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709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导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读.docx

《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读.docx

导读

《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内容简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1781年首次出版。

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在康德看来,纯粹经验基于经验带给人类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是基于经验,而是“先验”,它假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

因此,康德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

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

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

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

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

《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

1804年2月12日病逝。

对先验感性论的一种批评豆瓣

历史上有一个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对康德先验感性论的反对意见,由阿道夫•特伦德伦堡提出,他写道:

  “即使我们接受时空被论证为是在我们内部,在知觉和经验之前的主观条件,仍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不能同时是客观形式。

  特伦德伦堡认为,康德只是猜想时空或者是感觉形式,或者是实际存在,但另一种选择是他们同时是二者:

康德无法排除这个可能,因为即使他认为时空是主观先天的的观点正确,他仍没有理由说他们不能是事物真实存在的方式;他对这种可能性的拒绝是教条的和非批判性的。

  问题在于,时空既属于我们的主观条件又属于物自体的特性,这只有思想上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是同一的,那么这两种事实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说的。

而先验实在论认为事物可以作为他们本身而被认识,上述两种事实的联系是必然的(事物的独立构造必须能提供我们表象那种构造的解释)。

因此特伦德伦堡的选择不具有同先验实在论相当的地位。

  因此,特伦德伦堡的选择算不上使先验观念论陷入矛盾。

使其矛盾的是康德的本体论否定:

他宣称物自体不能是时空的。

如果特伦德伦堡的选择是可能的,那么尽管康德表明了时空是感性形式,但没有表明时空在不能是物自体的形式的意义上是感性形式。

因此特伦德伦堡的选择强调了先验观念论的弱版和强版的不同之处,并使我们考虑康德可以如何进一步确立后者。

这是特伦德伦堡的反对的关键之处。

  仅仅表明我们对时空的表象不足以保证康德的本体论否定:

即使关于时空的认识论使我们得出他们是感性形式的结论,而物自体是时空的这一非认识论的可能性仍被保留。

有一点应当很清楚,《感性论》

中所有关于先验观念论的成功论证都关注于我们对时空的表象,来自“关系”和“神学”的两个关于康德本体论否定的逻辑审查都没有成功地被正确判断。

那么,是否还有使先验观念论从弱版上升到强版的其它方式呢?

  关键问题是在特伦德伦堡选择中被设想的同一性如何理解。

特伦德伦堡同意时空是主观条件。

现在主观条件是否也是客观形式取决于主观条件如何被理解。

如果主观条件只作为对象的表象的一个假设(一个关于对象何以必须被表象的非特定类别的条件是为了他们能被认识)那么在主观条件和客观形式的同一性上就没有问题。

很明显这种不确定意义上的主观条件并不排斥客观形式。

但是,康德将主观条件看做某种更确定的东西。

他用构造客体形式的表象来限定主观条件,并且他相信他已经表明时空需要以这种方式被设想,如果他们要被确认为经验的前提。

以这种意义上的主观条件,康德可以否定主观条件和客观形式的同一性,基于客体被表象的方式不能同时是客体作为自身被构造的方式的理由。

这两个序列是完全异质的。

一个是主体使客体对于自身得以可能的模式(在康德术语中被称为主观功能或感觉),另一个是事物独立于任何主体的构造方式。

康德可能会认为时空同时是主观条件和客观形式的唯一方式是:

客观形式被理解为来源于表象的主观形式,如果客体被感知为先验观念成问题的话,这是在经验的意义上将时空作为客观形式。

  这仍不足以维护康德的本体论否定。

即使接受时空作为感性形式和时空作为物自体的形式不是同一个东西,但物自体同现象异质同构,分有一个形式看上去仍是可能的。

因此分享形式的物自体至少可以部分的宣称是具有时空性的。

康德论述的一切都只表明物自体不具有严格具体的同现象相同的时空性,而没有表明不存在一种笼统的时空意义使两者都是时空的。

  康德曾明确地考察了“分享形式”的可能性。

作为回应他显示了时空的感觉特征。

他声称,时空的现象在形式上类似于非时空的物自体是缺乏意义的,就像说引起我们红色感觉的朱砂的性质同红色的感觉相似一样。

康德评论的引申之意是说:

时空是感性直观形式,那像时空而不是时空本身的东西是什么?

可能是其它感觉形式,但这里无法讨论。

时空形式由相邻、相接这样的关系构成。

如果这些不在物自体中,那么物自体和现象在形式上不可能有任何相似。

例如一个非时空的关系如何能同一个相接的关系类似?

这种假设的类似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间的表象形式的基础上形成这种类似的可能性。

  康德的根本观点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感性形式同其它非感性形式类比,因为我们不能立足于我们的认识模式之外:

除了在使对象可能的经验世界的界限内,我们没有关于我们感性的任何观念;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直观认识能力对象化,使其超出于作为我们的自身之物以外。

我们关于时空的知识是来自他们自身内部的透视性知识:

我们可以完全地认识我们的感性能力,但总是在时空条件之下。

因为我们不能感知我们具有时空构造的感性能力,但我们可以感知时空,作为一种感性能力。

所以假设某种非感觉的东西像时间和空间是没有意义的,假设在感性能力中将时空减去还存在剩余的某种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

 

纯粹理性批判概要豆瓣

在导论中康德就明确表态这部书是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全人类。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一开始康德就做了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分:

理性时具有客观普遍性的,感性时具个体性且易变的。

知性是理性在感性基础上造出的知识。

纯粹理性是和感性无关的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这批判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中而追求的一切知识来说的。

  

  康德的主要问题始终是:

知性和理性脱离一切经验能够认识什么、认识多少,因为康德就是要通过划界来恢复哲学的尊严。

  

  那么康德具体做的乃是刻画出一个纯粹理性的结构,“纯粹思辨理性的本性包含一个真实的结构,在其中所有的机能都是为了一个,而每个都是为了一切,因为每个不论多么小的缺陷,不管它是一个错误、疏忽还是一个欠缺,都必然含在运用中不可避免地泄漏出来。

”这个体系结构将如康德希望的长久保持这种不变性,是因为这个实验所产生的自明性即从纯粹理性的最小的要素出发直到它的整体,并且反过来从整体出发(因为即使整体也是单独由纯粹理性的最终意图在实践中给出的)直到每个部分,结果是相等的,因为试图哪怕只改动最小的部分,马上就会导致矛盾,不光是这个体系的矛盾,而且是普遍人类理性的矛盾。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所要尝试论述的图型说就获得了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一个可以反推出全体结构的地位。

而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提出来的呢?

  

  导言中康德就说了这部书追求的是“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感官印象的知识”,这个知识就是纯粹理性的先天结构。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刻画的是关于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

而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就叫做感性。

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哦我们提出直观;但这些直观通过知识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中产生概念。

  

  在先验感性论中我们首先要通过排除知性在此凭它的概念所想到的一切来孤立感性,以便只剩下经验性的直观。

其次,我们从这直观中再把一切属于感觉的东西分开,以便只留下纯直观和现象的单纯形式,这就是感性所能先天地提供出来的唯一的东西了——时空。

时空不是现实的存在物,也不是物的关系,而仅仅是我们直观的形式。

借助于外感官,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部都在空间之中的。

内感官则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的,一切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之中被表象出来。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两个合在一起的纯形式,它们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

  

  整个先验感性论于是就阐明了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基本构件——空间与时间。

物自体鸿沟相隔的界限就是我们的理性只对可能经验的客体有效,而这个客体严格说来也就是我们的先天“主体”形式——这个形式植根于我们先天的空间与时间的构造中。

  

  在图型说所属的第二部分先验逻辑中第一编先验分析论阐述了我们知性的先天结构和原理,第二编先验辩证论中阐述了我们理性的先天结构和原理。

  

  康德意义上的“概念分析论”使指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

为此,“我们将把纯粹概念一直追踪到它们在人类知性中最初的胚胎和禀赋”。

目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究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

而图型说所在的原理分析论则是在指出纯粹知性概念所给予的规则之外,同时还先天地指出这种规则所应用于其上的那种具体情况。

  

  在这个时候,本篇文章所探讨的主题,图型说就出场了。

在本文第一部分所阐述的图型说的内容概况中,我们得到了关于图型说的基本知识,而康德提供这个知识则试图展示的是知性先天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范畴的图型法,也就是知性对范畴的处理方式是如何运作的。

从而他阐释了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可能的。

在对这个原理体系的总注释中,康德提出四个命题做了总结发言:

  

  1.世界上没有偶发事件:

没有任何事是通过盲目的偶然性而发生的。

  2.么有偶发的定命:

自然中没有任何必然性是盲目的,而是有条件的,因为是可理解的必然性。

  3.世界上没有偶发的跳跃:

禁止在现象系列中有任何跳跃

  4.没有偶发的裂隙:

禁止空间里的一切经验性直观的综合中两个现象之间有任何间隙。

  

  四个命题的意义乃是:

为了在经验性的综合中不允许有任何有可能破坏或损害知性和一切现象的连续关联,即知性概念的统一性的东西。

  以上四个命题这也就阐明了知性的界限。

在纯粹知性的土地中,考察的是一切知识可能的先天原理,包括知性的基础、形式、运作机理。

纯粹知性的诸原理所包含的不过是可能经验的纯粹图型。

经验只有从知性与统觉相关本源而自发地赋予想象力的综合的那种综合同一中,才获得自己的统一性,诸现象作为可能知识的材料必定已经先天地与那种综合统一处于相关联,相符合中了。

想象力为一个概念取得它的形象的某种普遍的处理方式的表象就是概念的图型。

纯粹知性的诸原理本质说来也就是这样的纯粹图型,并且是可能经验的。

这样图型说的重要性被揭示出来了。

  

  再往后的先验辩证论中探讨的则是理性的结构和原理。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再没有更高的能力来加工直观材料并将指纳入思维的最高统一性之下了。

相对于知性(规划的能力)理性则是原则的能力。

知性提供出来的全称命题可以再一个理性的推论中用作前提,这大前提总是提供一个概念,它使得所有被归摄于该概念条件下的东西都按照一条原则而从这概念中得到认识。

这就是理性的功能。

既然任何普遍知识都可以再理性推论中被用作大前提,而知性则为这种知识提供普遍的先天原理,那么这些原理就其可能运用而言,也可以叫做原则。

原则具有相对性,因为知性根本不可能获得来自概念的综合知识(不折不扣的原则知识)。

  

  在分析了先验理念的体系之后,康德分析了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接着进入了最为著名的二律背反的分析,不仅分析了导致谬误的原因,还给出了纯粹理性在宇宙论理念上的调节性原则以及其经验性运用,最后分析了纯粹理性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