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021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0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docx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

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

2004年

本规则(试行)根据院经计处三标及业建项目设计任务通知单三标

2004)71Y04038号项目要求,进行研究和编制。

由于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在精度要求上有较大差别,至使我院勘测160~250km/h速度目标值范围的项目依据的规范不尽一致。

为统一该范围项目的测量方法、精度,需要制订《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试行)。

规则(试行)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为:

总则、术语和符号、控制测量、航空

规则(试行)的基本测量精度和选用的测量方法,充分考虑到设计和施工对测量精度的需要,并以《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9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TB10050—97)、《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3号)为依据。

2002年以来经调研提出一次布网、GPS测中线、航模测纵、横断面等若干

测量新技术,通过检验和试行推广这些新技术是可行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勘测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规则(试行)中列入这些新技术并附以严格的条件。

采用新技术部分要求整体精度不低于现行测量规范、规定,但对个别具体项目测量精度适当放宽。

待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行总结更改。

测量规范、规定中施工测量篇幅与勘测设计无直接关系,在本暂行规则中没有转述。

但留出了适当接口保证勘测、设计、施工的一致性和对精度的不同要求。

条文说明部分只对不易直接理解的新增内容条款进行推论和解释。

本规则(试行)仅限院内使用请注意保密。

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部门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交技术中心。

规则(试行)

规则(试行)编写单位:

技术中心、线站处、航测处。

主要起草人:

宋建恩、李学文、王海潮、郭志勇、徐立、刘云东、梁

1总则····3

2术语和符号··4

2.1术语··4

2.2符号··4

3控制测量···5

3.1平面控制测量·5

3.2高程控制测量·6

3.3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

4·10

4.1一般规定·10

4.2航空摄影·11

4.3·12

4.4航测内业测图·12

4.5航测模型测量断面·12

5初测······13

5.1勘测准备·13

5.2线路测量·13

5.3桥涵测量·15

5.4隧道测量·17

6定测····18

6.1勘测准备·18

6.2中线测量·18

6.3·20

6.4断面测量·21

6.5桥涵测量·21

6.6隧道测量·23

6.7交桩和施工控制·24

附录控制点埋石图及标志注字方法25

暂行规则用词说明·27

条文说明····28

1.0.1为统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保证工程测量质量,依据现行部颁诸测量规范制定本规则(试行)

1.0.2本规则(试行)仅限于于我院承担的新建铁道工程测量试用。

1.0.3铁路测量平面坐标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用测区中部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1°带高斯直角坐标系;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也可采用

1.0.4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当个别地段无1985国家高程基准但有黄海高程的水准点资料时,应在原黄海高程数值上减去0.0286米,换算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其它高程基准不宜使用。

1.0.5长大干线接受勘测设计任务后技术主管部门(或授权总体组)应组织对该项目测绘工作进行策划,确定各阶段测绘方法,协调各阶段测量。

1.0.6正线100公里以上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3%的抽检;100公里以

下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5%的抽检。

1.0.7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

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

1.0.8使用满足本规则(试行)精度指标的高新技术作业方法进行勘测。

必须经院技术主管部门批准。

1.0.9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

提供的各种电子文件,必须附有

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含磁卡等电子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妥善保存。

1.0.10铁路测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工作的特

并定期检校。

1.0.11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

1.0.12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则(试行)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2.1

2.1.1一次布网将各阶段控制点一次布设成同一个等级、统一平差的测量控制网。

2.1.2插点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一个或两个待定控制点。

2.1.3插网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两个以上的点构成加密控制网。

2.1.4摄影比例尺摄影机焦距与相对航高之比值或像片上两点长度与实地长度之比。

2.1.5中线控制桩根据纸上定线,把线路主要控制点测设到地面上,这些控制线路走向的控制点为中线控制桩。

2.2

mβ——

w——角度闭合差以秒计

f——坐标方位角

D——平距

X——纵坐标、纬距

Y——横坐标、经距

Δ——增量n——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取6371km

Ym——测边距中央子午线的平均距离,取位至整公里。

Hm——测边到大地水准面平均高程,取位至0.1公里

L——测量线路(导线、GPS、水准等)长度

表格中表示中误差、较差、闭合差、限差、精度等量的数值前面都缺省了±号。

表示长度的英文字母以公里为单位时大写,以米、厘米或毫米为单位时小

写。

本规则计算结果凡未特别说明的长度取位至0.001米;角度单位取位至整秒

3控制测

3.1

3.1.1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初测、定测一次布网,在航外控阶段完成。

平面控制相对闭合精度必须高于±1/20000。

平面控制宜在航测阶段采用

GPS、导线等方法完成。

3.1.2GPS一次布网测量应采用E级网,每3~5公里一对点,点对的两点距离应在600~1500米并相互通视。

桥、隧等重点工程独立控制网按设计施工对精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

各等级GPS控制网布网技术要求如表3.1.2。

表3.1.2GPS布网技术要求

级别

项目

A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5

≤6

≤6

≤8

≤10

平均距离(km)

300

70

10~15

5~10

0.4~5

1GPS控制测量内、外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

执行。

2GPS控制测量除按《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提供所

有成果资料外,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一个点的WGS-84系

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

3GPS与国家控制点联测,点上有钢标时宜采用偏心法观测,并按《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附录K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若是简易钢质寻常标可以先放倒标架,观测完后再恢复。

3.1.3一次布网导线测量采用一级导线。

10公里以内联测困难时宜用GPS加密四等控制点(D级GPS);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加长平均边长,控制边数n小于15的办法进行10公里以上距离的联测。

导线操作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1.1~3.1.5条执行。

各等级导线技术要求如表3.1.3。

表3.1.3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角

中误差(”)

测距中

误差(m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

合差(”)

相对闭

合差

DJ1

DJ2

DJ6

三等

30

3

1.8

20

≤1/150000

6

10

3.6√n

≤1/55000

四等

20

1.5

2.5

18

≤1/80000

4

6

5√n

≤1/35000

一级

10

0.7

4

10

≤1/70000

2

4

8√n

≤1/20000

二级

6

0.3

8

10

≤1/30000

1

3

16√n

≤1/10000

7

三级

12

15

≤1/7000

1

2

24√n

≤1/5000

3.1.4一次布网应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50米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寻找,能保证后续GPS-RTK参考站和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方布点。

3.1.5一次布网控制点(含插网、插点)应全部按附录规格埋石并作点之记。

3.1.6大型构造物施工控制网,可以大型构造物两端的控制点连线为基线建立假定坐标系,其精度可依据构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控制等级,布设独立控制网。

当其等级高于线路控制网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

3.2高程控制测量

3.2.1铁路高程控制测量(基平测量)应按国家五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并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或者相当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联测。

联测距离不宜超过30km,形成附合水准路线。

联测困难距离超过30km时高程闭合差不能超过±165mm。

各等级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如表3.2.1

表3.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每千米高

差全中误

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

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或闭合差

与已知点

联测

附合或环

线

平地(mm)

山地(mm)

二等

2

DS1

因瓦

往返

往返

4√L

8

三等

6

≤50

DS1

因瓦

往返

往测

12√L

4√n

DS3

双面

往返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

往测

20√L

6√n

五等

15

DS3

单面

往返

往测

30√L

注:

n为测站数。

3.2.2基平测量应在航测阶段结合平面一次布网,对控制点按五等水准进行高程

3.2.3

与既有铁路连接时,宜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

1水准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如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够应另补设水准基点。

2水准基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3水准基点的埋石和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

3.2.5大型构造物施工高程控制,应以就近的1~2个水准基点为基准,依据构

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要求的精度,选择相应的高程控制等级,布设独立高程

3.2.6基平测量根据地形情况,在平原地区宜采用水准测量,在山岳、丘陵地区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3.2.7基平测量应符合《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2.4条规定。

3.2.8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结合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

闭合限差及检测限差应符合第3.2.1条的规定

2

高程转点间的距离和竖直角必须往返观测,转点间高差采用往返观测平均

 

表3.2.8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

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

垂直角

较差

(”)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四等

DJ2

3

≤7

≤7

20D

20√L

五等

DJ2

2

≤10

≤10

30D

30√L

3前后视的棱镜应安置在支架上。

仪器高、棱镜高应在测量前、后分别量测1次,取位至毫米。

2次量测的较差不大于±2mm时,取用第一次量测值。

两次量测值均应记录在册。

4三角高程测量高差值应进行球差改正,改正值为:

δ=78D2(mm)

5球差改正后,当往返测高差较差超过±30D时,应重测。

重测仍然

超过±30D但与原测高差较差不足±20D时,其结果取原测和重测2组高差的平均值。

3.2.9线路跨越江河、深沟,其视线长度大于200m时,应用五等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和精度施测,或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施测。

跨河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9的规定。

10

表3.2.9五等跨河水准测量双测回数和组数

跨河视线长度(m)

双测回数

组数

≤500

2

2

501~1000

2

2

1001~1500

3

2

1051~2000

3

3

>2000

4

3

3.3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

3.3.1一次布网采用附合导线时,应对资料完成以下整理计算。

1应按下列公式逐边将平距改化至大地水准面和高斯平面:

d=(1+Ym2/2R2-Hm/R)d0(3.3.1-1)

式中d0为实测边长;d为改化后边长

2控制点坐标应换算到和地形图同一投影带。

3导线水平角闭合差应按下式计算,并满足表3.1.3的要求。

w=α0–∑(A±180)-αk(3.3.1-4)

式中α0——导线起始坐标方位角;

导线闭合坐标方位角;

11

A——右角。

4导线宜在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整体平差。

3.3.2GPS测量的资料整理,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

测量规程》的规定。

3.3.3水准路线或三角高程路线的高程闭合差,在限差以内时应按距离比例平差。

4航空摄影测量

4.1基本规则

4.1.1平面坐标计算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以测区中部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1度带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

4.1.2地形等级应按表4.1.2规定划分。

表4.1.2地形等级

地形等级

I

地面坡度(°)

<6

6~14

14~26

>26

12

地面高差(m)

<50

50~150

150~350

>350

4.1.3基本等高距应根据用图需要和地形等级按表4.1.3的规定选用

表4.1.3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m)

1

500

0.5

;1

1

1000

1

;2

1

2000

1

;2

1

5000

2

5

4.1.4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物点在图上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1.4-1规定

表4.1.4-1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地形图比例尺

点位中误差(mm)

1:

500、1:

1000

1.6

1:

2000

Ⅰ、Ⅱ级地形:

1.0

困难时:

1.6

Ⅲ、Ⅳ级地形:

1.2

1:

5000

0.8

2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4.1.4-2的规定

表4.1.4-2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等级

I

误差类别

地形

图比例尺

高程

注记点

(m)

等高线

(m)

高程注记点(m)

等高线

(m)

高程注记点(m)

等高线

(m)

高程注记点(m)

等高线

(m)

1:

500

0.20

0.25

0.40

0.50

0.60

0.75

0.80

1.00

l:

1000

0.40

0.50

0.60

0.75

0.80

1.00

1.20

1.50

13

1

2000

0.60

0.75

0.96

1.201

.60

2.00

2.00

2.50

1

5000

0.90

1.00

1.20

1.502

.00

2.50

3.00

3.50

4.2航空摄影

4.2.1航摄仪应用23cmX23cm像幅,焦距宜采用150mm或88mm。

4.22在航模上量测断面时应按下表4.2.2高程精度确定航空摄影比例尺:

表4..2.2航摄相片比例尺与高程精度的关系

摄影比例尺

航高H(m)

高程精度(m)

I级地形H/5000

Ⅱ级地形H/3000

Ⅲ级地形H/1500

1:

4000

600

0.12

0.20

0.40

1:

5000

750

0.15

0.25

0.50

1:

6000

900

0.18

0.30

0.60

1:

7000

1050

0.21

0.35

0.70

1:

8000

1200

0.24

0.40

0.80

1:

9000

1350

0.27

0.45

0.90

1:

10000

1500

0.30

0.50

1.00

1:

11000

1650

0.33

0.55

1.10

1:

12000

1800

0.36

0.60

1.20

注摄影焦距系150mm镜头

4.2.3测图所需的航摄像片比例尺应在表4.2.3规定范围内根据地形图比例尺、测图精度布点方案、测区地形、仪器装备等情况合理选择。

表4.2.3航摄相片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的关系

地形图

正射影像

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

1:

1000

1:

4000~1:

10000

1:

1000

1;4000~1:

6000

1;2000

1:

8000~1:

18000

1:

2000

1:

8000~1:

12000

1:

5000

1:

10000~1:

30000

l;5000

1;10000~1:

30000

14

4.2.4

1000~1500米,特殊要求

摄影范围宜保证预可研阶段所定线路方案两侧各根据情况增减。

4.3航测外控测量

4.3.1航测外控阶段,应依据本规则3.1节完成线路整体一次布网测量。

并按3.2.1

条五等水准标准,测量各平面控制点高程。

4.3.2

0.15m。

当不采用

4.2节执行。

4.2节执行。

像控点的布设宜采用全野外布点。

像控点高程允许偏差±航测模型测量纵横断面时,本条规定仍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4.3.3航测外控测量其他实测工作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4.4航测内业测图

4.4.1航测内业测图除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3~4.8节执行外应注意

1一次布网控制点应参与航测模型定向。

并在模型和图中标注控制点。

2在测图时对6m以上房屋注“楼”;20m以上房屋注“高楼”。

4.5航测立体模型测断面

4.5.1航测模型测断面应满足后文6.4.3条规定。

4.5.2应充分利用初、定测成果修正航测模型。

4.5.3航测断面点高程中误差允许值为一般地区±0.35m,困难地区放宽1.5倍

4.5.4航测横断面密度应较6.5.1条规定的实测横断面密度增加一倍。

纵断面点位密度根据各专业勘测和设计要求加密。

4.5.5断面上和各专业设计直接关联的点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现场实测。

5初测

5.1勘测准备

5.1.1根据预可研(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编制可行性研

15

究所需的勘察资料,初步确定采用方案。

5.1.2勘测前应搜集和掌握下列基本资料:

1本次勘测适用的勘测设计规范、细则、任务书。

2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像片、航测影象图、航测阶段完成的一次布网资料、五等水准测量资料。

3国家及有关部门设置的三角点、导线点、GPS控制点、水准点等资料。

4各专业平差、计算、工作软件;各种工作、统计、交接、和质检图表。

5.1.3应根据初拟方案,针对下列主要内容进行现场核查、了解。

1核查所搜集的地形图与沿线地形、地物有无变化,对拟定的线路方案有无干扰,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方案。

2核查沿线居民的分布、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筑设施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

3核查沿线各种地上、地下管线、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景观区点等,应注意研究线路布设后,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4对沿线重点工程和复杂的大、中桥、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应逐一核查落实其位置与设置条件。

5了解沿线主要建筑材料的产地、质量、储量和采运条件,对缺乏的筑路材料应提出解决的途径。

6与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对重要的线路方案、同地方规划或设施有干扰的方案,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5.1.4现场踏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初拟的线路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正,确定线路走向后进行初测。

16

5.2线路测量

5.2.1线路平面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3.1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当方案变化造成线路走向超出控制范围或不能满足补测地形需要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1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1.5公里以上,应在该段重新进行一次布网。

2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0.5~1.5公里,应在该段进行插网加密控制点。

插网宜用GPS施测,每5公里和原网联测一次。

没有条件使用GPS时,用一级导线,一级导线测量和原控制网附和,每附合段转点不得超过3个。

3线路只有0.5公里以内零星偏离,应进行插点加密控制点。

4以上1~3款加密的控制点应按附录要求埋桩。

5.2.2当一次布网控制点密度不够,不能满足各专业收集资料时应按下文补设控制点。

补设控制点应满足桥梁、隧道、地质、站场等各专业搜集资料的要求。

1若一次布网是使用GPS按5公里一对布设的的点对,那么应在控制点之间按表3.1.3施测三级导线。

2若一次布网是布设的一级导线,点位已经较密,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加密测设支导线点。

3以上1、2款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

A.1、A.2中规定钉设方桩。

5.2.3线路高程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3.2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并做如下补充和检查。

1航测阶段高程控制点密度不够时应按3.2.4条规定加密五等水准基点,加密水准基点可以闭合在航测设置的水准基点或平面一次布网控制点上。

2水准点加桩和补设的埋石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