成长了,但是,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全面覆盖一场灾难,既然是第一次,自然就有很多值得留意和检讨的地方。

麦克卢汉说过:

“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

”⑥也恰恰说明媒介在传播中的地位。

三、美国媒体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2005年8月25日的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虽然离我们有段距离了,但同样印象深刻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虽然国情不同,但同为突发性新闻事件,从美国媒体的消息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优势,可以参考对比这些媒体的报道角度及报道突发事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新闻思路。

㈠美国媒体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的方法

⒈美国电视台对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自从“卡特里娜”飓风于8月29日登陆美国,只要打开电视,在任何时间,你都可以看到关于“卡特里娜”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几乎所有新闻频道都24小时滚动报道关于风暴的灾情。

美国的国家广播网(NBC)、美国有线电视(CNN)、美国广播网(ABC)和福克斯新闻台等美国主流媒体,在飓风登陆的第二日里,都加大力度的投入了对风灾的报道。

正值国家危难之际,由于政府的救灾不力,引起了公众愤怒,而与此同时电视记者们在狂风暴雨之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现场报道,与公众站在一起,共赴“战场”。

由此让平时对新闻媒体并不信任的美国国民信任大增,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和支持。

可以说,飓风带来了灾难,也同时让美国媒体和记者们重拾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有收视调查显示,三大电视网联动起来频繁播放关于“卡特里娜”让观众们目不暇接,把之前的收视不佳逆转了乾坤。

从8月29日到9月中旬,美国的收视人数超过千万,有近2900万电视观众收看节目,连晚间新闻节目都上升了超过二成的收视率。

每天随着事件的发展各大电视台报道的内容和侧重点也随之变化。

打开电视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飓风满天飞舞,海水汹涌翻滚,被摧毁的大树已断裂,狂风扫过的建筑被掀了屋顶,灾民们用苦难无助的眼神在寻找着被洪水冲散的家人,母亲泪流满面地呼唤孩子,数十万灾民驾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逃离灾难,救援人员在狂风暴雨中营救深陷困境的人们,总统布什在电视上发表讲话……

⒉美国报纸对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在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的那段时间里,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和图片一直处于美国各大报纸的中心位置。

报纸见证和记录了这一切,从预报飓风登陆初始到数十万居民撤离危险地带,从遭遇困境的贫民挨饿受困到不法分子烧杀抢掠,从政府安抚现状到采取救援行动,从滔天泛滥的洪水到渐渐退去平静,从灾难中的亲人失散到安全后的异地重逢,从人民生活回归平常到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由此可见,传媒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扮演了胜利者的角色,这正印证了普利策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因卡特里娜飓风获奖的《比洛克西太阳先驱报》的获奖词是: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突发新闻照片奖当然也少不了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新闻摄影,《达拉斯晨报》摄影记者因为描述了飓风中的混乱和痛苦而获奖”⑦。

也使得许多报纸媒体成为各大颁奖典礼的大赢家。

㈡美国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

⒈中心明确,脉络清晰

分析美国媒体十多天集中对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几大主流媒体都各有千秋,但有个基本的共通点是,它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明确的中心,在中心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从以人为本、人为关怀出发,勇于担起自己的责任,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报道的中心都是以关注灾民的救援活动、生活情况和灾后重建展开的,媒体明确自己的立场,披露丑恶、张扬善良,以此来安抚的人民悲痛、恐慌和颓丧,振奋人心,从而展现媒体积极的良性的作用赢得民心。

把握住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脉络并准确无误地向公众传达出信息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反复传出某类新闻信息,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⑧。

如果希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就需要通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传播的内容,是信息能够在公众心中留下某种既定印象。

其次,媒体对于自身觉得有价值的新闻通常会进行较为有策略性地有意识地集中报道,而对于新闻价值欠缺的内容就会简化弱化甚至忽略,这些都会通过版面呈献给读者。

因此对新闻中心的确立其实是一个媒体对新闻价值重新评估的过程。

⒉全方位、多样化、联动式的报道策划

对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全方位、多样化、联动式的报道策划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报道中,多样性的信息、多层次的采访、全方位联动的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这为信息的精彩度大大加分。

一般来说突发性事件是无法提前预测的,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媒体自身应该有一整套完整的机制,一旦发生便立即启动,对突发状况迅速反应,理清思路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当事件的进展不断变化时要及时更新策划方案,随时随地召开“集会”,全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后方宏观调控策划有编辑部,前方挖掘跟进有记者,前后方联动一体,制订出完整的报道方案。

记者在采访时根据编辑整合的相关背景资料的不断更新,深度透视事实真相,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多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

在这次的卡特里娜飓风中媒体几乎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⒊个性创新,避免雷同

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希望自己的新闻有个性,独具匠心,避免雷同。

但是,当信息源相同,又是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十分明显时,如何把这种重大突发报道的新颖独特,是新闻媒体的头等大事。

首先,思维要创新。

媒体首先本身应该保持一颗自我创新、不断进步、活力充沛的心,这样才能使报道的水平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拥有自己的个性。

其次,从技术层面讲,比如换一个报道视角,从其他层面建立新闻观点,打破常规的报道结构和方法,又或者是采用新的新闻表现形式等等,都可以使新闻报道彰显个性、立一家之言。

其次,准备过于充分。

所谓过于充分不是贬义,是指不止是知道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还要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未被公开的,隐藏的信息一网打尽,做到比别人知道多一些才抓住了更重要的信息。

一般来说,发生突发事件后从三方面进行报道:

突发事件本身、突发事件的受害者、突发事件引发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

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中,有关问题的报道相应出现,如:

风灾事件本身的报道;风灾引起的环境、水资源、政府救灾等。

这时美国媒体就充当了桥梁——沟通政府和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答疑解惑,发挥了桥梁的重要作用。

第三,故事个性化。

媒体在收视竞争中的致胜法宝莫过于对突发事件的个性化报道。

在报道卡特里娜风灾时,美国有一家电视台开办了以寻找失踪的亲人为主题的栏目,在节目中播放有关失踪者照片并由他们的亲人通过照片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通过节目的播出带动全社会去帮助遇难者家属寻找失踪的亲人。

当大众看到这些满载人性魅力的、无比真实的故事时都被深深感动了,并激发了全社会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愫。

四、中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异同

相对于中国媒体本身的纵向比较,确实和之前的“知情不报”、“信息不公开”已经有很大突破,但横向比较中国汶川地震的报道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我们就可以看出差距,要想赶上国际水准就必须改掉媒体自身的小毛病小规律。

下面就总结一下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和美国对卡特丽娜飓风报道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㈠中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相同点

⒈国家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

当发生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媒体与国家政策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媒体对于政府的政策主要是起配合合作的作用,而反映在公众身上的主要是知情权的问题。

尽管西方媒体一再强调新闻自由和监督权利,但是,一旦遭遇重大国难,媒体依然会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遵循此原则,美国媒体与政府不遗余力的一起承担救灾、重建的重任,并为政府带来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工作,而这些是政府所鞭长莫及的。

美国式英雄主义是最能够鼓舞感染美国人的精神良药,报道通过描述具有极浓人情味的新闻故事,刻画出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勾勒出重大的灾难后人类浴火重生的美好,展现出与恶势力勇于争斗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一种团结互助、永不言输的美国精神,同时也减轻了人民对政府的谴责与压力。

在这一点上我国媒体的表现也是非常优秀的,“众志成城”也已经在成为国人心中的抗击灾难的口号,遇到紧急事件或者灾难时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其中媒体也贡献了很大力量。

大量的报道都在宣扬我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坚韧的民族脊梁,给灾区和关注灾区的受众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

在推崇英雄主义这点上是美国和中国最相似的一点。

看过美国大片的都知道,美式英雄主义是弘扬个人的,而中式英雄主义是宣扬国家的,模范们都是为了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不仅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深刻的反映出中国特有的国情,大爱无私的思想本质。

⒉向公众传达真实有益的信息。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要及时向公民传达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和与个人利益的相关信息是公民必要的权利,但是,同时也要保证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的情况下,不向公众传达恐怖。

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中,无论是电视画面还是报纸图片,都很少出现尸体,许多画面选择的侧重点放在救援上。

这些图片有预警逃离的、有居民受困的、有灾后混乱的、有平暴施援的、有重逢与新生等,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惊心动魄的灾后全景式画卷。

国内媒体的做法也是符合信息真实传达,满足受众知情权的。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和悲伤,而灾区以外的受众更加渴望得到最多灾区的信息,我国的媒体也尽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求,用最快速最积极正面的报道安抚人心,从报道的情况上看,各个媒体基本如实的公开信息,各大电视台全天不间断的报道震后消息、报章杂志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为的就是尽全力让不知情的人们了解事实真相,而这一做法也确实赢得了国际舆论上的赞喻。

㈡中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不同点

⒈媒体立场的不同

“在美国,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立法、司法、行政并立的第四权利”⑨,美国媒体与政府是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并且是相互独立的,政府不可以干预媒体的报道,受众可以自己选择听哪一方。

2005年,当飓风横扫新奥尔良,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美国总统小布什却媒体曝光在自己的德州农场享受,副总统切尼在怀俄明州牧场,布什的传媒主任在希腊举行婚礼,而国务卿赖斯更被发现在纽约购物……因此,当政府的救灾物资和军队到达灾区时,一切为时已晚,而这种亡羊补牢的行径则被媒体抨击为“国家的耻辱”。

但是,我们与国外媒体不同的是,我们的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无法像国外媒体做到政府和媒体的声音是相互独立的,而我们的媒体与政府从开始就是一致的,甚至是听命于政府工作、为政府发声。

所以,国内的声音只有一种,而受众很难听到国内拥有不同于官方的声音。

当汶川地震发生初期,大部分报道都是转载新华社或人民日报。

在接下来的报道大部分给公众的、占据头版头条的是国家救灾、国家领导人视察等新闻。

⒉关注对象的不同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赞美英雄人物、募捐支援新闻,政府救灾报道抢占版面的大片江上。

这些主要是正面性的宣传,它关注的重点是救灾而非灾难的本身,通常是用一些数字反应灾民震后的真实状况后,就开始对救灾过程进行动态全面的大篇幅的报道,不仅表现出了得力迅速的救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悲伤情绪的蔓延,充分显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同时巩固社会的稳定。

然而我国的主流媒体高高在上对于群众最最关心的灾情新闻却占了不到10%,虽然这种救灾抗灾报道有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进程,但由于其报道内容的重复性,单调性和宣传性,所以此类报道是无法拥有忠实观众的。

飓风来临,美国媒体的第一反应首先是侧重于灾情信息类报道,及时向受众报道灾难现场的现状,并用极大篇幅的对灾民灾后的惨状进行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同时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美国媒体的关注对象绝不是政府,虽然政府的救灾工作会如实报道,但不会占据大量篇幅,对于这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毫不客气的站出来指责政府的无能。

⒊新闻视角的不同

中国主流媒体对此次大地震的报道主要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受灾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如何众志成城共同抗震救灾的。

虽然其中偶尔也穿插了一些对地震引发的问题的报道,但绝大部分都是正面性的报道。

到目前位置,中国的正面性报道仍然停留在缺乏新意、没滋没味的单项灌输模式上。

如果媒体的视角能够放宽,以至于能够揭露真相、究其原因、探其究竟,那么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吸引读者,具有启迪性的意义,还促进了我国媒体对公共危机的治理。

美国媒体在飓风初期的报道视角也是受灾情况和抗震救灾,但是在报道的过程中,对待灾情并不是低调谨慎的态度,而有极力渲染之嫌。

负面新闻一向是美国媒体追求的独家报道,美国新闻的主要视角正是由普利策拟定的“用新闻揭丑”的思想。

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给手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过分追求这种负面的视角也带来误解事实的现象,反而会被扣上别有用心的帽子。

五、我国媒体报道中的不足

㈠报道方式的不足

⒈信息传播中的不足。

在灾难发生的初期,通过信息传播可以压倒一切的。

不管这些画面的来源是外国游客或者学生的手机拍摄,还是这些画面没那么清晰和稳定,真实才是唯一标准。

不过,这第一阶段的报道,可以看出一个缺陷,新闻界的报道看似在同一领域却并没有组成一个报道共通体,在电视直播中很少看到报刊和广播的报道,好像是各自为战,甚至是竞争状态,并没有充分做到资源共享。

而电视直播对纸媒体的报道似乎仍然停留在平时读报的阶段,缺乏对其他媒体的充足利用和尊重。

⒉讲述故事中的不足。

当现场信息以被大众了解之后,媒体的报道开始转向讲述故事。

其实,这并非是媒体任意为之,而是在这个时候广大受众开始有听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