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421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37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docx

《经络腧穴学》实验指导

 

《经络腧穴学》

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

针灸推拿专业(三年制专科)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教研室自编教材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编写说明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

经络与腧穴二者相辅相成。

针灸临床必须以腧穴作为治疗点,而辨证选穴则必须以经络为指导。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络的分布、常用腧穴的位置、主治、刺灸方法等内容,为学习今后临床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划经点穴操作是每个针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针灸推拿专业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本课程,共计88学时(含理论60学时,实训28学时),实训方法主要采用教师指导实际划经点穴、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动手能力。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以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用来指导学生的训练。

老师根据此要求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实验课及业余时间,按步骤进行训练。

本实训大纲为首次制订,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尚有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加以调整和完善。

 

针灸学教研室

2010年12月

 

实验一督脉分布和腧穴1

实验二任脉穴分布和腧穴5

实验三手太阴经的分布和腧穴7

实验四手阳明经的分布和腧穴10

实验五足阳明经的分布与腧穴14

实验六足太阴经的分布与腧穴20

实验七手少阴经的分布与腧穴24

实验八手太阳经的分布与腧穴26

实验九足太阳经的分布与腧穴29

实验十足少阴经的分布和腧穴37

实验十一手厥阴经的分布和腧穴39

实验十二手少阳经的分布和腧穴42

实验十三足少阳经的分布和腧穴45

实验十四足厥阴经的分布和腧穴50

实验十五经外奇穴52

 

实验一督脉分布和腧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脉循行体表分布规律。

2、掌握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13个重点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3、熟悉悬枢、中枢、脊中、筋缩、神道、脑户、强间、后顶、前顶、囟会、兑端、龈交13个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验学时】1学时

【实验内容】

督脉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后正中线和头正中线上。

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循行于腰背项部正中,上巅顶,前额正中,下鼻柱,经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交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解剖标志有:

尾骨,髂嵴高点,脊椎棘突、第七颈椎棘突、后发际、前发际、人中沟等。

督脉腧穴从长强——龈交共28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尾骶部1穴(长强),腰部2穴(腰阳关、命门),颈部1穴(大椎),头部4穴(哑门、风府、百会、上星),面部1穴(水沟)。

1、长强(DU1)络穴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1)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2)癫狂痫。

(3)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不灸。

2、腰俞(DU2)

【定位】俯卧位。

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

(1)月经不调,痔疾。

(2)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3)癫痫。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可灸。

3、腰阳关(DU3)

【定位】俯卧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2)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DU4)

【定位】俯卧。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

(2)腰脊强痛,手足逆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至阳(DU9)

【定位】俯伏坐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胸胁胀痛,黄疸。

(2)咳嗽,气喘。

(3)背痛,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6、大椎(DU14)

【定位】俯伏坐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热病,疟疾

(2)咳嗽,气喘,骨蒸盗汗。

(3)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

(4)癫痫,风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7、哑门(DU15)

【定位】正坐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主治】

(1)暴喑,舌强不语。

(2)癫狂痫,头痛,项强。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可灸。

8、风府(DU16)

【定位】正坐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现,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

(1)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

(2)癫狂,中风。

【刺灸法】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可灸。

9、百会(DU20)

【定位】正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1)头痛,眩晕,健忘,不寐,中风失语。

(2)癫狂,脱肛,泄泻,阴挺。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0、上星(DU23)

【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

(1)头痛,目痛,鼻渊,鼻衄。

(2)癫狂,疟疾,热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1、神庭(DU24)

【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

(2)鼻渊,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2、素髎(DU25)

【定位】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

(1)鼻渊,鼻衄,喘息。

(2)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13、水沟(DU26)

【定位】仰靠坐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1)头痛,晕厥。

(2)癫狂痫,小儿惊风,口角喎斜。

(3)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近切),不灸

实验二任脉穴分布和腧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脉循行体表分布规律。

2、掌握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膻中、天突、承浆9个重点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3、熟悉会阴、曲骨、石门、水分、上脘、阴交、建里、下脘、鸠尾、中庭、紫宫、玉堂、华盖、璇玑、廉泉16个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验学时】1学时

【实验内容】任脉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循行于腹、胸、颈前正中,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解剖标志有:

耻骨联合上缘,脐中,胸剑联合,两乳头中点,胸骨上窝,舌骨体,颏唇沟等。

任脉的腧穴从会阴——承浆共24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腹部5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胸部2穴(膻中、天突),颈部1穴(廉泉),面部l穴(承浆)。

1、中极RN3膀胱募穴

【主治】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遗精,阳痿,疝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慎用。

2、关元RN4肓之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

(1)虚劳羸瘦,中风脱证,眩晕。

(2)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

(3)腹痛,泄泻。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孕妇慎用。

3、气海RN6肓之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

(1)腹痛,泻泄,便秘。

(2)遗尿,阳痿,遗精,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疝气。

(3)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孕妇慎用。

4、神阙RN8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

(1)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

(2)虚脱。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5、下脘RN10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主治】

(1)腹痛,腹胀,食谷不化,呕吐,泄泻。

(2)虚肿,消瘦。

6、中脘RN12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

(1)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食不化,泄泻,黄疽。

(2)咳喘痰多。

(3)癫痫,失眠。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7、膻中RN17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1)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

(2)乳汁少,乳痈。

(3)呕逆,呕吐。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8、天突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

(1)咳嗽,哮喘,胸痛。

(2)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

(3)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

9、承浆RN24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

(1)口,唇紧,齿龈肿痛,流涎,暴喑,口舌生疮,面痛。

(2)消渴,癫痫。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实验三手太阴经的分布和腧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脉循行体表分布规律。

2、掌握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等7个重点穴的定位和取穴法。

3、熟悉云门、天府、侠白、经渠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验学时】1学时

【实验内容】

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循行在上肢内侧的前缘,经鱼际部止于手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少商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肌腱,肘横纹,桡骨茎突,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赤白肉际,指甲角等。

分布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从中府——少商共11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胸部1穴(中府),前臂部4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手部2穴(鱼际、少商)。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跟前下中线6寸。

【主治】

(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咽喉痛,腹痛。

(3)呕吐,浮肿。

(4)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2、尺泽(LU5)合穴

【定位】仰掌,微屈肘。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

(2)咽喉肿痛。

(3)急性腹痛吐泻,小儿惊风。

(4)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孔最(LU6)郄穴

【定位】微屈肘,掌心相对;或伸前臂仰掌。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鼻衄,热病无汗。

(2)痔血。

(3)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

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痛。

(2)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牙痛。

(3)外感头痛,项头痛,项强痛。

(4)腕痛无力。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3-0.5寸;可灸。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

【定位】伸臂仰掌。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1)外感,咳嗽,气喘,咯血。

(2)胸痛,咽喉肿痛.

(3)无脉症。

(4)手腕痛。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6、鱼际(LU10)荥穴

【定位】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

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1)咳嗽,咯血,发热。

(2)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3)乳痈,掌中热,小儿疳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7、少商(LU11)井穴

【定位】伸拇指。

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鼻衄,高热,中暑,呕吐。

(3)癫狂,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4)指肿、麻木。

【刺灸法】向腕平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实验四手阳明经的分布和腧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脉循行体表分布规律。

2、掌握商阳、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肩髃、臂臑、扶突、迎香12个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3、熟悉二间、上廉、下廉、手五里、肘髎、巨骨、天鼎、禾髎8个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验学时】1学时

【实验内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商阳穴,经食指桡侧,循行在上肢外侧前缘,上肩、颈,至面颊,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

指甲角,第一、二掌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腕背横纹,肘横纹,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鼻翼,鼻唇沟等。

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从商阳——迎香共20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手部3穴(商阳、合谷、阳溪),前臂部3穴(偏历、手三里、曲池),上臂部1穴(臂臑),肩部1穴(肩髃),面部1穴(迎香)。

1、商阳(LI1)井穴

【定位】伸食指。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2)热病,昏迷。

(3)手指麻木。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三间*(LI3)输穴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

(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2)身热,腹满,肠鸣。

(3)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合谷*(LI4)原穴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

(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

(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4)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4、阳溪*(LI5)经穴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

(2)臂腕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偏历(LI6)络穴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

(1)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

(2)臂腕酸痛。

(3)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6、温溜(LI7)郄穴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

(1)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吐舌。

(2)肠鸣腹痛。

(3)肩臂酸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7、手三里(LI10)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

(1)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

(2)腹痛,腹泻,腹胀。

(3)齿痛颊肿,失音。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8、曲池(LI11)合穴

【定位】侧腕,屈肘。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1)瘾疹。

(2)半身不遂,手臂肿痛无力,瘰疬。

(3)热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

(4)高血压,头痛、眩晕、癫狂。

(5)腹痛吐泻,痢疾,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9、臂臑(LI14)

【定位】正坐,自然垂上臂。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

(1)肩臂疼痛,颈项拘挛。

(2)目疾,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1)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臂臑、内关、合谷等穴,对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等均有良好镇痛效果。

(2)针臂臑等穴的镇痛作用在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后明显下降,提示其针刺(电针)镇痛作用与下丘脑外侧区有关。

10、肩髃(LI15)手阳明、阳蹻交会穴

【定位】外展上臂平肩。

肩臂活动困难者可自然垂臂。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简易取穴:

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1)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周炎,臂神经痛。

(2)上肢不遂。

(3)瘾疹,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11、扶突(LI18)

【定位】正坐微仰头,或仰卧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主治】

(1)咳嗽,气喘。

(2)咽喉肿痛。

(3)暴喑,吞咽困难。

(4)瘿气,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2、迎香(LI20)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

(1)鼻塞,鼽衄,鼻息肉。

(2)口喎,面痒。

(3)胆道蛔虫。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平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实验五足阳明经的分布与腧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脉循行体表分布规律。

2、掌握足阳明胃经45个穴位的位置、特定穴属性。

3、掌握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气冲、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20个重点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4、熟悉巨髎、人迎、乳根、水突、气舍、缺盆、气户、水道、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大巨、髀关、阴市、条口、冲阳、陷谷25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法。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眼眶下缘的承泣穴,经嘴角旁,至下颌角前,一支向上经耳前,至额角(头维穴)。

另一支从下颌角前向下过颈部,经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循下肢外侧前缘下行,走足背,止于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解剖标志有:

瞳孔,眼球,眶下缘,眶下孔,口角,咬肌,颧弓,下颌骨(下颌切迹),额角发际,胸剑联合,肚脐,耻骨联合上缘,髂前上棘,髌底,胫骨前嵴,足背踝关节横纹,拇长与趾长伸肌腱,足二、三趾间的纹头。

分布于胃经上的腧穴,从承泣一一厉兑共45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头面部6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腹部3穴(梁门、天枢、归来),大腿部2穴(伏兔、梁丘),小腿部4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足部2穴(解溪、内庭)。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1、承泣(ST1)

【定位】正坐或仰靠,仰卧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1)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2)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2、四白(ST2)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

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

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主治】

(1)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

(2)口眼喎。

(3)头面疼痛。

【配伍】

(1)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2)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3)配涌泉、大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眩、胆道蛔虫等病。

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3、地仓(ST4)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

(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4、颊车(ST6)

【定位】正坐,或仰卧。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1)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2)齿痛,颊肿,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0.7寸;可灸。

5、下关(ST7)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耳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

(1)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

(2)口眼喎斜。

(3)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头维(ST8)

【定位】正坐或仰卧。

在头侧面,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

(1)头痛。

(2)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

【刺灸法】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

7、梁门(ST21)

【定位】仰卧。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

(2)腹胀,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8、天枢(ST25)大肠募穴

【定位】仰卧。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

(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

(2)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

9、归来(ST29)

【定位】仰卧。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1)少腹疼痛。

(2)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10、气冲(ST30)

【定位】仰卧。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1)少腹痛,腹股沟疼痛。

(2)疝气,外阴肿痛阴痉中痛,阳痿。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宜灸(《针灸甲乙经》说:

“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

11、伏兔(ST32)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

(1)腰膝冷痛。

(2)下肢麻痹。

(3)疝气,脚气。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12、粱丘(ST34)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

(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2)下肢不遂。

(3)胃痛,乳痈。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3、犊鼻(ST35)

【定位】正坐屈膝约90°。

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2)脚气。

【刺灸法】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可灸。

14、足三里(ST34)合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