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5738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课 鸦片战争.docx

第十课鸦片战争

  第十课 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概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加紧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的史实。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其获得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更雄厚的经济基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其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

拥有广袤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历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虎门销烟”一目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既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处于后人所说的“虚假繁荣”状态,阶级矛盾激化。

更为严峻的是,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抵抗力。

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产品的梦想破灭,长期以来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

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

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

 

“鸦片战争”一目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项条款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而中国社会因此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转变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两个问题。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认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

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

这一切都说明1840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这一问题涉及到相对艰深的理论层面,但是事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学习,高中学生应该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并没有在被迫开放的中国获得它们战前所期望的巨大市场,因此要求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史学界认为,这次侵华战争在起因、经过、结果等诸方面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而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命名之。

 

需要特别讲明的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仍旧以自欺欺人的态度继续生活在传统当中。

而英国在五口通商之后,并没有获得它所预期的那种巨大的经济利益。

其原因包括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自保性、中国国民的普遍贫穷及英国商人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商品输入等。

但是英国政府认为一切的问题都源自于中国政府“开放”程度不够。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政府提出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出兵侵略中国。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因为学生初中学习过相关知识,即便作为常识也该对鸦片战争早有了解,所以可以采用传统的提问导入: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②利用单元导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先试着把近代列强侵华史的线索串出来。

 

③利用视频材料导入,例如选用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相关片段。

 

④采用倒叙法,用补充的材料制造疑问,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最初时刻即开始思考。

 

“虎门销烟”一目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

教师简单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对于这两者的冲突与碰撞,可选用英使马戛尔尼来华的事例,由学生自行总结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

林则徐虎门销烟一题可引导学生讨论“林则徐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由此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禁烟运动是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一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形成透过历史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

 

“鸦片战争”一目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战争经过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所在,建议使用动态地图或者相关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是本目的重点。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之后,对“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其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一个讨论题目,即:

“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

”或者,“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

”这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史观的思辨素材,只要条件许可,建议使用。

 

“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应突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主题。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逐条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所签条约的内容,还可以从两场战争的起因、参与者、战争经过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本目相关内容中,可以推荐的旨在培养较深层次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还有:

①总督叶名琛的表现反映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见上文教材分析)②英法美等国家侵略中国的特点与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英法美等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它们在本阶段的侵华特点是以武力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签订有利于列强的通商贸易条款为主;而沙俄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具有浓厚军事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侵华特点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不同的索求反映了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是侵略者的本质则是一致的。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师)充分了解战争的背景对于我们思考战争的起因和胜败的走向都会有所帮助。

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什么样子。

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对战前清朝社会状况和对外政策的描述。

 

(生)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师)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更多的细节。

先说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被称作什么经济?

 

(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师)其特点是什么?

 

(生)生产的目的不是用于交换,而是自己消费。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买黄瓜经济”和“摘黄瓜经济”。

[注:

先曾举例,生活在城市的人要吃黄瓜多到市场去买;生活在乡村的人要吃黄瓜多到地里去摘。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可以概括成如下三点: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封建经济的特色;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土地高度集中:

下层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师)清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末世,封建专制统治令人窒息。

官吏普遍贪污腐化。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的俗语想必大家都听到过。

请大家再看龚自珍的诗“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胜栽禾?

”请大家说说他诗中的意思。

 

(生)清政府不干正经事儿,就知道搜刮东南富庶地区的老百姓。

贪污横行,各层官吏在收赋税的时候公然加派,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宁可把牛杀了吃肉也比老老实实地种田要好。

 

(师)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没钱。

清朝的军备说明了这一点。

清军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

由于军费短缺,苛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

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师)以上各点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内部的情况。

清政府对外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此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唐宋时中国的对外政策,可以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

结合教材叙述点明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指的是把对外交往和贸易至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广州,十三行“官商”)]。

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统治。

[可举例:

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强占台湾,郑氏父子反清复明等等]。

提问:

明末清初的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不是很严重?

 

(生)比起中国近代历史来算不上严重。

 

(师)那么为什么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得以延续下来?

提示:

是否还可以用“买黄瓜经济”和“摘黄瓜经济”的理论来解释呢?

 

(生:

讨论)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根本原因,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等等,使对外开放成为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师)外交政策也是由国内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

 

[说明:

上面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基础较好、思维层次较高的学生的,任课教师可视学生程度和教学需要自行决定增删取舍。

 

案例二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

 

(师)鸦片战争我们败了,但是当时的和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服气,认为中国输在昏君奸臣当道,忠良遭受排挤,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可能取胜。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

讨论)略。

 

(师:

总结)讨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是否可以避免,我们就应该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就是说,我们得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

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

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

这些条件是否具备?

 

中国的优势:

地广人多,兵源充足,主场作战,反侵略,等等。

 

中国的劣势:

政治、经济、军事装备、战略战术、思想文化全面落后。

 

我们已经对双方的军事装备作过了简单的比较,中方的劣势非常明显。

大家再看一看这些图片,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展示中英军事装备的相关图片]有的同学坚信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不在武器而在人,如果用对了人,比如道光帝重用林则徐等抵抗派,再发动亿万民众,那么就可以打胜仗。

应该说,这个观点似是而非。

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这是对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即便是林则徐负责指挥与英军的作战,仍在使用老式鸟枪甚至是冷兵器的清军也不会是英军的对手。

我们看林则徐自己是怎么说的: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

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

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林则徐的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林则徐自己也认识到了中英之间军事上的极大差距,认为以现有的军备力量不足以抗敌。

 

(师)林则徐还特意强调,让朋友不要把他的这个观点泄露出去,这又说明了他的什么心态?

 

(生)中国的实力确实不行,但是为了天朝上国的体面和自己的官声民望,知道不行也决不明说。

 

(师)林则徐尚且如此,当时的中国官场、国人心态可见一斑。

我们再看一份材料。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

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

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

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

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这份材料又说明了什么?

(全面落后的劣势把我们在理论上的那些优势也转化为劣势了。

由于调兵速度快,英军往往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而且以逸待劳,再加上军事上的“代差”,清军焉能不败?

如果只强调纸面上的数字优势,那就是“纸上谈兵”,在实际中作不得数的。

 

被外人侵略,理应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斗争的士气,但是,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与民众之间的长期的尖锐对立,“防民甚于防寇”,武装民众不可能,民心可用是空话。

三元里抗英与其说是卫国,不如说是保家,其胜利的偶然因素极大。

关键在于,鸦片战争时,中国的民族意识尚未萌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缺乏经验。

因此抗日战争中可以寄予厚望的人民战争在鸦片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综上所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个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

 

案例三 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师)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

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

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

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

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大家可以从这段材料中看出什么?

 

(生)英法联军的暴行人神共愤,天地不容,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师)对。

还能想到些什么?

 

(生:

讨论)略。

 

(师)雨果是哪国人?

 

(生)法国。

 

(师)作为法国人却公开谴责自己的国家,并把法国称为强盗。

雨果算不算“法奸”?

 

(生:

思考,争论)多数学生认为不能算。

 

(师)雨果恰恰是真正的爱国者。

因为真正的爱国主义绝不能故意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爱你的国家,就要从最根本上去维护她的荣誉,而不是头脑发热,容不得别人说任何不是。

我们中国人也该这样去爱国。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的国家军队会将东方的文明精华焚毁?

 

解题关键:

军队本身就是国家暴力机器。

 

思路引领:

首先指出军队的实质,继而点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最终解释所谓“西方文明”摧毁东方文明的惨痛史实。

 

答案提示:

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

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

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

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

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解题关键:

通过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和附件看1840年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生的本质性变化。

 

思路引领:

注意总结鸦片战争与以往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之间的不同;注意《南京条约》和附件带给中国的领土、领海、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方面的损失。

 

答案提示:

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

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

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

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

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

经济方面有: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

为什么?

 

解题关键:

注意义律的表述中“财产”一词的本质含义。

 

思路引领:

分析义律在说辞中置换概念的阴谋,指出其为何能够打动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英国议会。

 

答案提示:

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

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

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鸦片走私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盖自鸦片流入中国,我仁宗睿皇帝知其必有害也,故告诫谆谆,例有明禁。

然当时臣工,亦不料其流毒至于此极,使早知其若此,必有严刑重法,遏于将萌。

查例载:

凡夷船到广,必先取具洋商保结,保其必无夹带鸦片,然后准其入口。

尔时虽有保结,视为具文,夹带断不能免。

故道光三年(1823)以前,每岁漏银数百万两。

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

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盛京等处,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渐染成风。

外洋来烟渐多,另有趸船载烟,不进虎门海口,停泊零丁洋中之老万山、大屿山等处。

粤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用扒龙、快蟹等船,运银出洋,运烟入口。

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岁漏银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

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1838年),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林则徐奏陈禁烟法当从严

 

或谓罪名重则讹诈多。

此论亦似。

殊不思轻罪亦可讹诈,惟无罪乃无可讹诈。

与其用常法而有名无实,讹诈正无了期,何如执重法而雷厉风行,吸食可以立断,吸食既断,讹诈者又安所施乎?

若恐断不易断,则目前之缴具已是明徵;若恐诛不胜诛,岂一年之限期犹难尽改?

特视奉行者之果肯认真否耳。

诚使中外一心,誓除此害,不惑于姑息,不视为具文,将见人人涤虑洗心,怀刑畏罪,先时虽有论死之法,届期并无处死之人,即使届期竟不能无处死之人,而此后所保全之人,且不可胜计,以视养痈贻害,又孰得而孰失焉?

夫《舜典》有怙终贼刑之令,《周书》有群饮拘杀之条,古圣王正惟不乐于用法,乃不能不严于立法。

法之轻重,以弊之轻重为衡,故曰刑罚世轻世重,盖因时制宜,非得已也。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为计?

 

──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1838年),录自《林则徐集·奏稿》

 

林则徐奏陈虎门销烟情形

 

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所有核实杜弊,并会督文武大员公同目击情形,已于五月初三日(6月13日)销化及半之时,先行恭摺会奏在案。

嗣是仍照前法,劈箱过秤,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戳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

臣等会督文武员弁,逐日到厂看视稽查。

其间非无人夫乘机图窃,而执事员弁多人留神侦察,是以当场拿获之犯前后共有十余名,均即立予严行惩治。

并有贼匪于贮烟处所,乘夜爬墙,凿箱偷土,亦经内外看守各员弁巡获破案,现在发司严审,尤当按律重办……

 

现除暂存此八箱外,计已化烟土,凑合前奏之数,共有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九箱,二千一百一十九袋,其斤两除去箱袋,实共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截至五月十五日(6月25日),业已销化全完。

斯时荡秽涤瑕,幸免毒流于四海,此后除奸拯溺,尤期约立于三章,庶几仰副我圣主除害保民之至意。

 

──林则徐《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1839年),录自《林则徐集·奏稿》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关于日后“修约”的规定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中美《望厦条约》,录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日后大佛兰西皇上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中法《黄埔条约》,录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1858年大沽之战的有关情形

 

天津直沽河去海口二百里,一曰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