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237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docx

机械振动基础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振动基础>>

实验报告

 

学号:

班级:

组别:

成绩:

实验成绩及评分标准

实验评分标准:

实验成绩按在实验室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

1)实验实作成绩评分以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和试验结果分析等给出评定成绩,实验总成绩按照各个实验成绩平均给出。

2)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综合给出实验成绩,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情况评定成绩,评定按:

不及格(<60)、及格(60-70)、中等(70-80)良好(80-90)、优秀(>90)

实验报告一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认知与使用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简述其各部分功能。

答:

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由“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台”、“激振与测振系统”、“动态采集分析系统”组成。

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台用于承载实验装置,产生振动源,收集振动信号;激振与测振系统用于调整振动源,得到需要的振动频率,测试振动大小;动态采集分析系统用于人们能清晰明了的看到振动现象,用线条表达振动的过程。

 

2、采用信号发生器-激振器的激振系统,在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不能短路,放大器输出合适,输出电压不应过大,正常使用一般小于5V;保证接线正确;调压器的电压调节不应过高;转动过程中切记不可用手等物件碰转动件

实验完毕前或中间暂停较长时,将信号发生器的电压输出归零;调压器电压调到最小,才可关闭电源,否则带负荷关机会造成设备损坏;只有接入的传感器为IEPE(ICP)传感器时,才能选择IEPE输入方式,否则会损坏传感器。

 

3、本实验所用传感器如何安装?

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本实验所用传感器为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使用时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接到专用的前置器上,用专用的连接线连接采集仪和电涡流传感器的前置器,输入灵敏度,输入方式SIN_DC,即可测量位移。

安装时应主意传感器不要和被测物体距离过近,传感器前端应与被测平面平行,要固定好传感器的位置。

 

4、如何根据传感器类型选用和设定通道参数?

简述通道参数设定的过程和步骤,注意哪些问题?

答:

通道参数的设置,新建项目后,首先是通道参数设置:

在一起启动前,根据不同传感器接入不同的适调器,如压电传感器,接入电荷适调器;应变传感器,接入应变适调器。

系统启动之后软件可自动识别相应通道的测量类型,并在“通用参数”下“测量类型”项对应通道位置显示所接适调器的类型或可测量类型,如果没有接入适调器,“测量类型”项对应通道显示为“电压测量”。

本实验所用传感器类型为压电式传感器(ICP)和普通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和涡电流式位移传感器。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IEPEICP)直接接入动态采集器DH5923,(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和压电式力传感器),对应通道需接入电荷适调器再接入DH5923;其它传感器(磁电式涡电流式),对应通道,接“电压测量”,根据对应通道所用传感器对比此通道的“工程单位”和“灵敏度”项进行设置,该通道的被测物理量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量程范围,如果被测物理量大小不确定时,先将量程范围设置为最大,然后进行予采样,根据所采数值大小调整测量范围;根据实验情况,设置“上线频率”、“输入方式”等子项。

只有接入的传感器为IEPE(ICP)传感器时,才能选择IEPE输入方式,否则会损坏传感器。

 

5、如实验对象所要求的分析频段在60Hz—270Hz,如何设定测试系统的采样频率和分析频率?

如果设定不合理会产生何种情况?

(用实验记录图表对比分析)

答:

若实验对象所要求的分析频段在60Hz—270Hz,则设定测试系统的采样频率为0.5Hz,分析频率为5Hz;如果设定过大,则会使波形过于密集,如果设定过小,则会使数据采集部完全。

 

6、用信号发生器发出一信号,采用测振采集分析系统,对此信号进行统计分析和简单频谱分析,并作简单说明。

答:

采集的信号为

统计得:

最大值:

545.0;最小值:

-544.1;平均值:

-9.1;有效值:

379.1;峰峰值:

1089.1;频率:

200.2;

由FFT实时谱FFT平均谱可知其FFT曲线呈周期性变化;幅值为110,周期15.2.

由频率响应图可知在时间t为193.4是得到频率响应图线,峰峰值:

1089.1;频率:

200.2;。

 

实验报告二机械振动基本参数测量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测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分别简述其功用。

答:

测振系统由简支梁、激振器、速度传感器、变换器、电荷适调器、动态信号采集器和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组成。

简支梁:

承受载荷。

激振器:

信号发生器。

速度传感器:

感受被测速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

变换器:

是将信源发出的信息按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传递位移信号。

电荷适调器:

传递加速度信号。

动态信号采集器:

采集所得的信号。

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将采集器所采集到的动态信号进行分析,用图表的方式直观的把速度、加速度、位移表达出来。

2设定一振动激励,用测振控制和动态采集分析系统,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对采集信号进行时域统计分析,频谱分析,光标读数等保存为Word图,并作简单说明。

 

3根据上图得到实验数据和图表,对比激振信号得到单一激振频率下简谐振动根据

传感器类型

频率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1)根据位移幅值

,计算速度

、加速度

2)根据速度

,计算位移

、加速度

3)、根据加速度

,计算位移

、速度

对比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实验报告三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特性的测量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如何安装组成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应注意哪些问题?

安装激振器和传感器。

用固定台架将激振器安装在简支梁靠近端部的位置,并将压

电式力传感器串接在激振器与梁之间,使激振器顶杆保持一定的预压力,用磁性座将压电式

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简支梁适当位置。

应注意:

传感器和激振器的安装位置;信号发生器输出值需要合理设置;采样频率要保证采集的信号没有幅值失真。

 

2、该测试与控制系统由那几部分组成?

简述其功用。

激振器:

产生振动的仪器

力传感器:

感受外力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

震动传感器:

监测旋转机械的振动情况

数采分析仪:

数据采集分析

激振信号源:

产生振动信号

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分析激振的现象及结果

3、启动扫频激振系统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测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启动扫频激振系统注意:

扫频起点、步进长度、扫频终点,在使用时,控制器可直接生成振动曲线。

做一个适当频谱的正弦振动,找到共振点,得物体的固有频率。

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扫描范围和扫描频率,使得振动曲线能够很好的反应实验的属性,已完成预期的结果。

测试中应注意:

在测量模态阶数比较低时,可将激振器安装在靠近固之端或简之端附近。

对于其它结构,在测试过程,应变换几次激励点的位置,检查是否有遗漏的模态.

 

4、将实验中采用扫频法得到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的实验图表以WORD格式插入,并做简单说明,(无阻尼和小阻尼分别扫频强迫激振)

 

 

5、将实验数据中,关键点读出记录在表中,并以下计算。

频率(Hz)

0

14.6

15.8

16.7

12.9

0.9

15.7

2.4

16.6

17.2

13.3

0.6

振幅

0.002

0.324

0.461

0.325

0.324

0.137

0.463

0.104

0.658

0.476

0.567

0.182

1、确定系统固有频率

,其系统固有频率有哪些参数确定。

无阻尼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固有频率

与系统的质量和刚度有关,与系统受到的激励无关。

小阻尼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固有频率

与无阻尼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的频率和阻尼比

有关。

2、确定阻尼比

,找到半功率点0.707Amax,然后在幅频特性曲线上确定

利用式计算出阻尼比

实验报告四三自由度钢弦振动实验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三自由度钢弦振动实验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钢弦与重锤连接时应注意不要把钢弦接头弄坏;

(2)重锤底部不能与实验台接触,以免不能使钢弦张紧;

(3)重锤与钢弦连接好之后要轻放在实验仪器上,以免使钢弦损坏。

2、如何使用扫频激振系统?

正弦扫频时激励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安装激振器和传感器,用固定台架将激振器安装在简支梁靠近端部的位置,并将压电式力传感器串接在激振器与梁之间,使激振器顶杆保持一定的预压力,用磁性座将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简支梁适当位置。

之后采集器参数设置、信号发生器参数设置、测量。

正弦扫频时激励时应注意扫频的电压不要太高,并且不要碰到实验仪器。

3、根据不同张拉质量下,计算不同张力下各阶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

表1

弦丝张力

T=1×9.8(N)

T=2×9.8(N)

固-有频率

理论值

14.4

26.6

34.8

20.3

37.6

49.1

实测值

14.3

26.4

34.6

19.6

37.2

49.5

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为:

一阶固有频率

二阶固有频率

三阶固有频率

式中:

弦上集中质量m=0.0045千克

弦丝长度L=0.625米  

4、绘出观察到的三自由度系统各阶振型曲线。

一阶主振型二阶主振型三阶主振型

5、将理论计算出的各阶固有频率、理论振型与实测固有频率、实测振型相比较,是否一致?

产生误差的原因在哪里?

进一步可计算出各阶主振型A(i),(i=1,2,3):

由上可知,理论计算出的各阶固有频率、理论振型与实测固有频率、实测振型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仪器的安装和测量时的误差。

6以三自由度系统一阶振型为例,影响振型的因素有哪些?

答:

以三自由度系统一阶振型为例,影响振型的因素有频率、初相值、质点的位移幅值等。

实验报告五拍振实验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拍振实验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简述功用。

答:

简支梁,调速电机,振动传感器,激振器,力传感器,数采分析仪器,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简支梁起支撑作用;调速电机用于调节偏心块转速,输出振动;激振器输出振动;振动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各用于接收振动及力的信号;数采分析仪器用于分析信号信息;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用于图形或模型分析。

 

2、安装拍振实验系统应注意哪些问题?

具体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偏心电机的电源线接到调压器的输出端,调压器电源线接到调压器的输入端要防止接错,要注意调压器的输入和输出器不能接反,要注意调速电机安装在简支梁中部。

激振器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在简支梁上安装力传感器,通过螺杆将激振器与力传感器相连,并用螺母固紧。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偏心电机和激振器的中间位置。

具体实验步骤时应注采样频率一般设置为采集信号的10倍至20倍,保证采集的信号没有幅值失真。

量程范围一般设置为采集信号的1.5倍,保证较高的信噪比。

 

3、实验数据

表1

分振动

分振动

频率

=(31)Hz

=(32)Hz

幅值

=(58.5)

=(53.5)

4、将拍振波形以WORD形式插入,分析仪上观察到的拍振波形。

5、根据实验波形读出数据计算拍振波形的

答:

Amax=(140.5+83.9)/2=112.2um,Amin=(89.4-78)/2=5.7um

=31.5Hz

=0.5s

=1/0.5=2Hz

6、如改变激振器频率

或电机转速

,观察拍的频率

的变化。

实验与理论是否一致?

答:

不一致,外界有干扰,会影响拍振频率。

7、对结构来讲,拍是不利的现象,如果拍的最大振幅大于允许值,则必须消除或减弱拍的现象。

你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拍的现象呢?

答:

增加干扰振动,增加两振动的频率差距。

实验报告六隔振实验

实验日期:

实验组别:

实验成绩:

1、隔振实验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系统组成部分:

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螺杆,基座,激振器,DH1301接口,电脑。

安装是注意问题:

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的距离适中,接入电路前关闭电源。

 

2、影响隔振效果的因数有哪些?

答:

有支承结构,小中间质量,刚度等

 

3、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后填写处理下表:

频率范围

频率f

第一通道振幅

第二通道振幅

传动比T

隔振效率

39Hz

5.1

3.07

0.598

40.2%

50Hz

6.05

3.4

0.562

43.8%

60Hz

7.53

4.52

0.600

40.0%

120Hz

6.84

3.86

0.564

43.6%

240Hz

4.01

2.29

0.576

42.4%

400Hz

0.79

0.47

0.595

40.5%

 

4、在该实验中隔振效果应该如何评价?

答:

该实验中的隔振效果虽然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实验的设备问题,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

 

5、将隔振实验波形以Word形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6、测量本实验系统中的毛毡隔振数据,有何评价?

测量数据:

隔振前:

5.1;隔振后3.3

隔振前:

6.1;隔振后:

2.9

隔振前:

10.1;隔振后:

6.9

评价:

此隔振平均效率为39.81%,效果明显的不如理论中的,影响因数有设备的不精确,安装的不规范,调节频率时产生的误差,电路误差等等,但是依然能看到隔振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