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59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docx

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

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2)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3)子曰: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

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恒(经常)不一见相顾(看)惊疑

B.始悟为(成为)山市以(用)亿万计

C.惟(只有)危楼一座则明(明显)渐少

D.或凭(凭借)或立与世无别(差别)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B.游踪顺序C.时间顺序D.逻辑顺序

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

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

为什么?

10.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1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到为初生阶段;为发展阶段;是高潮阶段。

四.《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A.父异焉        (          )

B.稍稍宾客其父     (          )

C.父利其然也      (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E.邑人奇之       (          )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何特征?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归纳回答。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

________ ②不:

________

③引:

________ ④顾:

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六、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此书为西汉淮南王编著。

成语“”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

七、古诗词阅读

(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D.明月别/枝惊鹊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

篇名作者出处体裁

《观沧海》白居易《全元散曲》元曲

《西江月》马致远《乐府诗集》古体诗

《天净沙秋思》王湾《稼轩长短句》五律

《钱塘湖春行》曹操《白氏长庆集》词

《次北固山下》辛弃疾《全唐诗》

(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西江月》这首词的上阕最后两句倒装,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下阕最后两句也是倒装句,突出了茅店的意外出现和作者的惊喜。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D.《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

(五)、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全诗四句共两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层,侧重写天门山的________景色,后两句为第二层,侧重写天门山的________景色。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________”字,逼真地写出东西两山从江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________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写________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暗切题中的“________”字。

6.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

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8.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

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

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2.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

从诗文中找答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

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

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

14.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

所思之处又在何方?

简要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七年级(上)语文诗词名句背诵 

资料积累: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杜牧的《泊秦淮》: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龟虽寿》:

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本文的成语:

老骥伏枥

8、朱熹的《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本文的成语:

源头活水

9、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检测练习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它是的书。

5.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

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11.《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

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