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69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环境科学导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导论.docx

《环境科学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导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导论.docx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绪论

1.环境:

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1)一个中心(或主体):

通常为人

2)内涵:

周围空间:

人类产生生活的场所。

物质基础:

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

影响因子:

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各种因子。

例如温度,土壤,地形等。

3)环境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哲学定义:

从哲学上,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在不同的学科中,环境一词科学定义的差异源于对主题的界定。

2.科学定义: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事物的总称,即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

环境科学中更多地注重自然环境要素。

3.工作定义:

多出现于各国颁布的环境法规中,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等。

2.环境特性:

1)整体性:

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区域性:

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不同或空间范围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3)变动性:

指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4)稳定性:

相对于变动性而言。

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在自然的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影响。

通常,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5)资源性:

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6)价值性

3.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环境总群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简单的说,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基本成分。

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1)自然环境:

大气、水、生物、土壤

(2)社会环境:

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环境要素(因子)的基本特点:

最小限制律;等值性;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环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4.环境保护的两个里程碑

1)20世纪50年代以后,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的发生,如著名的世界8大公害事件。

当时,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已达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这次会议成为了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称为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

从此,把环境问题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

1972年起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

2)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导致广大公众还是政府官员,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安。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着环保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征途,即要探索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方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会议通过并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5.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

时间

地点

原因

污染物

污染伤害情况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

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

二氧化硫

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

因地处河谷,工厂林立,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

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二氧化硫

4d内使得5911人患病,死亡400人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

美国洛杉矶

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眼病、喉炎和头痛。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

英国伦敦市

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形成烟雾

煤烟

5天内死亡4000多人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

日本四日市

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

全市工厂粉尘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13万吨。

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

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

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统称四日市哮喘病。

水俣病事件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该市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

1956年,水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的病人。

痛痛病事件

1955年至1972年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显增高。

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和胃受损

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和胃受损。

由于患者经常“哎吆—哎吆”地呼痛,日本人便把这种病称为“哎吆—哎吆”病,也就是“痛痛病”。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

日本北九州市和爱知县一带

日本北九州市和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了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多氯联苯混入到米糠油中。

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在各地销售,造成了大批人中毒

多氯联苯

患者一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心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严重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有的医治无效而死亡。

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达到13000人。

用这种米糠油中的黑油饲喂家禽,致使几十万只鸡死亡。

6.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限制阶段

2.“三废”治理阶段

3.综合防治阶段

4.全球环境行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1.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8月5日-20日)是一次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上具有重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

思想上:

召起各级领导和群众(严重性、紧迫性)

政策上:

明确方针、政策。

确定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组织上:

中央、地方开始筹建组织,1974年5月,成立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12.21-1984.1.7)总结十年环保经验、教训,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大政方针:

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即“三同步,三统一”。

③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

三大环境政策: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3.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4)正式提出了新五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物限期治理制度。

老三项制度:

“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放收费”制度。

“三同时”制度:

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新5+老3=8项管理制度

1989.12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1)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资源与环境

1.自然环境:

1)广义的自然环境,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2)科学的涵义,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环境要素,这些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自然环境。

3)它有别于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建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工矿区、农村、社会等环境。

2.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都称为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土地、森林、草场、矿物、太阳能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水资源

1)涵义:

广义上说,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即水资源。

按照这样的理解,自然界的水体既是地理环境的要素又是水资源。

狭义的水资源,不同与自然界的水体,它仅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通常是指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水量(质量)水域和水能资源。

2)特性

①作用上的重要性

②循环上的再生性和补给上的有限性

③时空上的多变性和不均匀性

④利用上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⑤利与害的两重性

4.土地资源

土地:

可认为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土地不等于土壤,包括地上和底下,也可认为是地球表层以上和以下的多种自然资源要素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土地的三个基本属性:

1)位置固定:

是指土地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及一定的形态特征,经纬度、海拔固定,不能移动,只能就地利用。

不能进口,区位优势,当地因素决定土地质量。

2)面积有限:

指非经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有明显的增减,总面积基本不变。

单项用地增加,必然导致其他用地面积的减少,土地利用类型。

3)不可代替:

指土地无论作为环境条件(人类生活基地,动植物栖息地),还是作为生产资料,一般不能用其他物质来代替。

无土栽培难以推广。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1.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地量少,总量占世界的第三位,人均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一。

2.土地类型多样。

由于水热条件的组合复杂,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不同的温度带,不同的湿度带。

3.山地面积大:

我国山地(丘陵、高原)约633.7万平方千米,占66%,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五分之二的耕地和十分之九的有林地分布在山地。

山地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利用不当,易遭生态破坏。

4.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

5.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宜农、宜牧、宜林的土地不多,能开发的大部分被利用。

5.森林资源

森林:

森林是以乔木和灌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森林资源:

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它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现出的变化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百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概念已经成为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简明的科学概况,也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

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得怎样,很大程度上要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否合理来衡量。

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和水平,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三个层次。

7.生物入侵:

从原产地进入一个新的栖息地,通过定居,建群和扩散而逐渐占领该栖息地,具有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入侵具有的特征:

①生态适应能力强。

②繁殖能力强。

③传播能力强

入侵地特征:

①面积较小②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差③缺少能控制入侵物种数量、高专一性的天敌。

8.生物质能:

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特点:

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广泛分布性;总量丰富

9.自然保护区:

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手段。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类型(三类九型):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②野生生物类:

野生植物类型、野生动物类型;

③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

10.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通常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或自然变异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可简称污染。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污染源: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

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

导致环境污染的物质和能量。

来源于自然界的释放,或通过人类活动而产生,进入环境后干扰了环境的正常组成与性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环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

污染物的产生和形成常因为对资源的不合理或浪费利用,许多污染物常为生产中的有用物质。

2.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迁移方式:

机械迁移(大气、水、重力);化学—物理迁移(风化淋溶、溶解挥发);生物迁移

迁移制约因素:

内因—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外因—外界物理化学条件

2)转化: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业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方式:

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

3)污染物在环境的迁移和转化是相伴进行的。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研究的主要内容。

3.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

污染源、大气状态和受体。

形成大气污染的三个过程;污染物排放、大气运动作用、对受体的影响。

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

大气中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NO、NH3、CO、CO2、HF、HCl、C1-Cl2化合,二次污染物SO3、H2SO4

大气中含有化合物来源:

自然源和人为源。

天然源:

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人为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工业材料的燃烧与能源结构(燃料结构)有关。

发达国家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

主要以CO、NOx、碳氢化合物(非甲烷烃)

我国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高硫煤):

颗粒物、SO2、CO2

2.农业污染源:

农业燃料,有机农药

3.生活污染源:

民用炉灶,生活取暖,垃圾焚烧

4.交通污染源:

汽车尾气排放。

主要污染物有CmHn、CO、NOx、微粒(铅污染物,BaP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①引起急性中毒,直至死亡,如一氧化碳中毒等。

②使慢性疾病恶化,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病肾脏病等病人在受污染的大气环境里病情会加重。

③引起身体机能障碍,如使肺气肿病人肺部气体交换量减少,产生血液循环障碍等。

④引起癌变,如城市居民肺癌,肝癌等发病率高于农村,就与城市的大气污染有关,大气中的多环芳烃等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⑤引起其他症状,如刺激感官,导致呼吸困难,危害心、肺、肝、肾等内脏器官。

2.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3.对(工农业)材料的危害:

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4.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小煤炉中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多具有水汽凝结核或冻结核的作用。

这些微粒能吸附大气中的水汽使之凝成水滴或冰晶,从而改变了该地区原有降水(雨、雪)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全球气候变暖等。

4.温室效应

①大气层本身具有的属性,它是确保地球气温总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的保障,而不会出现像其他星球那样的剧烈冷热变化。

②泛指大气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作用)

③现特指大气中某些微量或痕量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的现象。

④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

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约为0.6℃

2.用最先进的气候全球循环模型进行试验证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地表平均升温1.5℃—4.5℃(许多报道结果不同),但区域性气温上升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果,一般结果是:

低纬度升温幅度小,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较大;夏季升温幅度小,冬季升温幅度大;海洋上空升温幅度小,大陆地区升温幅度大。

3.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温室气体:

CO2是最主要的。

还包括CH4、N2O、氯氟烃,常见的有氟利昂、其他的还有CO、O3等。

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CO2来源:

燃料的使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改变并破坏植被的自然排放。

CH4来源:

沼气、稻田、湿地以及工业生产。

CH4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

N2O的来源:

化肥的使用,燃料的使用。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引起气温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太阳活动,陆地形态变化(如火山爆发)、地表反射率变化(冰雪层、沙漠地、水面、植被覆盖等)

人为因素:

城市化、土地利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微量气体等。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1)海平面上升:

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气候带移动:

一般北半球每隔10个纬度温度相差7℃,若全球平均增温3.5℃,则温度带平均北移5个纬度。

到时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变化;干旱、森林面积锐减。

3)影响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等:

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等。

5.水污染:

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水体污染的概念:

水体受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理化性质、生物组成以及底质情况等方面产生了恶化。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

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使水体的原有用途遭到破坏。

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体主要污染物:

1.悬浮物:

使水体变混,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耗氧有机物: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存在,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

4.重金属:

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均已查明是由于汞。

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

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已受到人们的极大地关注。

6.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个主要环境问题。

噪声:

物理学上将节奏协调听起来和谐的声音叫做乐声。

将杂乱无章,听起来不和谐的声音称之为噪声。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活动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基本特点:

1.噪声污染物,属感觉公害,受生理和心理影响

2.噪声污染是暂时的,不会积累

3.噪声的能量最后消失为空气的热量,传播的距离不会太远

4.影响面广

噪声评价指标:

(1)声压:

声波通过介质时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

声强:

在声场中某一点,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穿过的声能,称为声强。

度量声援强弱的物理量。

声功率:

单位时间内声源发射出的总声能称为声功率。

反应声源辐射声能本领的大小,与声压或声强等物理量有密切关系。

(2)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级

(三)噪声级

为了使噪声级=的客观物理量与人耳的主观感觉统一起来,以便以人的主观感觉来评价噪声的强弱,人们对人耳的听觉、声压级和频率三者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既要考虑客观声压物理量,同时考虑噪声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成为噪声级。

1.A声级:

A声级与声压级不同的概念,是噪声计上直接读出,是通过频率计权后的声压级。

2.等效连续A声级:

噪声通常是不连续的,如公路交通噪声,有汽车通过时,A声级较强,反之则A声级较小。

为了合理的评价不同的非连续噪声源的噪声强度,提出了等效连续A声级,即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噪声能量用总的发声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

3.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

用来反映夜间噪声对人的干扰大于白天。

4.统计噪声级(统计A声级):

指某点噪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