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论文正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549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刘娜论文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娜论文正文.docx

《刘娜论文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娜论文正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娜论文正文.docx

刘娜论文正文

摘要

在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洋务运动一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研究的重点对象,曾经几度掀起研究高潮。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以后近代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洋务运动却因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

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内部原因起决定性作用。

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到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以及晚清吏制的腐败都可以看到其失败的影子,其根源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及买办性特征。

关键词: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探析

 

ABSTRACT

InthefieldofdomesticresearchonmodernChinesehistory,thewesternizationmovementhasbeenthefocusinthestudyofChina'smodernizationprocess,hasseveralresearchclimax.AsthebeginningofChinesemodernization,westernizationmovementprocesslaidagoodfoundationforthemodernization,westernizationmovement,however,endedinfailurebecauseofavarietyofreasons.Externalcauseandinternalcause,iscrucialbutwithinreason.FromtheguidingideologyofthewesternizationmovementtowesternizationmovementvigorousdevelopmentaswellasthelateqingdynastyLiZhicorruptioncanseetheshadowofthefailure,thecompradorfeudalandfeatureofthewesternizationmovementistherootcauseofthefailure.

Keywords:

thewesternizationmovement;Failure;Thereasonanalysis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1

二、直接原因......................……..….………………………….…..….………….2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2

1违背社会发展规律……….……….….…………….….…………...…………..2

2“中体西用”的道路走不通..……………….….……………...…………….....2

(二)运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弊端及缺陷…….………..……….….....…...…………..2

1唯军事为重,压抑私人资本发展………….….……….…..…...……………..3

2忽视农业的近代化,改革缺乏群众基础………….….……….……...….…..4

3运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手段………….….……….……...………….........…..4

4人才缺乏………….….……….……...……….……...…….……...………...…..4

5派别之间与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内耗严重………….….……….……....…..5

6官督商办的形式存在弊端………….….……….……...………….............…..6

三、根本原因………….….……….…….……….……...………….............………………..9

(一)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特征………….….……….……...….………...…………......9

1洋务企业实行封建家长制(衙门式)的管理…….….…………….….………9

2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封建官商………….….…….….………..9

3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第三个特征便是腐朽性....………….…......………........10

(二)洋务运动的买办性及依赖性特征.....……….….……….……...……………..10

结论......................………….………….……………………..….……...…..….………...11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一、前言

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仍然面临着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清政府视其为“内忧”“心腹之患”。

西方列强对中国更是虎视眈眈,清政府视西方列强为“外患”“肢体之患”洋务运动的发轫具有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和对外抵御外辱的双重动因。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迫切要求“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期永远之利”成为清政府响应外国侵略者建议,积极创办洋务企业的背景。

他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并建立近代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也没有完成,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干涉,但更多的是洋务运动的发起和主宰者——清政府内部的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就是这一系列的内部原因致使洋务运动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的统治阶级才意识到洋务运动这一“三千年之变局”破产了,但为时已晚。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改革越是深入越发艰难。

“洋务运动”可谓是明清的改革开放,希望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给当下改革者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二、直接原因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1.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量论述了洋务政治和思想。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变器不变道,在保持封建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一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造船造炮,求图自强。

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工具怎么可以硬塞到封建体制的框框里呢?

由此可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同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封建主义自有封建主义的“体”和“用”,资本主义自有资本主义的“体”和“用”,洋务派却硬要把资本主义的“用”“嫁接到封建主义”的“体”上,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1]

2.“中体西用”的道路走不通

正是由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它在中国走不通。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自序中说:

“育才子学堂,论政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次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不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严重在《与外交部主人论教育书》中说: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其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郑观应还说“沟船售炮,不知广学以启聪明,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舍本图末”[2]。

足以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所以说,“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暗藏着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运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弊端及缺陷

1.唯军事为重,压抑私人资本发展

(1)唯军事为重,却忽略体制建设

洋务运动希望实现富强,富的表现当然指经济方面,而强的表现和标志就是抵御外侮的能力。

为此,洋务派大兴军事工业,创办海军。

“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3]。

洋务派由于囿于军事指向的改革意识,颠倒了富强的自然顺序,先以求“强”,继以求“富”。

在他们看来,“求强”之道不外乎“练兵、制器”,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列强抗衡。

奕曾说:

“治国之道,在乎国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4]。

他的意见在洋务派内部达成共识。

因此,洋务运动在前期以兴办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

1864年湘军攻陷天津后,洋务派开始全面地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军事工业的兴建中。

自1865年到1895年间,在各地兴办了大约二十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其中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

这些规模宏大的军工业每年所需经费都高达数十万,对于财政紧张、国库空虚的清政府来说,如此庞大的费用很难按时按量的拨付到位并投入生产。

清政府看似拥有使用现代武器的海军和陆军,但是军队体制的建设却被忽略,军人素质低下,战斗力低下,战术思想陈旧,和日本甲午之战,足以看出清政府虽有先进的西方现代武器,却没有军队体制的合理建设,战败是必然结果。

(2)压抑私人资本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洋务派由“求强”转为“求富”,由只办军事工业转为大批兴办民用工业。

然而清政府财政枯竭,经济困难,承担不起洋务工业的费用,“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吾固得一言断之曰: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5]。

“以商战论”为代表的商业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产生。

洋务派提出“官督商办”的形式来吸引私人资本,然而其目的不是真正扶持私人资本,而是对私人资本进行利用、控制和侵吞,以发展官僚买办资本。

使私人资本逐步得出了“官督商办猛如虎,名为保商实剥商”的结论。

私人资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压制。

然而处在封建落后深渊的中国开展近代化,必须大力倡导私人资本的发展。

如此看来,不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不足以保证其改革的成功。

洋务派唯军事为重,唯军工企业为重,却忽略军队体质建设,忽略改革全面进行,压抑私人资本发展,阻碍历史社会发展的大势,其失败是行动的结果,是其不自觉的结果。

2.忽视农业的近代化,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以及新式学堂等,洋务派的这一系列措施没有一样涉及到农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竟然忽视了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千千万万农民的利益,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阶级属性的局限,洋务派认为“言富强者,视以为国家之本与百姓无涉”[6]。

所以洋务运动仅仅是在洋务派内部自上而下发动的“自强新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的广泛积极参与。

在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宜择人指授,工匠不令随意去留”[7],在福州船政局,“每人以什长,一人束之,每五什长以队长一人束之,特派勤能之武并统焉[8]”足以看出他人不察民情、不信民力、不恤民生,甚至在具体举措时还“还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其民”[9]。

这些封建性的近乎残忍的剥削和压迫最终使人民群众游离于洋务运动的藩垒之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失去了最强大的群众基础,使洋务运动的失败无法规避。

3.运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手段

恩格斯曾提:

“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10]。

对洋务运动来说,他的富国强兵的目的之所以不能实现,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

洋务运动的实施方法,主要是采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即改善旧的生产力,不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而且要维护这种关系及其上层建筑。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制度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生产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1]。

洋务运动不是清朝中央政府主动发起并有计划组织的运动,没有统一的部署。

洋务派官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则,采取的措施更是凌乱而没有系统,如建立现代海军,只是具备了新式武器,而不进行现代军事体制建设,使军队缺乏战斗力,这样的军事改革,只能像给病入膏肓的人手拿利剑,却没能给其治病,这样的军队是制服不了敌人的。

洋务运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

4.人才缺乏

首先,洋务运动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当时洋务企业的总办“非道即府”,这些人一身担两职,不能尽心尽力于管理洋务企业,即使尽心尽力管理,也没有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这是当时洋务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谭嗣同曾到过不少洋务企业,他说:

“尝往来各省机器局,见所谓总办,非道即府”,并且这些道府大员成为总办的途径有三:

一是上之挟万无一用之举业,弋科目而训斥之”,即由上面任命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无用之才;二是“人赀财而货取之”,即通过钱财而买来的;三是“营荐举而巧擢之”,即通过让别人推荐然后施计谋夺得的[12]。

从这三条途径来看,总办的道府大员中不能说没有优秀人才,但这三条途径本身就决定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太少;总办乃是洋务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管理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洋务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洋务企业缺乏技术人才。

“轮船虽内江商轮,曾不能自驭,必骋洋工驾驶”,海军战舰则更无人懂得如何回旋、避免碰船、防御雷艇袭击等问题[13]。

而为海军和洋务企业培养人才的格致书院、水师学堂“肄业不过百数人,这些人也不能”如治八股之殚精竭智,以治其业,以御侮方”,不过敷衍了事,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本国国内人才不足,于是有不少洋务企业不得不请外国人才,“用西人主其事”[14],这就免不了上外国人的当,受外国人的愚弄。

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洋务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

谭嗣同说:

“抢炮厂不一,天津、上海、江宁其最久者,至抢炮之时,无枪炮也。

船厂不一,旅顺、福州,其最大者,至用船时,无船也[15]。

这就是洋务企业由于缺乏人才而导致的生产不景气的状况,从甲午海战中国惨败的教训中也可以看出,海军中人才的缺乏。

像这样,洋务运动不失败都难。

5.派别之间与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内耗严重

首先,自60年代后半期起,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斗争日趋激化。

1867年,关于同文馆是否征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的争论,是两派之间多次斗争中的一次。

1866年末,奕等人建议,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翰林、进士等人、贡生及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入管学习,并且拟定了章程,倭仁则递上“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奏折,洋务派指责倭仁之流“无事则嗤外国之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16]经过激烈的争辩,双方各有得失,倭仁表示撤销原议,而天文算学馆报名应试者也寥寥无几。

顽固派作为慈禧牵制洋务派的工具,对洋务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洋务派是一个复杂而不固定的派别,派别内部派系之间斗争激烈。

洋务派派中有派,形成不同的政治集团,有曾国藩湘系集团、李鸿章淮系集团、左宗棠湘系集团和张之洞的集团等。

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曾拒绝前往支持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1894年——1895年间的中法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立抗击日本海军进攻时,南洋水师坐视不管,避战自保。

由此可以看出,倡导洋务运动的各地方督抚不是相互合作,而是相互竞争,他们的地方中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十分强烈,把自身的成就看作是其个人权利的保障。

所以洋务派内部官员把洋务运动看作是其捞取利益的工具,他们之间斗争激烈,勾心斗角。

洋务派这样一个复杂、松散的团体能使洋务运动成功吗?

结果不想而知。

6.官督商办的形式存在弊端

所谓官督商办,就是采用西方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召集私人资本,而由官方委托代表经营管理企业。

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由官总其大纲,查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17],企业“所有盈亏,全亏商人,与官无涉”[18]。

当时像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局等大型企业多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然而,洋务派却趁“官督”之便,把持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督办轮船招商局期间,利用该局资金广为投资,并多方控制,为自己建立一个包括轮船、电报、纺织等企业的垄断集团。

有的官督商办企业还必须为清政府的特殊目的或需要服务。

如邮电局把有关洋务、军务的电报优先派发,而且电报费由该局所欠的官款抵扣。

当官款抵扣完后,也不收费。

据估计,1884年至1887年间,电报总局免收的“头等官报”电报费,每年至少为一万七千徐元,最高达六万六千余元;1884年至1895年,“头等官报”按半价收费,每年少收约六万三千余元[19]。

这是清朝统治集团对电报总局的敲诈勒索,其他企业也有这种情况,如轮船招商局载运清朝军队或军火时,或五、六折,从简核收[20]。

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收入及正常经营。

官督商办企业,一般每年都会给员工发放“官利”,有时候还分发“余利”,以博取资本所有者的信任,招徕投资。

因此,企业的净收入几乎都分配净尽,很少进行资本的积累,企业本身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削弱了与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顾企业前途的做法与行径,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背道而驰的。

到甲午战争时,大多官督商办企业经营二十余年,声势很大,但收效甚微。

洋务派提倡官督商办的目的,不是真正为了扶持私人资本,而是为了发展官僚买办资本,对私人资本进行利用、控制和侵吞,使私人资本感到“官督商办猛如虎,名为保商实剥商”,对洋务派大失所望,私人资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压抑和挫折。

 

三、根本原因

(一)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特征

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的主要成员,始终保持着官僚、军阀和地主的封建身份,就连在洋务运动中发了大财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就是由创办者的封建本质所决定的。

张之洞的《劝学篇》讲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巩固封建体制,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说洋务运动是圈在封建框框里进行的。

本来洋务运功兴办的这类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应具有资本主义的特点,但是只要洋务派一旦插手,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还是“官商合办”几乎都成了封建衙门式企业,很少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1.洋务企业实行封建家长制(衙门式)的管理

洋务企业的封建性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家长制。

谁办的企业就隶属于谁并听命于他,他就是这个企业的主人。

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总局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就被视为他们的私人财产。

一八六五年,李鸿章受命北上镇压捻军,他特向朝廷声明所办军事工业是淮军“命脉关系,城不敢轻易托付”此后,他一直在北方对南方这几个洋务企业进行遥控管理。

左宗棠先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到一八六六年他调任陕西总督,“身虽西行,身犹东注”,对所办船厂不许他人染指。

这种家长制度,对所办企业的命运影响很大。

洋务派虽然热衷于洋务,但对近代工业并不内行,甚至一窍不通;而所办企业却必须要听其指挥。

所以有的企业从设厂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是最典型的例子。

张之洞要建厂,致电驻英公私定购炼铁厂机炉。

“公使茫然,委之使馆洋员马参赞亦茫然,委之英国机器厂名梯赛特者,令其承办”。

梯长主答:

“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矿石炼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若何”,方可配相应之炉。

张之洞竟对梯厂的建议不以为然,断然答复:

“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企业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耳”[22]。

梯厂无奈,便卖给中国。

结果,钢厂建成后,因机炉型号与矿石不相适宜,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所炼钢铁虽然成本极高但质量极次。

2.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封建官商

洋务企业,不论“官办”、“官督商办”还是“官商合办”,都被官厅控制。

它垄断一切,没有竞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1882年李鸿章设立上海机器织布局,为垄断棉纺织业,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23],后来甚至规定全国“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以内不准续添”[24]。

更有甚者,他们开办基隆煤矿,为垄断煤的生产,竟将周围民办十二所煤矿全部封闭。

洋务企业的这种官商垄断性,不仅阻碍了民族资本兴起,而且对其本身发展也有害无益。

没有竞争,产品一般不作为商品,而由政府直接调拨;有的民用产品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但质量好坏,赢利多少,不影响企业的命运。

这些原因,使洋务企业往往不计成本,不讲利润,企业兴旺与否不取决于办的好坏,而取决于政府投资多少。

管理人员拿政府高俸禄,企业好坏对他们名利没有直接利害。

这种封建官商性,使洋务企业缺乏生命力,往往越办越糟。

3.洋务企业封建性的第三个特征便是腐朽性

腐朽性特征是由封建官商特征带来的。

封建衙门一切陈腐作风,几乎在这类企业中统统存在。

因人设事,安插亲信,无功受禄,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无一不有。

一个很小的工厂,大小官僚一大群,总办、专办、郑办、坐办、会办,多如牛毛。

这些人除了不会管理企业,浪费、挥霍、贪污样样精通,弄得企业乌烟瘴气。

上海机器织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是一个官商合办的企业,因享有专利和减税的优厚待遇,开始有不少私股投资。

但开办前由于专办龚寿图任意挥霍浪费,所以还未赚得百分之三十的红利,却先亏损了百分之三十的资本。

龚寿图就召集新股,并决定老股一律打七折,限他们“每股(一百两)加价银三十两”,“以辅助新政股”[25]。

到1890年,利润很多,然而私股却丝毫没有分得红利。

1893年,因管理不善,清华间失火,厂房设备付之一炬,剩下的也全成了洋务派的私产。

依靠这种腐朽透顶的企业,求国家、求民族的富强,有可能吗?

(二)洋务运动的买办性及依赖性特征

洋务派的主要成员,或多或少带有买办倾向,李鸿章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

一部分洋行买办中途参与了洋务运动,并成为骨干,更加重了洋务运动的买办属性。

尽管有的兴办者,想要摆脱对外国事事俯仰的主观愿望,但是“封建官僚的腐朽本质,决定他们没有能力摆脱对洋人的依赖”[26]。

至于“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的李鸿章一类人,就更不用说了。

洋务派办的军火厂,不仅机器设备、原材料从国外运来,工程师、工匠从外国请来,甚至连执掌企业大权的正、副也从国外请来。

所以,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实际上不过是外国军火工厂的附庸。

而外国侵略者是不会要中国实现“富强”的,洋务运动的致命伤就在于此。

以制造枪支为例,19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早用后门枪代替前门枪,但到七、八十年代,他们帮助中国造枪时,商家卖给的竟是自己废弃的造前门枪的设备,“指导”大量生产这类落后武器;造炮情况也不妙。

李鸿章办的金陵制造局,以重金聘请英国人马格里为督办,花了十年工夫制成两门发射十六十八磅炮弹的大炮,李鸿章将其置于大活口炮台作海岸炮,一试放就爆炸。

当场炸死士兵七人。

一追查,马格里竟然是英国侵略军中的一名医生,只会治病不会造炮,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