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81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巴戟天研究论文.docx

巴戟天研究论文

巴戟天研究论文

1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巴戟天药材的植物来源争议甚大,前人考证其植物来源多达7科13种植物。

巴戟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

“味辛,微温。

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形态和产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称古代巴戟天的名称,除《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记载外,西晋·左思《蜀都赋》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这是考证巴戟天名称及产地具体年代的最早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凡有“巴”、“蜀”字头的药均指产于四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巴戟天的释名和集解都以产于四川为名,即以出产地点得名。

因此,巴戟天来源于四川是极可能的。

“戟”是一种兵器,或作刺激解释。

“戟天”可能指其形态,藤蔓攀附它物向上,唐《新修本草》[5]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

“蔓草”可说是小型藤本,故其名是指该植物生长习性而得;又或指其效用,该药刺激于人,可治头顶之病。

12古代巴戟天的生药对巴戟天生药形态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6]中有简单描述:

“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唐·《新修本草》[5]中则有稍详细描述:

“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

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

连珠肉厚者为胜。

”之后历代对巴戟天性状的表述均主要从外观加以文字描述,记述内容基本一致,如宋·苏颂《本草图经》[7]亦载:

“叶似茗,经冬不枯,一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有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者皆同,以连珠肉厚者为胜,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明·陈嘉谟《本草蒙筌》[8]:

“宿根色青,嫩根色白。

用之功相若,但选肉厚连珠。

根原有心,干缩自落。

人或投影摘,中亦空虚,非自有小孔耳”。

但因缺乏现代植物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以上描述均过于表象,不利于实际鉴别。

直到宋代才出现手绘图谱,如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9]。

在清代见于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0],书中有“滁州巴戟天”和“归州巴戟天”两种手绘图谱。

但因是手绘,不排除有绘图失真的可能。

这些都不利于巴戟天的鉴别确认,也可能是造成巴戟天原产地与历代本草记述相左的原因之一。

因此,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

13古代巴戟天的产地古代巴戟天的产地,梁·陶弘景《名医别录》[3]作了最早的记载:

“生巴郡(今四川阆中、奉节、重庆等地)及下邳(今江苏邳县)山谷,今亦用建平(今四川巫山、湖北恩施)、宜都(今湖北宜昌)者,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新修本草》[5]及宋·尚志钧《开宝本草》[11]则载:

“生巴郡及下邳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今亦用建平、宜都者”。

《本草图经》亦载:

“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者佳”。

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

四川志载:

巴州、剑州、广元俱出。

元和志载:

剑州贡巴戟天。

寰宇记:

巴州贡巴戟天。

《本草蒙筌》[8]:

“巴戟天江淮虽有,巴蜀独优”;《植物名实图考》[10]:

“巴州、剑州、广元(今四川巴州、奉节、剑阁、广元)俱出”。

以上记载均表明巴戟天的产地以四川产地为优。

14现代巴戟天品种考证从古本草记载上看,没有与现代应用的巴戟天相吻合的特征[12]。

关于古代巴戟天的品种,现代进行了较多研究,均表明巴戟天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

据华南植物研究所陈忠毅[13]、乔智胜[14]、徐国钧[15]等考证后认为,清以前使用的主产于江淮一带的“滁州巴戟天”已失传,原植物应是百合科土麦冬属植物土麦冬LiriopeplatyphyllaWangetTang,失传原因可能因历史上滁州巴戟天功效“不及蜀者佳”遭淘汰所致。

乔智胜等[14]考证后认为归州巴戟天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DamnacanthusofficinarumHuang,药材现称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

但徐利国[16]、郑仰铁[17]的考证则认为归州巴戟天应为铁箍散Schisandrapropinqua(Wall.)HookfetThomsvarsinensisOliv的根,即今四川省习用的香巴戟的根。

现今药用之巴戟天已非古代记载之巴戟天,而是清末发展的新品种。

1958年,经市场调查及考证后鉴定现代之药用巴戟天为茜草科新品种,订名为MorindaofficinalisHow[15],并被收录于1963年的国家药典[18]。

2000年版药典一部[19]述巴戟天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的干燥根。

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

巴戟天在广东作为药用已有200多年历史,已成为我国南方“四大地道”药材,也是广东“十大广药”之一。

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20]记述:

“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白,黑色者佳”。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21]云:

“巴戟天产于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下四府、南乡等地均次之,西江德庆系种山货,质味颇佳,广西南宁亦有出”。

药典所列正品茜草科巴戟天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为“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

古代记载之巴戟天与今用之巴戟天大相径庭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因气候变迁,使植物分布区由北向南缩小,产区改变;另一方面,可能因历代本草缺乏现代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绘图失真,记载不甚准确所致。

2应用历史与药用价值巴戟天于两千年前已作为药用。

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

“味辛,微温,生山谷,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

其对巴戟天的元性味、功用已有较详细记载,且与现代巴戟天的性味、归经、功用相近;以后历代对巴戟天性味、归经、功用均有更深入记述。

21巴戟天性味历代本草自《神农本草经》起,对巴戟天性味的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的记述相同。

《名医别录》[3]云:

“味甘,无毒”;《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均谓味辛、甘,微温,无毒;明《本草蒙筌》[8]:

“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22]:

“味辛甘,性微温,无毒”;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3]:

“味甘微温,阴中阳也”;清·汪昂《本草备要》[24]:

“甘辛微温”;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

“辛甘微温”。

表明巴戟天之性味古今无大变化,这是其药用功效一直沿用的基础。

22巴戟天药用归经历代本草记述巴戟天药用归经始终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主入肾经、肝经基本一致。

最早记述见宋《图经衍义本草》[9]:

“专入肾家”。

归经专入肾,表明药用尚限于肾经。

至明代有入脾之说,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22]:

入脾、肾二经。

但到清代,入脾经之说已鲜见,而是增加了入心经、入肝经的记述,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26]:

“入心、肾二经”;清·叶桂《本草经解》[27]:

“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清·汪昂《本草备要》[24]:

“入肾经血分”;清·张璐《本经逢原》[28]:

“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

“巴戟天专入肾。

……巴戟肾经血分药也”。

清代的入肾经、肝经、心经之药用更接近现代药用,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

现代药理研究已从多方面反映出巴戟天的补肾、护心、护肝作用。

23巴戟天主治功效早在两千年前巴戟天已作为药用,其主治功效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

2000年版药典一部归纳其主治功效为: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可见最早的药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表明古今药效用法基本一致,这从历代文献记述可见一斑。

《名医别录》[3]、宋《开宝本草》[11]均谓其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唐·甄权《药性论》[29]:

“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病人虚损,加而用之”;五代《日华子本草》[30]:

“安五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本草正义》:

“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阳痿,强筋骨,益精,治小腹阴中引痛,皆温胜寒之效;安五脏,补五劳,补中,益气,皆元阳布护之功也”。

明《本草纲目》[4]:

“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本草蒙筌》[8]:

“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

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

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

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

益精增志,惟利男人”;《雷公炮制药性解》[22]:

“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景岳全书》[23]:

“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

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清《本草备要》[24]:

“补肾祛风……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

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

覆盆子为使。

恶丹参”;《本草求真》[25]:

“温补肾阳,兼祛风湿。

巴戟天专入肾……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

……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

可见,历代均以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主治功效,治疗病种以男子病为主,主治男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

3采集与炮制31巴戟天采集历代记载的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八月为主。

《名医别录》[3]最早记载: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唐《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宋《本草图经》[7]亦载: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今多焙之。

”明、清等亦记载以二月、八月采为主,但近现代则全年均可采集(2000年药典一部)。

据前述之考证,清以前之巴戟天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地理位置偏北,且所处年代越早,地球气温越偏低,以致采集时间受限于二月、八月。

而今用之巴戟天主产地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地理位置偏南,气候、温度方面更有利于巴戟天的生长,因此可全年采集。

32巴戟天炮制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巴戟天药用功效有极大的影响,其临床药用亦有较大区别。

历代对巴戟天炮制均较重视,且对巴戟天的炮制方法有不断的改进。

最早记载将巴戟天“去心”用的是东汉·华佗《华氏中藏经》[31]和晋·葛洪《肘后备急方》[32]。

梁《本草经集注》[6]、唐《备用千金要方》[33]亦记载“皆褪破、去心”。

纵观历代巴戟天的炮制方法,或槌、或浸、或蒸、或煮、或炙,大多要求除去其木心,虽也有不去心用者,但去心与否的药性、功能、主治及其应用范围是一致的,并无严格区分,目的是将巴戟天木心作为非药用部分。

巴戟天木心强韧、多纤维、枯燥无津,质量占全药约5%,如不去心,令人烦躁。

经分析两者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差别。

可见对巴戟天的净制是必要的[34],现今药典已规定巴戟天去心后切段。

可见古代常用之“去心”法一直沿用至今。

通过炮制引药入经,可增加药效。

唐代一些本草开始将枸杞、金樱子、菊花制等引用于巴戟天的炮制,枸杞子汁、金樱子汁制等可借以助阳、摄精等等。

如南北朝《雷公炮炙论》[35]中:

“凡使巴戟天,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干用”。

历代还有酒制、米制、面制、盐制、油制、炒制等多项炮制技术,其中以甘草汁制、酒制、盐制方法居多,且甘草制和盐制炮制工艺至今仍沿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良好。

如宋元时期不仅应用了简单的“去心”浸法,而且“炒法”也有了较多的应用。

另外,还加入了一些固体辅料,可有针对性地提高药效,包括有糯米炒治脚气、枸杞子煎汁浸蒸助阳、酒炒祛风湿、金樱子汁炒摄精、菊花同煮理肾气。

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9]记载:

“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去心,糯米炒,候米赤黄,去米不用。

”盐制巴戟可功专入肾,因盐性寒,味咸,有补肾、软坚、凉血解毒的作用,用盐制而引药入肾,有潜降作用以抑制兴阳[35],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提出“去心,面炒”、“盐汤浸打去心”,这是首次将盐制用于巴戟天的炮制,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巴戟天的盐制有了较多的应用。

如《奇效良方》[38]中提出:

“去心,青盐酒煮”;明·李梴《医学入门》[39]中有:

“盐水煮去心”;明·王肯堂《证治准绳》[40]载:

“巴戟肉,盐汤浸”;明·龚廷贤《寿世保元》[41]中也有:

“盐水泡,去心”等等。

酒制巴戟则可增强祛风湿功能,可行血、强筋健骨[36]。

宋·赵佶《圣济总录》[42]有:

“去心、酒浸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酒制巴戟天的过程描述为:

“酒浸一宿,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用。

”明代一些本草还将甘草运用于巴戟天的炮制。

明·张洁《仁术便览》[43]中有:

“甘草汤浸去心”;《景岳全书》[23]也提到“巴戟,甘草汤炒”、“巴戟肉,甘草汤炒”;明末·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44]也有:

“甘草汁煮,去骨”。

甘草制巴戟天也是今用之巴戟天主要制法之一。

巴戟天虽有多种炮制方法,但至今始终是以巴戟肉、盐制巴戟天和甘草制巴戟天为主流饮片规格,且巴戟肉用居多。

巴戟天的炮制特点是借助所用辅料固有的作用,以增强壮阳、补益功能,并获得满意疗效[45]。

【参考文献】[1]姚辉,赵晟.名贵南药巴戟天[J].植物杂志,2002

(1):

26.[2]神农本草经[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45-148.[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唐·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74.[6]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宋·苏颂,尚志钧.本草图经[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14.[8]明·陈嘉谟.本草蒙荃[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73-75.[9]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11]宋·尚志钧.开宝本草(辑校本)[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丁平,詹若挺,徐鸿华.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陈忠毅,陈升振,黄向旭,等.国产姜科植物的研究[C].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983

(1):

39.[14]乔智胜,苏中武,李承祜.巴戟天应用的名实沿革考[J].广西植物,1993,13(3):

252.[15]徐国钧.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1册)[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98.[16]徐利国.巴戟天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82(6):

15.[17]郑仰铁,蔡秀英.巴戟天古今考[J].时珍国医国药,1997,8(4):

2.[1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S].北京:

人民卫生出社版,1963:

48.[1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清·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北京:

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1]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广州: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0.[22]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4]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25]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6]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太原: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6.[27]清·叶天士.本草经解[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8]清·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9]唐·甄权.药性论[M].合肥:

安徽科技出版社,1982.[30]五代·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3-44.[31]东汉·华佗.华氏中藏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摘要】通过考查有关记载巴戟天的古代文献,结合近代对巴戟天古代文献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考证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采集与炮制三大方面的历史源流。

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巴戟天的品种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入药植物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

巴戟天性味在历代本草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药用归经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其主要功效;治疗病种主要以男子病为主,主治男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

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和八月为主。

历代有关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中,大多要求先除去其木心,可用枸杞子汁、金樱子汁等炮制,或采用酒制、米制、面制、盐制、油制、炒制等。

【关键词】巴戟天;主治功效;采集;炮制;南药;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