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568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docx

毕业设计杏花村滑坡优化设计总说明

01

LK99+376~+634段(杏花村)滑坡病害治理工程施工图

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LK99+376~+634段(杏花村)滑坡位于奉节县朱衣镇黄井乡杏花村境内,沿路线宽度约258m,滑坡附近路线走向近东西向,目前路基已基本开挖至设计标高。

该段路线原设计以分离式路基的形式通过,左线路基高于右线路基,路基外侧均采用路肩挡墙,左线内侧边坡最高为两级,坡率分别为1:

0.5和1:

0.75,未加支挡工程。

滑坡左侧冲沟内为朱衣河Ⅱ号大桥,路线里程为LK99+232.500~+357.500,LK99+620左右为一涵洞。

滑坡路段边坡在开挖成型后受多次强降雨的影响,坡面出现局部坍塌,变形范围最远至路线中线约40m,裂缝较多,变形明显,原开挖路基上见坍塌物质堆填。

为了查清该滑坡的性质、规模等和进一步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并进行治理,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渝东分公司委托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对该段滑坡进行勘察且提出处治措施。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11月26提交了方案设计文件,2007年11月28日,渝东公司组织专家对治理方案进行了评审,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该院所做方案一作为治理方案,但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2、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滑坡区地处朱衣镇背斜的南翼,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呈波状起伏,海拔高度在340m~520m,相对高差180m。

地形比较平顺,总体为南北方向陡、中部较缓,坡度最陡达30~40°,最缓为0~5°,局部沟谷较发育,谷坡狭窄,沟谷纵横,地貌受地质构造、岩性控制明显,滑坡后缘山岭走向近东西向,沟谷走向以南北向为主。

该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此段位于朱衣河支流长河的南坡,地形总体为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380m~480m之间,滑坡坡面自然坡度为前陡后缓,滑坡前部最陡达35°,中后部为5~10°,在滑坡中部即鱼塘附近地形略有变陡,在此处将滑坡分为前、后两级。

滑坡体上主要已开辟为农田。

滑坡区圈椅状外貌清楚,具明显的古滑坡特征:

滑坡后缘为走向近东西向的基岩陡坡;滑坡左侧界处为一深大沟谷,呈“V”型,最宽处达100m,深50m,总体流向为NE30°;滑坡右侧为一走向近南北向的小型自然冲沟,冲刷较浅、较窄;滑坡前缘为基岩陡坎,坡度较陡,达45°。

坡底(路线右侧即滑坡前缘)为朱衣河支流——长河,自西向东流过,常年有流水,流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勘察区属于中纬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早、夏热、秋凉、东暖,冬多绵雨,全年无霜期295天。

多年平均气温16.5℃,一月平均气温,5.1℃,七月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43.1℃,极端最低气温-9.2℃。

多年平均降水量1261.9mm,其中3~8月降水量占全年68%以上,最大3日降水量为200~350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80~120mm。

蒸发量:

历年最大蒸发量1701mm,历年最小蒸发量671mm。

强降雨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2.2地层岩性

经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滑坡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巴东组(T2b)灰岩及少量泥岩。

现将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

碎、块石石土:

颜色较杂,浅黄色、黄色为主,夹少量灰褐色,松散~稍密,潮湿,物质成分不均一,碎石含量50~70%,呈次棱角状,碎石粒径2~15.0cm不等,偶见块石,成份为强~弱风化泥岩、灰岩,表面有铁锈浸染,充填物以黄色粘土为主,夹少量角砾土及砂粘土。

该层埋深厚度3.0~12.0m不等,从钻探结果分析,该层含水量较高,但是比较松散。

滑坡中部较厚,后部相对较薄,该层为浅层滑坡滑体的主要组成物质。

(2)三叠系巴东组(T2b)

①灰岩:

以灰褐色、青灰色为主,隐晶质结构,中~薄层构造,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局部发育有溶沟或溶洞。

据钻孔揭示,强风化岩石为灰褐色夹少量灰黄色为主,岩芯破碎呈碎石土状,部分构造不明显,灰岩间局部夹有窝状粘土,该层分布厚度较大且不均匀;中风化灰岩为青灰色,较坚硬,节理发育,其表面部分染有铁锈色,岩芯相对完整,呈短柱状夹少量碎块状,埋深在强风化以下。

该层主要在滑坡后缘左侧公路边及滑坡前缘斜坡上出露,在钻孔ZK1-1附近亦可见薄层灰岩,已开挖边坡及路基附近可见强风化灰岩出露,在各个钻孔内均有揭露。

该层主要为浅层滑坡的滑床,中层滑坡滑带主要位于强风化呈土状、碎石土状的黄色、浅灰褐色的灰岩中。

滑坡区内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滑坡后缘左侧出露中厚层灰岩层理产状为NW70°/S17°;钻孔ZK1-1附近薄层灰岩层理产状为NW27°/SW25°;路基内侧强风化灰岩层理产状为NW45°/SW31°。

②泥岩、灰岩互层:

紫红色、浅灰色为主,层状构造,强~弱风化呈碎块石夹土状,构造较明显。

该层只有在钻孔ZK3-1揭露,泥岩厚度2m,岩层倾角20°左右。

滑坡前缘右侧不远处长河河边有该层出露,主要为泥岩夹薄层灰岩,层理产状为EW/S25°,反倾。

02

2.3地质构造

滑坡区所处地段属川东皱褶带与川粤湘黔隆起带西北缘一部分。

该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为朱衣镇背斜。

朱衣河背斜轴向顺河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朱衣河的支流长河两岸,其北岸岩层北倾,南岸岩层南倾,在河床附近岩层顺倾或近水平状。

在建高速公路走廊带内构造形式以褶皱变形为主,断裂构造不发育。

受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区内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滑坡位于长河南岸即朱衣背斜南翼,本段内岩层产状总体上与坡面呈反倾关系。

受朱衣镇背斜的影响,滑坡区内岩层中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发育的结构面主要有如下几组:

①NW67°/NE58°,张性结构面,贯通发育,延伸较长,达3m,3条/m,微张,该结构面为滑坡后缘依附性结构面;②NW70°/NE14°,较发育,张性结构面,比较贯通,延伸长1~2m,3~4条/m,微张,结构面间可见薄层泥膜,为缓倾角结构面;③NE30°/NW23°,压扭性结构面,较发育,比较贯通,延伸长1~2m,2~3条/m,微张。

其中结构面②和③为滑坡主滑段控制性结构面。

另外,在各个基岩露头中均可以看出,该区内垂直结构面发育,切割层理和其它结构面,将岩层切割为菱形,在已开挖边坡中可见局部岩体沿垂直结构面卸荷变形。

2.4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年降雨量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261.9mm。

由于滑坡区地貌形态为圈椅状,加之后缘具有较大的汇水面积,且滑体由堆积层及强风化灰岩组成,大气降雨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从坡面排入左侧自然冲沟内,另一部分渗入坡体形成地下水,同时滑坡体上坡面比较平缓,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易排出,从而导致滑坡体内地下水较发育,钻孔揭露,该滑坡地下水基本出露于强风化灰岩中。

据调查可知,滑坡左侧界处的深大沟谷内存在季节性流水,流量随降雨量有所变化,勘察期间仍见流水。

滑坡前缘不远处为朱衣河支流——长河,自西向东流过,常年有流水,流量较大,流量受季节性影响明显。

区内未见地下水露头。

其水文地质特征按类型分述如下:

(1)地表水

滑坡区内的地表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当地降雨充沛,连绵阴雨时间长。

由于坡体岩层由块碎石土组成,地表汇水大部分渗入滑体内形成孔隙水。

地表水系主要为滑坡南侧较远处的长河,该河内四季流水,水量较大;滑坡左侧自然冲沟内可见季节性流水,其水位高程及流量主要受降雨量的控制和影响,由上游地表水、地下水汇集及补给,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暴雨时大量漫流汇入冲沟,流量猛增,雨停流量锐减。

(2)地下水

滑坡区内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运动规律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控制。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滑坡区内地下水以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主要赋存于碎石土层中。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由于滑坡区位于一较缓自然斜坡地带,且发育有较大缓坡平台,因此大气降水时排泄条件一般。

当大气降水时,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加之坡体为碎石土及粘土,地表水易渗入土层中形成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泥岩、泥灰岩的强风化裂隙中,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滑坡后缘基岩陡坎部分为补给区,向低洼处径流、排泄。

弱风化泥岩、泥灰岩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该滑坡区内基岩裂隙水较发育。

03

根据《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重庆奉节至云阳高速公路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资料,其水质类型为HCO3-Ca2+型,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3、滑坡的性质与特征

LK99+376~+634段(杏花村)滑坡为一老滑坡,属复合型滑坡,该滑坡平面形态上分为前后两级,空间形态上分为上层和下层两层,上层滑坡为堆积层滑坡,下层滑坡为破碎岩体滑坡,滑动方向为南北向,与路线基本正交,路线从滑坡前部以挖方的形式通过。

该滑坡平行路线宽258m,沿滑动方向纵向最大长度266m。

3.1滑坡的变形特征

目前该滑坡未见整体变形迹象,该段边坡在开挖成型后受多次强降雨的影响,坡面出现局部坍塌,变形范围最远至路线中线约40m,裂缝较多,变形明显,原开挖路基上见坍塌物质堆填。

裂缝主要分布于Ⅰ-Ⅰ和Ⅲ-Ⅲ断面附近,明显的裂缝有4条,Ⅲ-Ⅲ断面附近裂缝基本已经贯通,最大下错达1.2m,宽30cm,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Ⅰ-Ⅰ断面附近发育有两条明显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裂缝宽20cm,下错40cm。

另外,已开挖边坡坡面上出露的强风化灰岩中可见松弛变形迹象。

通过勘察期间对滑坡的调查,滑坡前部变形速度有所加快,特别是雨后滑坡的变形比较明显。

由滑坡的变形特征可以看出,目前该滑坡整体稳定,中前部变形明显,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为了保证高速公路路基的正常施工以及今后的运营安全,该滑坡应及时治理。

3.2滑坡的性质

该滑坡属于复合型古滑坡,具明显圈椅状外貌。

根据滑坡左侧深大沟谷、右侧自然冲沟以及后缘基岩陡坎等圈定滑坡周界。

据滑坡中前部裂缝走向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确定主滑动方向为SN向,与高速公路路线走向基本正交。

该滑坡影响路线里程为LK99+376~+634,沿滑动方向浅层(后级)滑坡纵向长174m左右,中层(前级)滑坡纵向最长180m,横向最大宽度约258m。

浅层(后级)滑坡体积约为49.4×104m3,属于中型滑坡,中层(前级)滑坡体积约为88.0×104m3,属于中型滑坡。

3.3滑坡的特征

滑坡平面特征:

该滑坡地貌形态明显,呈一圈椅状。

滑坡地形较平顺,地形总体为南高北低,滑坡坡面自然坡度约5~10°,其上主要为耕地。

该滑坡左右侧界明显:

滑坡右侧为一流向近南北向的小型自然冲沟,切割较浅;滑坡左侧界处为一深大沟谷,呈“V”型,最宽处达100m,深50m,总体流向为NE30°;滑坡后缘为一基岩陡坡,坡面走向近东西向,坡度较陡,达35°。

滑坡区内高程在382~478m之间。

路基中线以内30~110m之间为一缓坡平台,坡度约5°,缓坡平台宽度达250m,长度达50m,缓坡平台中后部有一池塘,前级滑坡后缘主要位于缓坡平台后部,高程为430~440m一线。

浅层滑坡出口位于边坡中部,高程为410m左右,深层滑坡出口位于路基外侧,具路基中线最远67m,高程为382~395m。

滑坡空间特征:

根据地质调绘,结合工程地质断面分析可知,该古滑坡分为浅层、中层两层,前后两级。

滑面形态均为前缓后陡,滑坡后缘主要受产状为NW67°/NE58°陡倾角张性结构面控制,主滑段滑带主要依附于产状为NW70°/NE14°和NE30°/NW23°的缓倾角结构面。

04

浅层(后级)滑坡基本沿基岩顶面产生滑动,局部带动下部少量强风化灰岩滑动变形,滑体组成物质主要为残坡积的碎石土,滑体厚度5~15.9m,平均厚度11m,主滑段滑动面倾角前缓后陡,中前部倾角8°左右,中后部倾角15°左右。

浅层滑坡滑床物质主要为强风化灰岩,成岩性较差,已风化呈碎石土状,节理、裂隙发育。

中层(前级)滑坡滑带埋深在强~弱风化灰岩内,滑体厚度13.0~24.2m,平均厚约19.0m,滑坡主滑段倾角14~19°。

中层滑坡滑体物质主要为堆积层和强~弱风化灰岩,滑床物质主要为弱~微风化泥岩,成岩性较好、完整、坚硬。

滑动面(带)特征:

该滑坡为复合型古滑坡,浅层滑坡为堆积层滑坡,中层滑坡为破碎岩石滑坡。

目前在滑坡前缘未见剪出口,但在各个钻孔的不同位置均发现有滑动面或光滑镜面,部分滑动擦痕比较明显:

钻孔ZK1-2的15.4m处见滑动面,浅灰绿色,可见滑带擦痕,略有揉皱,倾角15°左右,强风化呈粘土状,含水量较高;钻孔ZK2-3的10.8m左右见滑动面,浅黄色为主,可见擦痕,倾角10~15°;钻孔ZK3-4的12.0~12.5m为泥化夹层,含水量较高,可见滑动面,略见滑动擦痕,倾角20~30°;钻孔ZK2-1的15.4m左右见光滑镜面,浅黄色、浅灰褐色为主,略见擦痕,倾角20~30°;钻孔ZK4-1的15.8m见光滑镜面,较贯通,浅黄色;钻孔ZK4-2的15.3~15.8m黄色为主,强风化呈土状,软塑状,可见滑动擦痕;钻孔ZK5-1的19.8~20.4m灰褐色为主,强风化呈土夹碎石状,可见明显滑动面,滑动擦痕清楚。

水文地质特征: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渗水补给。

堆积层以粘土和碎石土为主,比较松散,易透水。

地下水下渗后易增加滑体重量,软化滑带而降低滑带指标,引起古滑坡复活。

一旦遇到暴雨等不利情况下,极有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滑动变形,给在建高速公路造成极大危害。

4.设计依据及原则

4.1设计依据

①《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重庆奉节至云阳高速公路(B13合同段)LK99+376~+634段(杏花村)滑坡病害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下简称《勘察报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10)。

②《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重庆奉节至云阳高速公路(B12合同段)RK96+380~+750段滑坡病害工程方案设计》(以下简称《原设计方案》)(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11)。

③现场调查、踏勘资料。

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⑤《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

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⑦《重庆市奉节~云阳高速公路B12合同段RK96+380~+750段滑坡治理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2007.11.20和2007.11.28)

4.2、设计原则

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②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5、该段原线路边坡设计

05

该段路线原设计以分离式路基的形式通过,左幅路基高于右线路基,路基外侧均采用路肩挡墙,左幅内侧边坡最高为两级,坡率分别为1:

0.5和1:

0.75,未加支挡工程。

6、治理方案优化

6.1滑坡稳定性分析

杏花村滑坡为一老滑坡,拟建公路从滑坡前部横向穿越。

公路修建过程中,开挖坡脚,并在特大暴雨共同作用下,老滑坡局部复活。

根据《勘察报告》,该滑坡设计参数为:

天然重度19.5kN/m3

饱和重度20.0kN/m3

(1)上层滑面:

天然抗剪强度C=11kPa,φ=14~15.5°

饱和抗剪强度C=10~14.5kPa,φ=7.8~11°

(2)下层滑面:

天然抗剪强度C=15kPa,φ=16~20°

饱和抗剪强度C=14kPa,φ=14~18°

滑坡体下伏基岩主要为灰岩,建议防治工程所需基岩物理力学参数统一取灰岩值:

天然重度25.6kN/m3

天然抗压强度14.6MPa

饱和抗压强度9.55MPa

弹性模量0.44×104MPa

泊松比0.35

抗拉强度0.6MPa

抗剪强度C=0.94MPa,φ=34.19°

岩石水平抗力系数70MN/m4.。

稳定性分析中,拟定两种计算工况,即“天然状态”和“暴雨状态”(即饱和状态),并且考虑公路边坡已经按公路设计方案开挖;由于该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则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取为1.2。

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1。

可见,总体而言,各断面下层滑坡在暴雨状态均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上层滑坡除了Ⅰ-Ⅰ断面处于欠稳定状态外,其余剖面均处于稳定状态,但边坡开挖卸荷带有进一步失稳变形的可能。

表1杏花村滑坡稳定性分析

剖面

滑动面

计算工况

稳定系数

稳定性评价

治理部位推力(kN/m)

Ⅰ-Ⅰ

上层滑面

天然状态

1.09

欠稳定

-

暴雨状态

1.03

欠稳定

792

下层滑面

天然状态

1.34

稳定

-

暴雨状态

1.14

基本稳定

1214

Ⅱ-Ⅱ

上层滑面

天然状态

1.37

稳定

-

暴雨状态

1.29

稳定

-

下层滑面

天然状态

1.26

稳定

-

暴雨状态

1.13

基本稳定

1874

Ⅲ-Ⅲ

上层滑面

天然状态

1.23

稳定

-

暴雨状态

1.16

稳定

-

下层滑面

天然状态

1.21

稳定

-

暴雨状态

1.07

欠稳定

2977

Ⅳ-Ⅳ

上层滑面

天然状态

1.58

稳定

-

暴雨状态

1.40

稳定

-

下层滑面

天然状态

1.06

欠稳定

-

暴雨状态

0.93

不稳定

2968

Ⅴ-Ⅴ

上层滑面

天然状态

1.25

稳定

-

暴雨状态

1.18

稳定

-

下层滑面

天然状态

1.11

基本稳定

-

暴雨状态

0.98

不稳定

3114

06

6.2治理方案优化

《原设计方案》是指原设计推荐方案,即:

“锚索抗滑桩+锚杆框架+挡墙+排水渗沟+截排水工程+仰斜排水孔平台铺筑及夯填裂缝”。

原设计推荐方案对于左幅路基内侧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左右两幅路基之间的边坡采用锚杆框架,治理位置及治理技术总体合理。

但是,我们在进行施工图设计过程时,对滑坡在设计工况的稳定性进行全面校核,发现原设计所取设计荷载普篇偏小,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故需对原设计方案予以优化。

本次治理方案优化,以表1所示滑坡稳定性分析为基础:

第一、虽然该滑坡上层滑坡除了剖面Ⅰ-Ⅰ处于欠稳定状态外,其余剖面均处于稳定状态,但是考虑到公路左幅路基内侧边坡开挖形成的拉裂卸荷区可能出现进一步变形趋势,治理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第二、以暴雨状态的下层滑坡为控制设计,兼顾预防上层滑坡从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滑坡治理的主体抗滑治理工程设置在公路左幅路基内侧边坡坡顶附近,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左右两侧采用悬臂抗滑桩。

第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可称为一级治理),治理部位以下滑坡体剩余部分(包括左幅路基和右幅路基)的稳定系数分别为:

Ⅰ-Ⅰ剖面为1.62、Ⅱ-Ⅱ剖面为1.68、Ⅲ-Ⅲ剖面为1.75、Ⅳ-Ⅳ剖面为1.34、Ⅴ-Ⅴ剖面为1.82,显然,实施主体治理工程以下的滑坡体剩余部分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但是,由于Ⅰ-Ⅰ、Ⅱ-Ⅱ和Ⅲ-Ⅲ剖面左幅路基和右幅路基之间的边坡坡脚距离下层滑动面较近,左幅路基存在从此剪出的可能,故Ⅰ-Ⅰ、Ⅱ-Ⅱ和Ⅲ-Ⅲ剖面控制区域左右两幅路基之间的边坡需要实施工程治理(可称为二级治理),采用格构锚杆。

二级治理后,剩余滑坡体的稳定系数分别为:

Ⅰ-Ⅰ剖面为2.52、Ⅱ-Ⅱ剖面为2.13、Ⅲ-Ⅲ剖面为2.32,显然,实施二级治理工程后滑坡体剩余部分处于稳定状态。

第四、由于公路边坡开挖过程中,Ⅱ-Ⅱ、Ⅲ-Ⅲ剖面已经产生较大范围的坍塌,故对坍塌范围表层实施削方减载。

减载坡比1:

1.25,前端位于一级治理结构内侧。

第五、由于该滑坡控制设计工况为暴雨工况,因此,排水是滑坡治理的关键环节。

排水设计包括在滑坡体表面的截排水沟和滑坡体内的仰斜排水孔。

7、工程措施

7.1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Ⅰ-Ⅰ剖面:

为B型锚索抗滑桩,由C30混凝土现场浇筑,桩截面1.5m×2.0m,间距5m,共10根。

桩嵌入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7m。

在桩顶以下0.5m处设置1孔12Φ15.2锚索,锚孔直径200mm,锚入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9m,锚索选用12束7Φ5钢绞线,抗拉强度1860MPa,锚孔倾角22°,用M30水泥砂浆灌浆,预应力施加值为0.5倍设计拉力。

07

Ⅱ-Ⅱ、Ⅲ-Ⅲ、Ⅳ-Ⅳ和Ⅴ-Ⅴ剖面为C、D、E、F四种锚索抗滑桩,由C30混凝土现场浇筑,其中C型桩桩长16m,嵌入下层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6.0m,共11根:

D型桩桩长20m,嵌入下层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8.0m,共10根:

E型桩桩长22m,嵌入下层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8.0m,共10根:

F型桩桩长14m,嵌入下层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5.0m,共9根:

桩截面2.0m×3.0m,间距5m,共39根。

桩长分为16m、20m和22m三种,桩嵌入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7m。

在桩顶以下0.5m处设置2孔8Φ15.2锚索,锚孔直径200mm,锚入滑面以下长度不小于10m,锚索选用12束7Φ5钢绞线,抗拉强度1860MPa,锚孔倾角22°,用M30水泥砂浆灌浆,预应力施加值为0.5倍设计拉力。

7.2悬臂抗滑桩

在滑坡体左右两侧滑坡边界设置A型悬臂抗滑桩,由C30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桩截面为1.5m×2.0m,共4根,其中A1桩长14m,A2桩长12m,A3桩长8m,嵌固段长度分别为4m、4m和3m。

7.3削方减载

Ⅱ-Ⅱ剖面至Ⅲ-Ⅲ剖面右侧之间的坍塌范围,按照1:

1.25削方减载,减载方量15328m3。

7.4格构锚杆

Ⅰ-Ⅰ、Ⅱ-Ⅱ、Ⅲ-Ⅲ剖面控制区域左右两幅路基之间的边坡采用锚杆格构支护,格构尺寸3.0m×3.0m,纵、格构梁断面尺寸0.3m×0.4m,C25钢筋砼现场浇筑,沿公路走向每9m~12m设置一道沉降缝;格构节点处设置锚杆,共3排,锚杆为全长粘结砂浆锚杆,锚筋为2Φ25,孔径110mm,采用M30水泥砂浆灌浆,锚杆倾角22°,锚杆长度16~26m,锚固段长度不小于5m。

7.5截排水沟

为排除坡面汇水,于滑坡周界外侧5m附近做一道截排水沟,用于拦截并排泄滑坡体外围的地表径流,排水沟断面0.6m×0.8m,即1#截排水沟总长504.0m;在滑坡体中部设置一道人字形坡面排水沟,用以排泄滑坡体中上部的地表径流,排水沟断面0.4m×0.6m,总长301.0m。

对水流流速超过流速控制标准的局部沟段增设浆砌块石消能防冲跌水坎和人字形C20砼加糙齿。

排水沟采用衬砌保护,衬砌体为浆砌块石,其表面用1:

2.5砂浆抹面,抹面厚度2cm,抹面砂浆水泥标号为425#。

浆砌块石用砂浆标号为M7.5,石料标号在400#以上,石料尺寸不小于20cm。

排水沟边墙衬砌厚度30cm,沟底衬砌厚度40cm。

为防止排水沟来水侧土体发生积水,在沟迎水面边墙上加设排水孔,孔径100mm,材料为PVC塑料管,排水孔间距2m,进水口设砂砾石反滤层。

排水沟采用人工开挖,所有新建排水沟基础均坐落于新鲜沉积土,开挖深度大于沟底衬砌厚度与沟侧边墙高度之和,土质边坡放坡宽度不小于0.5m。

衬砌体两侧进行回填夯实。

边坡陡坎对沟渠有影响的部位进行衬砌、支护以作挡土处理。

为防止沟渠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渠道断裂,所有衬砌体进行分缝,分缝间距一般10-15m,在地形转折处还需加设沉降收缩缝,缝宽2cm,分缝型式采用平头对接式,用3#沥青麻筋止水。

当排水沟通过裂缝时,设置迭瓦式的沟槽,可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做成。

排水沟进出口按平面布置,采用喇叭口或八字翼墙。

排水沟断面变化时,采用渐变段衔接,长度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20倍。

7.6仰斜排水孔

为消除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在锚杆格构区域下排格构范围内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在抗滑桩前边内设置2排仰斜排水孔。

,间距3m,孔深25m,间距6m,仰角5°~8°,孔径110mm,孔内置Φ90渗水软管。

仰斜排水孔长度及位置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