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57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苏轼词两首

2.根据语境解释相关词语的含义

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能力

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背景,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

目标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

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

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

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往往不为格律所束缚。

苏轼在玉堂日,有位幕僚善唱词,苏轼问他:

“我词何如柳七?

”那位幕僚答道: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色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位幕僚的话也是对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之区别的形象注解。

2.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一、字音识记

1.公瑾(jǐn)   2.还酹江月(lèi)   3.樯橹(qiáng)

4.吟啸(yín)5.一蓑烟雨(suō)  

二、词语解释

1.大江东去     大江:

长江

2.故垒西边故垒:

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卷起千堆雪雪:

浪花

4.雄姿英发发:

勃发

5.羽扇纶巾纶巾:

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6.樯橹灰飞烟灭樯:

挂帆的桅杆

橹:

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

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7.一尊还酹江月尊:

同“樽”,酒杯

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已而遂晴已而:

不久,过一会儿

9.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

吟咏长啸

10.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11.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

形容略有寒意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2.《定风波》

定风波

二、把握文章主旨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古迹赤壁极其壮美的景象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定风波》

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筛选相关诗句,分析诗中周瑜的形象。

答:

 

提示:

诗句

形象

总结

小乔初嫁了

风流潇洒

是个风

流人物

雄姿英发

有气魄

羽扇纶巾

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智大勇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提示:

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其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对江抒情的壮怀,气势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3.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提示:

(1)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2)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

(3)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是相互映衬。

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3)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4)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4.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提示:

本词通过对赤壁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尽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

二、阅读《定风波》,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

 

提示:

闲适、轻松、自如。

6.“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

 

提示:

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7.这首词与《念奴娇》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

 

提示:

不同。

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此答案为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8.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

“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

 

提示:

作者特别喜爱这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

诗中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销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经过阵阵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

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

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

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苏轼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家,《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词就抒发了词人旷达豪放的情怀,但是有些人评论说两首词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些消极,与全词的感情基调不合。

你是怎样看待的?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我觉得苏轼若不消极都不正常。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能无怨乎?

现在,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观点2)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苏轼也不能例外,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虽然词中抒写的是

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放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的作品显然不同。

(观点3)我觉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这样理解:

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降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徒劳的。

表现了苏轼对政治风雨的无可奈何。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苏轼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词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衬托手法的运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

“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上片全部内容,引出下片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

下片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境界宏大,格调雄放,气势磅礴,情感跌宕,语言精妙,不愧为词中绝品。

2.使用衬托手法表达主旨

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这首词的映衬有两种。

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的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地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

二者相互衬托,所谓虚实相济。

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谨,与作者巧妙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定风波》

1.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这种整体性的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无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适、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界、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素材主题

认识自我

[课内·提炼]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认识自我的苏轼,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惑,只愿“沧海寄余生”。

知道了“苏东坡效应”,就别被它牵着鼻子走。

既然“身在此山中”,那么不妨跳出去,多听多问,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

[课外·延伸]

1.苏格拉底有自知之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为此,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

然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

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

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2.李小双正确评估自己

李小双曾两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从专业角度看,他的体型并不理想,且力量也不足,而美和力是选拔体操苗子的基本条件。

但李小双并没有向定论低头,没有向权威让步。

他凭借对自己优势的分析和判断,迎难而上。

他认识到自己气质好、训练刻苦、意志坚强,相信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经过艰苦训练,李小双终于用实力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小双高质量地完成“团身后空翻三周”这一高难度动作,成为当之无愧的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得主。

3.名言警句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2)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

结实才能诚实。

——老舍

(3)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了一切。

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你们要永远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

(4)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

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运用·点拨]

要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不断地改造自己,克服头脑中各种非科学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战胜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不断鞭策自己。

人不是完人,总有做错事或犯错误的时候,但只要不断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校正自己的人生航线,不斤斤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人生的天空才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光明!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0分)

一、基础巩固(1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解析:

选D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解析:

选C C项,无活用现象。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3.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解析:

选D A项,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项,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遥望孤城玉门关。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定风波》中“      ,      ”两句写出词人在雨中的行动,展现出词人的旷达。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

    ,

     ,     。

答案:

(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11分)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②弥弥:

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

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

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解析:

选CD 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D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6.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分)

答: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

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任选两点作答,不能只答手法没有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

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曹瞒:

曹操小名阿瞒。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多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

E.下片的结尾,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解析:

选AB A项,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B项,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简略,戴复古的词描写具体生动。

8.此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答案:

同:

都是要用来作反衬。

异:

苏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年老无功;戴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三、语言运用(14分)

9.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行“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的推荐活动,而你推荐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请你写出推荐理由。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突出这首词的特点,不超过80个字。

(5分)

答:

 

 

答案:

苏轼的词,首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这首词用豪壮的情怀抒写胸中块垒,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

10.根据苏轼的词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一个场景。

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50个字。

(5分)

答:

 

 

答案:

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自若,只见江面上火光冲天,曹营的战船顷刻间化为乌有。

(关键词不遗漏,想象合理,尊重历史)

11.在下面的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扩写一段话。

要求不少于80字。

(4分)

第一组:

明月 杨柳 杜鹃——凄婉 哀伤

第二组:

落日 大江 远山——雄浑 壮丽

答:

 

 

答案:

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

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他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

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的清冷光芒,还有月光深处恣肆满溢的眷念。

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啼鸣、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

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余晖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

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伴着达达的马蹄声,朝着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2.掌握词中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能力

目标

1.鉴赏词中的用典

2.理解重要意象的含义

3.学习借古讽今在写作中的运用

情感

目标

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知背景]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被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心境下,辛弃疾登临建康赏心亭,见景生情,以古喻今,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词作,抒发郁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事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