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643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docx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常考古诗古文知识点合集

七年级(上)

名句赏析的格式:

第一步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

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三步:

作用。

观沧海壮志抒怀诗 

选自<<乐府诗集>>(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主题:

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抒发了他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字统领全诗

“实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动态描写”: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名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蕴涵万千景象;

借景抒情,诗人将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

在一起;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气概,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写作特点及作用:

1虚实结合2动静结合

3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次北固山下 怀乡羁旅诗(五言律诗)

(王湾,唐代诗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主题:

描写了北古山下初春来临的景色,

潮两平岸阔,风正一帆悬。

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拟人)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名句赏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船上所见之景。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悬”写高高悬挂的样子,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上已显露春意。

蕴涵着时间的流逝是匆匆不可待的真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家书寄到哪里去呢?

请北归的大雁代我带回到洛阳吧。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山水田园诗(七言律诗)

选自<<白氏长庆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动物迎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主题:

描写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诗中景象(景物)

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进河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春花出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茵的浅草仅仅长的可没过马蹄、垂柳遮拂着苏堤,景物描写紧扣季节的特征。

3早春之景: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直接表达喜悦之情。

 

天净沙 秋思 (曲)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表现了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以及思乡之情。

手法: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九个画面,借景抒情。

作用:

主人公置身于荒凉,萧条,清肃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高度的统一。

意象: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孤岛上,西风劲吹,道旁缠着枯藤的老鼠,雁雀回巢,不远处消息流水旁的稀疏村舍,炊烟缕缕,这时一个异乡人牵着瘦马独行于古道上,将投宿何方,他望着西沉的夕阳,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惆怅悲苦的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

望岳壮志抒怀,哲理感悟诗(五言律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

诗中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作者不怕困难,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以及远大抱负。

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不但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而且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及站得高,望得远的的人生哲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这无边的大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写泰山秀美(虚写)“阴阳割昏晓”写泰山高大(实写)

用了拟人,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泰山的秀美和高大

“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

“割”字用的好,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泰山比作一把刀,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一样,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突出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春望 忧国思乡诗(五言律诗)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题:

通过描写长安春天破败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的感情(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

整句诗表达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以及忧国之情。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春天降临了,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景色,令人悲哀。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又短又薄无法插梳髻了。

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情怀。

写法:

以景衬情,移情于物(借写长安城战后,破败之景抒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以京城的荒凉景象做正衬。

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色反衬,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石壕吏长篇现实叙事诗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时间、地点、事情。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写吏的凶残,老妇的痛苦。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写战斗激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名句,表现丧子之痛。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写老翁对老妇难舍难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诗人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主题:

写官吏到石壕村来抓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走服役的故事。

一方面表现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另一方面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明了诗人为战场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写法:

1、抒发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表达鲜明的爱憎。

2、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突出中心。

 

八年级上册

归园田居 山水田园诗(五言律诗)

陶渊明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主题:

通过描写诗人田园劳作之乐。

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表达诗人不愿在污浊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感情。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表现作者田园劳作之乐。

用白描的手法把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农村宁静的夜景融和在一起。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是值得,“惜”是惋惜的意思

“愿”的含义:

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再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写法:

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

是诗人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自然流露。

 

使至塞上 边塞诗(五言律诗)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主题:

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朝廷排挤而孤独、寂寞、抑郁之情。

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漠上一轮落日。

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且大,描写了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等西北高原的特色景物。

将奇特秀丽的塞外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

△“圆“、”直”:

这里融情于景,不仅准确描绘沙漠景象,而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自然景物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用“征蓬”“归雁”比喻作者自己,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被朝廷排挤的抑郁心情。

写法:

1、诗中有画,景物画面感很强。

2、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怀乡羁旅诗(五言律诗)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主题:

本诗写诗人初次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所闻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思乡深情。

名句: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船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色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远景。

“随”:

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

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里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水中明月图: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一幅是天边云霞图:

夜间江上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描写了黄昏风景。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主旨句子,抒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七言律诗)

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中心: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作者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灭亡,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写岳阳楼地理位置,“东”“西”两个方位词即点明岳阳楼所在。

“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句为全诗写景,浓墨重彩之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

可以想象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了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表达诗人惆怅之情。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写外观上的岳阳楼,景色依旧壮观,但未给诗人增添任何喜悦。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抚古追昔,感慨万千(从写景转入抒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对诗人避难流离生活的概括,写出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如今已鬓发斑白,独立站在萧瑟的秋风里,怀古伤今,而对枯木苍波,眼看国土沦陷,怎能不生出无限悲愁。

(情景相生,借“风霜”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这里是一语双关))白头:

写出诗人已到不惑之年。

整首诗气象宏阔,苍凉悲壮,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八年级下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七言律诗)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首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颈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尾联)

主题:

既表现作者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首联:

写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表现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

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含蓄委婉表达对亡友的悼念,抒发对岁月流逝

,人事变迁的感叹。

“闻笛赋”:

对亡友的无限怀念心情。

“烂柯人”: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

(名句)本联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尽显感慨,激昂气概。

这句诗抒发了诗人身世之感,个人升沉不算什么,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也包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深刻的人生哲理。

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尾联:

点明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 咏史诗(七言绝句)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

借周瑜,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二乔命运在这代表东吴命运,以小见大。

这两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读到的见识。

首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

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基于,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也表现豪爽胸襟,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理解:

如果不是东非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改写。

借曹操失败表现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气。

用反衬,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含蓄委婉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

 

过零丁洋 (七言律诗)

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颔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

主题: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忧民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

写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

自己由科举入仕,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起兵勤王。

颔联:

用了比喻的修辞。

“风飘絮”比喻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

“雨打萍”比喻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这两句诗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

用了对偶和相关的修辞,巧妙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总的来说这两句诗具体概括自己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一语相关:

惶恐滩和零丁洋一语相关,表面上指两个地名,实际上指形式险恶,情况危苦。

尾联(名句):

直抒胸臆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写法:

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于一体。

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前六句写忧国之痛,情调忧愤悲苦,是铺垫。

后两句写愿死国难,高亢振奋,激昂慷慨,是主旨。

 

水调歌头词

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

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现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

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心情。

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下片:

抒发自己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兄弟的感慨之情。

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现了词人从心中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也含有哲理:

世界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定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有缺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兄弟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美好的月色。

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意境:

豪放阔大,浪漫潇洒(风格)

此事:

人的欢合,月的晴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怀古咏史曲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主题:

这首词借凭吊潼关古迹,展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们依然过着痛苦生活。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前三句:

写潼关雄伟气势,从视觉、听觉写潼关的险要。

△“聚”形容听惯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形容那个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河——黄河山——华山

中四句: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两句:

写作者感慨,也表达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句话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饮酒山水田园诗((五言律诗)

陶渊明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题:

写作者归田后对世事人生的感概,抒发作者闲适、宁静、安详的心态。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因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心远”指因心情闲适心志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悠闲的隐居生活更写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

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东篱”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悠然”不经意,写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浑然的暮色里,飞鸟正一群群结伴而还(景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真意”即人生理想。

行路难壮志抒怀诗

李白唐 

“路”:

表面上指地上的路,实指人生之路,为官之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题:

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又表现诗人在苦闷忧郁中自信、执着追求理想的乐观精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营造一个欢乐的气氛。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等动词,以乐写哀,强化哀伤的程度,也写出了诗人因内心悲苦,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这里正面写行路难。

“渡黄河”、“登泰山”:

比喻想做官,想走仕途之路。

“冰雪”:

指障碍。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巧用典故。

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的典故,表现诗人希望像姜尚一样巧遇周文王一展才华,像伊尹那样遇到商汤被委以重任,含蓄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重用的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终于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重洋,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坚定信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行体古诗,民情疾苦诗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所破,既写诗人的贫困,也写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博大的胸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情怀。

(议论,抒情)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舍己为人精神,拨打宽广胸怀。

(议论、抒情)

△写法:

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送别诗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题:

这首诗,描写胡天八月,冰天雪地的壮美情景,以及边塞的艰苦生活,抒法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比喻,想象奇特,把雪花比作梨花,新奇贴切,生动地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达作者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写边塞生活艰苦,天气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过渡句,(从咏雪转入写送别)用夸张,对偶的修辞。

写出塞外的天气奇寒。

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

(瀚海:

沙漠)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表达因朋友返京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

1、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上,各写出不同的场合:

(1)送别前的雪景、

(2)饯别时的雪景、(3)临别时的雪景(4)送别后的雪景。

2、送别与咏雪有什么内在联系?

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描绘胡天八月冰天雪地的壮美雪景以及边塞的艰苦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己亥杂诗壮志抒怀,爱国,哲理诗(五言绝句)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题:

诗人离京,虽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现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写离别悲情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名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为喻,表明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写法:

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豪放洒脱气概。

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在形象比喻中融入议论。

(将政治抱负与个人的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表现诗人感情。

龚自珍名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