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82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1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docx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精编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答案精编》

一、望诊

(一)是非题

1.神就是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X)

2.患者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假神的表现。

(X)

3.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

(X)

4.“残灯复明”、“回光反照”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

5.从面色的青、赤、黄、白、黑等颜色变化,借以推断内脏的气血盛衰。

(X)

6.患者气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尚轻,气血未衰,预后良好。

(√)

7.疾病过程中,从失神到得神,常提示疾病由重到轻,脏腑精气日益来复。

(√)

8.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萎黄,多因脾失健运,湿泛肌肤所致。

(×)

9.望色中,黑色主肾虚证、瘀血证、惊风证、水饮证。

(X)

10.戴阳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虚热证。

(X)

11.面色皮肤俱黄而晦暗者,为阴黄。

(X)

12.客色属于病色。

(X)

13.凡表现为面色明润含蓄者均属善色。

(√)

14.五色主病中,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

15.肥而多食,是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X)

16.卒倒而口开,手撒尿遗,是中风闭证。

(X)

17.青少年白发,皆由肾虚所致。

(X)

18.小儿吐泻伤津,或脾胃虚寒,常表现为囟陷。

(√)

19.体型,往往代表阴阳气血等禀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疾病的易感受性。

(√)

20.根据五轮学说,瞳仁位于中央,候脾,属肉轮。

(X)

21.耳轮干燥焦黑,乃肾水亏极所致,多见于温病后期及下消证。

(√)

22.鼻翼煽动,喘而汗出,多是热邪风火壅塞肺脏所致。

(X)

23.口疮又名“口破”、“口疳”,由于肺脾二经积热上攻所致。

(X)

24.牙龈出血,但无红肿者,多为胃火上炎。

(X)

25.咽喉漫肿,色淡红者,多为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X)

26.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为斑,从血络而出则为疹。

(√)

27.皮肤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名疹,由于病因不同,而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X)

28.阴斑,相对于阳斑而言,多见于头面背上,且神志多清醒。

(X)

29.外科疮疡中,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为痈。

(X)

30.望小儿食指络脉,食指的第一节部位,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到第二节横纹之间的部位为命关。

(X)

31.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可以测知脏气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

32.呕吐不化食物,都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所致。

(X)

33.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寒痰。

(X)

34.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多属实寒证。

(X)

35.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别正气之虚实;察舌苔,重在辨别邪气之浅深与性质,胃气之存亡。

(√)

36.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病多为热入营血,内伤则是阳虚生寒。

(X)

37.舌苔润燥的诊察,有助于推断正气强弱,病证的虚实及病性的寒热。

(X)

38.疾病初起,病邪居表,病势轻浅,舌苔多薄;病邪传里,病势深重,则舌苔多厚。

(√)

39.望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

40.灰黑苔既主寒盛又主热极,关键在于察苔之润燥。

(√)

41.白苔,常见于表证、寒证中,不主热证。

(X)

42.红绛舌既可见于实热证,亦可见于虚热证,其区别在于察苔之多少。

(X)

43.一般认为,邪热愈重,苔色越黄;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

44.黄苔,一般主热证、里证,不见于表证、寒证、虚证中。

(X)

45.舌苔的消长,反映着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

46.观察舌苔的剥落,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

(√)

47.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如舌苔黄或灰黑而燥,主实证;如舌苔白或灰黑而润滑,主虚证。

(X)

48.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

49.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为邪入下焦,气分热极。

(X)

50.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

51.舌紫而肿胀者,多为心脾热极。

(X)

52.久病舌淡白而渐痿,多为气血俱虚。

(√)

53.歪斜舌,即舌体偏于一侧,病在左,偏向左;病在右,偏向右。

(X)

54.舌体颤动,其成因不外虚损和动风两方面。

(√)

55.察舌苔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

 

(二)填充题

1.得神,即,是的表现;假神是的假象。

(①有神;②精气充足神旺;③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

2.神志异常,包括,以及,,等表现。

(①烦躁不安;②谵妄神昏;③癫;④狂;⑤痫)

3.我国正常人面色应是,这是有,有的常色,常色又有、之分。

(①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②胃气;③神气;④主色;⑤客色)

4.五色主病,黑色多主证、证、证、证、证。

(①肾虚;②寒;③痛;④水饮;⑤瘀血)

5.满面通红,多为或。

(①阳盛之外感发热;②脏腑实热)

6.面色黄而虚浮,称为,多因,所致。

(①黄胖;②脾气虚衰;③湿邪内阻)

7.阳黄表现为,因所致。

(①面目一身黄而鲜明如桔子色;②湿热薰蒸)

8.黄乃征象,主证、证。

(①脾虚湿蕴;②虚;③湿)

9.面黑而干焦.多为,所致;眼眶周围发黑,往往是或有,或为;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

(①肾精久耗;②虚火灼阴;③肾虚;④水饮;⑤寒湿下注的带下病;⑥瘀血)

10.面色白而无华,为;淡白,为;恍白而虚浮,多为;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

(①血虚;②气虚;③阳虚;④阳气暴脱)

11.善色是指,恶色是指。

(①五色鲜明润泽;②五色晦暗枯槁)

12.小儿囟门下陷,多属证;囟门高突,多属证。

(①虚;②实热)

1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色鲜红,主;色淡,主;紫黑色,主;正常形色为。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③虚证;④血络闭郁;⑤色泽浅红,红黄相间,隐于风关之内)

14.面青颊赤,为;面青耳赤,多为;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有心胸刺痛,因,,所致。

(①寒热往来之少阳病;②肝火;③心阳不振;④血行不畅;⑤心血瘀阻)

15.胖而能食,为;胖而食少,是,多因;形瘦食多,为;形瘦食少。

是;瘦人肉消著骨,此为,。

(①形盛有余;②形盛气虚;③脾虚有痰;④中焦有火;⑤中气虚弱;⑥气液干枯;⑦脏腑精气衰竭)

16.目窠微肿,是病初起之征;目窠内陷,是,病属难治;横目斜视是的表现;昏睡露睛,常见于,或;瞳仁扩大,多属于,为濒死危象;瞳仁缩小,多属或,或。

(①水肿;②五脏六腑精气已衰;③肝风内动;④小儿脾胃虚弱i⑥慢脾风;⑥肾精耗竭;⑦肝胆火炽;⑧劳损肝肾;⑨虚火上扰;⑩中毒)

17.耳轮干枯焦黑,多为的征象;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为;耳轮甲错,为或有;耳内流脓,黄脓曰“”,白脓曰“”,红脓曰“”;皆由或或所致。

(①肾水亏极;②麻疹先兆;③久病血瘀;④肠痈;⑤亭耳;⑥缠耳;⑦耳风毒;⑧风热上壅;⑨肝胆湿热;⑩肾虚相火上攻)

18.鼻头色白是;鼻头黄黑枯槁,为,亦属恶候;鼻孔干燥,属证;鼻干燥而色黑如涂烟煤者,是;酒齄鼻,多因所致;新病鼻煽气粗,多为;久病鼻煽气喘而汗出,是之征。

(①亡血②脾火津涸;⑨阳明热;④阳毒热深;⑤血热入肺;⑥热邪风火壅塞肺脏;⑦肺绝)

19.唇色深红而干者,是;口唇干裂,为;口角流涎,多属或;鹅口疮,系所致;口疳,由于所致。

(①热盛伤津;②津液损伤③脾虚湿盛;④胃中有热;⑤胎中伏热蕴积心脾;⑥心脾二经积热上熏)

20.望齿、龈可以测知与的病变;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或;睡中嚼齿者,多为或;牙齿光燥如石是;枯燥如枯骨,是。

(①肾;②肠胃;③肾虚;④虚火上炎;⑤内热;⑥积滞;⑦阳明热盛;⑧肾阴枯涸)

21.咽喉肿胀而痛,多属所致;若红色娇嫩,肿而不甚,多为,所致。

(①肺胃热毒壅塞;②肾水亏少;③阴虚火旺)

22.瘿瘤多因或与有关;瘰疬,多由,,结成痰核;或,结于颈项。

(①肝郁气结痰凝;②地方水土;③肺肾阴虚;④虚火灼津;⑤感受风火时毒;⑥气血壅滞)

2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色鲜红,主;色青主,也主;色淡为;紫黑色主,为病危之象。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③风;④痛证;⑤虚;⑥血络闭郁)

24.舌诊的临床意义有,,,。

(①判断正气盛衰;②分辨病位深浅;③区别病邪的性质;④推断病势的进退)

25.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和方面;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等几方面。

(①荣枯;②灵动;③厚薄;④润燥;⑤腐腻;⑥偏全;⑦剥落;⑧消长;⑨真假)

26.舌红绛苔白腻,在外感病表示、;在内伤杂病时多属、。

(①营分有热;②气分有湿;③阴虚火旺;④痰浊食积)

27.正常人的舌象,简称为,。

舌诊最能反映心脾的病变,故有舌为,舌为之说。

望舌质分为、、、;望舌苔分为、两方面。

(①淡红舌;②薄白苔;③心之苗;④脾之外候;⑤神;⑥色;⑦形;⑧态;⑨苔质;⑩苔色)

28.常见的四种主要苔色主病为白苔主,;黄苔主,;灰苔主,;黑苔主,。

(①表证;②寒证;③里证;④热证;⑤里热证;⑥寒湿证;⑦热极;⑧寒盛)

29.痿软舌的主病为,,。

(①气血俱虚;②热灼津伤③阴亏已极)

30.发热,咳嗽,痰黄稠,其舌质,舌苔。

(①红;②黄腻)

31.红舌主证,易与苔并见;绛舌主病有和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证。

青舌主和。

(①热;②黄;③外感;④内伤;⑤热盛伤津;⑥气血壅滞;⑦寒凝血瘀⑧寒凝阳郁;⑨瘀血)

32.痰黄粘稠,坚而成块者,属痰,因之故;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属痰;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痰;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

(①热;②热邪煎熬津液;③湿;④燥;⑤热伤肺络)

33.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呕,多由或所致;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呕,因或所致;呕吐黄绿苦水,多为或;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多属。

(①寒;②脾肾阳虚;③寒邪犯胃;④热;⑤邪热犯胃;⑥肝经郁火;⑦肝胆湿热;⑧郁热;⑨食积)

(三)改错题

1.神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生命)

2.假神的表现:

突然颧赤如妆,突然目暗睛迷,瞳神呆滞,突然言语转清亮,突然能食,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①突然目光转亮;②阴阳即将离绝)

3狂病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由肝风挟痰阻蔽神明所致。

(①癫病;②痰气郁结)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水饮。

(惊风)

5.戴阳证,是指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潮红娇嫩,游移不定,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证。

(①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②虚阳浮越;③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6.无论儿童或成人,头摇不能自主,多为风热头毒上攻或精血不足所致。

(①风病;②气血虚衰)

7.“斑秃”是指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多属血虚受风。

(突然大片脱发)

8.耳内流脓,皆由足少阳、手少阴二经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所致。

(①足少阴;②手少阳)

9.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名阳斑;多由于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

(①疹;②从血络而出)

10.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名痈,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或脏腑蕴积湿热,气血壅滞而成。

(①疖;②暑湿阻于肌肤)

11.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的,主血络郁闭;色鲜红的,主内热。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

12.痰清稀而多泡沫者,多属寒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多属湿痰。

(①风痰;②寒痰)

13.《辨舌指南》说:

“辨舌质,可察六淫之浅深;视舌苔,可决五脏之虚实。

”(①视舌苔;②察舌质)

14.裂纹舌主病有三:

一是热盛伤阴;一是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一是湿热蕴于血分。

(①血虚不润;②脾虚湿侵)

15·瘦薄舌主热盛伤阴和瘀血。

(①气血两虚;②阴虚火旺)

16.腻苔多是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①湿浊内蕴;②阳气被遏)

17.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腐苔,常见于食积痰浊为患。

(①积粉苔;②瘟疫或内痈)

(四)单项选择题

1.阳气暴脱的患者,面色多为:

①淡白;②咣白;③苍白;④两颧潮红,色泽鲜艳。

(③)

2.阳黄是指:

①面色黄而虚浮;②面色黄而晦暗;③肌肤发黄;④以上都不是。

(④)

3.虚阳上越可见:

①两颧潮红;②满面通红;③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④面色青灰。

(③)

4.患者面色淡白消瘦,精神不振,动作迟缓,气短懒言。

声低气怯,此属:

①得神;②少神;③失神;④假神。

(②)

5.阳气不足,面色多为:

①咣白而虚浮;②淡白而消瘦;③面色黄而虚浮;④目眶周围晦黑。

(①)

6.阴黄是指:

①面色淡黄枯槁无华;②面色黄而虚浮;③面、目、身俱黄而鲜明;

④面、目、身俱黄而晦暗。

(④)

7.肾阳虚衰、阴寒凝滞,面色多为:

①面色黧黑;②面身黑而肌肤甲错;③面身黑而干焦;④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①)

8.脏腑阳热亢盛的实热证,面色多为:

①满面通红;②两颧潮红,色泽鲜艳;③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④以上都不是。

(①)

9.下列哪一项不会出现面色苍白?

①阳气暴脱;②气随血脱;③阴寒凝滞,经脉拘急

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④)

10.湿热郁蒸、胆汁外溢,常表现为:

①萎黄;②阳黄;③黄胖;④阴黄。

(②)

11.面色淡自而消瘦,多为:

①阳气不足;②营血亏虚;③阳气暴脱;④脾虚湿盛。

(②)

12.小儿津液损伤,常表现为:

①囟填;②囟陷;③解颅;④头大面肿。

(②)

13.片状脱发,多为:

①肾气亏虚;②精血不足;③血虚受风;④血热。

(③)

14.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

①心;②肝;③肺;④肾。

(③)

15.肝经风热,常表现为:

①目眦赤;②白睛赤;③眼胞红肿;④全目赤肿。

(④)

16.肾精亏极,精不上荣,常表现为:

①耳轮色白;②耳轮色青;③耳轮干枯焦黑;④耳轮甲错。

(③)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热病中斑疹顺证的表现?

①色红活而荣润;②分布均匀,疏密适中;

③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④热退神清。

(③)

18.湿热蕴结的舌苔多为:

①黄薄而干;②黄白相兼;③薄黄而滑润;④苔黄而腻。

(④)

19.痿软舌、短缩舌均可见于:

①痰湿内阻;②寒凝经脉;③热盛津伤;④肝风内动。

(③)

20.歪斜舌常见于:

①气虚;②血虚;③邪热亢盛;④肝风挟痰。

(④)

21.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①红舌;②绛舌;③淡白舌;④紫舌。

(④)

22.阴虚火旺的舌象可见:

①舌红苔黄厚;②舌红苔自;③舌绛苔少;④舌红苔灰黑而腻。

(③)

23.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多属:

①阳虚;②血虚;③阴虚;④热盛津伤。

(②)

24.舌质红,苔焦黄,多属:

①湿遏热伏;②燥热内结;③阴精亏虚;④邪热入营。

(②)

25.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①邪热蕴肺;②胃热亢盛;③肝胆火盛;④阴虚内热。

(④)

2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血虚的舌象?

①淡白舌;②瘦薄舌;③裂纹舌;④强硬舌。

(④)

27.舌色淡白而胖嫩,苔白滑,多属:

①气血亏虚;②阳虚水湿不化;③热盛津伤;④风寒表证夹湿。

(②)

28.舌红,苔薄黄少津,多属:

①邪热入营伤津②邪热深重,胃肠热结;

③邪热入气,津液已伤;④风热犯表伤津。

(③)

29.苔白厚如积粉,多由于:

①痰湿、食积内阻;②外感秽浊之邪,热毒内盛;

③表邪不解,津液已伤;④邪初入里,热未伤津。

(②)

30.舌淡白而胖嫩,多为:

①气血亏虚;②阳气虚衰;③风寒表证;④阴寒内盛。

气血凝滞。

(②)

31.舌尖红赤,多属:

①心火亢盛;②肝胆火旺;③胃肠热极;④下焦热盛。

(①)

32.舌红绛而颤动,苔黄而干燥,多属:

①血虚生风;②阴虚动风;③热极生风;④肝风挟痰。

(③)

33.下列哪一项不是热证的表现?

①舌淡而青紫湿润;②舌红而痿软;③苔灰黑而干;④苔黄腻。

(①)

34.燥热犯肺常表现为:

①痰多色白清稀;②痰黄粘稠;③痰多色白滑而易咯;④痰少色白极粘难咯。

(②)

35.肺痈常表现为:

①痰稀多泡沫;②咳痰如米粥,脓血腥臭;

③干咳痰少,挟有血丝;④痰多色白而易咯。

(②)

36.胃气虚寒,常表现为:

①呕吐痰涎清稀量多;②呕吐酸腐食物;

③呕吐物色黄味苦;④呕吐物混浊质稠味酸。

(①)

37.小儿指纹在气关者,为:

①正常;②邪已深入,病情较重;③邪浅病轻;④病情危重。

(②)

38.小儿外感风寒,其食指纹色常表现为:

①淡红;②鲜红;③紫红;④淡白。

(②)

39.脾虚证易出现:

①全目红肿;②目眦赤烂;③目眦淡红;④目窠浮肿。

(④)

40.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舌体柔软;②舌质娇嫩;③舌质淡红;④舌苔薄白。

(②)

41.颧部潮红者属于:

①阳明实热;②阴虚内热;③心火亢盛;④真寒假热。

(②)

42.表情淡漠,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神情发呆者为:

①肝阳化风;②痰迷心窍;③心血瘀阻;④痰火扰心。

(②)

(五)多项选择题

1.假神多见于:

①久病重病者;②脾气虚弱者;③肝气郁结者;

④痰迷心窍者;⑤精气极度衰弱者;(①⑤)

2.五色主病中,青色所主的病证是:

①寒证;②痛证;③失血证;④瘀血证;⑤惊风证。

(①②④⑤)

3.五色主病中,黄色所主的病证是:

①虚证;②寒证;③失血证;④湿证;⑤惊风证。

(①④)

4.阴黄的病因病机是:

①湿热内蕴;②寒湿内盛;③瘀血内阻;

④肝胆失疏,胆汁外溢⑤脾阳被困。

(②③④⑤)

5.病态表现为动、强、仰、伸者,为:

①病在表;②属阴;③属阳;④多寒;⑤多热。

(①③⑤)

6.患者表现为卧时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者,多属:

①阳证;②阴证;③实证④虚证;⑤热证。

(①③⑤)

7.鼻煽,可见于:

①肺热;②肺肾精气虚衰;③阴虚内热;④燥邪犯肺;⑤脾气下陷。

(①②)

8.痰火扰心的狂病,可出现:

①烦燥不宁;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③呼号怒骂,语言粗鲁;

④突然昏仆,四肢抽动;⑤舌红,苔黄腻。

(①②③⑤)

9.弄舌不已,常见于:

①疫毒攻心;②正气已绝;③动风先兆;④小儿智能发育不良;⑤寒凝经脉。

(③④)

10.腻苔提示;

①阴血不足;②痰饮内停;③湿浊内蕴;④食积不化;⑤胃热炽盛。

(②③④)

11.胃阴亏虚的舌象可见:

①红舌;②胖舌;③瘦薄舌;④剥落苔;⑤黄厚苔。

(①③④)

12.下列哪些经络与舌有直接联系:

①手少阴经;②手太阴经;③足太阴经;④足少阴经;⑤足厥阴经。

(①③④⑤)

13.阳气虚弱者可见:

①齿痕舌;②芒刺舌;③苍老舌;④胖嫩舌l⑤淡白舌。

(①④⑤)

14.正常舌象可以出现:

①淡红舌;②齿痕舌;③裂纹舌;④薄白苔;⑤润苔。

(①④⑤)

15.肝风内动,痰瘀交阻的舌象可以出现:

①强硬舌;②歪斜舌;③震颤舌;④腻苔;⑤青紫舌。

(①②③④⑤)

16.热极生风的舌象可以出现:

①淡白舌;②红绛舌;③震颤舌;④白苔;⑤黄苔。

(②③⑤)

17.阳气虚弱,痰湿内盛的舌象可以出现:

①淡白舌;②胖嫩舌;③白苔;④灰黑苔;⑤腻苔。

(①②③④⑤)

18.阳气虚弱,阴寒凝滞,血行不畅的舌象可以出现:

①淡红舌;②淡白舌;③青紫舌;④自滑苔;⑤黄燥苔。

(②③④)

19.绛舌多见于:

①热入营血;②阴虚火旺;③气分实热;④热极生风;⑤气血虚极。

(①②④)

20.青紫舌的成因多由:

①热入营血,营阴受灼,气血不畅;②阴寒凝滞,血行滞涩;

③气滞不通,瘀血内阻;④痰湿内盛,阳气被抑;⑤气血亏虚,舌体失荣。

(②③)

21.气血亏虚的舌象可表现为:

①淡白舌;②痿软舌;③震颤舌;④短缩舌}⑤瘦薄舌。

(①②③④⑤)

22.舌诊的临床意义是:

①判断正气盛衰;②辨别病位浅深;③区别病邪性质;

④推断病势进退;⑤估计预后吉凶。

(①②③④⑤)

23.表证的舌象可见:

①淡红舌;②淡白舌;③红舌;④薄白苔;⑤白腻苔。

(①④)

24.望神主要是观察病人的:

①形色;②神志;③眼神;④动作;⑤表情。

(①②③④⑤)

25.舌质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因:

①邪热壅滞;②阴寒凝滞;③阴液耗伤;④血脉瘀滞;⑤阳气不足。

(②④⑤)

26.红舌常见于:

①里热证;②热极证;③阴虚证;④气虚证;⑤血瘀证。

(①③)

27.渴不多饮,在下列哪些证中可出现:

①湿热证;②阴虚证;③痰饮内停;④瘀血内阻;⑤阴寒内盛。

(①②③④)

(六)问答题

1.望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其内容可分为总体全身望诊和分部局部望诊。

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及分泌物等项。

通过外部观察之所以能够了解内在的病变,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通过观察病人外部的异常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气血的病变。

正如《灵枢·本脏篇》说: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2.何谓神?

望神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望神

重在察目?

答: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神篇》说:

“两精相搏,谓之神。

”可见神来自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水谷,精盛纳多则神旺,精衰纳少则神疲;《灵枢·平人绝谷篇》中云:

“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露征象,是五脏六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