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928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docx

朝阳目标语文答案选修三

选修三

专题一 走进鲁迅 

1《忆韦素园君》

1.D剖(pōu)白 2.C(A精当有序B 抱憾D烟消云散)3.C (ABD均为比喻句)    

4.啮碎:

用牙啃或咬碎. 武行:

戏曲中专门表演武打的配角,这里具讽刺意味.光景:

境况;状况;情景。

委顿;疲乏没有精神。

5.B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

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6.B(A“90%以上”存在歧义:

是指“未得过麻疹”的人还是“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明确。

C搭配不当,不能“对事故进行救助”。

D表意不明,概念交叉。

7.赞美韦素园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8.因为他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因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

赞美了他纯朴、认真的品性和实干精神。

9.比喻。

10.①无心作诗人,而诗的造诣极高,可见,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限于是个诗人。

②这句话充分表现出鲁迅和人民的关系,人民对鲁迅的敬爱。

不说鲁迅先生的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而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自见;不言鲁迅先生伟大,而伟大自见。

2《杂文两篇》

1.A  dé   nie B dù C qiè  diě D něi E qú  2.D (A告诫C适得其反B涅槃)3.略4.C   5.B

6.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传统思想对青年的禁锢,是古训把有生气的青年禁锢在了苟活的生命理想之中,作者希望能够把青年从传统的文化和思想牢狱中解救出来。

7.“这样”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路径。

8.鲁迅热切希望青年能够把小的反抗演变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样的伟大事件。

这是鲁迅的期望,也是乐观自信的预言。

9.庄子借这则寓言说明人们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利害相交。

从天性出发相亲相爱是纯洁的、长存的;为利害得失相交是卑下的,无法持久的。

10.文章最后引用林回弃千金之璧而救婴孩的故事,与“保古”家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保古”家的主张实质上是复古主义,其目的是要反对革新,反对新文化运动,林回的行为反衬出“保古”家们的虚伪和不人道。

11略

 

 

3《〈呐喊〉自序》

1.D都读dān2.D(不名一钱)3.A(无聊:

没有依靠)

4.C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5.A《呐喊》《彷徨》《故事新编》B《狂人日记》1918年果戈里C《朝花夕抬》《野草》

6.A   7.课文第⑦段说的是作者在屡经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概括起来是感到无聊和寂寞。

但是读者对这种“无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体验的,为了使读者更清楚“无聊和寂寞”,作者进一步说面对一群活人大喊,而这些活人毫无反应,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这就使读者对“无聊和寂寞”认识得清楚一些。

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8.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9.“铁屋子”指的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

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的真理。

10.略

4《诗四首》

1.略

2.A就范:

动词,听从支配和控制;屈服:

动词,对外来的压力妥协让步,放弃斗争。

根据上下文语境美国是要伊朗依照《核不扩散条约》放弃核计划,故第一空选“就范”更精准。

遏制:

动词,制止,控制;控制:

动词,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根据语境“控制”和“野心”不能搭配,故第二空宜选“遏制”。

措施:

名词,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用于较大的事情);态度:

名词,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从语境看一般的“态度”已不能解决问题,故第三空应选“措施”。

3.A

4.悲愤是全诗的灵魂。

在漫漫长夜中,举家避难于客栈之中,是愤!

反动派耀武扬威,老的罹难,感到深切地悲恸。

这一悲一愤,表明了鲁迅对中国爱国青年的担心,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5.从“眼看”到“忍看”,从“刀边”到“刀丛”,将悲愤之情表现得更强烈,将反动派恐怖统治之残酷揭露得更彻底,越改越深刻。

6.“奴才”,是指那种毫不觉悟的,甘于做奴隶的人,这种人不但不敢起来抗争,有时甚至还把帮助他们争取解放的人当作敌人看待。

“傻子”是真正英雄,泛指一切鼓舞和领导奴隶们起来抗争的勇敢的革新者和革命者。

7.还有《长明灯》中的疯子,坚持要熄灭掉吉光屯的“长明灯”,甚至高喊着要“放火”,结果被关押了起来。

《药》中的夏瑜,因为在狱中宣传“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红眼睛阿义“给了他两个嘴巴”,茶馆中的茶客们也视他为“发了疯了”。

另外,《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8.略

 

 

专题一综合练习

1.B 2.C  3.略4.D 5.C “勘察”指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也作勘查。

如勘察现场,勘察地形。

“勘测”指勘察和测量。

如勘测地形。

在本项语境中,调查员对火灾现场实地查看即可,不需要测量。

“亟”字有两个读音,一读jí,急迫地,如亟待解决,亟须纠正。

一读qì,屡次,如亟来问讯。

作为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亟待”,没有“急待”。

“擅自”:

对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私自”:

背着组织或有关的人,自己(做不合乎规章制度的事)。

在本项语境中,既已“公开募捐”,就应是“擅自”而非“私自”。

6.A 

7.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8.A  9.B   10.D   11.C   12.D

13.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4.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

(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15.

(1)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2)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

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

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16.B、D文章以“梦”为线索,先写梦时,后写梦醒,故A项错;从⑦段来看,这些话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即在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讲的话,如“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眼前?

”就表明了这一点,故C项错,判断此项正误不以阅读《野草》为前提;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并无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发现的意思,故E项错。

 

 

专题二 辞赋与骈文

5.陈情表

1.D(期,jī) 2.C 3.D 4.B 5.C(①因为,②用,③用,④因为,⑤因为,⑥连词,来)   6.“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

7.A   8.略9.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作者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10.“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

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11.参考答案: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

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

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即可。

 

6.阿房宫赋

1.A(铛,chēng) 2.C(A、统一;一个B、喜欢;爱惜C、夺取D、宗族;灭族)3.D 4.C(辇,乘辇车,名作状;一,统一,数作动;弦,演奏,名作动;北,向北,名作状;鉴,意动) 5.D(焉,的样子;代词 而,表承接;表修饰 夫,那个人,发语词;于,表比较)  6.杜牧,牧之,樊川,李商隐7.D(第三个“后人”应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  8.略9.六国不爱其人,导致最终灭亡,而秦却没有吸取六国的教训,依然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一个强大秦国的覆灭。

秦不以六国为鉴,最终自食其果。

如果唐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那么最后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10.借古讽今,向唐朝乃至后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11.略 12.略

 

7.滕王阁序

1、zhěn、ōu、qǐ jǐ yì chān、lǎo、yán cān fēi、tà méng yū hài zhǔ、

  lǘ gě jiàn mí zhú、jīn fǔ chuán、dì miǎn、chuǎn

2、D(A.明—铭 B.鱼—渔 清—青  C.弛—驰)

3、D

4、C穷:

处境艰难

5、A意动(B、C、D使动)

6、子安,《王子安集》。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②正确③错(无恨主之意)④正确⑤正确

7、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此外,前一句给人动态的美感,后一句又给人一种宁静致远,构成一幅色彩明丽,上下浑成而又生动的秋之图。

8、开始心情很舒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看到宴会的盛况且有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参加,豪华而高雅,然后“兴尽悲来”,借用典故,感慨人生无常,委婉地表达出空有才华但报国无路的哀婉之情。

9、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

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他仍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更能体现他高尚的人格观。

 

8.兰亭集序

1、B(A癸丑guǐ C嗟悼dào D曲水qū)

2、B(A修:

高高的 C化:

自然 D喻:

明白)

3、C

4、D

5、①C,②B,③A,④D

6、D

7、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死生亦大矣。

8、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是喜欢“静”的人,“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但是,当他们快乐的时候,都会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的热情。

9、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作者批判当前士大夫,认为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10、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专题二综合练习

1.C.(杳无音信yǎo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yú)

2.D.(萦回  冈峦)

3.A.(B.“趣”通“取”C.“销”通“消”D.“零丁”通“伶仃”)

4.C.(A.辛苦:

古义:

心酸悲苦;今义:

身心劳苦B.古义:

天气;今义:

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D.可怜:

古义:

可惜;今义:

值得怜悯)

5.D.(拜:

1授官2上,奉   察:

3考察推举4察看)

6.A.(于:

介词,比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则:

连词,那么;连词,却D.且:

副词,将要,将近;连词,况且)

7.B.(14动词,往,到,去/236助词,的/510代词,它(们)/789助词,取独。

8.D.(虽:

纵使;虽然  相:

互相;偏指一方)

9.B.(骈文是一种和散文相对的文体。

10.“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11.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2.C.(工:

精巧、精致。

) 

13.C(而:

转折连词,“却”。

A.前一介词,“替”;后一介词,“被”。

B.前一句连词,“来”;后一句连词,“因为”。

D.前一句兼词,“于之”;后一句助词,相当于“然”、“地”。

) 

14.B.( ②句说的是陈庭学能征战,④⑤的陈述对象不是陈庭学。

故选B。

) 

15.A. “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无此意。

 

16.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17.

(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

(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18.

(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

(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

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

 

 

专题三 外国经典小说

 

9.《堂吉诃德》

1.D

2.B

3.D(万人空巷: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汗牛充栋: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4. 塞万提斯、西班牙、现代小说之父、讽刺、夸张、西班牙文学

5.朝廷骑士听命于仕女贵妇的驱遣,身着礼服为朝廷装点门面,只要他显得慷慨乐施、大度容忍、虔信基督,那他就算是尽职尽责了。

游侠骑士要忍受磨难的考验,救援孤寡、锄恶扶弱、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维护正义。

游侠骑士才是最光彩的。

6.真正的勇敢这种品格介于怯懦和鲁莽两个不足取的极端之间。

但他认为,鲁莽更靠近勇敢,可以把一个鲁莽的汉子造就成一名真正的勇士,却不能指望懦夫攀上勇气的顶峰。

7.参考答案: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

他表面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满脑子充满骑士的幻想,脱离实际、不自量力、一味蛮干,做出了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蠢事。

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以及对正义的坚信。

透过令人忍俊不禁的一件件荒唐事,人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英雄气概。

补充材料

①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

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

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可笑可叹的人物。

 ②堂吉诃德是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勇士。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

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

 ③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

虽然四处碰壁,却越战越勇,百折不悔。

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④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迂腐、固执、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他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以上四个答案任选一个,综合亦可)

Quixotic(狂想的)、quixotism(不切实际的性格或思想)以及quixotry(不切实际的性格或想法),它们全都与Quixote一词相关。

按照词典的解释,Quixote的意思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热情而又充满幻想,有着崇高侠义却又虚妄缥缈的追求”。

 

 

10.《改变一生的事件》

1、D(A允诺yǔn污秽huì;B堕入duò;C惊骇hài怒不可遏è) 

2、急燥——躁    笑容可鞠——掬   自抱自弃——暴    苍皇乱窜——仓

3、B(没有修辞)

4、D

5、仁言懿行:

仁慈的言论,美好的德行。

原囿:

宽容,饶恕,原谅。

惝恍迷离:

迷迷糊糊的样子。

6、他从主教家里出来,已经摆脱从前的思想了,不过一时还不能够分辨自己的心情。

冉阿让此时内心充满矛盾,在进行一种激烈的思想斗争。

这种斗争在他自身的凶恶和主教的慈善之间展开。

7、划线语句是环境描写,烘托了冉阿让的心理。

他此时心理有了变化,坚硬为恶的心已被主教的善良打动,可以感受世间的美好。

花开得虽然迟了,但毕竟还是开了;冉阿让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毕竟还是觉悟了。

8、最后一次的恶劣行为对他起了决定性的效果,如果说从主教家里出来他还在矛盾着,现在他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他的心完全变了,成了一个有良知的人。

9、略。

11.《警察和赞美诗》

1、A.(B.引吭高歌háng)  C.绯闻(fēi )  D.潜移qián )

2、C.(A.迫不及待  不名一钱   B.泻漏真相  D.震振发聩 

3.A(参差不齐:

多修饰具体事物。

 邂逅相遇:

多用于久别亲友之间的偶然相见。

 见异思迁:

缺乏主见,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不一样的就改变趋向,含贬义。

4、D.(A.拟人B.借代C.夸张)

5: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

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

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6、即弃旧图新,重新做人。

如同琴声一样,高尚、圣洁。

7、苏比为谋得食宿故意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了。

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

课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8、①情节上大起大落,曲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震撼人心。

②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和悲剧的审美效应。

③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12.《寂寞》

1、D 2、C 3、B

4、①第二段末“领居”①与第三段开头“伴侣”②意思相同,指与人类相邻生活的动植物。

第三段里“近邻”③与“领居”④意思相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活里住所相近的人。

     5、联系前后语境,“黑夜”比喻寂寞,这句话的意思是:

钓鱼人钓到的不是鱼,他们来此钓鱼,在寂寞的钓鱼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我的丰富认识,认识到自身性格的多样。

     6、第二段写对寂寞无人的自然环境的热爱(角度:

大自然的寂寞)。

第三段写融入自然,内心不再感到寂寞(角度:

心灵的寂寞)。

文章以“寂寞”为题,是因为文中写到了以上两种“寂寞”,在作者看来,在寂寞的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寂寞不是令人害怕的东西。

     7、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共同享受着一个愉快的傍晚;在大自然中,他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拥有最甜蜜的温柔,最天真的鼓舞人的伴侣;承受着大自然给他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大自然为他永远提供健康和欢乐;在大自然中,他感到“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无尽无边际的友爱”。

     8、略。

 

 

专题三综合练习

一、1.D ( A.庇护bì   B.   绯闻fēi   C.怯懦nuò  )     

2.D(A.辑——缉  B.篇——翩 C.谐——协)

3.【解析】A。

A.秀色可餐:

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B.休戚相关: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故不合语境;C.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指天然的怪石,并非人工。

用在此处不当;D.墙倒众人推:

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不合语境。

4.B(A句式杂糅。

去掉“造成的”。

C“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搭配不当。

D“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的重视”压缩句子,就是“这个经验值得重视”。

显然,“语文教师的重视”中的“的”是多余的。

5、D

6、重阳;登高;赏菊

7、同:

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从两诗的背景,诗题和诗的三、四句中均可看出。

异①江诗还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三句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可以看出。

②岑诗表现了对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8.C(领兵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