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55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docx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各位领导、老师们晚上好!

学校安排我利用今天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学心得,其实我做的还很不够,与在座的许多老师还有不小的差距,下面我就我教学以来的切身体会谈一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我谈的主题是: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一、我的职业幸福感

我是1983年参加工作的,到现在整整29年了,教了17届毕业班,现在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29年来的教学生涯,我尝到了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不过回想一下,还是觉得很幸福的,一句话:

我骄傲。

有人说最受学生欢迎的有10种老师:

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

二是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

三是实习老师(几乎无代沟)。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

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

在座的每位老师都至少符合上面的一条或几条,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学生最欢迎的老师。

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是我的榜样。

有一年听教育家魏书生的报告,他说得第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往台上一站,开口就说:

“我们都是干活的”,台下很多人一愣,随即都笑了,当然我也笑了。

笑过之后一想,这句话太实在了,太好了,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常听有人说要找活干,一个年轻的健康的人,是必须有活干的,不是为谁,而是为自己干的。

1、工作之初:

说实在的,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多好啊!

至今仍很向往。

但是没有办法,必须面对现实。

刚工作的时候有段时间很不适应,对这个行业没有丝毫的经验,有的只是陌生,有的只是束缚和拘束,站在讲台上没有得心应手的感受,有的只是莫名的慌乱,有的只是明显的手足无措,是拘束和被动,准备了那么充分的课,备课本上写得满满的,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站在讲台上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特别是有领导听课的时候,更是慌张、不自信。

那时教师这个职业不被人理解,人们对教师很有偏见,教师中有点门路的都改行了,这段时间内我是真不想干这行了,郁闷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点办法没有。

于是我有空暇的时候,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应该怎样度过我的的一生?

是浑浑噩噩终其一生,还是干一行爱一行?

是整天羡慕别人,心理不平衡,自寻烦恼,还是静下心来干好自己应该干的?

面对实际情况:

既然我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我就干好我的本职工作吧。

我强逼自己接收已成为的现实,明白了这个职业是自己的饭碗,是自己必须终生依赖的东西,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向老教师们学习,汲取他们的工作经验,借鉴他们的工作教训,收起所有的傲气客客气气的拜师求艺,再将自己做回到学生当中去,广泛的向各个方面学习,备课,批改作业,将各个环节认真对待,上课的时候,面面俱到,生怕有所遗露,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前自己比学生还要紧张。

就这样,整天忙忙碌碌,觉得挺好,挺充实。

期间,不管是学校领导听课,还是教研室的老师听课,都对我的课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我就觉得很有一种成就感,大约这是从教一两年的时候吧,就觉的可以喘口气了,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有所了解,觉的没有自己上不了的课,没有自己不会教的东西了,于是,在无形之中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的严格,表现有课堂上就是敢于信口开河的跟学生讲一些自己并没有十分把握的东西,没有确切了解的知识,有时候就会出现漏洞,就会出现错误,例如:

我刚开始教学是在夏店中学,一共三个化学教师,每人教着一级,也没有集体备课,在讲到二氧化氮和水反应后再通入氧气的计算时就出现了科学性错误~~~~~应该是根据二氧化氮和氧气、水的关系式进行计算,但是课本上没有,得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导出来(原来没有教辅资料,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只是说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没有习题的讲解,没有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分析,更谈不上巧解巧算了,全凭个人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深化。

)幸好有徐光冀老师给我及时指导,才避免了我的错误,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很深刻,给我刚树立起来的信心以很大的打击。

这时,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啊!

在课堂上放松的表现并不是不认真,而是信心无端膨张的一个表现啊,我能和老教师相比吗?

我有多少教学经验啊?

想了想,我除了在讲台上不再拘束之外,其他的收获还真不多。

于是又仔细观察周围的老教师,他们都教了二三十年了,还是那么认真的备课,批改,和他们相比我就显得差远了。

现在想来其实是对自己的要求层次不同了:

教学之初是怎样使一节课顺利讲完,一溜之水的就觉得不错了,现在想的是如何讲得有技巧。

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

不知不觉在夏店完成了高中三个年级的一轮教学,高考成绩出来后才知道,成绩一般,不算好,也不算差。

2、初尝甜果

在夏店教完一届毕业班后,我被调到围子中学,当时那是我县三处重点中学之一(一中、围子、岞山丈岭,又称三足鼎立)领导又安排我教毕业班,压力是相当的大。

当时围子中学的化学组是很棒的,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确实是全县的权威······曹振旭、孙庆鸿、徐桂芳等(当时教导处的张一民老师告诉我说,化学组有三大权威各有千秋:

曹振旭的实验,徐桂芳的概念,孙庆鸿的计算),我一个小不点(23岁),有幸和曹振旭、孙庆鸿老师搭档教毕业班,我教得班级以前可是这两位老师教得啊,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恐怕学生不满意,恐怕领导不满意,主要是恐怕成绩不如意。

整天小心翼翼,埋头苦干,办公室的所有活,我全包了(打水、扫地,倒垃圾,冬天生炉子),包括刻板(那时,还没有一体机,全凭一支铁笔,一张蜡纸),他们只需要下达任务就行,当天的活绝对当天完成,有时刻板到深夜,右手食指都变形了,中指上起了老茧子,当时生活是相当的充实,年轻精力充沛也不觉得累。

学生挺喜欢我的,我感到挺欣慰。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想得有点多了,两位老师对我太好了,把我当孩子对待,我太幸运了,他们教我如何教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等等,曹老师教我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根据高考题分析高考动向,预测出题的可能性(曹老师就能估到高考题,1988年高考就猜到一个题,好像是7分,我当时感觉曹老师简直就是神仙。

现在想来那是对高考动向的把握、理解是多么的到位呀);孙老师教我计算题中的有关巧解巧算(那时可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方法都是现成的,没有这么多的教辅书,什么差量法、守恒法一概没有这个提法。

但是我们早就会应用了,孙老师的功劳,他好钻研。

那时候计算题必考,高考卷中最后两题,特别是最后一题一般是压轴题),举个例子:

有一年高考题中的一个选择题,是说一定量的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由深变浅且知道其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求参加反应的硝酸是多少?

现在这个题仍然使用。

常规解法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法复杂,相当于一个大计算题。

但是用守恒法计算非常简单。

当时高考以后见到高考题目时,我正好到教研室有事,教研员郭绍成老师正在思考这一题目:

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当选择题,解法这么繁琐(费时费力,分值不高)?

有没有巧解?

他的结论是肯定有另一个解法,并且很简单!

他对我说:

唐玉洁,过来看看这个题目,我告诉了我的解法,他对我赞赏了一番。

这段时间我的业务水平迅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我教得班级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被教育局评为教学先进个人,受到嘉奖,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对于23、4岁的我来说,当时就觉得太幸福了,真是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啊,我天生就是干教师的料啊······我信心倍增!

1993年,29岁,我参加了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获二等奖(潍坊就有两名老师去参赛,我和安丘的都老师),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之后有陆续获得教育局颁发的教学先进个人称号十余次,昌邑市教学能手称号,昌邑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新长征突击手、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得昌邑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次,潍坊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

荣誉给我的不是骄傲和自满,而是鞭策和鼓舞,使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二、把爱带给每位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宛如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是独立的,不容我们厚此薄彼,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因材施教。

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有可能使学生记一辈子,或伤害或感激。

我在夏店中学教得第一级学生,有一个叫谭华田的学生,现在也教学,见了我就是一通感激,原因是有一次冬天他患感冒,我到医院(那时没有药店、没有诊所)给他买了点药,嘱咐了几句并将我的热水袋给了他,就这么点小事真真是不足挂齿,他就至今不忘。

1、严格要求,耐心教育: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是高度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表现,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爱。

所以教育之爱中必然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

严格以爱为基础,是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对爱有所约束规范,对学生不放纵、不溺爱,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对于顽皮的学生,不轻易地放弃,对其违规的行为,更不听之任之,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合理的教育,批评与惩罚应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但肯定不是体罚。

能面向全体,善待学生,耐心对待学生学习过程的偏差,坚持循循善诱,努力克制急躁情绪,诲人不倦。

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的差生。

因为,眼前的差生可能让你的讲课无法进行下去,犯不着为此而激动,而差生的未来,也许是我们永远也赶不上去的;所以,不要用言语去讥讽他们,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

记得在围子17级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姓冯,用现在的话来说,真邪啊!

只要是我的课,他就上课不学习,故意捣乱,出洋相,惹大家发笑(可能是看我年轻吧)。

下了晚自习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开始时无法交流,我拍桌子他也拍。

硬来不行,我改为软攻,先是说他如何的聪明,但是这个资源浪费了,又说道父母是如何不容易等等,渐渐的他平息下来,一直说的他痛哭流涕,这时他告诉我,他从上小学时就不是好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给他白眼,都懒得训他,他也就破罐子破摔了,高中也不是考上的······一直到了晚上12点多。

第二天早上我一开宿舍门发现一个包,里面有一个纪念品和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这个学生给我的,他说,老师,你是我最佩服的一个老师云云,我遇到你太晚了(那已是高三了),我的基础太差,考上大学是不可能了,但是我想通了,能学多少算多少吧,一口气写了四张纸,有些地方皱皱巴巴,看来还哭了。

从此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但是由于基础太差,没考上学。

2、要严而有度: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适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规律,基本适合学生的行为能力和认识水平,能为学生所接受、认可、遵循,而且严在有爱,严在有情,要做到循循善诱。

我觉得严而无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学生毕竟是孩子,尤其是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和不良现象,我们应正确认识、分析,不能操之过急。

就说学生早恋吧,一味的堵效果是不明显的,要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己觉得不应该。

就在43级我班里有一对(韩、刘)平时学习很好男的不出前5名,女的中游吧(那是全县第一个重点班啊,那时没有预科班),几次考试我发现他们的成绩下滑,尤其是女的,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交往有些过密,课间在一块嘀嘀咕咕,下了晚自习一块走,各自的家却不在一个方向。

我找女生开诚布公的谈了一晚上,她承认了,可能回去和男同学一说要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等等。

男生就怒气冲冲的冲向了办公室,对我质问:

老师,你对××说了些什么啊?

我笑了笑,没理他,他又对我大呼小叫,我说你把我吃了吧?

还不理他。

看我不理他也觉得没意思了,不做声了,但是仍然怒气冲冲,呼呼地喘着粗气。

这时我开始说了:

我跟她说这个年龄男女同学互有好感是正常的,不对吗?

他说,对。

但是这个阶段学习是主要的,不对吗?

对。

有问有答有质疑,交流了很长时间。

最后又叫上女生,我们三人共同交流了一番,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共识,以学业为重。

最后男的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女的青岛科技大学,现在我们还经常交流,有时还开个玩笑,当然那种关系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把他们训斥一番,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说不定正好将他们逼到了一起,所以说教育还是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啊,得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

作为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在矛盾激化的场合要沉着,有自制能力,有控制和调控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准备批评你的学生时,要学会控制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言行。

事实上,只有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在面对违纪的学生时,仍能面带微笑;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心理战,要与学生斗智斗勇。

2003年我教毕业班,还是班主任,我班的班长一向是品学兼优,在同学中威信也高,我一向信任他,可是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直到一摸成绩一路下滑,我找他分析原因,他说没问题,我就不明白了,看他的样子挺不在乎的,当时我也不能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不过直觉告诉我,他一定有事瞒着我。

有一天我看他挺兴奋,就随便和他聊了起来,天南海北的,我有意说起了电脑、网络、游戏等,他更兴奋了,说有一个游戏还剩最后一关了,昨晚一个通宵都没过,刚说完,他就知道说漏嘴了,后悔的表情很滑稽。

我终于知道他成绩下滑的原因了,当时我那个气呀,没法说了,都快到二摸考试了啊,我沉默了好长时间后说,都什么时候了还上网打游戏啊?

还行,挺潇洒!

他还不服说,我就打了一个游戏,也没造成啥损失,你不用生气。

我能不生气吗?

我让他回去上自习。

我马上去了他家,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些情况(他家在大棚)。

刚下晚自习他就来到办公室,在我面前低头认罪的样子,我说我很失败啊,我的得意门生就这样啊!

我摆出了历次考试的成绩单,让他足足看了10分钟,他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又后悔,有不服,有无所谓,但是我的表情始终是严肃的,生气的。

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是真训,真生气啊手心都出冷汗,又苦口婆心的教育了一番,开始他还不服,是口服心不服,折腾了两天。

最后他决定游戏的最后一关放弃,不玩了,并且发誓或赌气的说:

我就不信我赶不上去。

我说:

好,我就等你这句话。

我松了一口气。

最后他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现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我们还经常联系。

3、关注学生

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

刚从教时不懂得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那时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沟通快,不一定真爱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延长,体会越来越深了。

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看得到,感觉得到。

如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感觉得到的关注,也许还能成为学生一生都不会忘怀的记忆。

43级9班张景鹏不久前还对我说,老师入学第一天你就能叫上我的名字,当时我觉得我太幸福了,你是怎么认识我的?

我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让他去干活,那么多的同学只点出了他的名字。

就这点小事(入学第一天叫出了他的名字),至今还记得。

所以说: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三、我的专业成长

从教26年,我越来越感到教师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

教师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

教师工作的发展变化是以不断创新的形式来表现的,决不是因循守旧。

要适应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避免“三十年重复一年的经验”的现象。

刚走出师范大门的时候,脑子里装的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观点,当真正走进教师队伍之后,很快就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们的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并且不被很多人理解,甚至是误解,前面提到过,当时有门路的都纷纷改了行。

我降低了对教师职业的期盼,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觉得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我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1、从模仿开始:

前面提到过我在围子中学是我专业成长产生飞跃的时期(7年)曹振旭、孙庆鸿、徐桂芳的课各有所长,只要有课我就去听,与他们教同年级时我有意落后一节上,他们的课上的真好啊,就是每节课都很出彩,问题的提出、解决,举例应用,都是那么的老道,看起来是信手拈(nian)来,我羡慕极了。

曹老师对重点问题的强调,孙庆鸿老师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引导,徐桂芳老师对理论概念总结导出等等,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差距太大了,不可同日而语,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模仿着,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我都不轻易放过。

刚开始的时候是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但是效果不好,有时感觉在演戏,在背台词,有些生硬做作。

当我发现了这一点后,我改变了做法,将听来的课做了局部的个别调整,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

也就是进行了局部模仿,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老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加工处理,感觉好多了。

现在想来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老教师的风格,但由于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可以有选择的采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当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了,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个人的教学特色就形成了。

现在想来,教学模仿可以分机械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

机械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

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也容易学到手,是新教师常用的方法。

比如,说话的语气,神态,甚至是某个手势等。

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

其实这一模仿阶段是不自觉得,是自然而然的过渡,是水到渠成的,此时也就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了。

2、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素养。

我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始我在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刚开始教学时甚至连计划总结这样的常规材料写起来都费劲,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累。

所以,我养成了看书、读报的习惯。

在看书、读报时,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特别是教学杂志上的好文章,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处理、质疑都是特别关注的,进行记录并深入的思考。

3、从网络开始

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比如,在QQ上我加入了化学名师交流群,每天都有很多教师在交流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向他们请教,当然也主动给他们解答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对某个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就像在集体备课,七嘴八舌人人都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达成共识决不罢休。

网络还可以了解学生。

在网上浏览中学生论坛,关注心理案例。

通过这些方式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心理特点。

以备能走近学生,为更好的实施教学作好心理铺垫。

最近我上了校内网,看到了一些学生写得日记、帖子等,感触颇深,这确实是一条了解学生的好途径,不用面对面就可让学生感到你在关注他。

有学生给我发来回复说:

老师,你可真是与时俱进啊!

没想到您也上校内啊。

其实我想多了解现在的学生在干啥、想啥,顺便学一些时尚的语言,便于和学生交流(年龄的限制使我这样,年轻教师这方面有优势)。

4、从新课改开始

现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和大家同时起步,没有优势,从零开始。

我也是在摸索当中,配合我校提出的“前延后伸75分钟”我是这样做的:

(1)“吃透”教材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别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这实在是误解。

  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偏废。

(2)补充教材

  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3)“整合”教材

  现在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和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用的是其中的某一个版本,参考其他版本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材内容没减少而课时减少了,再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行了。

例如我在上《有机化学基础》这个模块时,第二章的第一节:

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就跳过去了,因为学生对相关的有机物没有任何认识的基础,突然地出现了大量陌生的有机物和化学方程式,难点太过集中,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采用顺序渐进的方式,先按物质的分类进行,将难点分散到里面,等到各种物质学完了,再以总结的形式上第一节,学生感觉是水到渠成了,没有障碍,效果不错。

总之,做为教师我觉得就应该对工作执着,不断进取,挑战自我。

 执着、进取永远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优秀品质。

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执着的精神、进取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挑战自己。

要有进取的心,要不甘落后与平庸。

生活要知足,工作要不知足,正是因为不知足,我们才会不断地学习,思考,努力完善自我。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学生群体,灵活多变的新教材,做一个享受教育快乐的成功者,任重道远。

潜心思考与研究,坚持学习与交流,不断地执着、进取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师,一个大智大勇的教师。

进取的心会让我们永葆教育的热情,执着的心会让我们努力丰富自己的个性素质,体验教育诗意般的快乐。

耽误了大家这么多宝贵时间,谢谢大家!

 

 

唐玉洁

200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