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013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永远的三峡福兮祸兮文档格式.docx

  郑守仁院士表示,在三峡工程批准建设之前,已就三峡工程对当地动植物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严格论证。

  目前,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的危险。

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植物界的大熊猫”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三峡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长江三峡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经理张国禹介绍,为了挽救三峡库区濒危及特有物种,三峡集团把生态价值与环境保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已经引种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24个品种,共计13000多株苗木。

  国家相关部门的监测资料也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参与三峡工程专项验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专家曹文宣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导致坝上库区由流水变为静水,并且水深对光线、溶氧等生态条件发生变化,对原有底栖生物、流水鱼类产生了一定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迁变过程,但整体上未超出预期。

  长江水利委员会介绍,自2011年开始长江防总对三峡水库连续三年实施了生态调度试验,为长江主要渔业资源四大家鱼创造产卵条件,调度达到预想效果,四大家鱼“鱼卵汛”多次出现。

  焦点三:

三峡工程难解泥沙淤积问题?

  对水电工程而言,泥沙淤积容易导致水库库容不断减小,进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

三峡水库如何解决这个水电站“致命难题”,泥沙淤积的现实情况如何?

  三峡集团介绍,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创新采取了“蓄清排浑”方式蓄水——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极大减少了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2012年以来,三峡集团还采取库尾减淤调度、沙峰调度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了库尾及库区泥沙淤积,有利于水库更长时间保持有效库容。

各重点河段冲淤形势及河道演变也符合前期预测成果。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显示,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

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说,“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亿立方米的库容量。

黄万里教授的超级惊人预言:

中国三峡大坝将被炸掉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万里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万里的离世意味着,在国内重大水利工程讨论上,另一种声音的消失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时5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90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

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出生,2001年8月27日去世。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着名水利工程专家。

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

9月4日的追悼会上,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在国内水利学界,多年来,黄万里代表着科学家的良心。

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

在他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这种性格得到了体现。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

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

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孤身反对三门峡工程,被划为“右派”

1957年上半年,三门峡工程即将开工。

黄万里在水文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了他对三门峡工程的看法,一是水库建成后很快将被泥沙淤积,结果是将下游可能的水灾移到上游成为人为的必然的灾害。

二是所谓“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毫无根据。

因为黄河下游河床的造床质为沙土,即使从水库放出的是清水,也要将河床中的沙土挟裹而下。

在课堂上,他对“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甚为不屑,使人觉得这种说法实出于政治阿谀而缺乏起码的科学精神。

早在1956年5月,黄万里就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了《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

这篇文章刊于《中国水利》1957年第八期,并收入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资料汇编》(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印)。

意见书全面否定苏联专家关于三门峡水库的规划,而不是只在个别问题上持不同意见。

在反右期间,向一个党支部书记提意见就是“反党”。

指名道姓地说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不正确”。

光这一句话就够右派了。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

1960年6月高坝筑至340米,开始拦洪,同年9月关闸蓄水拦沙,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

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这一切不几乎都在黄万里的预见中吗?

其实,黄万里只是本着科学家的良知,说出了关于黄河及泥沙与三门峡大坝问题的科学的真话,可是他被非民主决策击败了,他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于是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两洞四管”方案确立。

改建的四条钢管于1966年7月投入运用,增建的两个隧洞分别于1967年8月、1968年8月建成,水库淤积开始减缓,排沙能力依然不足,潼关以上河床“翘尾巴”淤积还在继续。

事实虽证明真理在黄万里一边,但令人伤心的是,有些人反而迁怒于提出正确意见的黄万里。

1961年,黄万里“奉命在密云劳动,与昌黎民工同居同食同劳,所居半自地下掘土筑成。

”“文革”中更贬他到三门峡挖厕所以示惩罚。

三门峡工程的一切问题和灾难都按黄万里的预言来了。

我们从这一重大失败中总结教训,可以使我们获得大量思想资源。

但传统文化的惯性却导致一些人要隐瞒真相,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为自己、为大人物、为尊者,文过饰非。

六次上书中央谈三峡问题

1980年2月26日,在度过了22年半的右派生涯后,黄万里终于获得了右派“改正的决定”。

决定只有短短几行,称:

“黄万里同志原划右派问题属于错划。

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予以改正。

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二级教授的工资待遇。

经历了20多年的冤屈镇压,黄万里仍没学会看政治风向表达学术观点。

从上三峡大坝的消息传出后,黄万里就先后给众多国家领导人上书,不遗余力地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

他认为:

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

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泸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

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

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

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益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

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

黄万里预言:

“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同时,他还指出,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悬崖勒马、重新审查,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黄万里教授没有被邀请参加工程论证。

黄万里数次给中央领导人和政治局,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家监察部写信,痛述三峡工程的危害。

要求中央决策层给他半个小时的时间,陈述为什么三峡工程永不可建的原因。

但没有答复。

黄万里晚年病重昏迷中仍喃喃呼出:

“三峡!

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

”2001年8月27日,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黄万里报憾辞世

“圣人出,黄河清”是封建时代的人文思维,带有谶纬迷信色彩,在严肃的科学论证面前,本来上不得台面。

但当时的某些参与决策者,竟然将这种腐朽观念奉若神明。

苏联专家不会懂得这个掌故,肯定是中国人才会搬出这种错误的人文思维作为武器,为错误的技术思维开路。

该工程当时没有问责制,如今要想问责,主要决策者已经不在了,剩下几个技术官僚和科学“泰斗”,在责任上“顾左右而言他”,肉烂嘴不烂。

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

国家机器需要“标准件”,“独立思想者”如黄万里教授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纷纷落马,或被弃置不用,形成了人才选拔上的“精英淘汰制”,这就为好用听话的“标准件”入选创造了条件。

经过“文革”对文化、道德的摧残,急功近利的技术思维逐渐占据上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门峡工程不足四年就现世现报,水利工程逐渐变成了“水害工程”。

在难以逆转的生态灾害形成之后,如何恢复生态,能否拆除这个废物,就成了谁也负责不了的“老大难”。

谁又能够想象,将来三峡工程正式退休以后,后代子孙该如何为它老人家送终?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

“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

”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

”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今三峡工程竣工,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

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编者按:

指2005年,下同)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

“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

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

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

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

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

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

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今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

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附录:

黄万里的简介

黄万里是着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

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

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

黄万里历经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

本书收集资料历时2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五周年、八月二十日是九十五岁冥诞的纪念日。

黄万里教授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并不是因为他是头长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对中国水资源的正确评价。

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

在中国,大家都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又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都是最有学问的人,要是两院院士,那更是了不得了。

事实是,在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他们都不是院士。

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原清华大学水利系黄万里教授,他们都是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但都没有院士的头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给中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问题,现在大家都有认识——错批马寅初,“多生几亿人”。

当时和马寅初教授有同样意见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但是在政治高压下,能坚持自己观点、敢于说实话的,只有马寅初教授一人。

黄万里教授生前曾说过:

“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

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

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

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一九五七年,黄万里教授舌战群儒七天,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

难道别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知道泥沙会在水库淤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书的权利。

一九九二年后,黄万里教授六次给中央领导写信,陈述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

难道别的科学家就不知道泥沙砾石首先是在水库尾部淤积,会淤塞重庆港,会加大水库的水力坡度,会淹没重庆部分市区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

可惜他的正确理论没有因为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彻底失败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错误而树立起来,中国政府还在继续错误的水利政策。

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上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马寅初教授和黄万里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是斗士,是英雄!

中国水生态环境到如今这个地步的原因

对于黄万里教授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意见,读者了解比较多。

对于他的水利理念和水资源的评价,大家了解得比较少。

要了解黄万里教授的水利理念,要从中国水生态环境谈起。

中国现在的水生态环境如何?

有人曾这样总结过:

患水多(洪涝灾害),患水少(旱灾),患水脏(污染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女士重复了这句话,便成为官方的版本。

其实水生态环境的现状是:

河流正在和已经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湖泊在消失或是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海洋污染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受严重污染……一句话,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面临死亡的威胁。

那么中国五十多年前的水生态环境又是如何呢?

江曾经说过,他在上海上大学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苏州河的水还是干净的。

胡也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经常在泰州城河里游泳。

可见那时的小生态环境比现在好许多。

为什么经历了五十多年后,中国水生态环境会有这样悲惨的结果?

原因之一“不听黄万里的话,毁了中国的母亲河”。

如今中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将危害子孙后代。

水利理念的错误,对中国水资源的错误评价,导致了错误的水利措施;

错误的水利措施,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中国的水利是江河湖泊开发过度而保护不足。

有人把百分之十五作为自然河流开发的上限,英国的水资源学家罗宾.克拉克则认为,自然河流开发程度百分之五——十,不会发生问题。

欧洲河流开发程度一般都保持在这个标准之下。

中国的河流,开发程度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如黄河、海河、辽河等,开发程度越高,患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就越严重。

近年来,在长江的开发速度加快,二○○六年长江被列为世界上受破坏最严重的河流。

这种对水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恐慌和对自然的过分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吗?

在中国,一谈到水资源,就会冒出这样的论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

这个论点构成了中国许多水利工程的理论基础,比如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调水工程等等。

什么是水资源?

如何计算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

张光斗先生在《我国水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和陈志恺合作)一文中,将水资源定义为该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中国的水资源为二八一○○亿立方米,总量占世界六分之一。

但是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亩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三。

根据张光斗先生的这个定义,对中国各河流流域、各省市的水资源进行了计算。

这个水资源量的计算也就成为国家众多重要决策的基础。

为了解释这个水资源的定义和计算是错误的,在这里先提两个最简单的问题,请读者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和上海比,哪个城市的水资源多?

第二个问题是,江苏和新疆比,哪个地区的水资源多?

根据上述定义,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是四十点八亿立方米,而上海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二六点九亿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比上海多一三点九亿立方米,约是上海的一倍半。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三七五点七立方米,而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二○一点二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比上海多一七四点五立方米,是上海的一点八七倍。

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是八八二点八亿立方米,而江苏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三二五点四亿立方米,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比江苏多五五七点四亿立方米,约是江苏的二点七二倍。

新疆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五七七三点七立方米,而江苏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四八○点九立方米,新疆的人均水资源比江苏多五二九二点八立方米,是江苏的十二倍!

(刘昌明、何希吾等:

《中国二十一世纪水问题方略》,以上资料为一九九六年数据)

人们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数据: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八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

但是为什么不报道,从同样的水资源计算出发,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十二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四十五分之一?

人们知道新疆是干旱地区,有许多沙漠,而江苏是水乡,河流湖泊众多,怎么可能江苏的水资源少,条件差,新疆的水资源反而多,条件反而好?

如果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的定义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需要的不是南水北调,而是北水南调了,因为南方的上海比北方的北京更缺水,江苏比新疆更缺水。

更没有从长江通过五条渠道(东线、中线各一条,西线三条)向北方调水的道理,因为不但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少,就是安徽、湖北也在全国水平之下。

“中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

一反“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观点,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和《论降雨、川流和水资源的关系》中提出:

“我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其时空分布也较合适。

这可以从水文气象原理、实测有效雨量和引用川流,及人口实用水量统计几方面来证明。

我国在各地区耕地上无霜期内所利用的有效雨量与引用川流量所合成的水资源总和,在全球为第一,所谓第六位是指剩余的川流。

黄万里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了水资源定义的三大错误:

第一:

只计算地表径流和地表径流形成的地下水,而忽略降水的作用;

第二:

忽略水和热、光、土壤等条件的空间和时间的组合;

第三:

忽略客水的作用。

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一文中通过中国和欧美的对比,给读者一副清晰的图像:

“我国东部平原是广阔的可耕地,在北纬二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近海降水量自二千毫米向北递降至五百毫米。

北京处北纬四十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有六百毫米左右,对比西欧北纬五十度上下的西欧各国首都,巴黎六百毫米,伦敦、柏林、华沙、莫斯科五五○毫米,大致相近,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平原的纬度较低之故,而北纬四十度的马德里也只有四二五毫米,再南上海增至一千毫米,香港、广州约二千毫米,雨量之多更非欧洲各国可比了。

至于东京有一七五○毫米,因它原属岛国;

美洲西岸的温哥华有一○五○毫米,旧金山只有五二五毫米,大陆中部的丹佛只有三百毫米,东岸的纽约则有一○七五毫米,因其濒临大海,地近半岛之故。

印度德里处北纬二十八度,也只有六五○毫米。

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濒海,北纬三十度,稍北于我广州,也只有六五○毫米。

所以,对比世界各地,我国的水量是丰富的,主要是地理位置,濒海地纬较低,至于比纬度相近的各地雨量也较多,则另有其他原因。

德国莱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人口密度和中国长江三角洲相仿,年降雨量和北京相仿,同属于半湿润地区,却不曾有如北京的缺水情况。

虽然北京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北京二○○○年的人均生活用水每人每天三二二升,是德国一二九升的二点五倍。

北京地区的降水量为九十九点九六亿立方米,而计算为水资源的只有四十点八亿立方米。

在中国用水的三大项目(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农业是最大一项,就是北京也是如此。

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一部分被农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后蒸腾,这是农业用水的一个大头,虽然未形成地表径流,但这也是水资源一部分。

黄万里教授指出,中国的降水大部分发生在夏季气温高、作物盛长的时期,而很少发生在冬季有霜期,作物不生长的时期,这就是水资源年内分布得合适。

对比与华北平原同纬度欧美国家,降雨在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冬季降水不少,但在有霜期,农作物不生长。

所以在这些国家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

而中国的水、热、光、土壤条件的结合,可以一年两熟。

所以说,我国水资源不但总量丰富好,而且年内合适的不均匀分布也好。

当然黄万里教授也指出了中国春夏交际之时,降水不足的缺憾。

水资源条件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人类在别的星球上寻找生命,首先是寻找在那里是否存在水。

非洲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那里是尼罗河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但是按照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定义,那里的水资源条件是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