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441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后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课标告诉我们:

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1课时:

轴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根据下图中一半的图形,你能猜出图中画的是什么?

(1)你们觉得这些图形美不美,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

请再图中指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的?

2.实验。

(1)如下图(教材第4页),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第4、5题,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轴对称图形图形概念

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两边的图形可以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②轴对称的特征:

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③轴对称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④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先找对称点,再把对称点连接起来。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轴对称

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两边的图形可以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画法:

先找对称点,再把对称点连接起来。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学挂图:

摩天轮、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

①教师:

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②教师:

它们是怎么转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出什么是旋转现象。

(板书课题:

旋转)

(2)教师: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第2、3题,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强调:

在叙述物体旋转时,应说出三要素:

即: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②图形旋转的特征:

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知识位置变了。

③图形旋转的性质:

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读书,图形中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了相同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④简单图形旋转90°的画法关键:

关键是找到并画出关键点,然后按照原图形依次连结所画的对应点。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旋转

顺时针

旋转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逆时针

教学反思:

我了解后发现有的学生顺时针逆时针混淆了,有的确实没有掌握旋转的方法。

但细想想还是在课堂上强调的不够,而我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学的很好,可事实并非如此。

这也提醒我,当课堂上新授的内容大部分孩子都表现的积极时,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将大部分等同于全部,这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去关注一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能这时他还没有真正掌握新知识,仍处于迷茫状态。

 

第3课时:

欣赏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欣赏图案,感受美

出示挂图:

教材第2页的美丽图案。

你有何感想呢?

这些图片利用了我们学习的对冲、平移、旋转的变换设计出来的。

我们就提前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

欣赏设计)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把基本图案进行平移、旋转对称、可以设计简单而美丽的图案。

②设计的步骤:

1、确定要设计的内容。

2、确定运用哪一种变换方法。

3、把想好的设计在方格子纸上画出来。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的步骤

1、确定要设计的内容。

2、确定运用哪一种变换方法。

3、把想好的设计在方格子纸上画出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了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物品,展示是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时间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的吧学生的作品展示、汇报,显得比较仓促。

第4课时:

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展示导入

(1)教师: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下没了的图案,请把你们收集到的图案拿来看一看。

(2)教师:

在生活中没了的图案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继续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课题板书:

欣赏设计练习)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1)根据剪好的图案,判断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①可以根据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案连续做轴对称变换,再与剪出的图案对照。

②可以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平移、旋转,再将最后的结果与剪法对应起来。

(2)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欣赏设计练习

根据剪好的图案,判断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1可以根据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案连续

做轴对称变换,再与剪出的图案对照。

2可以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平移、

旋转,再将最后的结果与剪法对应起来。

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

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欣赏、交流后,我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最美观的图案。

这样学生经历了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对称、平移、旋转制作出复杂图形的过程,这个环节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他们共性的审美观点和个性的审美观点;创作能力也达到提高。

不足的是如果能在学生设计之前加强对他们设计方法的指导。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课标告诉我们: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师:

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师:

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

因数与倍数)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找因数方法:

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找倍数的方法:

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②找一个数的因数不容易漏掉的方法: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③写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三、检测训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因数与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2的倍数有:

2、4、6、8、10…

18的因数有2的倍数有

123

69182、4、6

8、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教学反思: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提问:

12的因数有哪些?

接着再提问:

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

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

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第2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试一试看谁判断得快(教师与学生比赛)

下面的数中圈出5的倍数

253564509758055

48765320892512890

你们可以用计算器,老师用心算比比谁做得快。

老师心算比你们快。

是因为中间蕴含着技巧,想知道吗?

下面我们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都是5的倍数。

②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2的倍数,这类叫做偶数(即双数)另一类不是2的倍数,这类叫做奇数(即单数)

③注意事项:

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0也是偶数,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就是0.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5的倍数

2、4、6、85、10、15、20

10、12、14、1625、30、35、40

18、20、22、2445、50……

……

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是5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整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整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课堂上没有预设之中的得心应手。

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是没有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发言的学生只占了班级学生的四分之三左右。

还有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做练习时仍然有许多简单的题目看错或做错。

这说明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落实的不够好。

 

第3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谁能猜测一下?

师:

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揭示课题)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从个位上的数字看,3的倍数没有什么固定的特征,从0到9都有。

但如果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可以发现每个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正好是3的倍数。

如12中1+2=3;15中,1+5=6……

所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

3、6、9、

12、15、18、21

24、27、30、33

……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在于最后小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

而在练习题方面,也应形式多样化,如用卡片练习判断,或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或先听老师的——这样效率更高,课堂氛围好。

 

 

第4课时:

2、3、5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掌握2、3、5倍数的特征。

2、让经历练习的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练习提高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加深对2、3、5的倍数知识的认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掌握2、3、5倍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2、3、5的倍数的特征有关知识的练习。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是2的倍数;

②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都是5的倍数。

③个位上是0的整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④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2、3、5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①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是2的倍数;

②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都是5的倍数。

③个位上是0的整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④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行巩固。

 

第5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今天有人悬赏100万美元求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歌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麽呀?

有兴趣看看吗?

出示:

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

就这样一句话呀。

你读懂了吗?

你读懂什麽啦?

生:

大于4的偶数能举个例子吗?

      6、8、10……

奇数:

什麽是奇数?

   

素数(质数):

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师:

哦你们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质数与约数有直接关系。

你从那知道的?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概念:

像3、5、7、11、13……这种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像4、6、8、9、10……这种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因为1的因数只有1个,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②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是由它的因数的个数决定的。

③自然数中除了0和1以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

根据质数意义或者排除的方法,我们就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1~20各数的因数的个数

只有一个因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质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合数)

1

3、5、7、11、13、17、19

4、6、8、9、10、12、14、15、16、18、

教学反思:

1、素数和合数分辨不清,51,91被许多学生当成素数;2、写50以内的素数,错得太多,不是多写就是少写;3、与奇数、偶数混合后的判断题出错多。

为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断方法,也要让学生背一背素数表,帮助学生快速辨别素数,还要告诫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和学好的信心。

应再额外教给学生判断素数的简便有效方法:

依次用2、3、5、7、11等素数去除这个数,看有没有余数,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标告诉我们:

加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的建模过程上,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组实物图片。

(装牙膏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近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3、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货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4、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

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①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棱、顶的。

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提醒:

相对的棱长是4条为一组,有3组。

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

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检测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3、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我觉得不必要概括计算公式,学生也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优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解题的速度。

第2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组实物。

(装牙膏的盒子、魔方、正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1、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谁能指出哪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设问导题:

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正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

 正方体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工,写好需要在小黑板写的问题答案,做好汇报的准备。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展示问题答案,说明解题思路,引导其余学生质疑。

3、教师精讲,强调重点、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