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46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燃情岁月观后感1.docx

燃情岁月观后感1

燃情岁月观后感

  【篇一:

燃情岁月观后感】

  花了两个小时才看完这部电影,结果能慢慢看到犯困,当然,窗外午后的阳光的确很让人入睡。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还是算跌宕起伏的,不过很多情节确实能让观众一下子就猜到。

例如三弟把他的未婚妻带回来,老大看苏珊的眼神就知道三兄弟以后肯定要起内讧。

果然,三兄弟上战场,三弟牺牲,苏珊要走,不过如果她走了,估计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为了苏珊,老大和二弟和父亲都反目,自己一个人去外面闯荡,经过一番努力当了国会议员。

当然,他还是忘不了苏珊,趁二弟对苏珊的诀别迎娶了她,当然最后二弟归来,苏珊选择自杀,又是一个为了真爱的人间悲剧。

苏珊究竟爱谁,貌似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显然影片中这么多名字是难以记住的,很多人也是因为有布拉德皮特才看这部电影。

对于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这个角色,我觉得实在太玄乎,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还说一下子内心的熊惊醒了,就产生了狂放不羁,抛弃一切的行为,一旦内心的熊平静了,人一下子变得特别孝顺,特别体贴,这显然是夸张了。

最后他选择离家出走,这就是命中注定的。

  除去以上这些,本片中还是有不少精彩之处,首先是剧情跨度时间长,讲了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经历,所以才能称得上岁月,其次就是风景和音乐很不错,试想如果能生活在那种草原之上,青山绿水,该有多惬意。

还有那个临时搭建的网球场,那才叫真正的贵族般的享受。

如果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在这里,母亲没有离开,没有人参军,没有人去城市,没有这么多事情,是不是就不叫燃情岁月了呢?

  【篇二:

《燃情岁月》观后感】

  看完《燃情岁月》,感觉画面好美!

崔斯坦好帅!

朋友建议我看第二遍,看完交流。

  看完,我给她发了一个短信,“昨天我把《燃情岁月》又看了一遍,崔斯坦非常迷人,他身上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似乎苏珊与崔斯坦的结合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但崔斯坦的内心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

他始终无法真正面对苏珊。

苏珊爱崔斯坦,但有时人会变得那么无能为力,崔斯坦也想爱,去无法去爱,只能选择逃避!

外表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去做些什么,而心却无法左右。

  故事是这样的,“20世纪初,厌战的骑兵上校威廉·勒德洛退伍之后在蒙大拿落基山一个大农场安了家。

妻子伊莎贝尔受不了艰苦的西部荒凉生活,独自跑到东部城市生活,给他留下三个儿子。

三个男孩在勒德洛抚养下长大成人。

大儿子艾法雷德为人忠厚,平凡而有责任心;三弟赛缪尔最受父亲的宠爱,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老二崔斯坦性格鲁莽,好冲动,父子四人生活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一切的平静从赛缪尔带着女友苏珊的到来而打破,苏珊爱赛缪尔的,但当她遇见崔斯坦,一切又有了改变,爱是瞬间的感觉。

接着世界大战的爆发,三兄弟应征入伍。

因为崔斯坦的狂野与勇敢,父亲特意交代要他保护好哥哥赛缪尔。

其实在战场上,一个人又如何能保护另一个人?

这份压力自那一刻起,就一直压在崔斯坦的心头。

崔斯坦眼睁睁看着赛缪尔死在他的面前,那种无助和痛苦,一直深深折磨着他。

  回到农场,艾法雷德一次次向苏珊表白,苏珊拒绝了。

很快苏珊与崔斯坦走到了一起,艾法雷德无法忍受心中的痛苦,选择离家创业。

苏珊与崔斯坦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崔斯坦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愧疚与仇恨,心中似乎有一头愤怒的熊在咆哮,终于在忍无可忍后的一天,他选择离开。

苏珊恳求他,是否可以给她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有个孩子,你还会离开吗?

  崔斯坦走了,苏珊开始了遥遥无期的等待,信,时有时无,直到有一天,收到了崔斯坦的最后一封信,“我们完了,就当我死了!

”苏珊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此刻,艾法雷德来到她的身边,他依然深深爱着苏珊,无望的苏珊嫁给了艾法雷德。

  多年以后,崔斯坦累了,倦了,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农场,得知苏珊已经嫁给了艾法雷德,他很快就与佣人的女儿小伊莎贝儿结婚生子,也圆了小伊莎贝尔童年的梦想。

崔斯坦后因贩酒入狱,苏珊去探视她,终于倾吐出藏在心中的话语,“我爱你,我一开始就爱上了你,我多么希望赛缪尔不要回来,我多么希望你的孩子是我跟你生的……”

  爱与爱是不同的,有的爱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就如艾法雷德,就是他不与苏珊结婚,他也会一直爱下去。

而苏珊一直爱着崔斯坦,就算不能在一起,他们依然深爱着对方。

  苏珊的一生是痛苦的,爱上赛缪尔,他在战争中阵亡。

爱上了崔斯坦,他在无望中逃避。

不爱艾法雷德,却要与他相守一生。

最后,苏珊同样是对生活的无望,对爱的无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爱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充满希望也能让人心生绝望。

  【篇三:

燃情岁月观后感作文】

  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予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牵拌自己前行,而内心的声音,早在懂得谄媚于人之前就消失殆尽,又或者,永远在耳畔孤独的回响。

  我们无法抵挡Tristan从原野上策马呼啸带来的狂野,无法阻止Alfred带着文明进程的光环在人群中脱颖,无法拦截单纯的Samuel走向他并不了解的战火并失去生命,编剧选择了Susan去承受这一切,在她的时间坐标上,上校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现陨落,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她无法实现的希望,胶着一生的爱恨和等待,在时间和命运捉弄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自由的气息是残酷的,Tristan流淌着熊的血液,追逐着自己的冲动。

在Samuel的墓前痛哭的男子,长发飘扬,柔情似水,任何女人都难以逃脱那样深情地懦弱,susan也不例外。

爱上狂野的自由,就意味着接受他残忍的选择,“即使我有了孩子,你还是要走吗?

”Tristan几乎没有迟疑的翻身上马,尘土飞扬中抛下流涕泗流的爱人。

他是爱她的,我坚信。

只是,自由的天性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如此又怎么能顾全爱情的美满?

年复一年的等待,只有莫名的玩意从孤岛或荒地寄来,还有铺天盖地的寂寞和深入骨髓的绝望。

她没有想到过还有重逢,“永远太远了”,这是Susan的借口,因为那个以为永远到不了的等待终点居然出现了。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后悔和惊异,命运是如此的捉弄,小伊莎贝尔的礼服、跨坐在Tristan脖子上玩耍的samuel,那原本都是她的,熬过了那些年空洞无望的等待,还要忍受将爱人和梦想拱手送人的悲哀。

  susan身上流淌着我们自己的影子,因为爱和梦选择坚持,因为理想太遥远而不得不放弃,因为我们不是坚定地追随自己内心声音生活的俗子,所以不能像小伊莎贝尔那样,从小就坚持“他是我的男人”并固执的等到了那一天。

或许,时间再开一个玩笑,让我们像susan一样,总是错过最爱的人,总是和最美的梦想擦肩而过,于是相信缘分和等待,从哭着嫉妒到笑着羡慕,安慰自己平淡就是真谛。

  而那些咆哮着的声音,压抑在心底,总在深夜不断响起,所以,爱上他乡的秋日传奇,感动于自己的燃情岁月。

  【篇四:

《燃情岁月》观后感】

  “永远是太长久了,崔斯汀。

”多年之后,结过婚的苏珊娜对归来的崔斯汀说。

  永远是太远了,哪怕心底的位置永远留给某个人,无尽的等待,也注定了爱情会错过。

  桀骜不驯的崔斯汀,选择了漂泊,选择了流浪。

苏珊娜的爱情是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草原,却无法挽留住崔斯汀的脚步,他追寻着内心的声音离开……

  看过影片,我无尽的伤感。

如果苏珊娜一直等待着崔斯汀,如果崔斯汀不会离开,如果……,没有,没有如果,所以,苏珊娜选择了死,她的灵魂可以永远地爱着崔斯汀了。

  辽阔的北美大草原,无边无际,马儿在自由地奔跑,飞鸟来到这里,也会无拘无束。

与世无争的祥和,浓浓的亲情,战争,却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造成生死离隔。

  亲情在岁月的烟火中碰撞,从误解到尽释前嫌,最终温暖着人生。

  看过影片,我流了很多泪,说不清是为什么。

  我喜欢那原始而又野性的草原,仿佛心生了翅膀,飞奔而去。

想和所爱的人,漫步在一个个晨曦与黄昏,听风轻拂,看花盛开。

  北美大草原,静静地绵延到远方……

  【篇五:

《燃情岁月》观后感】

  花了近两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由布拉德。

皮特主演的电影,国内把它翻译成《燃情岁月》,这是我第5遍看这部美国金典影片,但我更喜欢它的英文直译名《秋日传奇》,秋日是丰收的季节,金灿灿的世界是美丽的,然而看着金黄的树叶不断从树枝上飘落又是凄凉而悲伤的,传奇大多让人难以理解,这些都是影片给我的感觉。

坦白说看完后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主人公崔斯汀的内心世界,但我仍然莫名的被这部电影打动了。

三兄弟间还有与父亲感人的情义,一个女人和三兄弟之间悲剧式爱情故事,轻柔优美中带着一种悲壮感觉的配乐,任凭岁月流逝始终缓缓而流的大河,唯美的画面,构成了一部唯美却又略显悲凉的电影。

这也是一个围绕情感救赎讲述的故事,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神秘关系,爱情与生活的矛盾,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争论,血缘与社会的冲突与回归,着力刻画父子情、手足情、朋友情、以及爱情。

  “有些人能清楚的听见来自心灵的声音,他们依着那声音作息,这种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这是电影开篇的一段独白,读懂了这段独白也就读懂了电影。

  父亲威廉上校厌倦了战争,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开垦一处偏僻的山区牧场,并与印第安人交往,成为挚友,以后独自养育着三个儿子。

  威廉家族三兄弟渐渐长大,手足情深,性格迥异。

大哥弗莱德为人忠厚;三弟山莫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町则是一位狂放不羁,具有坚韧勇敢性格的人,从小就从印第安人猎人一刀那里学到一身的本领。

父子四人在一个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苏珊是山莫的未婚妻,一个具有浪漫自由天性的女人,她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亮色,一家人和睦而快乐地生活。

弗莱德和崔斯町同时暗恋着苏珊。

  威廉原以为远离战场,可以享有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生活。

然而,一战爆发,他最终也没能说服血气方刚的儿子们,只能默默地同意他们参军前往欧洲,留下苏珊暗自垂泪。

从此,一家人被战争的硝烟带来刻骨铭心的创伤。

战争中,崔斯町眼睁睁地看着山莫被乱抢打死却无能为力,抱憾一生。

弗莱德为此耿耿于怀,两人结下了矛盾。

悲痛的崔斯町按印第安人的方式挖出了山莫的心脏,安葬在故乡的山上,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珊和崔斯町的相爱,使得弗莱德只能离开。

然而山莫的死让崔斯町无法面对深爱的苏珊,崔斯町选择逃避,远走他乡,浪迹天涯。

苏珊在苦苦的等待中,饱受情感的折磨,光阴流逝,心灰意冷,最终嫁给弗莱德。

  等到漂泊多年的崔斯町回到家中,绅士稳重的父亲已不幸中风,行动不便,表达不畅,然而上校坚强地生活着,依然充满着对儿子的爱,对这个家深深的眷恋。

崔斯町经历这许多坎坷,淡泊了感情,娶妻生子,努力支撑着牧场,支撑着家。

  影片还描述了威廉父子与印第安人的感情,他们相处在一起,感情真挚,患难与共。

崔斯町娶了印第安血统的女孩依莎贝,过着平静地生活。

  世道艰难,崔斯町开始贩卖私酒维持生计,得罪了一些人,弗莱德一直暗中保护着自己的兄弟。

在一次进城返回途中,依莎贝不幸被人误杀,再次燃起他心中躁动的烈火。

  苏珊依然爱着崔斯町,在崔斯町与弗莱德的矛盾中痛苦地煎熬,不能自拔。

苏珊见到崔斯町的儿子山莫时,不禁想起的死去多年的山莫,想到和崔斯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那时她曾对崔斯町说将来他俩的儿子就叫山莫。

回忆往事,她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如今依莎贝的死更让她痛苦万状,遂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苏珊是真正无辜的,她完美而感性,最后的结局却如此悲惨。

  让我感动是影片最后的高潮。

老威廉为保卫家园,保护儿子,以半身不遂之躯,痛下杀手;而崔斯町为救父亲,舍命挡在敌人的枪口面前;眼看着崔斯町就要倒在枪口之下,佛莱德的枪声响起,他完成了对敌人的致命一击。

短短的瞬间,一连串的变故,亲情在烟火中碰撞,佛莱德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兄弟俩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尽释前嫌,崔斯町也完成了对弟弟山莫感情的救赎。

  看到这里,在一刀印第安灵歌般的音乐声中,任自己的泪水流淌……电影结束了,我的思绪却无法结束,久久无法从传说中走出。

  【篇六:

《燃情岁月》观后感】

  《燃情岁月》的音乐如此之妙,像歌颂史诗一般来歌颂这个草原上的灵魂。

崔斯坦的人生,即便只是远远看着也让人热血沸腾。

世界上有的,别人苦心去追逐的,他都蔑视;世上珍贵的,难以拥有也不可再得的,他都动情的去追寻。

人人都应该爱他,他是我们内心里觉得应该活成那个样子的人。

他也的确被人人喜爱着,却最终孤独的走完了人生,猛烈燃烧,最后成灰。

  他的人生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某种成就或成功可言,甚至是失败和悲惨的。

他拼命去保护他至爱的人们,无论如何不肯让其受到伤害,可他的命运却是一把火,普通人靠得太近就会被烧灼。

他的悲剧在于他活得没有规则,却要没有规则的活在这个充满了规则的世界上。

他的生命与他的灵魂契合,这意味着与真实世界必定的脱轨。

  影片中不断以熊的内心来比喻他,很直白的传达出了他狂野心灵的本质——他是动物型的。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建立文明,创造道德与法律,发明礼仪,将原始的动物的我们驯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动物性不仅被我们抛弃,还在我们眼中成为了一种低级野蛮和未开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与现代文明对立的,必然为现代文明所抵触。

  动物性在崔斯坦身上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人动容:

他不隐藏,猛烈的爱猛烈的恨,他不守规则,勇敢无畏。

另一方面让人恐惧:

他太不守规则,甚至于嗜血,杀戮,轻易的掠夺旁人的生命。

在这里用正反两面来概括。

  这个正面,正是无数影视、文学作品所歌颂的。

无论是西方的个人英雄还是东方的传奇故事,都对这种生命形式赞誉颇多,它还原了人的某种本真,保留了人类心灵中对于自由最原始的渴望。

崔斯坦的身上有着这些英雄侠客的共性——烂漫自由,无视规则,重情重义,惩恶扬善,同时自身拥有强大的力量。

他们之所以能够逍遥自得惩奸除恶浪迹天涯的根本,不仅在于他们内心的自由,更多是在于他们拥有可以去实现这一切的力量。

人们爱看这样的故事,既是对自由的渴望,又是对强大力量的渴望。

  人们在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遵守着自己所设定的规则,逐渐对自己创造的文明感到了某种困倦。

族群的文明将个人的力量压了下去,绝大多数人落入了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才华和生命得不到施展,终生碌碌无为,或者还受到权力的欺压,空有怒火而无处可诉。

另一些人爬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却发现这个机器早已腐朽,不得不依靠压榨他人来维持自己汲汲可危的地位,内心同样得不到安宁。

  于是人们就需要幻想出一个规则破坏者。

就崔斯坦来说,他在少年时代便在他的印弟安教父的教导下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这让他拥有了生杀取夺的力量,虽然他从始至终都不打算用这种力量去对付人类。

在他的兄弟都想要去参军时,他表现出了对“为国家、为荣誉而战”的价值观的不屑,最后上战场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

  尽管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一切异常执著,仍然不断失败。

每当他深感到自己的无能,他便去流浪,把自己放逐到天涯之远,在放逐中寻求解脱。

悲惨的事一件件发生,他的心灵不断被打击着,而每次流浪归来,他总能回归平静,放下一切重新开始生活,这种生命的顽强亦令人动容。

  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爱情,都是不合规则的。

他还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

每一个爱人的死去都伴随着他痛快的复仇行动,这恐怕是人们最想要看的部分——快意恩仇而不是打落牙和血吞。

因为现实中的人们大多只能选择后者,他符合了人们暗地里对自己的某些幻想。

  哪怕是他的死,也是如此符合人们胸中沸腾的血液:

英雄般的死去,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寂然而生悄然而死,一生空有无尽遗憾。

人们创造出崔斯坦这样一个燃烧的灵魂,是出于何等的渴望,自己能够活出一份无所顾忌的自在,能够活一个燃烧,活一个痛快!

  但是,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却一直无法不去思考崔斯坦的动物性的反面。

因为它是一部西部片,它仍然代表了某些西部片的精神,或者说美国精神,或者说西方精神。

  在崔斯坦割下敌人的头皮时,尽管是出于快意恩仇,依然令我胆寒。

就像西部片里最常出现的一个个倒下去的印弟安人,他们生命的意义是被故意消解了的,因为他们的身份是敌人。

许多西部片中,印弟安人一出场便对白人进行野蛮杀戮,然后白人英雄奋起复仇,最后一战一定是全片的经典。

似乎没有一部电影去交待,印弟安人为什么要袭击白人?

  保护自己的财产,有理由对任何侵犯私有财产的行为进行制裁,这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种思想在西部片中体现最甚,《燃情岁月》也不出其外,崔斯坦所做的复仇,便是对侵犯自己所爱人的行为进行的制裁。

  自己的财产,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本来没有错,在实施的时候却产生了另一面——对他人财产,对他人生命的极端漠视。

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弟安人为什么要袭击白人,那才是人家在真正的保卫自己的财产!

  《燃情岁月》中崔斯坦弟弟的悲剧,与其说是因为敌军的一两个士兵,倒不如说是因为无耻的政客。

而崔斯坦愤然去杀害了许多敌人,像对待猎物一样割下他们的头皮,凯旋而归。

那些被他杀害的士兵,电影哪里敢交待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们也有父亲有妻子有爱他的兄弟,他们也只是像崔斯坦的弟弟一样被政客们哄骗来的天真的小孩子!

  有人说西部片代表着美国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具有强大侵略性的。

纵观西方历史,这种侵略性也一直存在着,仿佛除了自己的财产,其它的一切都是可践踏的。

只要是与自己存在利益冲突的人,哪怕是自己侵占了他人的利益,尽可以把他们塑造成野蛮无知的鬼东西进行人道毁灭。

我认为在我们欣赏西部片的时候,也需要对这种思想有所警惕。

  总体来说,《燃情岁月》是一部激情澎湃的电影,一部英雄的生命赞歌。

在我们对人生感到倦怠时,在我们失去生活的方向时,总能从崔斯坦身上看到一些启示——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活着,放肆的活,猛烈的活,把灵魂都燃烧,那才是无悔的人生!

  【篇七:

电影《燃情岁月》观后感】

  从小与印第安人一起长大的Tristan吸取了自然的灵性,野性,纯真,狂放不羁,一场与熊的决斗,与熊的血液相交融,他体内就是被注入熊性,他一生也注定会象熊一样孤独,流浪。

  当三弟带着他漂亮的未婚妻Susan来到这四个男人的家庭,这个女人象一道涟漪搅动这个平静的家庭。

Tristan对她呆傻笑得那一刻他们就爱上了,她在窗户外偷看着他驯马时矫健的身影,伦理与亲情压仰着内心的激情。

  充满理想主义的三弟要去打仗,兄弟情深的Tristan和大哥挺身而要去保护这个最小的弟弟,当Tristan眼睁睁地看着最小弟死在敌人手里而无能为力时,悲愤唤醒他沉睡在心里的熊性,只有挖出敌人的心脏才能平复他的心。

小弟死去使两颗激荡的心再无牵绊,有时我想:

Tristan真的爱过Susan吗?

也许爱,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男人永远觉得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他体内的熊性告诉他必须去流浪,而不守于俗世的教条责任还有爱情。

Susan问他:

如果我有了孩子你还会去吗?

他坚定地回答:

会的。

可以说Susan爱上他必定是个悲剧,一个把自由和内心的声音放在第一位的男人怎么可能一生只守着一个女人呢?

无尽漫长的等待最后换来的是一句“我不回来了”永远有多远?

太漫长了,她选择嫁给了她不爱的大哥,一个能够给她所有一切唯独不能给她爱情的男人。

  爱情对女人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小伊莎贝尔的那一句:

他是我的男人,我长大以后就要嫁给他。

让她从十三岁等到二十五岁,在他说他不会回来时,她也没有放弃。

他看着长大了的年轻漂亮的伊莎贝尔,又是那呆傻的笑容,男人的爱情太容易产生了,尤其象他那样狂放不羁人男人,征服欲与新鲜感才是内心真正的渴望。

她真的成为了他的妻子,但他真能给她带来幸福吗?

他体内的熊性让他注定是个不会恪守教条,爱惹麻烦的人,最后因为他去贩酒而遭到围捕,结果伊莎贝尔死在乱枪下。

  再来谈谈Susan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拥有名利、地位、金钱,一个深爱她的男人,在常人眼里怎么看都是个幸福的女人。

可Tristan回来了,他象是她的心魔,当她听说他要娶伊莎贝尔时,强烈的妒嫉的痛苦折磨着她的内心,看着伊莎贝尔为他生的两个儿子,她多少希望是她生的,可以说她对他的爱深入骨髓,她每次见他除了哭泣只能哭泣。

她去监狱见他,那时伊莎贝尔已经死了。

她对他说:

我希望他们死去,山姆(小弟的名字),还有伊莎贝尔,我心里一直是这么想的。

她透过监狱的栏杆抚摸着那张至爱的脸,用颤抖的心饥渴的索取着他回应,他失态了一下,又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她是他哥哥的妻子,他不会去抢兄弟的老婆。

Tristan虽狂放不羁,在他的内心亲情始终是第一位的。

她永远都得不到这个男人,一个没有他人生永远是无尽苦痛的折磨,一个比她生命还要重要的男人,最后她选择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Susan的悲剧是这个深爱的男人一直活在她的世界里,也许只要离开就能让她忘却,而她最终却选择了自杀而不是离开。

  当大哥带着Susan的棺材去见他,悲愤在质问道:

“我遵守所有的教条,神的教条,人的教条,你什么都不遵守,为什么他们都爱你,父亲,伊莎贝尔,包括我的妻子,而你除了给他们带来伤害,你什么都不能给他们?

Tristan身上那纯真野性的气息,流淌着自然的神性,而我们这些被俗世的责任,名利,道德准绳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我们渴求自由的呼吸,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象原野上的雄鹰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里,也许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他是我们心灵的影子。

而只选择自己内心的声音,满足自己欲望,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又怎能给你周围的人带幸福?

  Tristan最终死在了熊爪下,也许他只是上帝的一个错误,他原本是就应该属于熊类。

  【篇八:

《燃情岁月》观后感】

  汇报完之后,看完切尔西的一帮老将拿了欧冠冠军之后,在一个长眠之后,我看了由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导演魏德圣呕心沥血所拍摄的《赛德克巴莱》。

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很强的被骗的感觉,整个微博上都在为了这个导演的敬业而不断的帮他宣传,但是这部电影怎么着都是让我失望的。

  你可以看到,我在前面用了一半的笔墨在说我看电影前的事情,但是我的重点是这部电影让人失望,也就是说,我毫无必要浪费你的时间来读这些,而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同时也是《燃情岁月》的问题。

  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之下通过一个略显传奇的个体来牵引出导演的表达——岔开一句,我前面的这些东西又在一次说明了这个电影的问题,就是重点不明确。

而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是有美妙精致的风景,略显野蛮的人群,以及能够通灵的人物,比如《燃情岁月》中的印第安人。

这种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很浪漫了,观众们毫不费力的就能想到那些旷野、骏马、修长的男男女女、面色凝重的长老、燃烧的篝火。

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现代都市人群最缺乏的,这些代表着自由反叛高尚深沉的东西。

因此,一个稍微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对这种东西抱有急不可耐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种源自本能的,而非是一种后天思考而来的修养。

因此,大部分的中国人当看完这部影片之后都毫不意外的给了这部影片很高的分,在网上,这部电影居然高达8、7分,让我们来看看在这部电影评分之下的影片有哪些:

《穆赫兰道》、《蝴蝶效应》、《沉默的羔羊》、《猜火车》、《黑客帝国》、《心灵捕手》、《XX太空漫游》等等影片。

到这里我已经无力说什么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影迷的眼中完爆这些电影,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布拉德皮特的造型,许多中国的文艺青年最开始知道的国外男演员都有布拉德皮特,但是你要知道,在1994年的时候,皮特还就是一个当今中国黄晓明的角色,而且最近上的《点球成金》居然都只有8、1分,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有哪一点不比这个《燃情岁月》让人感动,《燃情岁月》就是给你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卖着美国式的自由,这里面还有借着这个借口搞自己哥们女人的自由,编剧还给其带上一个为了爱情为了家庭。

然后,这部影片让这几兄弟之间最为不那么重要的人死翘翘,而且是在一片如天堂一般的景色之下,然后开始了大段大段的煽情的音乐,当然,音乐是很不错,但是用多了就是滥情了,你这个效果就和早些年网上调侃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一样。

之后又是大段大段的景色,中间再加入家庭因为一个女人的破裂以及最让少男少女痴狂的布拉德皮特的疯狂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这个家庭的同情,这就相当于我读了《读者》一年总集的感受,好像你的整个人生因为他人的痛苦也因为自己的同情而变得高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