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47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docx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

《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心得体会2020》

摘要:

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服务教学(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3)质量信息公开,为做好审核评估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

西安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

建筑学系2016年11月1日

11定位与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主要措施

2师资队伍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3)鼓励教师安心、热心从教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3)名师工作室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23教学资源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3)教材建设与选用(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4培养过程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3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培育(4)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5)学生转专业制度及实施

(1)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修订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服务教学(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6)小班化教学及分层分类教学情况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建设

(2)创新创业平台、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覆盖面、受益面(4)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师资培养及政策措施

5学生发展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45.2学生指导与服务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4)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奖励及科研成果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6质量保障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3)年度质量报告发布情况

(1)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3)质量信息公开

56.4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6

第二部分:

学习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授课教师1914人。

专任教师141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7%;(3)其他师资498人,占教职工总数20%;

(4)授课教师生师比为17.9:

1,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3.9:

1;(5)学校目前专任教师中高职比例为61%,博士比例为36%。

(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5)全国优秀教师9人;

(6)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7)山东省教学名师15人;(8)山东省教学团队11人;(9)博士生导师47人。

(3)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4.5册;(4)纸质期刊3000余种;(5)电子图书280万余种;(6)电子期刊1.44万种。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主修+辅修”培养模式;(3)交叉专业培养模式;(4)中外合作培养模式;(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6)校际合作办学模式。

【评建学习之四】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本释义是针对审核项目和要素的解释,其相应要点的内涵要求已含在项目和要素的解释之中。

此项目含三个要素:

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等。

学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引领和统率学校各方面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素1: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含两个要点:

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规划应能体现学校的所生所长的区域(行业)优势和趋势,并应把学校服务的区域和功能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写实)。

要素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含两个要点: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

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统领作用。

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所拥有的每一个专业(如果按专业大类培养,即指专业大类,下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该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可以确定一个整体性培养目标,例如,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不必整齐划一,既不要求培养出的人都是研究创新型人才,也不要求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

在保证学校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目标规格可以多样化。

要素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含三个要点: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是否能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能否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是保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考察保障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考察职能部门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情况,特别应关注师生对职能部门服务的满意度。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

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要素1:

数量与结构

数量与结构含两个要点:

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

教师数量与结构应重点考察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是否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否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得到有效落实。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考察师生比时,不仅应看学校总体比例,更应分析各专业的满足度,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应注意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否落实到每一个二级院系,是否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身上。

考察师资队伍不仅看现状,也要看发展态势。

引导性问题中列出了聘请境外教师的情况,是为了引导学校注重国际交流。

要素2:

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含两个要点: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专任教师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教师职称系列,也含其他系列的人员,并包括外聘教师。

外聘教师原则上应该有协议、有报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其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2004]2号文标准执行。

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

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可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还要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

师德师风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

考察时不仅看学校是否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重点还要看实施的效果如何;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要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要素3:

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教学投入含两个要点: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还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考察时应关注学校是否有保障及推动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和政策;是否有推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措施,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是否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应该注意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而且决于学校的政策导向,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建设情况,应重点考察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

要素4:

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师发展与服务含两个要点: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考察“教师发展与服务”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教师发展与服务”的政策措施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在组织机构和培训经费上是否有保障;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要素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含三个要点:

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

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合理比例;是否有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的机制;教学经费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是否有强化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学经费可以理解为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目前按财政部的规定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来自中央财政的教学专项投入。

具体包括:

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

取会计决算数。

除此之外,学校在教学经费上的专项投入应注明。

要素2: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含三个要点:

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

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看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是否有政策措施推动教学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同时,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看设备利用率和伴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要素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含三个要点:

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

该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是看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有专业设置标准,是否有调整程序,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二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反映培养目标要求,不应随意变动,有相应的稳定性。

特别应关注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部等七部委2012年文件的规定,并能认真得到落实。

三是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少于三届毕业生的专业)有什么具体建设措施。

应该注意的是,学科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要素4: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含三个要点: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

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

应关注学校是否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是否有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是否有措施,是否有经费,是否有成效,是否开放了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以及是否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教学资源。

学校是否开设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必修、选修等课程比例是否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课程;教材选用并不是获奖的教材都适用,关键要适应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有科学的教材评价和质量监管机制。

要素5: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含三个要点: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

社会资源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从社会(含政府)吸收来的,能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含场所等)、政策等教育资源。

考察此要素时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

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要素1: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含三个要点: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

对教学改革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形成了符合学校要求的、目标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予以落实;学校是否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是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能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当前应特别关注学校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精神落实情况,关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参与面。

要素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含四个要点:

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考察此要素应关注学校是否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大纲,并能够严格执行,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做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否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落实了高教三十条提出的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此外,还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评价,充分发挥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要素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含三个要点: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对实践教学的考察应关注学校是否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计划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是否足额开出,应关注每组实验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

关注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新增教学经费是否首先投入到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

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注重效果考核和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等有组织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实践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所进行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设计、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

一是看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二是看过程管理是否到位,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要素4: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含三个要点: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

考察此要素应重点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并完善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是否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是否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否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

考察第二课堂的效果主要看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看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

学生评价应该是检验效果的主要依据。

这里不仅要看学校整体情况,也应关注各二级院系发挥的作用。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

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要素1:

招生及生源情况

招生及生源情况含两个要点:

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

生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录取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指标均能反映生源情况。

要素2:

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生指导与服务含三个要点: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优质的指导和服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考察此要素时应关注学校是否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

学生服务还应考察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是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要素3:

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与学习效果含三个要点:

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学风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设计)、考风考纪等环节体现出来。

学校应有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

对学风的考察应特别关注学校是怎么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这是检验政策与措施的主要依据。

学习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德”主要体现在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学校德育应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其中,学生评价是检验效果的重要依据。

“智”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主要应由培养方案来检验,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评价应该作为考察的根本依据。

此外,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考察试卷水平、论文质量、实践环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岗位等方面反映出来。

“体”,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合格率达到85%,学生身心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育方式可因校制宜,形式多样。

“美”主要看学校是否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是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美育应关注受益面和学生评价。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能够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建立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要素4:

就业与发展

就业与发展含两个要点: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

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的程度。

对此要素应考察学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推动就业工作,就业率、就业质量如何;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友或用人部门的跟踪、反馈机制。

就业率可统一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