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35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docx

文化与生活知识体系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观点提示:

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如:

石头≠石牌。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但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②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如:

我去商店购买东西);

③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

进行人大代表选举);

④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与文明含义接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背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上的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观点提示:

(1)文化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国怎么应对?

(1)我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3)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自己可以增加其他内容)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背上)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观点提示:

①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3、(准确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2)深远持久的影响。

观点提示: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背上)中小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1)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

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背上并准确理解)优秀的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激发人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

观点提示:

综合运用本单元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国际竞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背上并准确理解)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背上并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背上并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观点提示:

①为什么要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现现实中,民族文化起飞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

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观点提示:

1、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背上并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

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正确做法: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观点提示:

中外互办文化年:

实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①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②通过文化年举办,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政治意义与国际影响与竞争等。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1、(背上)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观点提示:

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包括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背上并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方式的变革,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理解并背上)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理解)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创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的时候,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推陈出新(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

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

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什么?

------汉字和史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观点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具有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时期产生了宋明理学。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独树一帜,风骚的表现——独特性: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

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背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意义是什么?

①得益于他所有的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5、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地位)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意义)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

1、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观点提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2、(背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或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精神说永不泯灭。

4、(背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观点提示:

(1)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它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正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5、为什么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它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6、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例如,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

7、(背上)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重要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必要性)

观点提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8、(背上)怎样弘扬和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即: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

观点提示: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之核心。

(2)二个核心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

色彩斑斓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3)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

3、(背上)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影响)

(1)“喜”的表现: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的表现:

(“忧”的原因: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①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

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4、(理解)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文化市场)的发展

(1)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具有双重影响,应辩证地分析,把握其主流。

(2)如何解决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和政府: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传媒等思想文化阵地,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③政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规范文化市场秩序;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需求。

文化从业人员和单位:

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诚信经营,创建文明行业。

公民:

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

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大众文化的标准: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大从文化需要

①特点: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原因: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③态度:

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

三、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1、落后文化:

(1)含义:

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2)表现:

常常以传统习俗表现出来。

(3)态度: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