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214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docx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

青浦区实验中学课程计划修订的行动研究

——指向初中学生共性与个性的融洽发展

一、背景分析

我校自80年代初期在顾泠沅先生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数学学科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时有感到单科的教学改革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学科的改革需要在学校层面上加以整合,以发挥整体优势。

为此,我们将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向各科迁移、向各育渗透,逐步形成整体改革的良好氛围,建立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程和与之配套的课程计划,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

其实,中、外教育发展史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自然而然地触及到课堂教学革新的核心问题,即课程改革——建立与教育改革宗旨相适应的课程计划。

2009年我校与本市其他22所学校,一起参与了由上海市委教研室徐淀芳老师主持的课题《学校课程计划研制》,系统地反思,把二十多年来我校在课程计划实施方面的经历和困惑与兄弟学校交流与讨论,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自我评价与完善机制”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研究与实践

我们始终认识到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场所,认识到只有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学生实际,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办成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学校。

因此,学校的课程计划不仅要体现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不断地实践与研究中,选择最有效的课程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第一次修订:

积极探索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计划改革方案。

90年代初期,在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会的关心下,特别是在顾泠沅先生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有目的地学习中,外主要教育流派的理论,结合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认真反思,提出了“接受式”与“活动式”这两种原来大相径庭、格格不入的教育流派进行优势互补且结合青浦教改特色的套筒式课程结构理论。

在继续学习青浦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校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实施策略等进行比较系统的反思、归纳,逐步形成的“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其特征是强调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学习经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习、成长与发展,从而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目的。

为此,有计划地探索制订并实施与注重联系社会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见表1)

表1:

青浦区实验中学教学计划初步方案(1990.9)

年级

课时

课别

初一

初二

初三

工具学科

语文

4(+2)

4(+2)

4(+2)

数学

4(+1)

4(+2)

4(+2)

英语

4(+1)

4(+1)

4(+1)

社会学科

思想政治

2

2

2

历史

3

2

地理

3

2

自然学科

物理

2

3

化学

3

生物

2

2

2

周学科总课时

22(+4)

22(+5)

22(+5)

考察和实践

全年3周

班团队会

1

1

1

体育、健身

4

4

4

音乐、美术

2

2

2

劳动技术

2

2

2

兴趣和技能活动

4

3

3

周活动总课时

13

12

12

注:

4(+2)、其中4为基本课时,(+2)为增加2节弹性课时。

本方案的工具学科中有1-2节是弹性课,学校规定,这两节课不能上教材的内容,而是要求各任课教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自行设计相关的课程。

比如语文(+2)课,教师们就设计为“小品表演课”、“现代小说阅读课”、“说话课”、“写字练习课”、“人际交流课”等等,教师个人认为学生最缺乏与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联系,就用自己的弹性课对其进行补充教育。

在“兴趣和技能活动”的几个课时中,学校也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开设了“缝纫兴趣班”、“毛衣编织班”、“剪纸兴趣班”、“小机床制作班”等等。

我们认为该方案的特点主要是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结构的主干,即基础知识学科;重视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实施课程的弹性化,以达到学生多元发展的目的。

在本课程计划方案的课时数中,我们发现:

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66.7-69.2%,实践活动课占周总课时数的30%以上,我们认为这样的数据比例是比较合理的。

但仔细推敲后发现,该方案中,我们把本应属于基础型课程的音乐、体育、艺术等学科划入在活动课的范畴,约占50%,使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课时数就相对比较少,且内容显得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对三个不同表现层次(优秀、合格、需努力)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

方案中基础型课程工具学科的4(+2)、4(+1),其中的(+2)、(+1)只说明是有弹性课时,但实际上是缺少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导向,因此,导致了部分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课时,不利于教师的领悟与发挥。

又由于学生各个体的需求不同,而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类型有限,所以该课程计划方案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又在学科、课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使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样部分教师也认为某些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要求不能落实到位,教学困难重重。

使整个学校课程缺乏本校应有的特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课程计划的修订迫在眉睫。

(二)第二次修订:

构建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2001年,随着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先进的理念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学校课程的发展规律,力求注重学生的经历,有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也就是构建了以课堂内的基本活动、课内外密切联系的专题活动、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的由内向外的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三类课程教学计划方案(见表2)。

表2青浦区实验中学三类课程教学计划(2001年)方案

课程、科目

年级

(1)

基础型课程

语文

4+2

4+2

4+2

4+2

数学

4+2

4+2

4+2

4+2

英语

4+2

4+2

4+2

4+2

政治

1

1

1+1

1+1

科学

2

2

物理

2+2

2+2

化学

2+2

生命科学

2

社会

2

历史

2

2

地理

2

2

音乐(艺术)

1

1

1

1

美术(艺术)

1

1

1

1

体育与健身

2

2

2

2

劳动技术

1

1

1

信息科技

1

1

心理健康教育

1

(2)

拓展型课程

学科活动

2

2

2

2

主题教育

1

1

1

社会实践

1

1

1

1

(3)

探究型课程

课题研究

2

2

2

2

(4)

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

4

4

4

4

在本课程教学计划中,需要作出说明的是:

1、学校现有基础型课程18门,其中包含工具类科目三门(语、数、外),自然类科目四门(物、化、生、科学),社会类科目四门(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艺术),心理类科目一门(心理辅导)。

4+2学科中的(+2),语文为阅读、书法课;数学为思维拓展练习指导课;英语为口语课。

18门课程按课程标准要求分年段实施,为学生所必修,学校按计划名副其实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努力促进学生科学、人文、艺术、生心等素养的不断提高。

2、拓展型课程包含学科拓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三块活动,其中学科拓展活动为学生自选内容,可以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课外社团形式组织活动(学校先后成立了文学社、书法社、制作社等近十个课外社团),而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所必须参与。

3、探究型课程:

采用课内外结合,四个年段围绕关注生活、生命、自然、社会四个系列专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该课程方案重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利用本校师资特色,增加了拓展课探究型课程的活动模块,采用了课内外结合的模式,提出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适应学习社会化的能力目标。

从以上课程计划方案的课时数中,我们设置了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75%,其他类型的课占周总课时数的25%左右的比率。

单从数据看,不但基础型课程的占比增加了,而且从实际内容来看,本方案中的基础型课程不仅包含了更丰富的学科,还包含了学科拓展与学科活动课程的内容。

尤其对4(+2)课程中的(+2)课程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向。

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这期间,我校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民防教育》《地震科普教育》等,逐渐形成了本校的科技、体育、艺术的特色。

但课程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让我们的课程实施缺乏针对性,例我们有时大致知道学生是喜欢某类课的,但到底这类课中的哪一学科学生最感兴趣、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如何去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后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预见性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逐步认识到课程改革能否积极、稳妥地推进,其重要的动力措施就是要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暨必须要有创新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案。

(三)第三次修订:

实施注重学业评价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从2004年起,我们研究、制订并实施与三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相对称的学分制评价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相应的评定学分作为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所有课程的总学分,并成为学生是否合格毕业、能否推优与评优等项目的重要依据,从而逐步打破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合理,但又无奈的以一次考试成绩定“终生”,即决定学生升学、毕业与否的格局。

例如:

学分制评价的实施办法中的“课程学分结构”,学生的学分按照课程的不同,分为基础型课程学分、拓展型课程学分、探究型课程学分与思想品德学分四大类。

基础型课程不高于75%,拓展型课程10%左右,探究型课程5%左右,思想品德学分不低于10%。

具体分配如下:

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

总计

学分

120(70.58%)

20(11.76%)

10(5.88%)

20(11.76%)

170

125(71.43%)

20(11.43%)

10(5.71%)

20(11.43%)

175

125(71.43%)

20(11.43%)

10(5.71%)

20(11.43%)

175

120(70.58%)

20(11.76%)

10(5.88%)

20(11.76%)

170

*注:

以六年级为例该年级一学年课程学分是170分,其中基础型课程为120学分,占整学年课程学分的70.58%,拓展型课程为20学分,占整学年课程学分的11.76%,探究型课程为10学分,占整学年课程学分的5.88%,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学分为20分,占整学年学分的11.76%。

我们先后制定了青浦实验中学学生学分卡、拓展型课程学业评价表(分学科、活动二类)、探究型课程学业评价表、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评价表和学生学分奖励方案等评价措施和建立逐步完善教师、家长、社会等群体的评价反馈系统,初步实施后学生、家长、教师等反响较好。

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预设的学校课程计划与相应的评价措施是按照课程→实施→评价流程框图(见图1)有序地进行。

图1青浦实验中学课程、实施、评价流程操作框图

在此流程框图中明确显示,要进一步完善或改进学校课程计划,真正有重要发言权者是学校课程作用的直接对象——学生;学校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他们的感受、想法和建议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我们组织四位老师,分工合作,负责设计学生、教师以及社区人员的调查问卷。

随后,用随机抽样的原则,获得学生、教师的样本群。

由于工作细致到位,样本总体的问卷回收率达92%。

现经初步统计、分析,我们获得以下信息:

有95%教师认为本课程方案是更具有注重过程,降低分数是唯一标准的选拔功能,更体现人本化等优点,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合理、可接受的评价,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持续地发展。

有79%的学生对三类课程的种类,实施策略感到有劲,喜欢、满意,同样在与课程相配套的作业,调查问卷得到类似的印证。

71%学生喜欢学分制或学分与分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学校现行的学分制课程评价制度,而只有仅仅占12%学生说不出理由地还留恋单纯分数评价制,这更说明学分制是深受学生们喜爱,是适合学生的学力实际。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课程计划改革的实施现状是得到大多数学生欢迎满意、大多数教师自主接受,确实使我们内心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继续进行课程改革的信心。

那么,继续课程改革的道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在教师“你觉得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拓展课程能起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的问题时(见图2)。

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探索、拓展课程在发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总感到在培养学生个性(或特色)方面似乎不够明显的,也就是说我们设置的探究型、拓展型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这可能为我们继续改进课程计划找到了方向。

课程改革的实践在不断告诉我们,单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课程计划,如缺少与之相适应或配套的师资队伍,那极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和南橘北枳的结果。

为此,由于区教育局领导持续坚持“强队伍”的各项优惠政策,使我区师资队伍的素质发生变化。

同样,近年来,我们学校一是连续不断进了几十名具有各类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新教师,使教师队伍的年龄、心理、文化等结构方面发生自然的变化;二是邀请区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名师进行本土化的校本培训,有计划地促进教师共性素质的良好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广泛开展校本研究、教育科研等活动,有目的地提升教师个性化的素质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发展呈显出可喜的趋势。

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对2001年学校三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感到基础型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基础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共性需求,缺乏有针对性学生个性的激发与培养。

为此我们就加强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加强非限定课程种类的设置(见图3)。

 

这样,就给我们学校进一步课程改革或修订课程提供了既遵循国家的课程指导思想,又贴近学生实际,更是可行的新思路。

(四)第四次修订:

构建关注“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课程计划方案。

2009年9月我校迁入新的校址,教学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继续在学校“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根据学校当前环境条件、初中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学校新一轮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程形态、发展性学业与评价制度等内涵为主要抓手,全力构建支撑学生发展的培育体系,即培养全体学生个性突显、人格健全、全面和谐、终身发展)、教师发展目标(学校将以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学校强师工程的推进,学科项目工作室的引领等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理想与态度、专业知识与理论、专业能力与技能的发展。

为每一个孩子都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提供师资的保障)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学校课程计划的宗旨;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学校全力构建既为所有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经历,又能满足所有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学校继续改革的课程计划。

(其中拓展、探究部分见表3)

表3青浦区实验中学拓展、探究型课程计划(2010年方案)

课程科目

周课时

备注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展型课程

学科类

限定

5

3

4

4

非限定

2

2

主题教育

1+1

1+1

1+1

1+1

1节为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1节为学校或年级综合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探究型

课程

课题或

项目研究

1+1

1+1

1+1

1+1

其中1节为课内指导课,1节为学生小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

广播操、眼保健操、

体育活动

每天45分钟

周课时数

10

8

7

7

该课程方案是依据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和学校办学实际和特点而形成。

学校全年各安排一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活动。

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限定性学科课程。

对于非限定性学科课程,学生依据本人兴趣、个性特点可以自由选择参加。

每学期,都会开设如“乒乓”“、“管乐”、“国画”、“机器人”、“小发明”等五十多种拓展型课程,同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成立了“晨韵艺术团”、“墨香书画社”“晨光摄影社”“灵之窑陶艺社”等十多个学生社团。

[以拓展型课程为例(见图4)]

图4青浦区实验中学2010学年度学科类拓展型课程安排图

从新的课程计划方案课时数中,我们的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69-79%,其他类型课占周总课时数的20%以上,同时在2004年的课程计划基础上,加强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加强非限定课程种类的设置,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现课程方案的语言表述更加精准,有利于对教师教学的直接指导;十分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适当增加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出现了一批富有个性特色的学生。

如在全国首届数理化竞赛-数学建模比赛中,我校有15人次获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其中一位同学荣获了全国金奖,另有两位学生分别获得铜奖;有两位同学获得了全国数理化竞赛-物理应用比赛一等奖。

每年,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技类获区级及以上奖项各有百余项,目前有师生专利作品二十多个。

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被教育部、文化部授予美术教育杰出贡献奖等等。

我校的曹子安同学是第四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获得者,在他领奖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通过本次的活动,充分体验到发明的艰辛、苦恼,但我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使自己学到许多新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了钻研科学知识的信心。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学校——青浦区实验中学,为我们在七年级设置了以《民防》为专题的研究课,而且配备了让学生制作模型的综合实验室,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浓厚的科技创造的氛围,感谢张东明老师放弃众多节假日,对我进行的悉心指导。

我为自己是“实验”的莘莘学子而感到幸运与骄傲!

三、结果与反思

在制定课程计划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1、强化对新课程规划的实施与管理;2、建立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制度与机制;3、深入项目工作室与校本研修制度建设;4、确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5、继续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手段等措施,使之有力地保障学校课程计划的顺利有序地实施,同时定期运用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有效方式,及时获取课程计划实施过程的信息,真正做到不断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期望形成一个学生、家长、社会、教师都认可、欢迎的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学校课程计划。

但事实上,我们发现愿望是美好的,具体事实过程中的困难是随时存在的。

如课程的成熟度,证据搜集上的准确度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目前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

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

我们实验中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尽管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认为只要能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坚持不懈,在上级领导、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期望能获得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计划和实施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合格、创新人才作应有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