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998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6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改二).docx

第一专题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提要:

首先,本专题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介绍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概况,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化工工业体系和园区化发展三个方面反映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就,并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近10年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载体建设阶段(1998年到2002年)、第二阶段为项目建设阶段(2003年至2006年)、第三阶段为跨越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从世界能源供需状况、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政策等方面分析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环境,描述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作为中国能源产业的聚集中心和21世纪能源接续地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如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瓶颈制约严重,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链条短,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社会综合服务水平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较明显,城乡和区域差距拉大和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其次,本专题对当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建设思路的形成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三个转化”思路在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三个转化”的战略是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近10年的建设实践中逐渐探索并确立的,作为资源开发的新思路为陕北摆脱简单的以采掘为主的资源开发模式,通过资源转化,推进煤、电、化工产业链梯次开发,推动产品结构向深加工度、高附加值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对于新的发展阶段,“三个转化”的建设思路过于偏窄,强调深度转化不够,仅仅局限于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不足以指导陕北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必须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转化”的产业发展思路,转变为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解决跨越式发展阶段与资源驱动发展方式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和基地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

第三,本专题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

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

总体来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但资源环境可持续水平较低。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陕北能源基地发展思路、目标的调整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ii

目 录

ii

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建设概况 1

1.1资源与生态环境 1

1.1.1矿产资源 1

1.1.2水资源 2

1.1.3生态环境 2

1.2社会经济状况 3

1.2.1人口 3

1.2.2经济发展 3

1.2.3社会发展 4

1.3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情况 6

1.3.1陕北能源资源建设历程 6

1.3.2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6

1.3.3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形成 7

1.3.4园区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7

2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8

2.1世界能源供求状况 8

2.1.1世界能源供给格局 8

2.1.2世界能源需求格局 10

2.2中国能源发展状况 14

2.2.1中国能源生产状况 14

2.2.2中国能源消费状况 15

2.3国家能源产业政策 17

2.4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在全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19

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0

3.1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瓶颈制约严重 20

3.1.1水资源制约瓶颈 20

3.1.2生态环境制约严重 20

3.2产业发展问题 21

3.2.1产业结构单一 21

3.2.2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 22

3.2.3石油产业受资源制约严重 22

3.3基础设施支撑和社会综合服务问题 23

3.3.1交通运输制约严重 23

3.3.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23

3.2.3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低 24

3.4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24

3.4.1城乡之间收入失衡 24

3.4.2区域内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24

3.5体制机制问题 25

3.5.1当前开发模式导致地方参与不足 25

3.5.2利益均衡机制缺失 25

3.5.3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在税费政策上不平衡 26

3.5.4央企在地方管理中存在漏洞 26

4.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思路、目标评价及调整 28

4.1发展建设思路、目标评价 28

4.1.1“三个转化”建设思路的形成过程 28

4.1.2“三个转化”建设思路取得的成效 29

4.1.3“三个转化”建设思路的调整 30

4.1.4基地功能定位 31

4.2基地可持续发展评价 32

4.2.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32

4.2.2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32

4.2.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 33

4.2.4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33

4.2.5可持续发展评价步骤 34

4.2.6评价结果 35

4.3基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整 36

5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37

5.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瓶颈。

37

5.2发展民营经济,解决产业失衡问题。

37

5.3加强城乡互动,解决城乡失衡问题。

38

5.4加强规划布局,解决南北失衡问题。

38

5.5推动管理创新,克服体制机制障碍。

38

5.6完善相关财税政策 39

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建设概况

1.1资源与生态环境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于199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确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辖榆林、延安两市,具体包括延安市宝塔区、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富县、延长、延川、宜川、甘泉、黄龙、洛川和黄陵13个县区;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和子洲12个县区。

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45%。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地处东经107度15分,至110度14分、北纬34度33分至39度34分之间,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南接关中平原,是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的核心地带。

1.1.1矿产资源

截至目前,陕北地区己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其中20多种己有探明储量,煤、石

油、天然气和盐的蕴藏十分丰富。

主要资源分布如图1所示。

图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分布图

(1)煤炭。

陕北地区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

其中以榆林市最为富

集,全市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和探明储量分别占全省的70%和86%,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且分布有三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资源:

①石炭二叠纪煤田,探明可采的主要有

14

府谷、吴堡两个矿区,累计探明储量为54.74亿吨;②三叠纪煤田,主要分布在子洲、米脂、横山、佳县等地,含煤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储量约5亿多吨,探明储量0.3281亿吨,煤层厚度在1米以下,为开采利用价值不大的薄煤层;③侏罗纪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六县,含煤面积24561平方公里,探明储量为1388亿吨,占全市已探明煤炭总量的95.87%,是优质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

延安市煤炭资源主要分

布在黄陵和子长两县,煤质优良且易于开采。

黄陵为黄陇侏罗纪煤田,煤质中灰、特低硫、中磷、易选、中高热量、富油、具有一定粘结性,也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及气化用煤。

子长和中部区是我国少有的优质配焦、气化、液化、燃料动力用煤,是延安尚待大规模开发的优质煤化工用煤基地。

(2)天然气。

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靖

边、横山、榆阳、子洲、米脂、绥德等地,是迄今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潜在价值960亿元。

(3)石油。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区,榆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2003年4月第

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陕北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54.08亿吨,可开采资源量12.27亿吨。

随着资源勘探技术的进步,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仍在增加。

(4)盐矿。

陕北湖盐及岩盐资源十分丰富,共有盐湖13个。

陕北奥陶系岩盐田为目前中

国发现的最大岩盐田,盐田面积2.5万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度120米,探明储量8855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

盐的品位高,氯化钠含量在81.5%到99.8%之间,平均在90%以上,其它有害成分含量甚微,为全球岩盐矿床史上罕见的精品矿床。

湖盐主要分布于定边县,储量达到0.6亿吨。

1.1.2水资源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流属黄河水系,地表和地下水都相对缺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45.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6.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02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9.56亿立方米,可利用率为43.1%。

人均水资源量为813立方米,均低于陕西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榆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78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率为39.8%,可利用量仅为12.75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为909立方米,仅为陕西省平均水平的78%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1%,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属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定的重度缺水地区。

延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49立方米,分别为陕西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6%、30%,水资源十分紧缺。

1.1.3生态环境

从自然区域角度划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包括榆林北风沙区、榆林南至延安北的半干

旱草原区及延安南6县的半干旱阔叶林区三个区域。

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在成份和构造上属中生代沉积岩系。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约1000-2000米,多数地区覆盖有深厚风成黄土,厚约几十米至百余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黄土高原中心。

北部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至神木长城沿线一带,多风沙地貌,属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南部地貌类型以塬、沟壑等特有的黄土地形为主。

大体分三部分:

沿长城以北为风沙区,面积约为1.61万平方公里,占陕北总面积的18%;中部的黄土丘陵地带,面积约为4.93万平方公里,占陕北总面积的56.6%;南部源地与平梁相间,面积约为1.32万平方公里,占陕北总面积的15%。

另有白云山系南北的河源地理区,面积约为0.479万平方公里;黄河沿岸和黄龙山、子午岭石质的丘陵地带,面积约为0.333万平方公里。

气候具有典型的干早、半干早大陆性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7-11度,自南向北、自东向

西逐渐降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0——零下4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

21——25度。

冬季寒冷而且干燥,春季气温不稳定、降水较少、多大风,夏季炎热多雷阵雨、瀑雨、常出现伏早。

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其中北部为250—450毫米,南部为

400—600毫米,风沙区西南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是陕西省降水量最低的区域。

该区云雾少,日照长,年日照时数为2500—2900小时,光照充足,多数地区达130—160千卡/平方厘米,陕北的无霜期只有150—195天,是陕西全省最低的区域。

从生态角度讲,风沙区、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阔叶林区均属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将很难恢复。

历史上陕北曾经是“沃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肥美、羊群塞道”的农牧交错地带,但由于历史上曾经对陕北地区的多次大规模的开荒,其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陕西全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

陕北地区沟道面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十几亿吨泥沙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陕北。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总人口由2001年底的531.9万增加到2006年的568.5万人,总

人口数占全省15.22%。

非农人口118.3万人,仅占总人口的20.8%,低于全省非农人口比重6个多百分点。

由于地形地貌以沙地、沟壑为主,生态承载力低,总体上地广人稀,平均人口密度70.5人/平方公里,不到全省181人/平方公里的一半。

由于人口相对稀疏,城镇数量少、密度小,城镇化水平较低。

目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设市城市有延安、榆林2个,建制镇193个,城镇化水平为35.6%,低于全省37.2%的平均水平,其中延安35%,榆林35.9%。

表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人口状况

总人口(万人)

非农人口(万人)

密度(人/平方公里)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榆林

333.7

353.4

49.3

14.8

61.7

17.5

76.6

81.0

延安

198.2

215.1

42.5

21.4

56.6

26.3

53.5

58.1

陕北

531.9

568.5

91.8

17.3

118.3

20.8

66.0

70.5

全省

3659

3735

852

23.3

1010

27.0

177

181

资料来源:

陕西统计年鉴2002、陕西统计年鉴2007

1.2.2经济发展

(1)经济规模。

2007年陕北两市生产总值达到1266.3亿元,其中榆林市

GDP达到672.3亿元,增长20.1%,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居第二,增长速度连

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延安全市GDP达到594亿元,增长14.6%,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特别是2003年明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实施“三个转化”的发展方向以后,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总值增长了3.6倍多(按现价计算),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13.4%提高到2007年的23.6%,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主

要动力源。

如表2所示。

生产总值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榆林

204.76

278.53

320.04

439.47

672.3

表2陕北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 单位:

亿元

延安

142.76

265.19

370.62

453.11

594

陕北

347.52

543.72

690.66

892.58

1266.3

全省

2587.7

3175.6

3675.7

4523.7

5369.9

资料来源:

陕西统计年鉴2002、陕西统计年鉴2007

(2)产业结构。

随着陕北特别是榆林煤炭、天然气的开发力度加大,长期以来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

特别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以后,一大批煤炭、天然气、石油开发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工业高速发展,使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榆林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19.3,78.7和4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

57:

29,到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7.47、502.16、124.62

亿元,产业结构变成了7:

74.5:

18.5。

2003年延安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

20,87.91和34.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

62:

24,到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到

41.32、494.71、74.05亿元,产业结构变成了6.8:

81:

12.2。

1由于能源化工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陕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一、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新格局。

从陕北经济发展实际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本质原因就在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经济转型。

(2)主导产业。

榆林市逐步形成了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等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

系,能源化工产业产值一直保持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煤炭、电力工业等能源化工产业增幅较快,成为榆林经济的主导。

2007年榆林全市生产原煤1.2亿吨、原油

654万吨、原盐33万吨、天然气80亿立方米、发电167亿度、精甲醇72万吨、聚氯乙稀

20万吨、兰炭617万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5.15亿元,增长35.8%。

延安市石油开采与加工业迅速发展,一支独秀,已由一个年产只有1万吨、严重亏损的小油矿发展成为集勘探、开发、炼制、化工、科研、机械制造和辅助生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

2007年延安境内原油产量达到1333.3万吨,全市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2亿元,占全市工业

增加值和GDP总量的91.5%和72%,支柱作用十分显著。

陕北的特色产业除煤炭、天然气、石油外,主要是发展果畜业。

延安市在南部原区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2006年全市苹果总产量达到117万多吨,比上年增长23.64%。

榆林的畜牧、红枣等产业也有一定规模。

(4)经济发展效益。

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过程中,陕北地区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经济发展效益大幅提高。

2007年陕北两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4亿元,其中榆林财政总收入达到158.6亿元,增长37.8%,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延安财政总收入达到175.4亿元,增长1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7亿元,增长速度20%。

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

带来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榆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50元,比2003

年的5084元增加3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1元,比2003年1438元增加1183元;

2007年延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1元,比2003年增加近千元。

2

1.2.3社会发展

(1)居民收入。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属于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25个县(区)中16个为国

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

2007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分别增长32.3%和25.1%,延安市分别增长

15.3%和15.6%。

但城镇居民收入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城乡收入差距大,人民生活尚处于低水平状态。

表3为2003年-

2006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两市和全省人均收入比较情况。

1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7:

63.

2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和2008年)和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和2008年)

表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收入水平比较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1年

2007年

2001年

2007年

榆林

3948

8850

1071

2621

延安

5333

9801

1483

2845

全省

5484

10763

1520

2645

资料来源:

陕西统计年鉴2002、陕西统计年鉴2008

(2)科技教育。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启动以来,科教事业全面进步,人均教育事业费和科学事业费均高于全省水平。

2006年人均教育事业费430.91元比全省的339.27元高出

100元;2006年科学事业费总支出5319万元,人均经费由2001年的2.52元提高到9.3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

高等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取得跨越式发展,本科院校由原来的1所(延安大学)增加到2所(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2006年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8万多

人,每万人中高校在校生由2001年的17人,提高到50人,增长了3倍。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了1倍,每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的36人增加到2006年的77人,但仍然低于全省127人的水平,如表4所示。

表4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教事业情况表

高校在校生数

(人)

职业高中在校生数

(人)

教育事业费

(万元)

科学事业费

(万元)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榆林

总数

3246

14508

10886

26068

46828

133521

672

3508

每万人中数

9.73

41.05

32.6

73.76

140.3

377.82

2.01

9.93

延安

总数

5685

13867

8286

17939

40360

111453

666

1811

每万人中数

28.68

64.47

41.8

83.40

203.63

518.15

3.36

8.42

陕北

总数

8931

28375

19172

44007

87188

244974

1338

5319

每万人中数

16.79

49.91

36.04

77.41

163.92

430.91

2.52

9.36

全省

总数

317400

726200

——

475554

523579

1267176

16892

27489

每万人中数

8.67

194.43

——

127.32

143.09

339.27

4.62

7.36

资料来源:

陕西统计年鉴(2002、2007)、榆林统计年鉴(2002、2007)、延安统计年鉴

(2002、2007)

(3)卫生事业。

2006年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6万多人,医疗机构床位1.5万余张,财政支出卫生事业费达到6.2亿,人均卫生事业费增加了3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

虽然卫生事业经费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原来基础太差,在卫生技术人员配备,卫生设施条件与全省还有较大差距。

如表5所示。

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床位数(床)

卫生事业费(万元)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2001年

2006年

榆林

总数

7750

8527

6595

8326

9454

26412

每万人中数

23.22

24.13

19.76

23.56

28.45

74.69

延安

总数

7096

7742

5242

6791

11152

35650

每万人中数

35.80

35.99

26.45

31.57

56.27

165.74

陕北

总数

14846

16269

11837

15117

20606

62062

每万人中数

27.91

28.62

22.25

26.59

38.74

109.17

全省

总数

135300

139065

99100

168190

114542

293077

每万人中数

36.98

37.23

27.08

45.03

31.30

78.47

表5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卫生事业情况表

资料来源:

陕西统计年鉴(2002、2007)、榆林统计年鉴(2002、2007)、延安统计年鉴(2002、2007)

1.3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情况

经过10年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初具形态。

基地投资累计完成近100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交通、通信、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1.3.1陕北能源资源建设历程

自从1998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规划建设以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10年时间,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