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089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docx

范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二)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

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

  

  

  ;

  二是说

  

  

  

  。

  因此,静止是

  、

  和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

规律是普遍的。

  、

  和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

一方面,必须

  ,

  。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教学过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

谈谈你对这几副图片的理解。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学生举例说明:

  注意区分:

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略)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学生思考: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

  课堂演练1、2

  ◇课堂探究: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

  )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

  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2)特点不同:

运动是:

  静止是:

  ②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

  

  。

(举例说明)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

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

  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

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思考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体现的道理是: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子

  体现的道理是:

  ②方法论要求:

  ◇课堂探究:

“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一方面,必须

  

  。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

  

  ,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知识疑点】

  

(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

  (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

该观点对吗?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

  (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

  规律无好外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

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3.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4.XX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

这说明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09江苏卷)《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XX•福建,36)XX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

  

  (

  A)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