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453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docx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

如今,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守在家,交由其它长辈或亲戚朋友抚养,这些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我们所谓的“留守儿童”。

这样,学生在校时就追赶打闹,若老师看见后教育了就没事。

回家后,孩子们就蹲守在电视机前,一直看到长辈呵斥才罢休。

特别是孩子回家后就形成了一种“老师管不着,父母管不着,亲人管不了”的现象。

面对学生的德育问题,学校决定让乡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达到改变学生这一现象的目的。

首先,全校师生齐动手收集乡土文化;然后,师生共同策划该保留哪些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来洗礼师生的大脑,熏陶师生的情趣。

乡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

社会资源(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历史),学校资源(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专长),家庭资源(家长特长、家园环境)。

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

首先因地制宜,丰富教育资源。

根据我们龙山的地域文化,我们把土家摆手舞、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融入课堂。

其次,拓展渠道,使教育形式多元化。

下面我就来具体来介绍融入校园德育课堂的乡土文化:

(一)土家摆手舞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小者数百,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土家摆手舞的基本(九个常规)节拍:

开始(拜火)——1、单摆(8次)—— 2、拜年(5次)——3、撒种(3次)——4、双摆(4次)——5、比脚(4次)——6、擦背(4次)——7、纺纱(4次)——8、抖灰(4次)——9、张翅(4次)——团火(结束)。

(二)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民间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

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

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

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

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三)滚铁环

旧时汉族儿童游戏。

流行于全国各地。

男孩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

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

推铁环是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娱性强,还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荐具有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我们鼓励儿童参加校园内的推铁环活动,在加强安全教育前提下,倡导本地区儿童在田间小路上推铁环。

制法及玩法:

通常是用一根粗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然后用一个半圆的钩作“车把”,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

比谁跑得快时,几个人同时出发,滚着铁环拼命往前跑,快者胜;比谁慢时,停在原地不动,必须保证铁环不倒,时间长者胜。

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

(四)打陀螺

俗称抽“汉奸”。

用木料制成圆锥形,锥底镶嵌小钢珠,或钉上小铁钉,一般高六厘米左右,直径四厘米左右,上顶平面圆锥外体都画上颜色。

杂货铺都有卖的,卖时还要附带一小木棍栓成的小鞭子。

玩时先用鞭绳在陀螺锥体上部圆柱上一圈圈缠绕,越紧越好。

然后,用拇指按住陀螺上面,三四指卡紧、拖住下端,另一只手将鞭子迅速抽动,使陀螺在地面上旋转起来。

也可以不用鞭子,用双手使其旋转,然后用小鞭子抽。

(五)跳房子

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

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近几年来还有演变成飞机形状的。

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形式有两人轮换跳,几个人轮流跳,多人分成两组轮换跳等。

  跳时先将一片状石块或用粗瓦片磨成的圆片(也有用沙包的)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神贯注,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

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过全部方格。

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

如果有人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石块连穿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

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地走出方格。

先完成全套动作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胜者的处罚。

(六)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

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

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剪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连接而成。

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

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

穴不许用手?

雪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

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

“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

”“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孩子们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

(七)打糍粑

享有盛名的土家糍粑,是土家族的传统食品。

过年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吃糍粑,糍粑圆圆扁扁,恰像十五的满月,白白嫩嫩,寓意这年甜蜜、顺利,也会像糍粑的颜色一样,清清白白过活。

糍粑是送情的,一送就是一对,所以有的户打上百斤糯米糍粑。

糍粑打好后以米面壅着,以免干裂,时间长了,糍粑用水泡上,每周换水一次,一直吃到三月间。

吃法有几种,一是烤了吃,一是放油和佐料炒了吃,经过烤或炒,糍粑均发泡起来,十分软和可口。

此种饮食习俗在我们湘西地区尤其盛行。

糍粑的原材料只有一种:

糯米。

每到腊月二十,我们小院就开始泡糯米了,东家伯伯,西家婶婶,常常串门吆喝叮嘱泡糯米的事儿。

糯米要用清水泡,而且必须泡一晚上。

每年母亲都要为泡糯米辛苦半天,糯米在她粗糙的手里搓来揉去,直到搓着米的水不混浊为止,然后倒入水桶用水浸泡。

 糍粑是凭人力打出来的。

打糍粑那天,地坝上聚了好些壮年,围着一个石头做的石窝子旋。

这种石窝子的凹处像个麻雀窝,又大又圆又深,将蒸熟的糯米倒进去,一两个大汉操起专用的棒槌擂起来,左边擂一下,右边擂一下,人也跟擂的方向转来转去,石窝子里的糯米上冒着股股白色气体。

打糍粑有讲究,先擂后捶,擂是将一盘散沙的米粒聚一块,先让它们和气的“熟识熟识”,然后就捶,使出全身力气捶击下去,最终将米粒捶成黏糊糊的一团,扯之不开,割之不断,犹如藕断丝连那样。

只有这样,糍粑才又细腻又爽滑,如果打的时间次数不够,糍粑就粗粝干涸,不能摄进原汁原味,如果打得过久,糍粑就易“碎”,原汁原味就散了。

打糍粑的火候靠人用眼判断,多打一下,少打一下就可能影响糍粑的味质。

打糍粑一般要靠五六个人才能完事,两人一组,左右开弓,动作与喘息都要达到统一,哪个人若快了或慢了,可以想像不仅乱套,打出的粑团一定不显和气。

(八)土家婚礼

土家族的婚礼是人生最隆重的礼仪。

土家人历来把结婚当作人的终生大事,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种和繁衍和香火的延续。

婚礼也就成了人生礼仪中最隆重的礼仪。

求婚与放话 男方与女方求亲,必请媒人前往。

媒人去为男方求亲,须自备伞一把,表示团圆;同时还须带上男方准备的礼物前往女方家,若女方收了礼,便有了八成希望;若女方不收礼,表示拒绝这门亲事,媒人不必再来。

一般女方为显示金贵,不会轻易答应,讲究“三媒六证九早晨”。

三媒指正媒、副媒、劝媒;六证指天、地、君、亲、师和老祖宗。

女方表示同意,称为“放话”。

女方放话后,即点上腊烛,并由媒人放鞭炮三挂,称“定准火炮”,既表祝贺,也是信息,同时告知世人知晓。

认亲 亦叫“订亲”。

女方同意,男方需准备礼物(主要为衣物、首饰、食品)用抬盒送去女方家。

其衣物、首饰为赠女子之物,食品送女方亲友。

送礼讲究四抬、六抬、也有八抬的。

认亲亦称“插香火”。

订婚之后,双方视为姻亲。

土家人说:

“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从此,男方需去女方送节、送红白喜事。

拜年时,女方需做1-2双布鞋赠与男方,女方父母需回赠钱物作为答谢。

男方提出结婚那年,需送一只带有尾巴的大猪腿,若女方同意年内结婚,便将礼物收下;若女方不同意年内结婚,则割下猪尾巴交给男方

讨庚 即讨女方的生庚八字。

“方庚”需由男方准备好庚书,由媒人陪同前往。

但讨庚时,男方不得见女方的面,待女方开了庚,男方即放三挂鞭炮,以示庆贺。

送日子 即由男方选择好良辰吉日,去女方通知“佳期”。

土家人称“送日子”。

送日子后,男女双方积极筹办婚事,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办喜酒。

女方的嫁妆以生活用具和食物主。

生活用具主要为盖的被条,铺的毯子及至碗与茶瓶之类。

土家人有“三天不吃婆家饭,三年不穿婆家衣”的说法。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的重要习俗,也是土家女子婚前一个重要仪式。

新娘哭嫁,一般在出嫁前七天、半月哭起,也有哭上一月的。

哭嫁时有亲友陪哭。

枫木是哭“十姊妹”。

即另找九位姑娘“陪哭”。

哭嫁的主要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父母”的歌词为:

 

   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

   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几多根;

   青布裙来白布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

   牡丹红了多少颗,老了我娘心一颗。

 

   天上星星月不明,我爹为我费苦心;

   一怕我们受饥寒,二怕我们得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歪,披星戴月费尽心;

   四怕我们没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盘成人,爹的恩情比海深;

   我今离别父母面,心里难过泪淋淋;

   女儿离开父和母,难报父母养育恩。

 

  “哭吃离娘饭”的歌词为:

 从今摆过离娘饭,要想相会难上难;

   头上顶了露水帕,从今离爹又离妈;

   身上穿了露水衣,犹如生离死别情;

   脚上穿了露水鞋,犹如上了望乡台;

   春来百草满山青,生离死别好伤心;

   与我父母来别离,堂公伯叔也离分;

   黄梅未落青梅落,白发反送黑发人。

   三亲九族从此别,恰如阴司一孤魂。

 哭嫁期间,其家族亲友都要请出嫁的姑娘吃“送嫁饭”。

“送嫁饭”虽办得尽量丰盛,但不许喝酒。

过礼 婚前三天,男方需前往女方家“过礼”。

所送去的衣服只送衣不送裤,裤由女方做。

有的女子自己有多少新裤便向男方要多少新衣,以相配成套;于被子,女方也只做被面、棉絮,包单由男方做,称作“礼布”。

 

   冠笄 婚前头一天,女方需办“花园酒”。

土家人又将“花园酒”称作“戴花酒”。

“花园酒”上,女方需将全部嫁妆摆出来,擦洗干净人给新娘“开脸”。

“开脸”是用线绞除脸上的汗毛,新眉毛扯成一钩新月,发辫盘成“巴巴髻”戴上“花冠”,等待迎亲队伍的到来。

男方派来的迎亲队伍,由彩旗、乐队(有长号、哨呐、钹钹庆、筛锣、边鼓等)、抬盒数个(必为双数)、花轿三乘、头嘎、二嘎、摸米组成。

“头嘎”为媒人;“二嘎”为“礼官”;“摸米”代表新郎,由青年小伙子担任(困新郎是不去迎亲的),于头天下午到女家。

 佳期那天,鸡鸣“发亲”。

发亲前,新娘要穿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搭上“喜罩帕”。

新娘上轿前,女方要派人“试轿”。

此刻,哭嫁也进入高潮。

 上轿要由哥哥背,路过堂屋时,要踩堂屋正中的斗。

  上轿前新娘要扔十二双筷子,扔筷子时哭的唱词是:

  乌篾筷子十二双,

  哥哥六双我六双,

  哥哥六双发家又致富,

  妹妹六双落远方。

 上轿时,要“哭上轿”。

   哭嫁,上轿前达到高潮,有的竟哭得死去活来,既包含了离别的痛苦,又有对封建婚姻的强烈反抗。

 新娘出门,娘家兄弟要抬轿子送一程,远近不定,新娘在轿上只哭三、五十步。

 送亲路上,嫁妆在前,随后是媒人、带路、正娶、唢呐及吹鼓手,后面才是“四轿”(即四人抬的轿子,新娘坐)和送亲客(送亲客主要是兄嫂,弟为散送)。

 途中,娶亲的有意歇气,让女方的正送给人们装烟、发糖;此时,男方的兄弟(含表兄弟)与与新娘亲嘴,要新娘装烟等采用多种形式逗新娘。

 拜堂 男方请一子女双全的妇女将新娘牵进堂屋后,新郎新娘在香龛前跪拜三次,二人即进洞房抢床,据说,谁先抢着谁就强。

 铺床  下午由男方的姑爷(或姐夫、或妹夫)用篾给新人打床巴夹。

打好后,铺床的草把由弟、妹、或侄儿侄女提进新房,一人只能提一个。

请姑姑(或姐姐,或嫂子,或请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石柱等地铺床时的祝词为:

 铺床铺床,四角鸳鸯。

天上金鸡叫,地下紫鸡啼,一不早,二不迟,

闹房 新婚晚,新郎新娘和众客一起,吃饮食,开玩笑,说四言八句。

这时,新娘一般是不开腔的。

 拜早茶 第二天早上,待送亲客打扮毕,由新郎新娘给长辈拜茶,先请家公舅爷堂前受礼,再按辈份依次拜茶。

 婚后三天不分大小,举族庆贺。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一起去女方拜见岳父岳母,称为“回门”。

就此,结婚仪式宣告结束

(九)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

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

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华阳国志·巴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职的“布”成为纳贡之名品。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不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品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西兰卡普可以看做为土家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一百二十种左右。

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杂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巴毕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二十勾、二十四勾、四二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

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由此可见,西兰卡普的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体现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西兰卡普的装饰纹样风格独特,构图中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动和静的形体,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使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兰卡普在色彩运用上,既有唐代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潜代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崇尚尚红、黑

色,因红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为冷色,象征庄重,故西兰卡普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经黄蓝白色参差点缀。

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活泼和生机。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既体现了以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为内涵的品格,同时又体现了以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为外延的社会与时代特征。

它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

如土家西兰卡普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汉字题材的织锦图案,就是体现汉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不断步入更高的艺术品位。

(十)舞狮子

“舞狮子”简称“舞狮”。

每逢新历元旦和农历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秋色巡行,四乡各地群众均喜爱这结合了体育、武术、舞蹈、锣鼓的传统舞狮活动。

狮队出游互相拜访,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热闹。

 

 据说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时,从西域的木雕狮子兽头舞艺传入中国的,到盛唐时代,“狮子舞”已发展成伴有打节拍、踏着鼓点的大型舞。

历代相沿,舞狮艺术更演变得多采多姿。

有关舞狮的技艺与狮头的形态,因各地方风俗习惯之异亦大不相同。

因而在舞狮的艺术创作和表演程式上,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

四川的“高台狮子”,湖南的“武打狮子”。

舞狮”的表演技巧,着重于个人的功力与对手的紧密配合,才能表现出狮子勇猛威武的形态。

有的要表现狮子的滚翻灵活;有的要动作细腻腻轻巧,有的花样诙谐;有的善于表现狮子嬉戏好动的性格。

归结起来,其基本动作有“站、爬、蹲、卧、蹦、踏、退、滚、吻、昵、啃、吼等” 20 多种,表演者把这些基本动作有机巧妙地组织起来,按不同的情节构图来表演,就可形成丰富多采的舞狮节目了。

 

  常见的舞狮表演有:

狮子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等。

而采青的舞技一般有:

采吊青(即采高青,驳五、六人高);采水青(即低青,以木盆载水,生菜红包放在盆中);采地青(即拆蟹,用生菜、果品、甘蔗砌成蟹样,以托盆盖着);桥下青(用木凳叠高,生菜红包吊于凳下);上山青(叠高台)等。

这些表演难度极高,十分讲究程式与技巧。

 

“舞狮”还有文、武、善、恶之分。

"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通过动作细致地刻画狮子的各种神态。

“武狮”则着重于刚劲技巧,如“搏斗”、“觅食”等动作,都要表现狮子威猛的性格。

杂技舞台的“舞狮对手”、“狮子踩球”、“兄妹戏狮”、“八狮图”等,皆是“武狮”的威猛形象。

“舞狮”是由狮头和狮被两部分组成。

“舞狮”出队亦有一定程序,如“派东”、“头牌开路”、“锦标彩旗”、“舞狮采青”、“武打队”、“锣鼓队”、“谢东”等,队伍一般有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的舞狮队伍程式一改以往陋习,而活动范围亦不仅限于节日。

在很多中外文化交流和盛大庆典活动中,醒狮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舞狮技艺正发扬光大。

(十一)玩龙灯

玩龙灯,又称龙舞,是深受湘西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龙灯特色鲜明,历史悠久。

据有关史料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归属百戏。

相传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国高士,名叫鬼谷子,擅长捭阖之术。

一次,他遇见骄横的金角老龙王,便说:

“依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

老龙王意欲不中鬼谷子所算,当即呼风唤雨,城内下四十八点,城外下三十六点。

结果,城内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干死了禾苗。

老龙王因此违犯了天规,被贬至凡间。

老龙王为了立功赎罪,每年春节期间,逐户登门,向天下黎民请罪,并允诺确保风调雨顺。

后来,劳动人民就创造了玩龙灯,以表示制服龙王,期望丰年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龙”当作消灾灭害,吉祥如意,太平安宁的象征。

因此,每逢喜庆佳节就表演龙舞,祈求神龙的保佑。

这种喜庆习俗,湘西人传承至今。

龙灯都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长短不均,长者可达20多米,短者几米。

龙灯的种类很多,各具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

节数为单数,多则二、三十节,一般扎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节不等。

躯体内能燃烛的称“亮龙”,不燃烛的称“布龙”或“纱龙”,还有用荷花、蝴蝶图案扎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稻草扎成的“草把龙”。

“草把龙”多为儿童嬉戏玩耍的龙。

龙灯的玩耍形式很多,根据地方风俗习惯各存差异。

有一条龙独舞的,有二龙戏珠的,有多条舞龙抢标的。

一般每条龙灯都要10多人舞,其中,引路的人很重要,他实际是总指挥,舞龙的路线,快慢节奏,都由他指挥;其次是舞龙头和龙尾的,非常关键,玩龙头的技艺不高,整条龙就舞不出生气来,玩龙尾的反应不快,不灵活,整条龙也难于飞舞,玩龙灯的阵式无非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时而飞舞,并伴有锣鼓点子,玩到高潮时,鞭炮声、呐喊声、锣鼓声、甚是壮观,气势非凡。

龙灯老艺人把玩龙灯的技艺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大故事”,内容丰富,技巧性强,有“杨八姐过关”、“文王脱靴”、“孔明借箭”、“八仙飘海”等;第二类是“抬故事”,有“青龙转底”、“观音坐莲”、“寿星骑鹤”、“麒麟送子”等;第三类是“小故事”,需有一、二名善翻筋斗的青少年舞珠,玩耍“二龙戏珠”、“银珠吐泉”、“七星点斗”、“美女梳头”等;第四类是“捆故事”,须舞成盘结状,有“双龙抱柱”、“九牛推磨”、“莲花盛开”、“二龙抢宝”等。

各类故事的创作,或源于历史传略,或源于神话传说,或源于天文地理,或源于劳动生活体现着鲜明的民间传统特色。

玩龙灯,表演花样颇多。

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双龙穿档”、“二龙戏水”等,表演时鼓乐齐鸣。

(十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

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洒雄黄酒:

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习俗,在湘西地区很盛行。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解灾祸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这种节俗,看似迷信,但却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