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615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docx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

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

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

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上课!

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

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

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

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

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

教师:

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

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

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

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

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

教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

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

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图片一:

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

问题一: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三:

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问题三:

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

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健身运动、动物的生命过程

问题:

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

教师:

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

教师:

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

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等等。

这些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一样吗?

学生:

教师:

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

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师:

从运动的几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

物质

教师:

那么物质与运动有关系吗?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

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下面的小故事,家喻户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剑掉到江里去了,那人忙划出个记号啊,同船的人觉得诧异就问他:

“刻这记号有什么用处呀?

”他回答说:

“啊,用处很大哩,我的剑就是从船边这个地方滑下去的。

”等一会,船靠岸了,他便从哪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到处捞剑。

问题: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

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因此我们说物质与运动有关系。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离不开运动,那么同学们说世界上会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坛经》中,禅宗慧能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问题:

慧能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

试问:

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载体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物质是这些运动的载体?

(连线)

宏观物体生物运动

原子、离子化学运动

生命有机体思维或精神运动

生产方式机械运动

人脑社会运动

教师: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啊?

学生:

教师:

世界上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因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可见物质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前面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反对两种倾向即反对刻舟求剑的形而上学思想,离开运动谈物质;也要反对慧能大师“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离开物质谈运动。

凡是割裂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教师:

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哈师大的大钟楼从建起的那天起就没有动过,也有人说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自从安家到哈师大就没用动过,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对吗?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教师:

他们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相对的静止,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

大钟楼和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教师:

因此,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人的一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多媒体展示】《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不同年龄段照片

教师:

《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是个10岁的孩子,他想长大,于是他用了一种能快速成长的药水,自己就变成了不同年龄的自己。

同学们觉得无论是10岁的光仔还是50岁、80岁的光仔,他还是一个人吗?

还是光仔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

光仔还是光仔,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了别人。

因此说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教师:

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由此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教师总结: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师: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可以看出运功和静止有一定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师: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而不能被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迷惑。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第二个材料并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

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多媒体展示】材料:

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教师:

芝诺的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我们要反对以上错误的倾向,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像他们一样犯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师总结:

我们要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金星凌日图

2012年6月6日发生一场天文盛宴---金星凌日

探究:

人类为什么能够算出金星凌日的准确时间?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

【教材】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探究一】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一:

规律不是人主观创造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探究二】为什么我们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2、水往低处流

3、商品价格的涨落4、万有引力

结论二: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教师:

现象与本质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现象是多变易逝、浮现在事物表面、感官直接感知的;

本质是相对平静稳定、隐藏于现象之中、抽象思维把握的

联系: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探究三】下一个苹果是不是还会落到我的头上?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结论三: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具有普遍性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

教师: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大雁南飞北返、青蛙冬眠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师: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且努力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

人类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指导实践,实践再形成新的认识。

还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人类思维认识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教师:

由此可见,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

教师:

讲课开始老师跟大家提起了哈尔滨的天气阴晴不定,那么自然界发生的自然现象例如地震、洪水、飓风有规律吗?

这些规律是否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回答:

教师:

自然现象有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规律具有客观性。

表现

为:

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教师: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

②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教师: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教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

【多媒体展示】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教师:

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教师:

说明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类能够认识规律。

【多媒体展示】

教师: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三峡工程”以及神七神八神九上天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说明了人类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教师总结:

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教师:

我们学习了规律的原理,还要学习相应的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那么物质也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还有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静止。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所以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那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同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又要求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一定要运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原理去分析问题,要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我们的社会贡献力量。

【板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特点

(1)具有普遍性

(2)具有客观性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

(1)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3)人类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课后习题】

1、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

“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1、D2、B3、C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