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053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9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docx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

系:

经济管理学院

班:

金融学1202班

名:

秦雨露

号:

指导教师:

雷蕾

2014年12月

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出新特征,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新特征进行了货币政策创新。

本文对央行货币政策研究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创新政策的认识,更好的理解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引导作用。

本文的意义在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节奏的转变,而相对应的学术研究滞后,本文对此现象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以及“新经济常态”形成的原因,和新经济常态下对货币政策创新的要求,最后结合央行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实行的各种创新货币政策,简述利弊。

本文使用的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并得出了央行实施结构化的货币政策

有利于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式,有助于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货币政策创新 货币政策要求

I

摘 要 I

绪 论 1

1何为经济新常态 2

1.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

1.2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3

1.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

1.4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5

2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5

2.1旧经济是寿终就寝 6

2.2后金融危机时代 6

2.3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新理念 7

3经济新常态下对货币政策的要求 8

3.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激活货币信贷存量 8

3.2货币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 8

3.3去杠杆化、降低借贷产出比 9

3.4防范风险、保障就业 10

4新经济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及评价 11

4.1我国货币政策创新 11

4.1.1MLF中期借贷便利 11

4.1.2SLF常备借贷便利 11

4.1.3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12

4.1.4PSL抵押补充贷款 12

4.1.5定向降准 13

4.2货币政策创新的得与失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明显区别于之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从告诉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状态的转变,既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转变之快以至于现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学术研究关于“经济新常态我国货币政策创新”研究。

然而在经济发展状态剧烈变化下此方向的课题研究尤其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何为新常态,新常态出现的原因,以及新常态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要求,最后提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创新及利弊。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直到如今才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经济转型。

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调试适应引导经济转型?

必定是去杠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后是货币政策的创新弊端。

结构化的货币政策有得有失,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忍住带来的转型阵痛,也是本文思考的地方。

1

1

何为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

1.1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图1.1GDP季度同比增长率(2010年第一季度-2013年第二季度)

2010-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或称“增长阶段转换期”。

从近几年实际经济运行的情况看,2010年第一季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GDP季度同比增长率回升到11.9%的高峰后,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

2

度,GDP季度增长率出现了连续13个季度的下滑(见图1.1)。

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曾出现了反弹,小幅回升到7.9%。

但进入2013年后,第一、二季度,

GDP增长率又连续下滑到7.7%和7.5%。

如果这一下滑趋势不止住,第三、四季度继续滑下去,全年GDP增长率就有可能低于7.5%。

事实上,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自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

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的。

很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

1.2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图1.2①三大产业对GDP贡献率(2008年-2013年)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急剧转型,即从过去改革开放30年平均增速10%左右的增速,转为7%-8%,甚至5%-6%的中高速时期。

这种经济潜在增速的变化,与投资、出口、消费等均出现换挡有关。

也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

根据了解,支撑中国经济的三大动力中有两大都在急剧减弱。

其中投资增速正在放慢,出口更是如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曾认为,这之中,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分

3

别占。

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已经下降,房地产下降的靴子也将在2年内落地。

图1.2②消费投资出口对GDP贡献率(2008年-2013年)

今后类似每年动辄上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可能再有。

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从去年的19.6%,向今年全年的15%左右过渡,未来几年开始向个位数过渡,将没有悬念。

而中国出口份额在2012年已经超过世界10%的比重,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过去的经验,此后上述比重难以再大幅提升,投资将放慢。

1.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使创新驱动有了强大的物质准备。

经济增长始终和资本积累有关,资本积累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是在极低的发展水平上起步的,资本短缺曾经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经过30 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资本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

我国的经济规模庞大。

从1994 年到2009 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2 万多亿元增加到26

万多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存款余额每年增长约3万亿元,增长速度全球第

一。

末,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债权国。

多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始终在40%以上,大量有效投资构成了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并拥有规模庞大的已建、在建基础设施。

资本不再稀缺说明:

第一,我国的资本积累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第二,资本积累的增加反映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反映出将科学技

4

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三,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资本势必从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行业、产业中游离出来,转入可能产生超额利润的行业、产业,继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第四,资本不再稀缺暗示着需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使创新驱动有了强大的物质准备。

图1.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外汇储备(2000年-2013年)

1.4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尤其是减少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对于充分发育市场和增强中国经济活力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伴随着简政放权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一系列分权化改革,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动力与活力,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在新时期进行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是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延续和深化。

当然,这样的改革在整个全面改革中依然具有其特殊价值。

5

2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新常态的形成,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

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也是十八大以前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

“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

同时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领导人将这种挑战形容为“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2.1旧经济是寿终就寝

①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②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③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④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⑤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2后金融危机时代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

6

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当前西方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特征。

例如美国经济的强劲恢复,美元强势,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日本实行的安倍经济学,日元的主动贬值带来的影响;欧盟经济体的低迷;俄罗斯则经历着全球石油价格暴跌带来的经济危机;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乏力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环境下带来的新问题,也同样迫使央行提出货币创新政策来应对新形式。

图2.2后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GDP增长率(2008年-2012年)

2.3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新理念

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区域差异日渐明显,弱势群体问题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各种潜在的抗拒力必将危及到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

所以,政府实现执政理念的转变已是当务之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使尽可能多的人从改革中受惠已成要务。

当然,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并非权宜之计,亦非为突出民生问题而忽视其他,而是以民生为导向确定政府执政理念转变长期坚持的方向。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执政理念创新的关键在于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责任政府,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执政理念的核心之处就是释放改革红利,增加市场活力,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7

3经济新常态下对货币政策的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的基本面产生了种种问题。

如何解决,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3.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激活货币信贷存量

一要优化我国金融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优化为重点,加快和完善国内各方面的制度改革,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基本确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框架,包括统一的债券市场、主板、二板、创业板框架和全国统一有效的产权交易市场等;利率、费率的基本市场化和汇率弹性的进一步扩大;建立灵适合中国广阔市场特征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在机构、业务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彻底解决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委托代理机制,有利于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二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 关注加大存量贷款的投向结构调整。

完善汇率机制,抑制地方投资冲动,减少货币被动投放。

央行购汇释放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是被动货币投放,为减少被动货币投放,一是要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减少对汇率市场的直接干预,减少外汇占款从而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

近期来说,是应尽快稳定人民币汇率,改变单边升值预期,严控热钱流入。

远期来说,则是应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减少外汇储备规模。

二是要高度警惕各地方政府以新型城镇化的名义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不但将带动新一轮货币大投放,而且会阻碍存量贷款结构调整。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合理资金需求,应该更多的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地方融资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另一方面直接融资相对贷款等间接融资的货币派生能力也相对较小。

最后,以深化改革解除要素瓶颈,释放经济内生活力。

3.2货币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

货币总量控制属于间接性的货币管理方式。

中央银行放弃直接干预银行系统的资产项目,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调节中欠银行本身的金融负债。

货币当局通过中央银

8

行金融负债的变动来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或银行系统对全社会的金融负债,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货币总量管理可以当中央银行放弃使用额度管理而采用货币总量调控时,其效果是消除了被管理对象竞争性争夺信用限额和银行资产与负债分离的机制,并导致银行的预期与行为的改变。

这一变化将不仅改善中央银行当局的宏观货币控制,而且将有助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变。

间接性的货币总量控制与直接的信贷规模管理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它是一套精致的货币供给机制的结果,而不是直接行政干预的产物。

因此,技术的复杂性与连续性为货币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提供了某种程度仁抗衡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的保护程序,从而在技术层面上培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独性。

因此,货币总量控制使中央银行获得了以反通货膨胀标的长期性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随着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增加,货币供给将成为决定均衡货币总量的主要因素,而受货币需求波动影响的货币流通速度则为较次要的因素。

从而货币当局对货币均衡的主导作用将增强。

在理论上央行银行实施货币总量控制可以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影响杠杆性的市场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状况,由此改变银行资金使用的边际成本,达到调节银行的存款创造及货币总量的目的。

第三种方式是改变中央银行货币,通过中央银行货币与货币总量的稳定关系来调节货币总量存量。

图3.2M0、M1、M2总量及增长率(2008年-2013年)

3.3去杠杆化、降低借贷产出比

9

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它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

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

2013年初时,中国总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9万亿美元跃升至23万亿美元。

尤其值得担心的是,虽然信贷增速超过20%,

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以及中国央行发表的言论都显示,中国决策者决心约束国内的放贷机构。

虽然这一强硬立场引发了中国股票和信贷市场的动荡,但中国决策者也看到了一些支持力量。

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

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从中国正在进行的各种政策讨论看,改革预计还将在其他几个领域展开。

这些领域包括行政控制、土地使用和垄断行业等。

克强经济学在资本市场不出台刺激措施,也是指一般情况下政府不会出台刺激措施,政府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要能“扛得住”。

以前段时间银行间市场的而言,央行确实是一反常态地放言不会随便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但当股市重挫,人心惶惶时,央行又出来温和表态,稳定市场信心。

又比如投资,在任何经济体,投资永远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新的城镇化其实也是刺激投资的政策。

但重要的是,克强经济学更加重视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效率。

放开户籍管制,让农民也享受到市民待遇和社会公共服务。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

这种投资,就和重视民生以及促进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思路完全不同的城镇化。

3.4防范风险、保障就业

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进行区间调控。

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10

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4新经济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创新及评价

4.1我国货币政策创新

一操作方式的创新。

仅靠单一规则性的货币政策已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宏观经济达到长期均衡的状态,面对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中央银行应采取一种混合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

二调控范围的创新。

中央银行必扩大货币政策调节和作用的范围,把控制的触角逐步伸展到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处理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外汇政策的协调性。

三作用对象的创新。

要处理好与财政政策、公债管理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迅速发展的非货币的金融中介结构能够创造新的金融资产。

当然, 基础货币永运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

四调控工具的创新。

传统的主要作用于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范围的“三大法宝”已逐渐失去其有效性的环境条件, 从而显示出很多不适应性。

金融创新也将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提供契机和领域。

4.1.1MLF中期借贷便利

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在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MLF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央行还证实,今年9月和10月,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

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4.1.2SLF常备借贷便利

常备借贷便利(SLF),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

11

作用是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期限为1-3个月。

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

央行同时公布了2013年1-9月开展此项新工具的操作情况,6-9月余额分别为4160亿元、3960亿元、4100亿元、3860亿元。

央行表示,在2013年春节和6月份流动性异常波动时,都采取了相关操作。

2014年10月,中金报告称央行将用PSL再次释放近4000亿流动性。

中金报告透露,央行此次投放方式不是此前所传的SLF,而是需银行提供债券质押的PSL。

此举再次释放了流动性宽松的信号,尤其是在实际M2增长明显低于政策目标的情况下。

4.1.3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

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

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操作结果滞后一个月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对外披露。

业界普遍认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即时启用,预示着正、逆回购将成为人民银行调节流动性的主流工具,使其在流动性调控上更趋精准,此举也意味着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频率将减少甚至逐渐淡出。

4.1.4PSL抵押补充贷款

抵押补充贷款(PSL),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探讨推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背景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汇占款增速放缓且波动性加大,对基础货币投放格局产生影响,央行流动性管理逐渐具备了从过去十余年的被动对冲外汇流入向主动管理转变的条件,

12

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也需要逐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欧、日、英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代表,进行了大量的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创新。

这为中国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创新起了很好的探路作用,中国央行将创设的一个新型工具将加入这一阵营抵押补充贷款(PSL)PSL的目标是借PSL的利率水平来引导中期政策利率,以实现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对中长期利率水平的引导和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