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国科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docx

《中国科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科学院.docx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可转化科技成果汇编

 

(第一辑)

制药、医疗器械

 

泰州市人事局编

二〇〇七年六月

1、紫苏卵磷脂软胶囊

 用环保、安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新技术,完成了大豆卵磷脂生产工艺的研制及开发;紫苏籽油生产工艺的研制及开发,紫苏卵磷脂软胶囊的配方、剂型设计及生产加工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200510010998.4)和食品卫生许可证(许可证号:

滇卫食XK字[2005]第0046号),于2006年5月9日通过了成果鉴定。

该产品中含有明确的功能因子:

α-亚麻酸、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等物质,这些功能因子的共同作用是该产品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脂类正常代谢,促进大脑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它作为膳食补充剂长期食用可有效降低普通人群普遍出现的活力、反应力、适应力减退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低免疫力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是老年人较理想的日常膳食补充食品。

联系单位: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抗肿瘤一类新药景洪哥纳香甲素(GC-51)

体外抗瘤谱筛选:

对白血病、肺癌、肝癌胃癌等12个不同类型癌细胞株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尤其对肝癌细胞显示出选择性细胞毒作用,IC50为7.3mM。

体内抗肿瘤试验:

对HepS肝癌有选择性抑瘤作用:

腹腔注射给药,20mg/kg抑瘤率为63%;口服给药亦有并行,200mg/kg抑瘤率为59%。

人癌裸小鼠移植试验表明GC-5120mg/kg对人肝癌BEL-7902的T/C为50-53%,抑瘤率达47-50%;对人肺癌A549的T/C为48-60%,抑瘤率为40-52%。

毒理研究:

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对二种给药途径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动物的骨髓造血功能无明显抑制,这一点明显优于大多数传统的抗肿瘤药物。

小鼠LD50为100mg/kg(腹腔给药),治疗指数大于5.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GC-51无致突变作用。

作用机制:

通过cAMP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被PKA特导性抑制剂所阴断,但不能被PKC特异的抑制剂所阴断。

资源优势:

GC-51从景洪哥纳香中分离得到,在叶中含量达0.1%,人工栽培该植物试验已成功。

对白血病、肺癌、肝癌胃癌等12个不同类型癌细胞株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联系单位: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3、抗早老性痴呆一类新药——吡咯烷酮

一类新药KMBZ-009是根据天然促智活性成分黄皮酰胺和国外研制的吡咯烷酮类促智药的结构,自行设计、合成系列新结构取代吡咯烷酮化合物。

已获得四项授权专利。

已完成药理、毒理等一系列研究和试验。

KMBZ-009在获得性、巩固性、再现性记忆障碍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其效价是国外发展的同类新药阿尼西坦的8倍以上。

随着社会老年化,老年性痴呆、记忆障碍已成为普遍问题,该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动物模型显示对提高正常学习记忆有效,已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

 主要治疗老年性痴呆、记忆力减退等。

联系单位: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4、沙棘叶黄酮提取分离新技术及其产品开发

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应用L9(34)正交实验,优选前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工艺提取率达到91.5%(按原药材计算)。

通过考察20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沙棘叶黄酮的静态吸附—解吸附、动态—解吸附的吸附动力学研究,以沙棘叶黄酮吸附率/解吸附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对沙棘叶黄酮具有高度选择性、特异性的大孔树脂SH-1、SH-2。

SH-1、SH-2的静态吸附率、动态吸附率分别为92%、88%;静态解吸率、动态解吸率分别为94%、86%。

分别考察影响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分离沙棘叶黄酮的工艺参数:

上样液浓度、吸附流速、pH值、径高比、树脂量、洗脱剂种类、洗脱剂浓度、洗脱剂流速等。

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应用多效连续提取(组罐)、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喷雾干燥为主要技术,研究提取分离沙棘叶总黄酮工艺技术。

该技术已通过小试、模式试验、中试试验。

应用该工艺提取分离沙棘叶黄酮,含量可达到50%-75%之间,总工艺提取率可达到81.8%(按原药材计算)。

通过技术查新,未发现相同技术在沙棘叶黄酮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该项目2006年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科技鉴定,国内领先。

联系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抗肿瘤(乳腺癌、卵巢癌)一类新药

本项目从我国广泛栽培的一种植物中提取分离精制得到一种抗肿瘤化合物H-4.本项目已明确了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果。

已完成急毒、动物体外和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化合物毒性低(LD50在1000-1500mg/kg之间,腹腔给药),动物体外(IC50在0.04-3.5ug/ml之间)和动物体内均显示相当好的抗肿瘤效果(腹腔注射60mg/kg剂量时对小鼠S180抑制率为48.2%)。

已研究出一条有效的适合产业化的提取分离精制工艺路线(从植物原料到有效行成分纯品总收率约0.5%),每年我国该植物产量近千吨(每吨原料市场价现有为14000元人民币),因此可以大量获得该有效成分,以满足试验和临床需要。

本项目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按照国家新药审批要求(国家一类新药)进行规范试验如:

(1)进行抗肿瘤新药的药效学试验。

(2)进行抗肿瘤新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3)进行抗肿瘤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及相关必要的临床前所有试验,总结汇总所有资料,申请进入临床。

联系单位: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6、黄芪多糖保健品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多糖是黄芪中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促进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抑制EAS、对人体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疲劳、降血酯抗血管硬化、降血压和双向调节血糖等功效。

此外,也可以运用化学方法对黄芪多糖进行分子修饰及改性增强其活性。

黄芪多糖制备工艺简单成熟,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黄芪多糖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和多糖二次开发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传统的黄芪多糖提取基础之上经过工艺改进,我们得到了保健性能更好的黄芪多糖部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个黄芪多糖保健产品。

黄芪多糖咀嚼片:

已进行了模式化放大生产,片剂重量每个0.7克,分为原味、桔味、薄荷味等三种味道,口感滑润清凉。

黄芪多糖硫酸酯胶囊:

硫酸酯制备方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正在申请专利保护,此制备方法易于放大生产,产品易分离,溶剂可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已进行了模式化放大及活性研究。

 黄芪是一味传统中药,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

联系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7、壳聚糖系列产品

甲壳素又称甲壳质、丁几质,广泛存在于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如虾、蟹)的外壳中,也存在于低等动物(如真菌、酵母)的细胞壁中,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

脱除乙酰基的产物是可溶性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它可溶于稀酸,因而使它在水处理、纺织、造纸、农业、生物工程、日用化学品和医药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它仍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中,应用范围仍受到限制。

甲壳素和壳聚糖分子链上有羟基和胺基两种活泼的反应基团,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引入亲水基团,可制得系列水溶性的衍生物,因而赋予了该多糖更多的特殊功效,大大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尤其开拓了在医药、食品和日用化学方面应用的范围,因而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产品特点:

1)水溶性高分子,不渗透皮肤,安全不过敏;

2)皮肤、头发表面成膜透气;

3)具有抗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功效;

4)具有增稠和强保湿作用;

5)可提高制剂澄明度,具有抗菌作用;

6)用于食品饮料中,可除杂质、色素。

产品规格:

来源:

虾、蟹壳中提取并经化学修饰

外观:

白色或淡黄色粉未固体

粘度:

2%的液体≥200cp(20℃转子粘度计测)

pH:

6.5-8.5

溶解性:

溶于水;

应用:

高档膏霜、乳液、化妆水、洗面奶、香波、牙膏、固发剂、药物缓制释剂、医用敷料和食品饮料除杂,也可作为抑菌剂。

贮存:

室温下密闭避光保存。

市场前景即经济效益分析:

按产1000kg计,水、电分别为0.5元/立方米和0.8元/度,工人工资800元计,

1)水耗50000吨×0.5=2.5万元

2)电耗40000度×0.8=3.2万元

3)原料900kg×60元=5.4万元

4)其它试剂10万元

5)包装0.5万元

6)工资800×10×12=9.6万元

7)折旧2.8万元

8)其它10万元

合计:

44万元

每吨售价180-250万元,吨利税180-44=136万元。

国内浙江、山东、江苏、福建等沿海省市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主要出口国外,但销价低廉,一般30-50元/kg。

预计国内改性后的甲壳素销价可达1000-2000元/kg以上,同时由于溶解性能的改善和引入基团后赋予的新功能,使甲壳素在日用化学、医药、食品等众多方面得到了应用。

随着在其它方面应用和市场的不断开拓,改性后的甲壳素产品市场前景将非常乐观。

同时,同一套装置可生产系列衍生物产品,这大大提高了反应装置的利用率。

如果产品出口国外,则效益非常可观。

电加热反应釜、搅拌罐、储备桶、板式过滤机、干燥装置、溶剂回收装置等。

投资概标:

(1)根据生产规模大小,设备费用为50-10万元。

(2)基础设施,30-50万元。

(3)流动资金100万元。

联系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8、降血脂缓释制剂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病已成为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疾病,是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管性痴呆、脂肪肝、糖尿病、胆囊炎、肥胖症、性功能衰退等病症的重要因素。

目前由国外引进治疗高血脂病的药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副作用,有的价格昂贵,病人难以承受。

国内产的用于治疗高血脂症的中药组方更多,剂型各异(有汤剂、散剂、丸剂等)。

与“地奥脂必妥”相比,本项目实验所用的药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清中TC、TG、LDL-C浓度和预防治疗高血脂症的作用。

目前,国内常用中药仍以过去传统的汤、散、丸剂为主,本项目成果开发的目的,旨在将经动物实验筛选出的具有显著调血脂作用的经验方转化开发为缓释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性:

本项目成果是在经验方的基础上经反复多次动物实验,筛选出疗效明显的中药组方,配制成血脂平。

其创新点如下:

①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经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最大耐受量实验),动物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②调脂作用显著,预防治疗高血脂症效果好。

家兔实验结果表明,与“地奥脂必妥”相比,该药具有显著的降低血清中TC、TG、LDL-C浓度和预防治疗高血脂症作用。

③剂型新颖,使用方便。

将过去传统的汤、散、丸剂研制开发成便于储存、携带方便、免煎易服的复方浓缩颗粒剂,符合国际市场对产品的标准要求。

④药材易购,价格便宜,成本低。

⑤生产所需要的设备简单,投资小,见效快。

⑥所用药材均为地产药。

该项目的实施,对充分用自然资源,带动药农脱贫致富,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项目进入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年产值1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4000万元。

市场预测:

据不完全统计,仅高血脂及其并发症患者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按其10%患者服用本产品,每人服用30天(约100元),每年销售约为1.2亿元。

本项目成果的市场前景广阔,容量大,可覆盖国内外很多地区,可以出口创汇、替代进口产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药颗粒剂的研究开发确定为国家级火炬项目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将调血脂中药制成复方(或单味)浓缩颗粒运用于临床。

因此,开发调血脂中药,并将其研制成携带方便,免煎易服的复方浓缩颗粒,将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联系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9、药物中间体(±5-氟-色满-2’-羧酸)

该中间体是世界药品市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其市场销售份额在年心脑血管药已经成为世年攀升。

本项目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5-氟-色满-2’-羧酸),用它可以合成一些重要的心脑血管药物,并且拆分后形成的对映异构体是一系列手性药物的重要原料。

该药物中间体的结构鉴定已经完成,生产工艺已经完全成熟,并多次进行了放量实验,完全有条件进行工业化生产。

该药物中间体是一种化学品,生产和销售不受限制,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目前国内对该药物中间体的研制和生产尚属空白,国外对该药物中间体的需求也很大,因具有广阔的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前景。

该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万元左右。

生产该药物中间体的原料简单,价格便宜,生产过程中的附加技术含量很高,由于国内市场上尚无此药物中间体制造商与之竞争,利润将十分可观,如能扩大生产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联系单位: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10、抗高血压药物AC及中间体合成新工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有高血压患者9500万,至今已经超过1.3亿,这种升高的势头仍在持续。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仍将占首位。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除加强保健和预防外,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高血压药物AC属于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血管类疾病中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一类药物,主要起到对心脏兴奋的抑制作用和对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等。

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律减慢、心收缩力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还能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和缓解心绞痛等。

本项目改进了AC的合成路线,优化了反应条件,简化了合成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中间体的收率(从文献报道值21.8%提高到55.3%)和AC的产率,而且使反应条件更温和以及容易操控,从而更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并有效降低了AC的生产成本,为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创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C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国外上市,但在国内仍属于空白。

高血压是我国公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类药物的市场前景良好。

本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万元左右。

一旦投放市场,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其中间体还是治疗老花眼、青光眼药物的原料,可以单独作为产品投放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联系单位: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11、新一代抗艾滋病的蛋白药物

我们根据HIV-1gp41上的两段七肽重复(heptadrepeat,HR)序列1和2(HR1和HR2)对HIV-1的侵入有抑制作用。

但HR1和HR2为34至50个氨基酸的多肽,只能以昂贵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HR1和HR2的多螺旋蛋白结构与抗病毒活性的研究,所设计的五螺旋蛋白的基因为HR12121。

通过氨基酸连接子(Linker)将三个HR1的基因和二个HR2的基因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种五螺旋蛋白HR12121的基因。

我们还设计了HR212,通过Linker将两个HR2和一个HR1基因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三螺旋蛋白HR212的基因。

根据上述基因,利用pET-28a表达载体或GST融合表达载体表达HR12121和HR212蛋白,结果表明上述两种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高效表达。

其产量在实验室条件已达细胞总蛋白的40%左右。

圆二色谱分析证明HR12121和HR212蛋白发现这两种蛋白富含α螺旋结构,这表明HR12121和HR212蛋白非常稳定,不像多肽那样容易降解。

经抑制HIV-1侵入细胞的实验,HR12121蛋白具有很高的抑制病毒侵染细胞的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为9.5±0.43nM和2.8±0.63nM。

本研究表明表达纯化的上述多螺旋蛋白,对HIV-1侵染细胞有很高的抑制活性。

现已申请专利(申请号:

200510064469.2,见附件),因抗艾滋病药物有重要开发价值,可通过“快速通道”申报,可在1-2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实验。

如有愿投资开发者,签订意向书后,可申请专利提前公布和授权。

国外研究发现HIV-1gp41上的HR2多肽具有融合抑制活性,并且其中的一个HR2多肽(T-20)已于2003年3月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检验局(FDA)“快通道”批准,成为第一个阻止HIV-1进入细胞的抗艾滋病的多肽药物,其治疗效果良好。

然而这类多肽药物系人工化学合成,其成本很高,在美国注射T-20一年要花费两万美元,在欧洲一年要花费两万五千美元,昂贵的药费使得T-20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因此,寻找一种具有这种多肽抑制活性,但制备成本低廉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们所构建的抗HIV-1侵染的多螺旋蛋白与T-20具有相同的活性,但其成本只有T-20的1/10。

现已申请专利“一种抑制囊膜病毒感染的多螺旋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囊膜病毒含有许多引起人类重大疾病的病毒,其中抗艾滋病毒的蛋白药物是最重要的。

已申请国内专利。

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的威胁,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3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已有840,000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已发病住院的80,000多人,2004年感染人数已达壹佰万,预计2010年将达到壹仟万艾滋感染者,将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

因此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已成当务之急。

此抗艾滋病毒的蛋白药物获得生产批文,投产后正值我国2010年艾滋病的一个新发病高峰期。

如果1000万艾滋病患者中有1/10的人使用该药物,其市场前景广阔。

按我们现在抗艾滋蛋白药物的抑制活性和表达产量的计算,每位艾滋病人每年用药的费用约为5000元,这样就达到中国的病人可以承担的治疗费用。

美国的T20(已投产商品名为Fuzeon)每位病人年费用为2万美元。

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具备生产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GMP生产线,则年经济效益预计可达数千万元,如申请PCT专利,还可向国外销售。

希望采用合作开发方式。

投资方可获得专利的独家使用权。

预计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生产文件审批等约需1000-2000万元投资。

如有欲投资者,可具体协商投资和效益等问题。

联系单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12、抗炎新药--N-位脱硫酸肝素开发

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相关综合症始终是医学领域的棘手问题,炎症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美国被视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疾病(心血管病、关节炎病、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及艾滋病)之一,它使数以百万计的病人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据WHO提供的数字,全球有1%的人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仅中国患者就达1000多万人。

这些炎症的特征是白细胞侵入和滞留在损伤部位,从而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并最终导致功能衰竭。

N-位脱硫酸肝素具有独特的抗炎机理。

它可通过抑制炎细胞向炎症灶的浸入来达到治疗炎症的目的,因此可从根本上避免机体由于免疫系统受抑制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并且在炎症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药效,有望在抗炎药物中开辟一片新的领域。

因此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本成果已申请了中国专利和世界专利(PCT/CN01/OO92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试等临床前研究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联系单位: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13、用橙皮甙(HSP)合成生产地奥司明(DOSM)

研究内容:

1)转化体系及条件研究,主要选择适宜的反应系统和催化剂,研究和优化转化过程中的各种参数,降低转化成本,提高转化率;

2)最佳分离纯化条件研究,由于橙皮甙和地奥司明结构极为相似,分离纯化较为困难,纯化后地奥司明产品纯度达到95%以上。

未来应用领域:

地奥司明(DOSM)属于生物黄酮类,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抗癌新药,又能有效保护静脉系统,目前广为关注。

但是DOSM只分布在一些稀有植物中,且含量甚微。

研究如何以其它物质,尤其是其结构类似物橙皮苷(HSP)为先导物,经结构修饰,合成DOSM,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但价格并不太昂贵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系单位: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4、肉苁蓉细胞培养生产苯乙醇糖甙类药物

已筛选出继代稳定,苯乙醇糖甙类(PeG)含量高(已达细胞干重的10.7%,是天然肉苁蓉的2倍以上)的细胞系,反应器中培养干细胞PeG含量高达16.3%。

采用肉苁蓉细胞大规模培养的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构造一个适于植物细胞生长、代谢的最佳环境,按生物节律进行细胞呼吸强度、细胞与培养基及气液间的传质和操作的优化,提高肉苁蓉细胞产量和有效药用成分的含量,使肉苁蓉的生产工业化,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类健康需求的有效途径。

肉苁蓉为列当科(Orobanchaceae)肉苁蓉属植物,主要寄生于红柳、梭梭等植物的根上,产于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是沙漠中的一种珍稀植物,其中的有效成分为苯乙醇甙类物质,为中医常用补肾壮阳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功效,素有“沙漠人参”之称。

近年来由于采挖过量,药源紧缺,而且在采挖肉苁蓉的同时对其寄主植物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十分脆弱的沙漠植被体系,因此肉苁蓉现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肉苁蓉作为著名的补益中药,在我国医药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并在医疗和保健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已有很多科技专业人员从事肉苁蓉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发现肉苁蓉的新用途和功效,已引起国际药学界重视,为肉苁蓉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发现肉苁蓉明显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提高性功能;

(2)调节神经内分泌;(3)提高机体免疫力;(4)抗氧化;(5)促进代谢;(6)提高学习记忆力;(7)延长动物寿命和抗衰老等。

提高性功能的作用已经在保健品中得到了应用,而苯乙醇甙类物质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延缓细胞衰老作用,有望开发出新型高效的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

联系单位: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5、高效复合干扰素的大规模制备

干扰素因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激活NK细胞等多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发现的天然α干扰素有20多种,虽然功能相近,生物活性也存在差异。

本研究开发了一条新型高活性的复合干扰素生产工艺。

复合干扰素(rIFN-con1)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非天然干扰素,其氨基酸序列是在对比了14种天然α干扰素的基础上,将出现频率最高的氨基酸排放在相应位置构建而成,为提高分子结构的稳定并对其中4个进行调整。

然后以此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合成DNA序列,将其插入大肠杆菌中通过细胞培养大规模表达。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复合干扰素以包含体形式存在,提取出的包含体经过变复性后恢复蛋白活性,然后通过色谱柱纯化达到所需纯度。

复合干扰素虽然是非天然的干扰素,但生物活性远高于市场上销售的α-2a和α-2b,其抗病毒活性是α-2b的10倍以上。

较高的生物活性可以使其在应用时用很少的剂量达到相同的效果。

已有的临床资料表明,复合干扰素尤其对治疗慢性丙肝疗效显著。

技术特点:

工程菌发酵周期短,细胞中目标蛋白表达量高,可达15%以上。

采用色谱柱一次纯化,纯度可达96%以上,蛋白回收率达50%,纯化蛋白的抗病毒活性为1.2×109IU/mg,为干扰素标准品的10倍。

已确定中试规模的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易于放大。

联系单位: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6、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生产腊状芽孢杆菌(DM423)微生态制剂技术

在禽畜肠道病的防治上,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滥用现象;并且在全价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使之抗药性剧增。

蜡状芽胞杆菌是一种优良的微生物制剂。

它对禽畜腹泻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代替抗生素作饲料添加剂。

我国农业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已批准其列入“兽用生态制剂”。

目前液体发酵用于工业生产,存在着生产成本高,生产大量废水污染环境等缺点。

而传统的固体发酵方法存在着不易大规模放大,生产不稳定,产品活菌数低等不足。

本技术是一种压力脉动固态反应器中进行固态发酵生产蜡状芽胞杆菌微生物生态制剂技术。

从而使蜡状芽胞杆菌固态发酵生产技术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纯种培养,发酵产品的活菌数比传统的固态发酵提高倍2倍以上,并实现了可大规模放大大生产。

该技术以麸皮和豆饼粉为主要培养料,经灭菌、液体种子接种、压力脉动固态发酵和真空冷凝干燥的工艺过程。

其所用的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