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102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国际贸易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教案2.docx

《国际贸易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教案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教案2.docx

国际贸易教案2

沈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国际贸易编写时间:

2010年8月1日

授课章节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国际贸易的

重点难点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I自由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

绝对成本论,亦称绝对优势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的代表之作,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糸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学说

1.绝对成本论的概念

绝对成本论是依据国际分工的原则,一个国家只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成本的商品,进口别国据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一之相交换,各个国家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

2.绝对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当.斯密对英国重商主义者海尔斯《贸易差额》理论进行研究,并批判了海尔斯及其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银,金银的多少是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志”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3.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斯密认为:

金钱并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和富裕程度的标志不是金银数量,而是劳动生产率高低,一国财富的增长有两个有两个途径:

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量。

例如:

中国的纺织业,制衣业,制鞋业,儿童玩具业等行业和产品,与美国的相同行业产品相比,中国制造上述产品原材料来源于本地,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人工成本低,比美国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就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反之,美国没有绝对优势,则只能进口;如果美国也生产有绝对优势产品与中国自由交换,美国同样可以获得绝对好处。

亚当.斯密,还认为国际贸易应遵循国际分工原则,分工的基础是各自占优势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条件,为了较多的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只生产出口那些效率高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效率高的产品,效率高的商品就是一国的绝对优势,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绝对成本论核心。

第2次第1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二、比较成本说

比较成本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通过对比方法,否定了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提出了具有代表性贸易理论,标志着国际自由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

1.比较成本论概念

比较成本论;就是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之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国应该生产并只由交换的理论。

某种产品按照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并进行自由交换,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2.比较成本论的理论论证。

李嘉图以当时英、葡两国都生产毛呢与葡萄酒为例,进行对比,在进行对比前应当有如下假设:

(1)两国都生产毛呢和葡萄,应当在两国之间进行分工。

(2)分工前后两国生产的产品单位量一致。

(3)假定分工前后劳动生产力不变。

举例论证:

英国生产一个单位数量毛呢,投入人工成本为100人,而葡萄生产与英国相等单位数量毛呢,投入人工成本为90人,可是,当时英国生产毛呢的成本高于葡萄牙10%(即假定英国成本为100%而葡萄牙只有英国的90%)。

葡萄与英国生产一个单位数量葡萄酒,英国投入人工成本为120人,而葡萄生产与英相等投入人工成本为80人,可是当时英国生产葡萄的成本将高于葡萄牙33.3%,(即假定英国成本为100时,面葡萄只有英国66.6%)。

上述分析两个不作分工,维持现状继续生产,两国的均不存在绝对优势,而专业化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也难以提高。

英、葡两国进行两种商品的生产分工,结果两种商品在满足本国消费需求。

英国分工生产毛呢,英国不仅要继续维持分工前100人/年生产毛呢,还要把原120人/年生产葡萄酒的劳动力,转移生产毛呢,每年生产结果(100+120)=2.2单位毛呢;2.2-(1+1)=0.2;可见分工后英国投入的劳动量与分工前相等,则产量增加了0.2单位。

葡萄牙分工生产葡萄酒,它不仅要继续维持分工前80人/年生产葡萄酒,还要把原90人/年生产毛呢的劳动力转移生产葡萄酒。

每年生产结果(80+90)/80=2.15单位,可见分工后葡萄牙投的劳动量与分工前相等,则产量比分工前增加了0.125单位。

引导学生自行分类并总结概念

(约20分钟)

第2次第2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结论:

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成本上升低)商品与另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商品相换,双方都可能获得重大利益。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不同,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可以专门生产具有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以换取由自己生产中比较成本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只要存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存在国际分工各国际贸易的基础。

三、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论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赋予论,生产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共创立。

基本含义是:

即各国生产某产品的条件相同--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和素素比(生产函数)相同;各国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的丰缺程度不同,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生产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则低。

反之,则高。

按要素丰缺程度分工,各国生产生产要素丰裕的商品并与之相交换,各国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利益。

2.要素禀赋论分析

我们对成本绝对论,比较成本论分析,说明了两个简单的道理:

绝对成本论者认为只要有成本绝对优势,出口有利;比较论者认为在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存在比较优势,通过国际间的专业化分工各国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仍然可以交换从而获得利益。

现在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各生产要素没有差异,即生产同一单位商品,劳动要素各国都一样(没有绝对或比较优势,各国贸易又以什么为基础,这就是要素禀赋论研究的问题。

生产要素丰裕,其价格就便宜;生产要素稀缺其价格就贵;就中国而论,在国际没有绝对优势,但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的,(例如土地、劳动力、皮革、纺织、服装、鞋类、工艺等方面有比较优势;而石油、有色金属、等要素稀缺。

),生产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仍具有低价竞争优势。

四、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分析指标:

1.比较优势=(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值/该国所有产品出口值)/(世界某种产品出口总值/世界所有产品出口值);比较优势值大于1有优势;比较优势值小于1没有优势。

2.竞争指数=(出口值-进口值)/(出口值+进口值)

指数大于零,具有优势;指数小于零,则无优势

第2次第3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II保护贸易理论

一、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

汉密乐顿,是美国独立后首任财长,他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贸易保护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保护贸易理论体系产生。

1.保护贸易理论出台背景:

独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制造业落后于英国及欧其它国家,农业及农产品发展缓慢,社会失业率较高。

2.汉密尔顿幼稚工业贸易保护论的内容:

汉密尔顿认为:

亚当.斯密的自由理论不适用于美国。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当时美国比英国落后近100年,美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不可能与英国为代表(英18世纪,19世纪初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进工业国进行了自由贸易,在建立自己工业体系实行自由贸易,将使美国幼稚工业将受到具大损失。

因此,美国工业初建时期,采取了特别保护措施以扶持幼稚工业。

汉密尔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对美国在工业兴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国内大机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优秀人力资源流入美国。

二、李斯特贸易保护说

李斯特十九世纪中期德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他在研究汉密尔保护贸易说基础上,完整形成了贸易保护的系统理论,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具体措施(关税保护)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期(开化、畜牧、农业、农工期、农工商业时期)。

李斯特保护贸易说理论体系:

1.一是生产力论:

李斯特认为,外国低成本生产的商品,不必从外国进口,主张本国自己生产,提高生产力创造财富比财富更重要。

提高生产力是本国发工业提高国民劳动生率的重要条件,因此,李斯特主张国内竞争,对外实行保护政策。

2.是经济发展的创造性分期

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不反映各国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各国所处的时期不同,采取的贸易政策应当不同,一个处在农业时期与农工时期或农工商时期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必然损害本国利益,只有采取关税保护政策保护本国幼稚工业,才能使本国工业免遭外国的产品打击。

3.实施关税保护

李斯特认为:

关税保护是发展本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实施关税保护,只保护本国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缺乏竞争力的幼稚工业。

引入补充材料

第2次第4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三、管理贸易理论

管理贸易属于当代贸易理论范畴,是当代发达国家,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两者兼而有之为特点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倾向。

1.管理贸易概念

管理贸易政策是受政府控制,使用非关税壁垒于预本国进出口贸易的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要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另一方面,利用国内立法,或通过国家之间达成双边,多边国际协定管理本国贸易,限制进口。

2.管理贸易政策的特征

(1)通过立法形式,使贸易管理法律化,制度化;

例如:

美国1974《贸易法》;1988《综合贸易法案》;301条案、超级301条件。

(2)采取单边,双边,多边协调管理国际贸易;

单边协调针对某些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行为,单方面作出反映(实行进口配额,进口许可、反倾销调查等)。

双边协调是贸易国之间,由两国政府通过贸易协定,贸易议定书调和管理两国贸易关系。

多边协调是通过WTO框架下,运用WTO规则协调国际间贸易。

(3)通过区域性组织,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

例如:

东盟,上海经济合作组织,南亚10+1;亚太经济区,目前,发挥区域性组织作用发挥最好的是——欧盟(23个成员国完全统一关税,自由贸易,对外实行区域保护)。

(4)贸易管理措施以下关关税壁垒为主

III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古典贸易理论(贸易差额论,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

二是,近代国际贸易理论(资源禀赋论、斯多怕理论)

三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列昂惕夫之谜、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上述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都无法解释当代三个贸易事实:

一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不断上升;二是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量扩大;三是产业内贸易主导化。

引起全球经济学家研究,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解释三大新的特征。

第2次第5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1.技术差距理论

解释技术水平不同国家间贸易的理论:

认为技术是一种生产要素,各国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是导制国际技术贸易的重原因,技术先进的国家,运用己掌握的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产品;既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形成比较优势,甚至垄断出口;新技术被外国接受,模仿生产时期越长,新技术创造国获利越大,反之亦然。

2.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相互出口同类产品。

因此,产业贸易理论是解释一个国家同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贸易的理论。

两国进出口同类产品上升,并在当代国际贸易占主导地位,高达全球贸易总管60-70%。

3.规模经济贸易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解释同类同家之间专业分工各贸易理论。

例如;冶金矿产资源相同,都生产并出口钢材;棉、麻、丝资源相同生产并出口纺织成品、面料。

4.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产品寿命周期理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理论,这一理论把某种新产品划分为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国际贸易模型,论证并解释一国在某种产品由出口变进口,由进口又变成出口国的理论。

5.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是解释工业国(日、韩、美、英、德、法)之间进行了工业品贸易的理论。

认为:

工业品贸易应当从需求方面去研究,一种产品研发前首先是国内有需求,才可能为出口产品;没有国内需求不可能构思出外国需求的产品。

在有需求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国民收入接近、需求相似,贸易量就越大,反之,贸易无法进行。

第2次第6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约10分钟

第1次第7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第1次第8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第1次第9页

沈阳大学

教案(续页)

(引入chapterone前两个案例,后两个留作学生课后阅读)

第1次第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