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53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 Ayn Rand.docx

客观主义伦理学安兰德AynRand

客观主义伦理学

AynRand(安·兰德)1961年2月

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来源于一种伦理学理论。

是哲学为人们设定目标,并决定其发展道路;现在,也只有哲学才能够拯救人类。

既然我要讲的是有关客观主义伦理学的话题,而《地球的颤栗》中的人物约翰·高尔特又是客观主义伦理学的最佳代表,那么我将引用他的话作为开始:

“你们的道德规范带来了几个世纪的灾难,在此过程中,你们曾经哭喊,说你们的规范遭到破坏,而那些苦难就是破坏规范而招致的惩罚,还说人类太脆弱太自私,不能遵循这种规范的要求,为之抛洒每一滴热血。

你们诅咒人类,你们诅咒生活,你们诅咒这个地球,但是却从来不敢质疑你们的道德规范……你们继续叫喊,说你们的道德规范是崇高的,只是人类的天性不够善良,无法将这种规范付诸实施。

没有人站起来提出这个问题:

善良?

它的标准是什么?

“你们想知道约翰·高尔特的身份。

我就是提出那个问题的人。

“是的,这的确是道德沦丧的时代……你们的道德规范达到了顶点,那就是它发展尽头的死胡同。

如果你们希望继续活下去,你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回归道德……而是发现道德。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伦理学?

道德就是一套指导人们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的价值规范——这些选择和行动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目标和道路。

伦理学就是发现和定义这种规范的科学。

要想定义、判断或者接受任何特定的伦理学系统,作为其前提,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人需要一套价值规范?

让我强调一下,第一个问题不是“人应该接受那种特定的价值规范?

”而是“人需要价值吗?

为什么需要?

“善与恶”的价值概念是人类的任意发明——与现实中的任何事实无关、不产生于这种事实并且不受其支持吗?

抑或是基于形而上的事实和人类存在的一种不可变更的条件?

(我使用“形而上”一词的意思是:

它属于现实属于事物的本质,属于存在。

)是人类的任意习俗和惯例要求人们必须用一套原则指引其行动?

抑或是有一种现实事实要求人们那样做?

伦理学是奇想,是个人情感、社会法令和神秘启示的王国,抑或是理性的王国?

伦理学是一种主管道奢侈,抑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在人类伦理学历史上那令人遗憾的记录中——除了只有少数罕见的、不成功的例外——众多道德学家都把伦理学视为奇想的王国,也就是非理性的王国。

有些道德学家是明明白白地凭空杜撰非理性的伦理学,有些道德学家则含蓄地默认非理性伦理学。

“奇想”是人经历的一种欲望,但这个人不知道也不想发现这种欲望的原因。

对于人为什么需要一套价值观规范这个问题,从没有哲学家给出理性的、客观可行的和科学的答案。

只要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就不能发现或定义理性的、科学的和客观的伦理学规范。

亚里士多德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并不把伦理学看作一种严格的科学;他观察他那个时代的高尚者和智者选择做什么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伦理学体系。

但他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为什么选择做那些事情?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评价他们是高尚者和智者?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伦理学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是既定的,是历史事实,对发现其形而上的理由或者客观确证性毫不关心。

其中许多哲学家尝试着在伦理学领域打破神秘主义的传统垄断,据说要给道德下一个理性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定义。

但是,他们的努力仅仅是在社会背景上证明它们的正当性,那不过是用社会取代了上帝。

公开的神秘主义吧随意地、无法解释的“上帝的旨意”当做善的标准,以此确证他们的伦理学。

新神秘主义用“社会之善”取代了“上帝的旨意”,因而陷入了循环定义,如“善之标准就是对社会之善”。

在逻辑上,在当今普遍的实践中,这意味着“社会”凌驾于任何伦理学原则之上,因为“社会”就是伦理学的来源、标准和依据;因为“善”就是社会希冀的任何事物,是社会偶然确定为其福利和愉快的任何事物。

那意味着“社会”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善”就是社会选择的任何事情——因为它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而且,既然根本不存在“社会”这样的实体,既然社会只是一定数量的个人,那意味着有些人(大多数人,或者任何自封的社会代言人)在道德上有资格去追求他们想要追求的任何幻想(或者任何暴行),而其他人却被迫在道德上毕生服务于那群人的欲望。

这很难称之为“理性”,然而大多数哲学家现在已经决定宣布理性失败了,宣布伦理学不受理性力量的控制,宣布从来就不能定义任何理性伦理学,宣布在伦理学领域内,在选择价值、行动、追求和生活目标方面,人必须受理智之外的某种东西指引。

受什么指引呢?

信仰、本能、直觉、启示、感觉、趣味、冲动、希望和奇想。

就像从前一样,现在的大多数哲学家都同意伦理学的终极标准是奇想(他们称之为“任意的假定”“主观选择”或“情感投入”),他们只在“谁的奇想”问题上产生争议:

是个人的、社会的、独裁者的抑或是上帝的奇想。

不管现在的道德学家在哪一点上有分歧,他们都一致认为伦理学是一个主观问题,都认为伦理学不包括理智、头脑和现实。

只有对生命体才有善恶可言。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当今世界在地狱中堕落得越来越深,这就是原因。

如果你想拯救文明,你必须向现代伦理学——也是向历史上所有伦理学中的这一前提提出挑战。

要向任何规范的基本前提提出挑战,都必须从头开始。

在伦理学上,就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

什么是价值?

人为什么需要价值?

“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行动所要获得或保持的东西。

“价值”的概念不是基本要素,它为后面的问题预设了答案:

对谁有价值和为什么有价值?

它预先假定,在面对抉择时,一个实体能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行动。

如果没有抉择,就不可能有目标或者价值。

我引用高尔特的话:

“宇宙间只有一个基本抉择:

存在或不存在——而且它只属于单一的实体类型,即生命体。

没有生命的物质,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生命的存在确是有条件的:

生命依靠特定的活动过程。

物质是不可毁灭的,它会改变自己的形态,但它不能停止存在。

只有生命体才面临不断的抉择:

活着或死去的问题。

生命是一个自立、自生的过程,如果一个有机体停止了这种活动过程,它就死了。

组成有机体的化学元素还在,但是它的生命却不存在了。

只有‘生命’的概念才能让‘价值’的概念成为可能。

只有对生命体才有善恶可言。

为了弄清楚这些话的意思,不妨想象一个永恒的、不可毁灭的机器人,这个实体可以移动和行动,但它却不可能受到任何事物影响,不会在任何方面发生变化,也不可能受到破坏、伤害或者毁灭。

这样一个实体是不会拥有任何价值的:

它无所谓获得和失去什么,也不可能有任何事物支持或反对它,服务于或威胁到它的福利,满足或阻碍它的利益。

它既不可能拥有利益,也不可能拥有目标。

只有生命体才能拥有或创造目标。

只有一个生命体才有自发的、有目的的行动。

在物质层面上,所有生命体(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有机体)的功能——从阿米巴单细胞内的营养功能到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都是有机体自我产生的活动,并且指向一个单一的目标:

维持这个有机体的生命。

一个有机体的生命依赖于两个要素:

其一:

它需要来自外部世界、来自其存在的自然背景下的原料和养分;其二是它自省的活动,即适当地使用那种养分的活动。

在这一背景下,“适当”的标准是什么呢?

那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生命,或者说是有机体生存所必需之物。

在这个问题上,有机体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它生存所必需之物决定于它的本质,决定于它所属的实体种类。

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会产生多种变异和多种形态,包括一时的残废、残疾或生病,但是其存在的基本抉择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有机体停止了其本性所需的基本功能——如果阿米巴虫的原生质停止吸收事物,或者人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死了。

基本上说,静止就是生命的对立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维持过程,生命才能持续存在。

自我维持的目标有其终极价值,那就是保持有机体的生命,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维持才能实现这个终极价值。

终极价值就是所有次级价值的最终目标或目的,而所有次级价值则是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而且终极价值为评价所有次级价值确立标准。

有机体的生命就是其价值的标准:

延长生命即为善,威胁生命即为恶。

没有终极目标或目的,就不可能有次级目标或手段:

一系列受到从无限的连续动作开始,向一个不存在的目的前进,这在形而上学或者认识论上是不可能的。

只有终极目标,只有自身的目的,才使得价值的存在成为可能。

在形而上学中,生命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的现象:

它是一种价值,只有通过连续的活动过程才能获得并保持。

在认识论中,“价值”的概念通常依赖于且来自于“生命”这一前提概念。

脱离“生命”来谈论“价值”,这比术语上的自相矛盾还要糟糕。

“只有‘生命’的概念才能使‘价值’的概念成为可能。

有些哲学家宣称终极目的或者价值与现实中的事实是无法建立联系的,为了回应他们的观点,让我强调一下这个事实,即生命体的存在和功能使得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存在成为必然,对任何特定的活的实体来说,这种价值和终极价值就是它的生命。

因此,要缺人价值判断,就必须参考现实。

生命体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功能。

关于“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就说这么多。

那么人以何种方式发现“价值”的概念呢?

他通过何种方式第一次意识到形式最简单的“善与恶”问题呢?

他是通过“愉快或痛苦”的生理知觉。

正如在认识领域内,知觉是一个人的意识发展的第一步,同样,知觉也是评价的第一步。

人体感受愉快或痛苦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对此他没法选择。

决定他体验愉快或痛苦的生理感觉的标准是什么,他对此也没有选择。

那个标准是什么?

是他的生命。

人体的“愉快—痛苦”机制也存在于所有具备感知能力的活的有机体体内,它是对有机体生命的自动保护。

愉快的生理感觉是一种信号,暗示有机体正在进行正确的活动过程;痛苦的生理感觉也是一种信号,警告有危险存在,暗示有机体正在进行错误的活动,暗示身体的正常功能正在受到削弱,需要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错误。

有些孩子生来就没有感受生理痛苦的能力,这种罕见的畸形是说明上述观点的最好例证。

这样的孩子不会活很长时间,他们没有办法发现什么能够伤害他们。

没有警告信号,一个小小的伤口也会发展成致命的感染;或者身患重病却一直发现不了,直到错过治疗时机。

对那些拥有知觉的生命体来说,知觉是生存的基本方式。

比较简单的有机体,如植物,可以通过自动生理功能的方式生存;比较高级的有机体,如动物和人,就不能这样生存。

后者的需要更为复杂,它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广;其身体的生理功能只能自动完成使用燃料的任务,却无法自动获取那种燃料。

要获得燃料,较高级的有机体需要知觉能力。

植物能够从它生长的土壤中获得食物;动物却不得不搜寻食物;而人则不得不生产食物。

植物没法选择它的活动;它追求的目标是自动的、天生的,决定于它的自然本性。

按照它的自然本性,养料、水和阳光是其为其追求目标,它的生命就是指导其行动的价值标准。

在植物生活的自然背景中,它所遭遇的环境有很多变化——例如酷热或严寒,干旱或洪涝——它还能够采取某些行动来对抗不利环境,例如有些植物能够从石头下面蜿蜒地生长出来,其茎叶能爬到阳光照耀的地方。

但是,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植物的功能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它能自动采取行动延续生命,却不能采取行动自我毁灭。

较高级的有机体生存所需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这是与其知觉范围成正比的。

意识程度较低的物种只拥有感觉功能,这足以指导其行动并满足其生存需要。

感觉是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自动反应;只要外部的刺激持续下去,这种感觉也会同时持续下去。

感觉是一种自动反应,是一种自动的认识形式,意识既不能追求也不能回避感觉。

只具备感觉功能的有机体受其身体的“愉快—痛苦”机制指引,也就是说,受自动的知识和自动的价值规范指引。

有机体的生命是指导其行动的价值标准,在其潜在的活动范围内,它的活动自动地延长其生命,并且不能采取自我毁灭的行动。

较高级的有机体拥有更有效的意识形式:

它们拥有保存感觉的功能,那就是感知功能。

“感知”就是被一个生命体的大脑自动保存、结合起来的一组感觉,它使该有机体有能力认识到许多实体和事物而非单个的刺激。

一只动物并不仅仅受当时的感觉指引,而且还受知觉对象指引;它的活动不是对单个的、孤立的刺激产生的单个的分散的反应,而是受面临的知觉现实的综合意识指引;它能够领会当前的知觉实体,能够产生自动的知觉联想,但仅此而已。

它能够学会某些技巧来应付特定的环境,例如捕猎或者躲避,这是高级动物中父母教给其幼子的技能。

但是,动物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法选择,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重复这些知识和技能。

动物对指引其行为的价值标准也没法选择:

意识为它提供了自动的价值规范,它会自动辨别切己的善恶利弊。

动物没有力量扩展或逃避其知识,在其知识不够应付环境的情况下,它就会遭到毁灭——例如,一只动物站在铁路上,面对高速驶来的列车,就会吓得不能动弹。

但是,只要这只动物还活着,它就会依靠其知识来活动,就会具有自动寻求安全的能力,但却没有选择的能力:

它不能中断自己的意识,它不能选择不去感知,它不能逃避自己的感知,它不能忽视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也不能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而成为自己的毁灭者。

人类需要来自于观念性知识的观念性价值观,来引导其活动和生存。

然而,观念性知识是不能自动获得的。

 

人类没有自动的生存规范,他没有自动的活动进程,也没有一套自动的价值观。

他的意识不会自动告诉他:

对他而言,何为善恶,何为利弊,他应该追求什么目标?

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

他依靠什么价值、需要采取什么行动进程?

他的意识不得不自己去发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他的意识将不会自动活动。

人,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生命体,其意识具有获取知识的无限能力;在所有生命体中,惟独人类不能生来就保持意识。

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生命物种的独特特征在于:

他的意识依靠意志力。

指引植物功能的自动价值足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但却不能满足动物的生存需要。

同样,动物意识的感知机制提供的自动价值足以引导它生存,但却不足以引导人类生存。

人类需要来自于观念性知识的观念性价值观,来引导其活动和生存。

然而,观念性知识是不能自动获得的。

“概念”是大脑对两种或更多可感知的具体事物的综合,先通过一个抽象过程将这些具体事物孤立起来,再通过明确的定义将它们综合为一体。

人类语言中的每一个词语,除了固有名称之外,都表示一个概念,那就是对特定种类之下无限多个具体事物的抽象。

正是通过把知觉材料组织成各种概念,把各种概念加以扩展,组织成越来越广泛的概念,人类才能够理解和记忆、辨认和综合无限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延伸、超越了任何特定的、当下直觉。

人的感觉器官自动活动,人的大脑将其感觉信息自动综合成知觉印象;但是,将知觉印象综合成概念的过程——亦即抽象并形成概念的过程——却不是自动的。

形成概念的过程并不只是抓住几个简单的抽象概念(如“椅子”“桌子”“热”“冷”等),并学会说出这些抽象概念。

这个过程是使用意识的方法,“概念化”这一术语是对该方法的最佳命名。

这个过程不是记录任意印象的被动状态,而是用概念术语确认印象的主动过程,是将每一次事件和每一个观察综合成一个概念化整体的过程,是掌握知觉材料之间的联系、异同点,并将它们抽象成新概念的过程,是引出推论、演绎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答案并不断扩充知识的过程。

指导这一过程的能力,那种通过概念进行工作的能力,就是理智。

这个过程就是思考。

对人来说,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理智”。

理智是对人的意识提供的材料加以确认与综合的能力,人不得不通过选择来练习这种能力。

思考不是一个自动的功能。

人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能自由地思考或者逃避思考。

思考需要完全集中注意力。

要集中注意力就得凭借意志力。

人可以集中精神,完全、主动、有目的地认识现实;也可以不集中精神,让他自己在半清醒的恍惚中心荡神驰,只对当前的任何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受他漫无目标的感知机制控制,受这种感知机制碰巧产生的任何随意的联想关系控制。

当人不集中思想的时候,由于他体验了感觉和知觉,仍可以说他是“有意识的”;不过这是在低于人类的意味上使用这个词。

但是,如果该词用于人类,即在“意识”能认识到现实并能够处理现实的意味上使用它,在“意识”能够指导行动并为人类提供生存手段的意味上使用它——那么没有集中思想就不是“有意识的”。

在心理学中,选择“是否思考”就是选择“是否集中注意力”。

在存在主义中,选择“是否集中注意力”就是选择“是否有意识”。

在形而上学中,选择“是否有意识”就是选择是否生存。

要生存下来,他既不能依靠武断的方式、随意的活动、盲目的冲动,也不能依靠偶然或者奇想。

对那些具有意识的生命体来说,“意识”是生存的基本方式。

对人来说,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理智”。

人不能像动物那样仅仅凭借知觉的引导而生存。

饥饿的感觉让人知道知觉需要食物(如果他学会辨认那是“饥饿”),但是,却不能告诉人如何获取食物,也不能告诉他哪些食物对他有益或者有害。

如果没有思考过程,他甚至不能满足自己最简单的生理需要。

他需要通过思考来发现如何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得食物,或者如何制造武器来猎取食物。

他的知觉也许会把他引到一个洞穴中——如果有洞穴存在的话;但是,哪怕修建最简单的栖身之处,他也需要思考。

没有知觉也没有“本能”会告诉他怎样点火、怎样织布、怎样铸造工具、怎样制造轮子、怎样制造飞机、怎样做阑尾切除术、怎样生产电灯泡或电子管或回旋加速器或一盒火柴。

然而,他的生存却依靠这样的知识——而且只有凭借意志来运用其意识,只有思考过程,才能提供这种知识。

但是,人类的责任感则更进一步:

这个思考过程不是自动的,不是“本能”的,也不是不自觉的——不是确实可靠的。

人必须促使责任感产生,保持责任感并为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

他必须发现怎样辨认何为对错、怎样纠正错误;他必须发现怎样验证他的概念、结论和知识;他必须发现思考的规则、逻辑的规律,以指导其思维。

大自然没有赋予人类天生的能力来确保其脑力劳动的有效性。

除了潜力以及实现潜力的物质外,上天没有给人类任何东西。

潜力就是最高级的机器:

人的意识;但潜力是没有火花塞的机器,必须由人类自己的意志充当火花塞、启动器和推动器;人必须发现如何使用这个机器,必须让它持续运动。

物质就是宇宙中的一切,对于人能够获得多少知识以及人能够得到多大的生活享受,都没有设下任何限制。

但是,人需要或欲求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靠他自己通过学习、发现和生产来获取——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努力和思考来获取。

他可以自由地逃避现实,自由地分散注意力,随心所欲地在任何道路上盲目地摔倒,但却不能自由地逃避他不愿看到的深渊。

一个生命若不能自动知晓何为真假,也就不能自动知晓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但是,为了生存,他需要这些知识。

他不能免除现实规律对他产生的作用,他是具有特殊本质的特殊有机体,需要特殊的活动来维持其生命。

要生存下来,他既不能依靠武断的方式、随意的活动、盲目的冲动,也不能依靠偶然或者奇想。

生存需要什么?

这是由生命的本质决定的,由不得他选择。

他能够选择的只有他是否会发现这种本质,是否会选择正确的目标和价值。

他可以自由地作出错误的选择,但却不能自由地借此获得成功。

他可以自由地逃避现实,自由地分散注意力,随心所欲地在任何道路上盲目地摔倒,但却不能自由地逃避他不愿看到的深渊。

对于任何有意识的有机体,知识是生存的手段;对于活动中的意识,每一个“是”都暗示着“应当”。

人可以自由的选择无意识的状态,但却不能自由地逃避无意识所带来的惩罚:

毁灭。

人类是唯一有能力自我毁灭的物种——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人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活动。

那么,什么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正确目标呢?

什么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价值呢?

这就是伦理学要回答的问题。

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人需要伦理规范的原因。

现在,你能够对下面这种信条的含义做出判断了。

这种信条告诉你:

伦理学属于非理性范畴;理智不能指导人的生活;人的目标和价值应该有选票或奇想来选择;伦理学与现实、存在、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利害关系无关;伦理学的目标在来世,需要伦理学的是死人而非活人。

伦理学不是神秘的幻想,不是社会习俗,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主观奢侈,不可以在任何紧急情况下转换或者抛弃它。

对人类的生存而言,伦理学是客观的、形而上的必需品;它不是超自然的恩惠,不是你邻居的恩惠,也不是你奇想的恩惠,而是现实和生命本质的恩惠。

我在此引用高尔特的话:

“人类曾经被称为理性的生物,但理性涉及选择。

人类的天性为他提供的抉择是:

要么做理性的生命,要么自取灭亡。

人必须成为人——通过选择;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具有价值——通过选择;人必须学会维持生命——通过选择;人必须发现生命所需的价值并实践其美德——通过选择。

通过选择而接受的价值规范就是道德规范。

客观主义伦理学的价值标准——人判断何为善恶的标准——是人的生命,或者说是人作为人而生存所必需之物。

既然理智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那么适合于理性生命的存在就是善;而否定、反对或者毁灭理性生命的就是恶。

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不管是善是恶,在人的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年,每十年,他都拥有过去的所有生活经历。

 

既然人需要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由他自己的头脑发现,并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制造,那么适合理性生命的生存方式就需要两个要素:

思考和创造性工作。

如果有些人选择不思考,而是像经过训练的动物那样,通过模仿和重复它们从别处学来的惯常的声音和动作来生存,从不努力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那么,这些人要生存下去,就只有通过他人去思考或发现他们模仿的动作。

这种精神寄生虫的生存依靠盲目的偶然性,他们的头脑未集中注意力,不知道该模仿谁才是安全的。

地狱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追随任何毁灭者,只要后者许诺承担这些寄生虫所逃避的责任:

保存清醒意识的责任。

如果有些人试图通过残忍的武力或欺诈来生存,通过劫掠、剥夺、欺骗或者奴役那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那么,他们就是依靠自己的受害者生存,他们所抢夺的是受害者思考和生产的产物。

这样的劫掠者是无法自己生存的寄生虫,他们是通过毁灭那些能够自己生存的人,毁灭那些追求适合人类之活动的人,才得以存在下去。

那些试图通过武力而非理智方式来生存的人,就是试图通过动物的方式来生存。

但是,正如动物不能按照植物的方式生存,不能拒绝移动而等待土地喂养它们来生存;同样,人也不能按照动物的方式来生存,不能拒绝理智而依靠具有创造性的人作为其牺牲品来生存。

这样的劫掠者也许能够暂时实现其目标,但却必须以毁灭为代价:

毁灭他们的受害者以及他们自己。

要证明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举出任何罪犯和独裁者作为证据。

客观主义伦理学把人的生命作为价值的标准——把每个人自己的生命作为他的伦理目标。

人不能像动物那样生存,采取行动不能只顾眼前。

动物的生活由一系列孤立的循环组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下去,例如繁衍后代的循环,或者为冬季储存食物的循环。

动物的意识不能将它一生中的所有活动片段结合起来,它只能达到这一步,然后就不得不全部从头开始循环,与过去毫无联系。

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不管是善是恶,在人的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年,每十年,他都拥有过去的所有生活经历。

他能够改变他的选择,他可以自由地改变他的人生方向,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可以自由地对过去造成的后果加以弥补;但是,他却不能自由地逃避后果,也不能像动物、花花公子或恶棍那样,只顾眼前的生活而不受惩罚。

如果他要在生存中获得成功,如果他的行动目标不是指向自己的毁灭,那么人就不得不着眼于一生来全盘考虑,选择他的人生道路、生活目标和价值。

没有任何感觉、知觉、冲动或者“本能”能够做出这些选择,只有心智能够做。

这就是“人作为人而生存的所需之物”的意思。

这并不意味着暂时的生存,或者只是肉体上的生存;不意味着一个没有心智的暴徒暂时的肉体生存,就等着另一个暴徒压碎他的脑袋;不意味着一个由肌肉组成的爬虫暂时的肉体生存,它为了所谓的“不惜一切代价的生存”——这种生存也许连能不能持续一个星期或者一年都成问题——而甘愿接受任何条件,服从任何恶棍,遵从任何价值观。

“人作为人而生存”意味着理性的生命在整个一生中生存所需的条件、方法、环境和目标,在所有各方面的生活中,他都能够做出选择。

人只能作为人而生存。

他能够放弃他的生存方式——他的心智;他能够把自己变成一个低人一等的生物,而且他能够把他的生命变成短暂的痛苦——就像他的身体在生病后陷入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