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626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docx

《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docx

哲学

哲学一

哲学第一章复习要点

1、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观、二者的关系如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而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哲学则需要后天自觉学习才能形成(只有哲学家们才有哲学思想)。

2、什么是方法论?

哲学与方法论有什么关系?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普遍性、一般性、抽象性)与个性(特殊性、个别性、具体性)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某一局部、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它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2)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反过来又指导具体科学。

可作通俗的理解:

哲学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抽象的“大道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各个领域的“小道理”。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个果园,哲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水果”,具体科学研究的则是具体的桃子、李子、苹果等。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

(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就是问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两个最基本的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

(2)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精神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存在。

解释:

把物质世界比喻成“一张床”,思维就是床上的“被子”。

思维的“被子”如果能够把物质世界“这张床”完全覆盖住,即“床”有多大,“被子”就有多大,就是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就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就是可知论。

反之,就是二者不具有同一性,就是不可知论。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就是问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两个最基本的派别)的唯一标准。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精神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作为哲学中的两个最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问题上使用。

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比如有人说,唯物主义就是重视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就是重视内心感受,追求理想美德等,都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的错误理解。

7、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什么?

对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即世界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注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回答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what)这个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主要回答世界的状态到底怎么样(how)这个问题。

8、分析如下八个辨析题:

(1)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

(2)唯心主义都坚持不可知论。

(3)可知论者都坚持唯物主义。

(4)不可知论者都坚持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都坚持辩证法。

(6)唯心主义都坚持形而上学。

(7)辩证法都坚持唯物主义。

(8)形而上学都坚持唯心主义。

9、思维和存在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1)它是任何哲学学派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斗争的焦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因为上述原因,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0、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

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元论有两大类:

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认为宇宙世界最初只有茫茫物质,是物质世界慢慢进化出生命,进化出人类,进化出人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精神世界像物质世界的影子一样,是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

基督教哲学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它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是上帝,上帝用七天时间造就了万事万物。

也就是说,上帝的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上帝的“作品”是第二性的。

二元论:

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互不隶属,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点。

二元论实质上坚持精神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要滑向唯心主义的。

注意:

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要么统一于物质(即唯物主义一元论),要么统一于精神(即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是分裂的,一半是精神世界,一半是物质世界,二者互不隶属。

1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什么?

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因此,它们都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

但它们对“什么是物质”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形成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又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2)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的联系的、发展的。

缺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没有科学依据,其特点是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

1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2)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再是简单的猜测。

不足:

(1)最小微粒说不成立。

希望寻找世界上的最小微粒,并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作为世界上的最小微粒,作为世界的本原。

但是,原子并不是最小微粒,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最小微粒。

(2)机械性。

因为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原子”,把一切事物都理解为“原子之间的机械运动”,从而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

(3)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理解为静止的,所谓运动也不过是“外力推,它才动”。

相反,马克思则认为世界“因为动所以动”,坚持了辩证法。

(4)不彻底性。

它们在自然界坚持唯物主义,但在人类社会却坚持唯心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够战胜机械唯物主义的三大缺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从而坚决反对把“物质”理解为“原子”,从而坚决反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原子之间的机械运动”,从而坚决反对把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单化”、“机械化”,从而恢复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2)马哲认为世界“因为动所以动”,坚持了辩证法,反对了形而上学。

(3)马哲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

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客观规律是“客观实在的”,所以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

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实在的”,所以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组成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样,马哲不仅在自然界坚持了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也坚持了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从而从半截子唯物主义发展到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注意1:

在人类社会坚持唯物主义,叫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独创。

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在马哲以前,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历史唯心主义(简称“唯心史观”)。

注意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合称“辩证唯物主义”。

这里的“唯物主义”不仅指“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也包括“历史观的唯物主义”。

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独创,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所以单独列出。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

15、分析三个阶段的唯物主义分别把“物质”理解为什么?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气等。

(2)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3)马哲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

16、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

(1)主观唯心主义:

又叫“唯我论”,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天理、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天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基督教中的“上帝”论,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

17、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1)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使得人们认为世界是神创造或控制的。

(2)认识根源:

认识的主观、片面和僵化。

比如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人就往往忽略了客观规律的限制,从而得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荒谬而又唯心主义的观点。

(3)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欺骗。

剥削阶级有时候利用唯心主义和宗教麻醉劳动人民,让劳动人民甘受剥削。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1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三大发现”不仅使得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且认识到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规律的发展,有力的批判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2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社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对上述两个哲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拿过来了。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唯物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双核电脑一样,是“双核”哲学。

从辩证法的角度说:

马哲是唯物辩证法;从唯物主义角度说,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包括哪些内容?

(1)创立了科学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最显着的区别。

(2)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自然观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击败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建立了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3)实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批判性和改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科学性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检验真理,从而反对任何“头脑臆想”的革命。

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想“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命”,但是却找不到科学的道路。

其中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有革命性,但缺乏科学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又经常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4)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又为无产阶级服务,成为无产阶级手中的“无敌法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变革,结束了旧哲学企图构造保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分工。

注意:

旧哲学总是倾向于什么都研究,包罗万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只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领域的具体规律交给具体科学去研究。

2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评价:

①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②从性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③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哲学二

哲学第二章复习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观点是: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3)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物质自身在运动),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坚持了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分别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关系是什么?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物质讲运动是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离开运动讲物质是形而上学(万事万物都是绝对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相对静止是指:

①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稳定;②事物性质相对稳定。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讲运动不讲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如王小毛借李小花五元钱不还的例子)。

只讲静止不讲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

注意: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辩证法的观点,坚持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只强调绝对运动,不讲相对静止。

5、承认相对静止有哪些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如果不讲相对静止,万事万物就处于瞬间生灭之中,就无法界定和区分万事万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衡量把握绝对运动(运动需要相对静止作为参照系)。

6、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定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征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运动着的物质只能按照长、宽、高三个方向广延和伸张。

 

7、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为什么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首先,物质运动作为“内容”离不开时空这个“形式”。

列宁指出:

“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其次,空间和时间也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就是神秘的、不可想象的东西。

可以说: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撑出来的、撑大的”。

8、时间和空间为什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是指,时空必然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这一点是绝对的。

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

物质运动速度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之所以这么说:

意识的物质器官和反映特性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其中有三个决定性跳跃环节:

由无生命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之所以这么说:

人脑能够思维的功能离不开劳动的催化。

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产生了人的手脚分工,创造了人;其次,劳动产生了意识的需要;最后,劳动产生了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总之,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总是社会的产物。

10、从意识的生理基础(即物质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1、从意识的内容(本质)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就意识的内容来看,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有其“客观原型”。

12、物质的和意识的关系,有几种回答,哪一种回答是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能动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的回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唯心主义的回答:

意识决定物质。

显然,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科学的。

 

13、意识的反作用有几个方面的体现?

(1)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能顺应自然,受本能驱使。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动物只有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现象),没有理性认识,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人的意识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作用。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一点最为关键和重要!

14、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条件有二:

(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途径为:

把正确思想付诸“实践”。

1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两者的关系是: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6、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模拟,不能等同于人脑智能,两者的根本区别是:

(1)智能活动的机制不同,人脑是生命活动,人工智能是机械、物质活动。

(2)智能活动性质不同,人脑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3)智能活动的创造性程度不同,人脑活动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基本不具备创造性。

注意:

人工智能的发明,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电脑是物质——能产生人工智能。

人脑也是物质——能产生真正的人类意识。

可见,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物质基础。

哲学三

哲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1、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总观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①朴素辩证法是古代原始的辩证法。

它猜测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

其缺陷:

直观性,猜测性,缺乏根据,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②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

黑格尔是唯心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结果。

③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是代表人物。

注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从辩证法的发展角度说,辩证法有三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第三个阶段,即唯物辩证法。

从唯物主义发展角度说,唯物主义有三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式,即辩证唯物主义。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哪三个方面对立?

联系的观点对孤立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对静止的观点。

有内在矛盾的观点对没有内在矛盾的观点。

承认自身内在矛盾观点和否认自身内在矛盾观点的对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注意: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上述三个方面的对立有内在逻辑关系。

辩证法承认事物是联系的,既然是联系的,事物就是存在矛盾和斗争,既然有斗争,事物就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孤立的,既然是孤立的,事物就彼此隔绝而不斗争,进而事物不能运动、进步和发展。

4、联系具有哪三大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如下三大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反对所谓的“主观臆想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5、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我们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解决问题。

(2)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转化好的联系,防范坏的联系。

6、系统的定义、特征是什么?

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联系而成的整体。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1+1>2)。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系统的首要特征,即系统整体的功能之和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有序性、优化性。

7、发展的定义和实质是什么?

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因这种普遍联系带来的事物的矛盾。

其中,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是什么?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旧事物则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成长起来的,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提高,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3)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先进力量的支持。

9、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②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相反,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集合体是形而上学。

③上述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0、规律的定义及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稳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其特点有:

(1)客观性:

(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稳定性:

指规律的重复性,在一定条件下,规律会重复出现。

(3)本质性: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表现事物本质的联系

才是规律。

规律与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4)必然性:

必然联系是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和基本趋势。

 

1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发展中具有什么地位?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

一方面是不起跬步,无以至千里(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

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12、什么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统一),又相互斗争(对立),构成事物的矛盾关系(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