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6364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

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

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

教师:

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容。

学生:

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

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

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

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

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

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

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

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

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

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

山顶上密集着小树。

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

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

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

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

山丘下方是一条路。

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

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

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

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

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

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

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

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

《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

就如白居易所言:

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

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

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

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

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

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

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

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

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

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画。

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

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

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

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

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厘米×144.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

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

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通过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

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

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

“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

描绘了古变幻莫测的风貌。

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

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

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

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

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

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

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

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万山红遍》是可染以诗词《沁园春•》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

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

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沁园春•雪》所创作,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为了表现中华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四、课前准备:

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

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2、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3、回教室后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的到吗?

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

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的重一些,粗一些。

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

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讲解透视、视角等系统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畅想理想家园。

结合大丰特色,融入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学幻想画,想象未来家园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综合渗透搭建了平台。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美术课的实用性。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2)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融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涵,引起品画人的感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一股活力,有智慧,有理智,有很强的创造力。

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但不够强烈,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美术专业知识。

学法指导方面: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以及抽象思维

(2)合作与竞争。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树立家乡自豪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和感受,识家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目标:

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表现心中的理想家园。

(3)情感目标: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人生,丰富精神家园。

(4)创新目标:

融入各科知识,挑选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四、教法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

讲授法,图示法,小组新型合作,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课堂;适当结合提问,猜测等课堂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我重点介绍下我的“组组合作,队间竞争”的课堂激励法,我把全班分为两个队,红队与蓝队,每个队有四个组,红队与蓝队公平竞争,每节课争星创先,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位同学回答的棒时,我们有特色的鼓励,“棒,真棒,你真棒”给学生无比的自信。

体现了合作与竞争。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容和学生主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家园模板,影象资料,音乐,板书等。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家之美,合作探究,想象之美几个环节组成。

1.导入(3分钟)随着一段视频教师展示《中国大丰》。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家园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这样的开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好这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家之美(4分钟)

欣赏大丰风景图片,通过抽号游戏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

通过丰中的校园的变迁前后照片对比,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

3.做一回小老师(8分钟)

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请同学上来,触摸出透视线,更加了解透视。

请学过素描的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透视的原则。

4.教师示(5分钟)

出示学校的图片,教师在纸上快速示画校园房屋的过程,并有个地方有意画的不正确,让聪明的同学找出来,加深印象。

5.合作畅想——未来家园(20分钟)

教师展示上届同学参赛获奖的一些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用手中的画笔并结合初一学过的肌理表现手法,去展现未来家园。

小组合作:

相互提出自己的大胆想法,并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大家交流神奇的想法(可以多位同学一起完善小组想法)(这个环节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同学对未来家园的畅想)

大显身手:

请同学们描绘出你最喜欢的家园,可以带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你的奇幻想法。

(作业的设计是经过完善的,而这个想法要感我的一位学生,在试讲这课时,有位小男生怯怯的举起手对我轻声的说,老师我可以画我的老房子吗?

我怀念我的老房子,有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而如今我住在城市里,周围没有我熟悉的一切。

对我来说,确实给我不小的震撼,我当即修改了我的绘画要求)

6.展示、评述、

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并在“画卷”展板中展示学生的作品。

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说说自己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醒大家注意。

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科技奖等奖项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主要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并能畅想未来无限美丽的家园。

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这么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你们创造出更多的美。

并能用废旧材料制造出立体的家园,参加环保展览。

 

第五课《盛世汴梁》

一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宝档案:

2002年年末,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展品中,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

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

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的价值。

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

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

三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

宋徽宗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

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

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

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

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

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

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

四探究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

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

茶馆开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

?

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

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

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

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及近郊的生活景象。

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教师演示画面局部:

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

5.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

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

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

镜片——裱成独,不带挂轴。

五学生作业

1.作业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

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

六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第六课《蓝白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蓝印花布作品,感受蓝印花布色彩特点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体会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涵。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感与态度:

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认识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蓝印花布的特殊制作工艺;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寻找简便的方法替代复杂的传统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底蕴。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有哪些民间艺术吗?

交流引出蓝印花布。

2、出示蓝印花布,引入课题——蓝印花布赏析。

3、导入课题:

《蓝白之美》------走进中国蓝印花布(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课欣赏探讨

(一)介绍蓝印花布由来和历史

据专家考证,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历史悠久,而极具民族工艺特色的蓝印花布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宋时期。

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制成桌布、帐幔、床单和饰品等。

(二)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

1、这蓝印花布可真不简单,请你猜猜看,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

交流。

2、不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一段录像吧。

3、播放蓝印花布制作步骤的录像。

4、交流感受。

5、出示漏板,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制作的复杂工艺。

6、教师总结。

 蓝印花布是天然纤维织物为面料,采用石灰、黄豆粉为印花防染、棉纸漏版印花、蓝草植物染色,是江南特有的传统工艺品。

(二)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

(三)研究特点,加深认识。

1、这蓝印花布很特别,你能找出它与普通花布的不同吗?

交流

 2、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