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65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docx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范文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三十年业绩斐然

  发刊词

  三十年弹指一会间。

  进入而立之年的我国商业管理体制改革经过曲折、渐进的长期努力,已经建立了商品自由流通、多种经营业态并举、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流通业管理格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其30年改革的脉络充分体现了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同时也开始纳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通过回顾流通业改革的进程、商业理论改革的探讨、经营业态的变迁及改革所带来的业绩的精彩回放,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向读者展现我国流通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服务业对外开放路径及特征

  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渐进性特征相对应,我国服务业开放选择了一条试点先行、逐渐加速加力和拓展领域的路径,经过了“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变化,完成了从自主开放到制度开放的转换,其阶段性、梯次型特征十分明显。

  一、初期少数领域零星开放阶段(1978年-1991年)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重视工农业的发展,而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改革开放初期相当长时间内,服务业仍未被摆放到应有的位置,在开放问题上,服务业初期开放层次不齐,个别领域开放相当早,但是更多服务业开放起步较晚。

我国最早的三家中外合资企业其实都归属服务业:

第一家是1980年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与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拉开了中国吸引外资的大幕,其次是中美合资的建国饭店,1980年6月开工建设,1982年3月底正式营业,再就是长城饭店,创建于1980年,1985年正式竣工营业。

餐饮、旅游饭店、以外销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是这一时期开放的主要领域。

旅游饭店是服务业中最早向国际市场开放、最早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业。

为整体开放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的需要,促使旅游饭店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投资规模甚至高于工业项目。

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北京建国饭店、广东白天鹅饭店、南京金陵饭店等8家合资饭店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批项目。

  1978年以后服务贸易起步发展,较具规模的是始于1979年的海外工程承包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内旅游业开发。

随着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货物进出口的发展,服务进出口的领域越来越宽,相关的货物追加服务、通信、金融、保险、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进出口也随之迅速发展。

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亿美元,1991年增长到了108亿美元,其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较为稳定,其中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0.7%至0.8%,进口额占比为0.4%至0.5%,进出口总额保持在0.6%至0.7%。

  二、中期试点推进阶段(1992-2001年)

  一是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政策集中出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产业发展明显向服务业倾斜,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迅速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这一趋势,我国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开始将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议程。

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决定》还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十三条政策和措施。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1994年,我国进一步进行了计划、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以及投资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为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4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7年2月,国务院批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本,1997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对服务业开放的定调是“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二是参与服务贸易谈判并做出初步承诺。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加了整个过程,而且参与了制定《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1990年5月4日,中国联合印度、喀麦隆、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向服务贸易谈判组提交了对GATS文本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亚非提案”。

1991年7月,中国第一次提交初步承诺开价单,对银行、航运、旅游、近海石油勘探、专业服务和广告等6个行业的市场开放做出了初步承诺。

1992年10月,中国又把保险、陆上石油服务、商业零售、建筑工程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列入初步承诺开价单。

1993年4月,中国又将开价单作了调整,初步承诺开放银行、保险、旅游(酒店、餐馆)等服务市场。

1993年9月,中国再次修改初步承诺开价单,迸一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并于同年11月,提交了服务贸易减让表草案。

1998年7月,在WTO中国工作组第8次会议上,中国在服务业方面的谈判取得进展,就电信、金融、零售、法律、会计、专业服务领域的开放提出了许多实质性建议。

根据1999年11月15日达成的中美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是试点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

1991年到2001年,我国大部分服务业都在试点基础上有限度对外开放。

虽然不同服务业门类的开放形式和力度有较大差别,但整体来看服务业市场对外商投资的限制逐步放松,外商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入中国服务业市场的部门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覆盖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仓储、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科研、教育、卫生、信息咨询等十几个部门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不断扩大,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增长较快,传统行业如商业、餐饮业等有较大发展,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增长也很快。

运输业中的海运运输和速递业务、会计服务业和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已有很高的开放程度,实际上零售业实际开放程度已超过承诺的初期水平,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数量也增多。

但仍有一部分重要的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也比较晚,如对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和地域一直实施严格的限制;电信业在2000年9月才出台《外资电信管理规定》,容许以合资的方式进入,公路在2001年11月才发布《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的管理规定》,容许独资方式进入货运,而客运仅限于合资;铁路则于2000年8月才以合资的方式开放货运。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719亿美元。

除1998年和2001年外,其他年份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特别是1991年至1994年增长率在20%以上;服务贸易进口也快速增长,从1991年的39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年的390亿美元。

  三、后期履行承诺全面开放阶段(2002年—迄今)

  1.加快形成服务业开放发展新战略和新的政策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攀升,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适值我国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将在新的规则体系约束下参与国际服务业的竞争合作;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进入重要时期,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我国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因此,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开放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商贸、文化、金融、体育、交通等所有服务业管理部门,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服务企业,再到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围绕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国家战略、产业理论和政策体系、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等进行了全面、密集而深入的研讨、设计,在实践上则根据入世承诺,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模式。

  2001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

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的1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提出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和培育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服务贸易逆差。

要有步骤地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国际货运代理等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服务业的跨国公司。

鼓励开展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

2007年和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又先后出台,彰显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急迫性。

  2.履行承诺逐步形成整体开放的新格局

  入世时我国对各类服务业开放均做了承诺,承诺水平也较高,但各个领域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最终开放程度不完全一致,不同服务贸易方式的承诺内容也明显不同。

关于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对所有的部门至少都做出了局部的承诺;在跨境提供方面,对超过80%的部门做出承诺。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承诺较多,但是在商业存在方面仍然有较多的限制。

  入世后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速度明显加快。

首先是在清理和修订法律法规方面,采取了大规模行动,共清理与外经贸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2300多件。

到2006年,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告一段落,以及服务业的开放承诺基本完成,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从2006年11月12日起,除了个别领域外,我国取消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至此,我国服务业整体开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外资对我国四大服务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合计达到11085家,实际使用外资84.6亿美元。

入世之后我国服务业按承诺稳步开放,整体发展良好,不少服务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规模、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扩大和提高。

  3.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发展迅猛

  2001年以来我国抓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突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222亿美元,进口达到130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523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出口增速加快,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增长迅猛,不仅超过了其他服务部门,也超过发达国家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

2001-2007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4.6亿美元增长到43.4亿美元,咨询服务出口从8.9亿美元增长到115.8亿美元,电影和音像出口从2789.5万美元提高到3.2亿美元。

  4.内地与港澳服务领域开放合作成为亮点

  大陆与港澳地区服务领域的开放合作日益紧密是这一阶段的特色。

自2003年始,内地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以及《安排》附件和五项补充协议,内地一步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另外商务部还于2006年连续发布《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和补充规定

(二),专门鼓励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商业企业。

  截至2008年9月,内地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40个领域分别对港澳实施了221项和209项开放措施,涉及内地30多个政府部门。

多数行业对港澳投资放宽或取消股权限制,降低注册资本、资质条件等门槛,放宽投资地域和经营范围等。

截至2008年5月底,2322家港澳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申请投资内地。

金融合作、旅游合作和专业人员资格互认方面,截至2008年5月底,港澳共有51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内地累计赴港澳“个人游”旅客达5508万人次,如按人均消费5000港币计算,则为港澳带来近2800亿港币的收入。

建筑领域,内地与香港共有2037人通过互认取得了对方的专业资格。

  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成就

  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总量倍数增长,开放领域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服务业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只有87..5亿元,2007年达到96328亿元,30年间增长110倍;197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007年则为39%。

  目前我国服务业开放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开放领域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

2007年,中国非金融服务贸易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000多家;服务业领域在利用外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服务业(含金融业)实际吸收外资达430亿美元,占吸收外资总额的52%,比2002年的比重提高近1倍。

  服务贸易成就斐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出口增速加快,服务出口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速,是世界上服务出口增速最快的国家。

中国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23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4%。

2006年,中国服务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外直接投资113.8亿美元,其中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5.3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5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5.1万人,年底在外劳务人员67.5万人。

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82万人。

2007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8亿美元,增长26.0%。

  二、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吸收和调整优化,我国主体多元化、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为国有、集体、外资、混合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代替;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行业加快升级改造,现代物流、会展、广告、咨询、中介代理、计算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引进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彻底改变了原来单一百货店的零售市场格局,促进了市场繁荣、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现货市场、批发市场等有形市场与期货市场、网上市场等无形市场互动发展。

  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铁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组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物流产业的行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2007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75.2万亿元,物流增加值1.7万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7.6%,占GDP的6.9%,成为拉动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因素。

  三、服务业技术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技术、资金、人才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引进,提高了我国服务产业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强化了江省县级市中列首位,一个浙中内陆小城发展为中外闻名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目前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办事处900多家,联合国、外交部等机构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中心,义乌市场上商品已出口到2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60%以上。

  四、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外开放带来了我国服务业的大发展。

由于传统服务业体量不断增大,新兴服务业门类日益增多,服务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最重要领域,大大减轻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劳动密集型的零售、住宿和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而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则主要吸收了大量高校毕业生。

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等服务出口也直接带来了就业机会。

  1978年—2007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4890万人增长到24917万人,新增就业人员20027万人,平均每年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约691万人,其中,1990-2005年,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11792万人,而同期新增的全部从业人员只有11076万人,说明服务业不仅吸收了绝大部分新增的就业人员,还吸收了很多从农业、工业转移过来的从员人员。

1978年、1990年、2000年、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70.5/17.3/12.2;60.1/21.4/18.5;50.0/22.5/27.5;40.8/26.8/32.4。

  五、刺激服务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我国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转变的过程中,服务业“保障消费、便利消费、创造消费”的功能凸显。

城乡居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个人发展、享受及娱乐型服务消费市场越来越活跃,部分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消费明显增加。

高档舒适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宾馆酒店、方便快捷的通讯手段、多样化金融理财方案、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巡回演出和展览、线路多样的境外旅游等,使消费者得以分享受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现代商业文明成果和世界历史文化瑰宝。

视听传媒、印刷出版、广告、教育和旅游等服务业的开放,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消费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开阔了国民眼界和心胸,有益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凝聚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益于培育自信、开放、健康、进取的国民素质,有益于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国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