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00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名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他决定、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

能力目标

总结政协会议决定,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及积极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决定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国民政府建立、性质、解放南京、中国人民革命目标。

成立新政权之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  筹建新中国

——1949。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 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确定了新中国名称、性质、主人。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名称

强调名称,注意“中华”“中国”的区别

引导分析:

国家名称的含义、领导阶级、政权基础、国家主人、各阶级的地位、及纲领的作用。

 

回顾、复习旧知

 

对比设想

 

笔记

 

 

记忆、理解名称含义、由来

 

 

分析、理解、记忆,同国民政府的性质作比较

  

 

 

 

 

 

 

 

 

 

 

 

 

 

 

四、巩固与练习

2.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 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

(二)  开国大典----1949.10.1

(三)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10

 

 

绘图总结政协会议内容

突出名称是“政府主席”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含义、作者。

解释各个时期的不同纪年法

补充介绍:

为何选在10月1日进行开国大典,为何鸣炮28响。

讲解建国初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引导看图。

 

 

 

 

 

利用人民币中的图案理解国旗、国徽的设计内容和含义

 

 

 

 

阅读资料了解

 

阅读资料

课后记

学生对两次会议混淆,把握不准政府委员会和正协会的具体概念。

对本课的知识不感兴趣,反映不积极,回答问题不踊跃。

课题名称

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建国初期的稳定物价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

能力目标

总结建国初的巩固政权措施及已学的土地改革内容,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民族主义情感及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

成立新政权之后,会遇到哪些困难?

需做好哪些巩固工作?

 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  稳定物价之战

(二)  农民的翻身解放

-----1950—1952、土地改革

1.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三亿农民分到土地

3.意义: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说出“翻身”具体内容、含义。

强调识记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解释各个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

 

引导说出其历史意义

补充介绍:

剥削制度的由来、毛泽东给自己家划分富农的故事

回顾、复习旧知,

一名学生提问并介绍资料

 

对比设想

笔记

理解其重要性

理解“翻身解放”的含义

 

识记名称、时间、结果。

 

阅读资料了解

 

思考回答、理解记忆

 

 

四、练习

(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1953

彭德怀《朝鲜停战协定》

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讲解当时美国的侵略行径、目的、抗美援朝的含义和必要性

联系实际,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进行养成教育

 看图了解、

阅读资料、

学习革命英雄事迹

谈谈对提高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意义

课后记

学生回答问题热情提高,通过课外阅读也掌握一些知识,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意识不强。

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感兴趣。

 

课题名称

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性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能力目标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总结及组织的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重点、难点

第一届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

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标志、时间、结束标志、时间、意义;抗美援朝的时间、领导人、英雄人物和国际意义。

成立新政权之后,为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

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名称

 

引导分析:

宪法和共同纲领的区别、对国家性质、国家主人的确定、宪法的性质。

突出名称是“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

 

 回顾、复习旧知

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对比设想、思考、“如何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笔记

 

记忆、理解

 

分析、理解、记忆,同共同纲领的制定作比

复习旧知

 

 

 

 

 

 

 

 

四、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12,首次提出

2.1954.6,中与印、缅发表联合声明,以五项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1955.4.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对本课不明白的、或想知道得更多的知识自由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自我测评1、2、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含义

 

讲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亚非人民的主要任务,引导理解。

 

 

补充资料讲解

 

利用具体事例理解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含义并识记

 

 

阅读资料了解

 

 

阅读资料

课后记

学生能通过中国的外交联系当前的外交,并能发表一些见解,尽管浅显,但表现了他们的自主意识。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课题名称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三大改造的完成、历史意义、途径。

能力目标

理解新中国经济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总结及组织的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业水平在逐步提高。

重点、难点

三大改造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性质、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原则。

 

成立新政权,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新制度?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名称的含义、讲解:

过渡时期 

  

 

引导分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不同?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联想、思考、“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笔记 

 

理解、概括、识记“一化三改造” 

 

 

 

 

分析、理解、记忆,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作比较看地图、阅读小字、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四、练习

 

(二)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1.1955年,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出现高潮,1956年结束。

 

 

2.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我测评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途径。

 

  

 

 

 

讲解,引导理解。

 

 

补充资料讲解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了解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

课后记

本课理论知识较多,注意通俗讲解,不过学生接受的还是很困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理解欠缺。

课题名称

5.“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课型

活动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察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焕发出民族意识和情感,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加一份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策略和方法

小组竞赛的形式

教学媒体

 

教学程序

一、发言人致发言词,宣讲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二、学生表演“解放前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短句,反映解放前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所造成的民族隔阂与矛盾,借以提出解放后面对多民族的社会状况,应该实施何种民族政策,由此导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演讲擂台赛开始

1. 各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演讲,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介绍各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发展情况;对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以次展现56各民族的共同开拓、共同塑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 评委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打分,设置多种奖项。

如最佳撰写员、最佳搜集资料员、最佳后勤统筹员、最佳演讲员、最佳表演奖、最具民族风情奖、最齐心协力奖。

四、歌曲音乐背景中,主持人总结:

正是56各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矛盾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活动总结:

本课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了解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矛盾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考察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而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学生的文字编辑、整理能力的培养。

课题名称

6.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其主流是前进的。

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艰难和成就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建国后,为巩固新政权采取哪些措施?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是从何时?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确立、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有何标志性意义?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历经曲折,成就突出和失误严重同时并存。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 1956年召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3.历史意义:

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

引导分析:

有何积极意义?

 回顾、复习旧知

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笔记

识记时间、名称

 

阅读课文后,分析归纳

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

 

 

 

 

四、练习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始: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2. 高潮:

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3. 后果: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2.七千人大会

 3.国民经济的复苏自我测评

 引导学生分析:

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怎样的愿望?

 

引导理解

 

 

讲解,

 

 

引导理解。

补充资料讲解

 

 

 分析总路线、形成正确的理解、

 

 

 

阅读资料了解

评价其严重后果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课后记

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接受,甚至表现出了很不理解,效果不好,应该让学生多渠道的对此时期的历史加以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很少。

课题名称

7.“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历史录像资料,向经历过文革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重点、难点

文革的性质和后果、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出现了那些严重失误?

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我们应吸取社么教训?

 1966年,毛泽东的理论错误和专断作风使党的领导遭到破坏,林彪江青别有用心的利用、顺应和助长了这些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

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 导火线: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 1966年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文革的开始。

3.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

导入、点明文革性质

  

板书

 

引导分析小字,理解文革发动的原因

 

强调记忆

 

 

 引导分析: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回顾、复习旧知

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笔记

 

阅读课文后,分析归纳

 

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

 

 

 

 

 

 

 

 

四、练习

二、十年内乱

1. 红卫兵组织

2.1967年1月开始的夺权狂潮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刘少奇冤案

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 四五运动

 

2.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 文革的性质、危害、影响

自我测评

 

介绍内乱情况: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大串联、打、砸、抢、破四旧、孔庙被破坏、等等。

 

引导、讲解

补充资料讲解,突出周总理的威望和四人帮的反动镇压

 

简要讲解

引导分析、理解、

分析理解混乱情况说明了什么?

 

阅读资料了解

评价其严重后果

 

阅读资料

 

 

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通过通俗讲解、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了全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对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尺度把握的还合适、时间安排妥当。

在学生自由发挥辩论时,出现了一些偏激现象,幸好给予及时纠正。

 

课题名称

8.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

过程与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边只“两单一星”的成功研制表,初步学习编制表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誉与骄傲。

重点、难点

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

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是指?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是指?

这些失误给我国造成怎样的损失?

 

文革前后,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的科学史上谱写了一曲民族正气歌。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戈壁升起蘑菇云

1.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4. 历史意义:

两弹研制成功,是我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引导复习旧知

思考、回答,培养概括能力

 导入、点明重要意义

 

板书

引导分析小字,理解核武器创制成功的原因

补充介绍、帮助理解、强调记忆

引导分析:

有何积极意义?

 回顾、复习旧知

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明确:

文革中取得重要科技成就的原因

笔记

阅读课文小字后,分析归纳

理解、记忆、

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

“我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四、练习

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1.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

三、倚天神剑显国威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1. 1949年4月和11月,海军和空军分别成立

2.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3. 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4. 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5. 历史意义:

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自我测评

介绍发射情况、和四人帮的阻挠:

为给文化大革命增添光彩,故意将发射时间推迟了两年。

 

引导、讲解

 

 

补充资料讲解,突出各部队的发展

 

引导分析、理解、“我国的战略核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

有何作用?

阅读课文了解、联系实事,进行学科迁移

 

 

 

 

阅读资料了解

评价国际地位。

 

 

阅读资料

 

 

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某些专业术的阐释不到位,还不如个别男同学对战略核武器的了解多。

学生积极性很高。

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拓展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课题名称

9.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料届“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重大事件,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臁?

/SPAN>

过程与方法

开展自主性学习,了解我国恢复席位的重要意义,“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重点、难点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建交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